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学年福建省福州市第八中学高二下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带解析)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95697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7/7/19

1.选择题(共2题)

1.
(09年全国卷Ⅱ)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根据公司的战略发展规划,需要引进大批优秀人才,包括服装量体师.团购业务员.技术总监,高级设计经理等大量基层和高层岗位。
B.营救告一段时间后,他们把重点转向照顾幸存者,现在又在为避免地震滑坡形成的35个堰塞湖可能的灾害而奔忙,一刻也停不下来
C.犹豫单位优势逐渐丧失,身处僻壤的水电八局职工子弟,开始选择城市作为实现人生的目标,尤其是8后的这一代更迫切地希望融入城市。
D.去年的大赛我们的工作得到了好评,今年的比赛从命题、决赛、海选到颁奖,我们又被指定参与活动的全过程.一定要高度重视,不可疏忽。
2.

标有“2V  1W”字样的小灯泡和标有“20Ω  1A”字样的滑动变阻器,连接在如图7所示的电路中,其中电源电压为6V.闭合开关后,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则电流表、电压表示数的范围是(   )

2.句子默写(共1题)

3.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至人无己, 。(庄子《逍遥游》)
(2) ,谣诼谓余以善淫。(屈原《离骚》)
(3)但见悲鸟号古木,     。(李白《蜀道难》)
(4) ,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5)谈笑间,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6)舞榭歌台,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文言文阅读(共1题)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独 乐 园 记  司马光
孟子曰:“独乐乐不如与人乐乐,与少乐乐不如与众乐乐”,此王公大人之乐,非贫贱者所及也。孔子曰:“饭蔬(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颜子“一箪食,一瓢饮”,“不改其乐”;此圣贤之乐,非愚者所及也。若夫“鹪鹩①巢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②,各尽其分而安之。此乃迂叟③之所乐也。
熙宁四年迂叟始家洛④,六年,买田二十亩于尊贤坊北关,以为园。其中为堂,聚书出五千卷,命之曰读书堂。堂南有屋一区,引水北流,贯宇下,中央为沼,方深各三尺。疏水为五派,注沼中,若虎爪;自沼北伏流出北阶,悬注庭中,若象鼻;自是分而为二渠,绕庭四隅,会于西北而出,命之曰弄水轩。堂北为沼,中央有岛,岛上植竹,圆若玉玦,围三丈,揽结其杪,如渔人之庐,命之曰钓鱼庵。沼北横屋六楹,厚其墉茨,以御烈日。开户东出,南北轩牖,以延凉飔,前后多植美竹,为清暑之所,命之曰种竹斋。沼东治地为百有二十畦,杂莳草药,辨其名物而揭之。畦北植竹,方若棋局,径一丈,屈其杪,交桐掩以为屋。植竹于其前,夹道如步廊,皆以蔓药覆之,四周植木药为藩援,命之曰采药圃。圃南为六栏,芍药、牡丹、杂花,各居其二,每种止植两本,识其名状而已,不求多也。栏北为亭,命之曰浇花亭。洛城距山不远,而林薄茂密,常若不得见,乃于园中筑台,构屋其上,以望万安、轘辕,至于太室,命之曰见山台。
迂叟平日多处堂中读书,上师圣人,下友群贤,窥仁义之源,探礼乐之绪,自未始有形之前,暨四达无穷之外,事物之理,举集目前。所病者、学之未至,夫又何求于人,何待于外哉!志倦体疲,则投竿取鱼,执纴⑤采药,决渠灌花,操斧伐竹,濯热盥手,临高纵目,逍遥相羊,惟意所适。明月时至,清风自来,行无所牵,止无所框,耳目肺肠,悉为己有。踽踽焉,洋洋焉,不知天壤之间复有何乐可以代此也。因合而命之曰独乐园。
或咎迂叟曰:“吾闻君子所乐必与人共之,今吾子独取足于己不及人,其可乎?”迂叟谢曰:“叟愚,何得比君子?自乐恐不足,安能及人?况叟之所乐者薄陋鄙野,皆世之所弃也,虽推以与人,人且不取,岂得强之乎?必也有人肯同此乐,则再拜而献之矣,安敢专之哉!”
【注】①鹪鹩(jiāo liáo):一种鸟。②“若夫”四句:语出《庄子·逍遥游》。③迂叟:作者自称。④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作者在政治上失意,便退居洛阳,全力编修《资治通鉴》。⑤纴(rèn):纺织。
4.【小题1】下列各句中,对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水为五派, 注沼中若虎爪 疏:疏通
B.其墉茨, 以御烈日 厚:巩固
C.围三丈,揽结其 杪:树枝
D.濯热手,临高纵目 盥:洗手
【小题2】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作者“独乐”情趣的一组是(    )(3分)   
①颜子“一箪食,一瓢饮”,“不改其乐” ②行无所牵,止无所框,耳目肺肠,悉为己有 ③开户东出,南北轩牖, 以延凉飔 ④志倦体疲, 则投竿取鱼,执纴采药 ⑤不知天壤之间复有何乐可以代此也 ⑥今吾子独取足于己不及人,其可乎
A.①③⑤B.②④⑥C.②④⑤D.①③⑥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篇引用孟子、孔子、颜子、庄子等人关于乐趣的论述,目的是通过对比比较,引出对独乐园的描写, 并肯定了庄子论断的正确。
B.作者精心具体地描绘了独乐园的布局及构筑,每一处都突出了他对独乐园的喜爱之情,同时也表现了他在建筑设计上的造诣很深。
C.整篇作品,不论是对独乐园的写景状物还是抒情议论,除作者外,没有提及第二位家人或友人,这一构思符合文章“独乐之趣”的宗旨。
D.本篇名为叙写作者居住于“独乐园”的种种乐趣,实则表达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退隐洛阳的孤独寂寞、愤世嫉俗、不再出仕的情感。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独乐乐不如与人乐乐,与少乐乐不如与众乐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分)
(2)吾闻君子所乐必与人共之,今吾子独取足于己不及人,其可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分)   

4.现代文阅读(共2题)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论语》有多少种读法?
——浅谈经典诠释的空间与路径
“《论语》热”是近年来学术界与文化界一种值得分析的现象。《于丹〈论语〉心得》、《丧家狗:我读〈论语〉》等书的面市,再次引起人们对《论语》这部儒学经典的关注。同时,作者的理解与诠释方式也成为聚讼纷纭的焦点。
《论语》有多少种读法?换言之,经典诠释的空间有多大?路径有多少?
按照哲学诠释学的观点,经典作为一种经过历史检验而具有恒久价值的作品或“本文”,属于“历史流传物”的范畴。经典产生于特定的“视域”,体现了经典作家基于特定的时代背景,对自然、社会、人生等问题的认知与评判。同样,后世的读者对经典的理解和诠释,也离不开一定的“视域”,即读者自身所处的历史阶段与社会环境。由于时间距离的存在,这两种“视域”之间是有区别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就处于相互隔绝、彼此孤立的状态;相反,二者总是通过习俗、传统等相互联系,统一于历史这个贯通古今的“大视域”中。而所谓对经典的理解与诠释,实际上就是后世的读者从自身所处的“视域”出发,在历史这个“大视域”中和经典作家所处的“视域”实现“视域融合”的过程。经典诠释的空间,也就是历史这个“大视域”。历史在不断发展变化,对经典的理解与诠释也在不断发展变化:经典总是面向历史开放的,不同时代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和诠释方式;随着“历史视域”的不断拓展,“本文”的意义超越了它的作者——所有这些,并不只是暂时的,而是永远如此。“后人比前人更能理解前人,读者比作者更能理解作者。”哲学诠释学的创始人、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如是说。
一代又一代儒家学者以“返本开新”为宗旨,相继对其进行了创造性的诠释,从而形成了中国思想史上独特的经学传统。就此而论,《论语》的价值内涵是极为丰富的,其读法也是多种多样的。经学传统虽然在后来发生过某种程度的断裂,但《论语》的价值光芒并未因此而黯淡。
经典的开放性、经典诠释的多样性,并不意味着经典诠释就是一种天马行空、率性而为的行为。相反,人们常常是在两种相对固定的路径中来理解和诠释经典的:一种是考古学的路径,即着重于经典成书的年代确认、版本辨析、字词训诂等方面的“史料考证”;一种是历史哲学的路径,即读者将自身的价值关切和意义追寻“置入”经典和历史传统中,寻找二者在哲学层面的共鸣与升华。从对《论语》等儒家经典的诠释来看,这两种路径可以分别从汉学和宋学中找到根据。前者注重“实事求是”,强调“六经皆史”;后者注重“义理”,强调“借经以通乎理耳,理得,则无俟乎经。” 这也构成了中国经学史上的一个重大分歧。两种诠释路径的特点,借用王国维先生的话说,前者“可信”但不一定“可爱”,后者“可爱”却不一定“可信”。依笔者所见,二者之间并不是彼此相斥的关系,也不是或此或彼、不可得兼。可取的态度应当是,“可爱”以“可信”为前提,“可信”以“可爱”为诉求。因为离开了“可信”,“可爱”就会演变为“借古人杯酒,浇自家心中块垒”;离开了“可爱”,“可信”也就解答不了“读圣贤书,所学何事”的价值追问。如何摆正“可信”与“可爱”之间的关系,似乎是今天理解与诠释《论语》等经典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选自《人民日报》)    
【小题1】结合原文,下列定义有误的一项是( )
A.经典是经过历史检验而具有恒久价值的作品,属于“历史流传物”的范畴。
B.经典作家基于特定的时代背景,对自然、社会、人生等问题的认知与评判,属于经典产生的特定的“视域”。
C.后世读者自身所处的历史阶段与社会环境,以及对经典的理解和诠释,也属于一定的“视域”。
D.经典作家特定的“视域”与读者一定的“视域”融合,就叫做 “大视域”。
【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论语》在成书的千百年间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一代又一代的儒家学者相继对其进行了创造性的诠释,从而形成了中国思想史上独特的经学传统。
B.《论语》的价值内涵极为丰富,其读法也是多种多样,无论怎样读,它的价值光芒都不会黯淡。
C.从考古学的路径来理解和诠释经典,就是着重于经典成书的年代确认、版本辨析、字词训诂等方面的“史料考证”。
D.从历史哲学的路径来理解和诠释经典,就是读者将自身的价值关切和“意义”追寻“置入”经典和历史传统中,寻找二者在哲学层面的共鸣与升华。
【小题3】下列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经典产生的特定“视域”与后世读者的“视域”是有区别的,但并不意味着二者处于相互隔绝、彼此孤立的状态。
B.随着“历史视域”的不断拓展,经典的意义超越了它的作者,因而经典诠释的空间也会不断扩大,路径也会不受约束,越来越多。
C.理解和诠释经典的两种路径之间,可以是相互融合的,也可以是彼此得兼的。
D.在理解和诠释《论语》等经典时应摆正“可信”与“可爱”之间的关系,使“可爱”以“可信”为前提, “可信”以“可爱”为诉求。
6.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的题。(25分)
哲学家的小木屋
毛 萍
一直心仪海德格尔的小木屋! 
1922年,在弗莱堡大学任讲师和胡塞尔助教的海德格尔在托特瑙山购得一小块地,请人同时自己也亲自动手在那里修建了一个十分简陋的小木屋。从那时起,“托特瑙山就成了他退身于世界之外时的居所,也是他哲学思考的冲锋高地”(萨弗兰斯基语)。每当有空闲时,海德格尔就到他的小木屋去思考和工作,他的许多重要著作就是在这个小木屋里写就的。 
不曾有机会亲眼见见这个神奇的小木屋,但看过这个小木屋的照片,诗人王家新描述:“小木屋的背后,是苍翠古老、随着山势起伏的黑森林边缘;小屋左侧的山坡,是冬季的滑雪胜地;小屋以下及对面晴朗的远方,整个狭长幽深的谷底和点缀着三五农家乡舍的开阔山坡,则在一种磅礴的精神大气中呈现。”如此高远、幽深、宁静、孤独的居所,焉能不催生哲学之“思”? 
哲学是孤独和宁静的学问。喧哗热闹可以讨论“在场的东西”,譬如关于经济、关于社会问题。但若要思考“不在场的东西”,譬如关于上帝、关于灵魂、关于宇宙的本源,则必须要“走你的孤独之路”,栖身于与宇宙、上帝、灵魂浑然一体的氛围里。
现今要找一个高远、幽深、宁静、孤独的栖身之地谈何容易!哲学家们早已告别坐冷板凳的时代,进入一个空前喧嚣鼓噪的世界。他们满世界飞来飞去,作报告、跑课题、评奖项、发文章、出专著……
一个身心不能独处、不能宁静的人“不复与本源为邻”(荷尔德林语),因而也就不可能有思想!常言道,文如其人,其实,文也如境。境不幽、不静,其文也就难免流俗。故有人称,现在是“用最好的纸出废书”!
“哲学家的小木屋”在我已然成为一种境界、一种精神。一种如同现象学家胡塞尔那样能够长达数十年甘于寂寞、远离名利,在一种宁静退隐状态下一再献身于哲学问题的境界和精神。胡塞尔曾有近十年的时间“几乎什么也没有发表”,他把自己独立于所有的外在的东西,积聚全部的思想能量,去冲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宏大哲学理论:现象学。这要是发生在今天,一定不可思议。在量化考评风行的今天,一个教授如果十年没有成果问世,那他就只有下岗。 
胡塞尔有一句话,令我读后久久不能平静:“我们切不可为了时代而放弃永恒。” 
时代的诱惑太多了!而永恒能值几个钱? 
当我们困惑于时代的花里胡哨而忘记了永恒时,当我们厌倦了周围的嘈杂算计而急欲抽身离去时,我们太需要一个“哲学家的小木屋”来安顿我们漂泊迷惘的灵魂! 
这个小木屋一定要建在乡野,最好是像海德格尔那样建在苍翠古老的森林边缘。支撑屋子的木头和板壁散发出淡淡的清香。屋子里简朴宁静,质朴的书桌旁陈放着一排排自己喜爱的书。小木屋的外面流淌着潺潺清泉,泉边开着不知名的野花。顺着清泉,一条小径通向森林的深处……(选自《散文》)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在答题卡D区作答)
A.在作者的眼中,海德格尔的小木屋是“神奇”的,是因为它处在古老的森林边缘。
B.文如其人,文也如境,意思是说作者的性格、禀赋、情趣、喜好决定了他的文章风格,而一个人的性格、情趣等又是他所处的环境决定的。
C.文章几次写到现今许多哲学家、教授面临的处境和他们的行为,通过对比,突出了胡塞尔、海德格尔在宁静、孤独中积聚思想能量完成宏大哲学理论的非凡成就,突出了哲学是孤独、宁静的学问这一观点。
D.钱钟书先生说:“大抵学问,是荒村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心事,朝市之显学,必成俗学。”钱先生的“荒村野老屋”与“哲学家的小木屋”有异曲同工之妙。
E.小木屋成就了主人的非凡,也因了主人的不凡而令人心仪,闻名遐迩。 
(2)文中提到“现在是‘用最好的纸出废书’”,试结合文章内容, 说说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6分)
(3)综观全文,分析“哲学家的小木屋”这一标题的作用与所包含的深层意蕴。(6分)
(4)有人认为当今的社会问题很多,哲学家应该深入社会,贴近时代,从实际出发而走向永恒,而文中引用的胡塞尔的话是“我们切不可为了时代而放弃永恒”。你认为这两种说法矛盾吗?对此,请谈谈你的见解。(8分)

5.材料作文(共1题)

7.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那些声称被应试教育毁了的人,不应试也会自毁;那些抱怨婚姻磨灭理想的,不结婚也成不了居里夫人;那些天天唠叨这个体制捆绑下无用武之地的人,即使到了瑞士也找不到领唱的舞台……大家面对同样的时代,却有着千差万别的人生境界。那些牢骚满腹的人寻找的种种原因,在某些人的眼中却常常是难得的人生机遇。
请根据自己的感悟,联系现实,自行立意,自拟标题,自定文体(诗歌除外),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不要套作,不要抄袭,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语言表达(共2题)

8.
写出下列句子的对句(6分)   
(1)闻鸡起舞,
(2)读书千古事,
9.
下面是某地“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情况统计表”,请用文字表述出表中反映的两种主要情况: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2道)

    句子默写:(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材料作文:(1道)

    语言表达:(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