1.选择题- (共5题)
1.
选出下列词语中加点字字音、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荒僻(bì) 守寡(guǎ) 山涧(jiàn) 微不足道(dào) |
B.醒悟(wù) 取缔(dì) 亘古(héng) 心不在焉(yān) |
C.烦燥(zào) 书斋(zhāi) 污秽(huì) 深恶痛绝(jué) |
D.头颅(lú) 土匪(fěi) 祈祷(qí) 目不窥园(kuī) |
2.
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次会议强调,要大力弘扬“红船精神”,驰而不息纠“四风”,锲而不舍正作风。 |
B.在这颗星附近,有三个极小的光点,三个肉眼几乎看不见的遥远的星星,周围是深不可测的无边宇宙。 |
C.我们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让每个孩子都能接受生命教育,万不可不以为然。 |
D.《让世界听见》节目汇报演出之后,蔡国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声乐技巧上的培训是要付出巨大努力的,孩子们虽然音准有问题,但情有可原。” |
3.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百年清华见证并参与了中国高等教育探索发展的历史,这里蓬勃昂扬的青春理想、严谨勤奋的治学氛围, 了许许多多全面发展、个性鲜明的栋梁之材。 高等教育始终让青年学子全面发展并保持个性,我国的人才培养水平 一定会大幅度提高。
百年清华见证并参与了中国高等教育探索发展的历史,这里蓬勃昂扬的青春理想、严谨勤奋的治学氛围, 了许许多多全面发展、个性鲜明的栋梁之材。 高等教育始终让青年学子全面发展并保持个性,我国的人才培养水平 一定会大幅度提高。
A.铸造 只要 就 | B.造就 只有 才 |
C.铸造 只有 才 | D.造就 只要 就 |
4.
(题文)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鲲号”全部焊接长度为1.4765万米,通过2653张X光探测,合格率达到了99%以上,这大大超出了常规。修改:结尾添加“标准” |
B.垃圾分类处置得当,资源化再利用,不仅能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也有巨大的生态环境效益。修改:“能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与“有巨大的生态环境效益”位置互换 . |
C.著名作家、翻译家杨绛先生以其特立独行而又淡泊优雅的生命境界,赢得众多读者的瞻仰。修改:“瞻仰”改为“景仰” |
D.中学生书写水平下降的问题,广泛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修改:去掉“的问题” |
5.
选出下列关于《骆驼样子》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骆驼祥子》是现代作家老舍的代表作,也是他自己非常喜爱的作品。 |
B.小说中的样子最大的梦想是拥有一个安稳的家。 |
C.小说中还描写了祥子周围的人物,如残忍霸道的车主刘四、大胆泼辣又有点儿变态的虎妞、离死亡只差一步的老马和小马祖孙俩等,展示了一幅具有老北京风情的世态图。 |
D.老舍把样子这样一个“小人物”写活了,老舍是公认的语言大师。 |
2.字词书写- (共1题)
3.文言文阅读- (共1题)
7.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日:“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日:“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乙)钱氏①据②两浙③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④,钱帅⑤登之,患⑥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⑦。”乃以瓦布⑧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⑨,便实钉乏,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梵天寺木塔》沈括)
(注释)①钱氏:指五代割据江浙的吴国(907-978)的关越王及其子孙。吴越因为钱谬所建。②据:统治。③两浙:宋时路名,浙东、浙西的合称,相当于今浙江省及江苏省的长江以南部分地区。④级,层。⑤钱帅:即钱做(929-988),钱谬的孙子,后归顺北宋,封吴越国王及天下兵马大元帅。 ⑥患:嫌,担忧,忧虑。⑦故如此:所以像这样。(此:代指塔晃动)⑧瓦布:盖瓦。布:铺设。⑨讫(qì):完毕,终了。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1)公亦以此自矜(______)
(2)康肃笑而遣之(______)
(3)方两三级(______)
(4)匠师如其言(______)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康肃忿然日:“尔安敢轻吾射!”(2)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小题3】(甲)文所说的道理,可以用什么成语来概括?
【小题4】(乙)文在刻画“喻皓”这个人物时,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甲)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日:“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日:“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乙)钱氏①据②两浙③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④,钱帅⑤登之,患⑥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⑦。”乃以瓦布⑧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⑨,便实钉乏,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梵天寺木塔》沈括)
(注释)①钱氏:指五代割据江浙的吴国(907-978)的关越王及其子孙。吴越因为钱谬所建。②据:统治。③两浙:宋时路名,浙东、浙西的合称,相当于今浙江省及江苏省的长江以南部分地区。④级,层。⑤钱帅:即钱做(929-988),钱谬的孙子,后归顺北宋,封吴越国王及天下兵马大元帅。 ⑥患:嫌,担忧,忧虑。⑦故如此:所以像这样。(此:代指塔晃动)⑧瓦布:盖瓦。布:铺设。⑨讫(qì):完毕,终了。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1)公亦以此自矜(______)
(2)康肃笑而遣之(______)
(3)方两三级(______)
(4)匠师如其言(______)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康肃忿然日:“尔安敢轻吾射!”(2)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小题3】(甲)文所说的道理,可以用什么成语来概括?
【小题4】(乙)文在刻画“喻皓”这个人物时,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4.现代文阅读- (共2题)
8.
阅读下列选文,完成文后题目。
①“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②“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③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忙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闻先生的书桌,零乱不堪,众物腾怨,闻先生心不在焉,抱歉地道一声:“秩序不在我的范围以内。”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他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④不动不响,无声觅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⑤他并没有先“说”,恒他“做”了,做出了卓越的成绩。
⑥“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⑦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⑧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⑨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⑩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乡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11)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12)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13)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14)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15)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16)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17)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18)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19)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20)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小题1】请你说说第①②段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2】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和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是怎样对待“说”和“做”的?
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先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先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具有哪些崇高的品格?
【小题4】文中画横线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何作用?
【小题5】作者选取了三件事来表现作为“革命家方面”的闻一多先生“言”“行”完全一致的,请你概括这三件事。
①“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②“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③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忙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闻先生的书桌,零乱不堪,众物腾怨,闻先生心不在焉,抱歉地道一声:“秩序不在我的范围以内。”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他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④不动不响,无声觅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⑤他并没有先“说”,恒他“做”了,做出了卓越的成绩。
⑥“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⑦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⑧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⑨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⑩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乡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11)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12)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13)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14)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15)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16)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17)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18)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19)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20)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小题1】请你说说第①②段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2】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和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是怎样对待“说”和“做”的?
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先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先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具有哪些崇高的品格?
【小题4】文中画横线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何作用?
【小题5】作者选取了三件事来表现作为“革命家方面”的闻一多先生“言”“行”完全一致的,请你概括这三件事。
9.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文后题目。
最美的谎言
文/冯志普
她3岁时父母离异,从此,她与父亲相依为命。
直到她15岁那年,善良的继母进门,她才体会到什么叫作母爱。继母待她如亲生,尽管15岁的她已是大姑娘,但继母还是喜欢亲自给她扎辫子,给她买漂亮的衣服和她最喜欢吃的零食。自从有了继母,她的世界便变得风和日丽、阳光明媚。
然而,在她17岁那年,灾难再一次降临。连续几天身体出现不适的她以为自己是气候引起的小伤寒,没想到检查结果却如同晴天霹雳!当一纸“白血病”的诊断书赫然映入眼帘时,她感觉整个世界都陷入了黑暗。
那段时日,她,心如死灰,甚至多次拒绝治疗,是继母一遍遍的开导和无微不至的照顾,才让她慢慢地走出心情低谷,并积极配合治疗。但白血病的治疗费用却也不是他们这样的家庭能够承担得起的,不到半年时间,不仅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而且还负债累累。而每当她因为承受不了病痛想放弃时,继母都会一次又一次给她继续坚持的勇气。
也许是天性使然;病中的她开始想念自己从未见过面的生母。继母见她心事重重,便问她有什么心事,于是她把自己的心愿很忐忑地说给继母听,她真怕继母听了会不高兴。没想到继母非但没生气,反而无限疼爱地抚摸着她的头说:“放心吧,明天我就帮你找妈妈,让她来见你。”然而几天后,继母告诉她,她的妈妈找到了,但因为工作原因不能来看你,但会定期给她汇钱,用于她的治疗。妈妈不能来虽然让她很是失望,但妈妈愿意汇钱给自己治病,说明妈妈还爱着自己。这样想着,她求生的欲望也就愈加强烈。
没过几天,妈妈的汇款单如约而至,饯虽不多,但让她瞬间感受到了来自亲生母亲对自己的牵挂与疼爱。妈妈还在汇款单的附言里鼓励她早日战胜病魔,看着那些温暖的文字,想象着妈妈的样子,她的心里充满幸福与甜蜜。
不久,医院里告诉她找到了与她匹配的骨髓,并手术成功。
出院的那天,她满心欢喜地向继母索要妈妈的地址,她说她要去找妈妈,她要当面谢谢妈妈对她的爱和鼓励。而此时,继母却显得心不在焉、欲言又止。看着继母犹豫不决的样子,她有些生气,在心里怨继母太自私。这样想着,她便再也不肯说话,任继母怎么小心翼翼地哄,就是一声不吭。这时,父亲把她拉到一旁,告诉了她一个惊天秘密。
原来,那些如期而至的汇款单并非是她的妈妈寄来的,而是继母所为。当初她急切相见妈妈的心情急坏了继母,继母怕她因此而加重病情,便不顾爸爸的坚决反对,执意要帮她找妈妈。然而当继母根据获知的几个线索一步步找过去,却得知她的妈妈五年前就出了国,并从此杳无音讯。继母怕他知道了实情影响病情,才想出了冒充她妈妈给她汇款的办法……听完整件事情的缘由,再看看不远处一脸忐忑的继母,她泣不成声。
她飞奔过去扑进继母的怀抱,紧紧搂住这个与她没有丝毫血缘关系的至爱亲人:“妈妈,你就是我的亲妈妈,从此,我只有一个妈妈!”有一种谎言,因为承载着爱,所以才变得美丽动人。有一种亲人,尽管没有血缘,却因为缘分,而变得血脉相连!
(选自《情感读本·道德篇》2017年第7期)
【小题1】文章以“最美的谎言”为题,有什么好处?
【小题2】体会文中画线句中的加点词“赫然”的表达效果。
【小题3】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下列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她飞奔过去扑进继母的怀抱,紧紧搂住这个与她没有丝毫血缘关系的至爱亲人。
【小题4】请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最后一段的作用。
最美的谎言
文/冯志普
她3岁时父母离异,从此,她与父亲相依为命。
直到她15岁那年,善良的继母进门,她才体会到什么叫作母爱。继母待她如亲生,尽管15岁的她已是大姑娘,但继母还是喜欢亲自给她扎辫子,给她买漂亮的衣服和她最喜欢吃的零食。自从有了继母,她的世界便变得风和日丽、阳光明媚。
然而,在她17岁那年,灾难再一次降临。连续几天身体出现不适的她以为自己是气候引起的小伤寒,没想到检查结果却如同晴天霹雳!当一纸“白血病”的诊断书赫然映入眼帘时,她感觉整个世界都陷入了黑暗。
那段时日,她,心如死灰,甚至多次拒绝治疗,是继母一遍遍的开导和无微不至的照顾,才让她慢慢地走出心情低谷,并积极配合治疗。但白血病的治疗费用却也不是他们这样的家庭能够承担得起的,不到半年时间,不仅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而且还负债累累。而每当她因为承受不了病痛想放弃时,继母都会一次又一次给她继续坚持的勇气。
也许是天性使然;病中的她开始想念自己从未见过面的生母。继母见她心事重重,便问她有什么心事,于是她把自己的心愿很忐忑地说给继母听,她真怕继母听了会不高兴。没想到继母非但没生气,反而无限疼爱地抚摸着她的头说:“放心吧,明天我就帮你找妈妈,让她来见你。”然而几天后,继母告诉她,她的妈妈找到了,但因为工作原因不能来看你,但会定期给她汇钱,用于她的治疗。妈妈不能来虽然让她很是失望,但妈妈愿意汇钱给自己治病,说明妈妈还爱着自己。这样想着,她求生的欲望也就愈加强烈。
没过几天,妈妈的汇款单如约而至,饯虽不多,但让她瞬间感受到了来自亲生母亲对自己的牵挂与疼爱。妈妈还在汇款单的附言里鼓励她早日战胜病魔,看着那些温暖的文字,想象着妈妈的样子,她的心里充满幸福与甜蜜。
不久,医院里告诉她找到了与她匹配的骨髓,并手术成功。
出院的那天,她满心欢喜地向继母索要妈妈的地址,她说她要去找妈妈,她要当面谢谢妈妈对她的爱和鼓励。而此时,继母却显得心不在焉、欲言又止。看着继母犹豫不决的样子,她有些生气,在心里怨继母太自私。这样想着,她便再也不肯说话,任继母怎么小心翼翼地哄,就是一声不吭。这时,父亲把她拉到一旁,告诉了她一个惊天秘密。
原来,那些如期而至的汇款单并非是她的妈妈寄来的,而是继母所为。当初她急切相见妈妈的心情急坏了继母,继母怕她因此而加重病情,便不顾爸爸的坚决反对,执意要帮她找妈妈。然而当继母根据获知的几个线索一步步找过去,却得知她的妈妈五年前就出了国,并从此杳无音讯。继母怕他知道了实情影响病情,才想出了冒充她妈妈给她汇款的办法……听完整件事情的缘由,再看看不远处一脸忐忑的继母,她泣不成声。
她飞奔过去扑进继母的怀抱,紧紧搂住这个与她没有丝毫血缘关系的至爱亲人:“妈妈,你就是我的亲妈妈,从此,我只有一个妈妈!”有一种谎言,因为承载着爱,所以才变得美丽动人。有一种亲人,尽管没有血缘,却因为缘分,而变得血脉相连!
(选自《情感读本·道德篇》2017年第7期)
【小题1】文章以“最美的谎言”为题,有什么好处?
【小题2】体会文中画线句中的加点词“赫然”的表达效果。
【小题3】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下列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她飞奔过去扑进继母的怀抱,紧紧搂住这个与她没有丝毫血缘关系的至爱亲人。
【小题4】请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最后一段的作用。
5.语言表达- (共1题)
10.
仿照例句,以“美”为话题,另造一个句子,要求句式相同。
例句:爱,是冬日里的一缕阳光,是饥饿时的一块面包。
仿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句:爱,是冬日里的一缕阳光,是饥饿时的一块面包。
仿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综合性学习- (共1题)
7.作文-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5道)
字词书写:(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语言表达:(1道)
综合性学习:(1道)
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5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