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5题)
(1)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2)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3)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的咆哮吧!
(4)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A.对比;比喻,夸张;呼告,反复;对偶。 |
B.反语;比喻,夸张;对偶,反复;对偶。 |
C.对比;拟人,夸张;呼告,反复;引用典故。 |
D.反语;比喻,夸张;呼告,反复;引用典故。 |
A.屠呦呦在小草中萃取的青蒿素,使全世界亿万疟疾病人造福。 |
B.我国每年因吸烟引发疾病导致死亡的人数大约100万左右,控烟立法迫在眉睫。 |
C.为水上古城元宵灯会量身制作的融传统人文故事、地域特色于一体的花灯,体现出现代灯光技术与古典文化艺术的结合。 |
D.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的宗旨是能否通过具有普及性的诗词内容,打造一场全民参与的诗词文化盛宴。 |
A.《海底两万里》是法国生物学家凡尔纳的三部曲之一,他的另两部作品是《格兰特船长的女儿》《金银岛》。 |
B.潜艇的主人是尼摩船长,他会说四种语言,分别是法、德、英、拉丁。 |
C.潜艇上的人睡的床是用大叶藻材料做的,潜艇上的人穿的衣服是用贝壳类的足丝做成的。潜艇上的人用来写字的笔是用鲸的触须做成的。潜艇上的人用的墨水是用墨鱼或乌贼的分泌物做的。 |
D.《海底两万里》主要讲述诺第留斯号潜艇的故事。凡尔纳的小说之所以拥有广大的读者,原因在于构思巧妙、情节惊险,小说广为流传,还因为他具有科学与幻想巧妙结合的成果,凡尔纳被公认为是“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 |
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意思: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
B.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意思: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能够有所收获。 |
C.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意思:粗布短衣上打了补丁,盛饭的竹器和瓢里经常是空的,他仍安然自若。 |
D.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意思:烟雾都很干净,天空和远山呈现出一样的颜色。 |
2.诗歌鉴赏- (共1题)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A.《山坡羊潼关怀古》是一首元代散曲,“山坡羊”是曲牌名,“潼关怀古”是题目。 |
B.“山河表里潼关路”勾画出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的特点。 |
C.曲中的“聚”字赋予静止的峰峦以动感,“怒”字则生动地表现出波涛汹涌澎湃的气势。 |
D.作者在曲中表现出深深的伤感悲愤之情,他伤感悲愤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
3.现代文阅读- (共2题)
三棵树
叶辛
窗外有三棵树。
三棵水杉。
那是在我插队落户的年代就熟悉的树种。贵州黔东南的苗寨侗乡,放眼远眺,连绵无尽的山山岭岭上全是郁郁葱葱的杉树林。尤其是锦屏县的十八年杉,树干通圆挺直,树枝朝着四侧延伸。成材以后,伐倒在地,滚落山坡,到河滩地上扎成简易的筏,顺着一泻千里的清水江,运送到省外去,运送到沿海大中城市去。
从幼苗到成材,看够了杉木生长期的种种形态和面貌,也就不觉得有什么稀奇了。
只是,窗外的三棵树,天天陪伴着我,用它悦目的绿,以它摇曳的树枝,显示着它的存在。每日的清晨或是没睡的夜晚,来到阳台上开窗关窗,我总要情不自禁地端详它们几眼。久而久之,不但看出了感情,还看出了一些过去在偏远山乡没读到的意味。
盛夏的烈日里,无风,它们是纹丝儿也不动的,仿佛它们也像我一样懂得动了容易出汗。狂风暴雨中,它们忍受着风雨的抽打,颤抖着东摇西晃地躲避着。惹得我多次想象着该怎样使它们少受伤害。
记得,我当初搬进新村的时候,三棵树都只有二层楼那么高。站在阳台上或是里屋的窗户边,我能清晰地看到三棵树的树冠,尖尖的细嫩的时常还是不那么挺直的树冠。几年时间里,它们直直地往上蹿,蹿得和三楼的窗台一般高了,蹿得接近四楼的阳台了,蹿到四楼窗户边了。随着它们的个头往上长,它们的主干也在粗壮起来,挺直起来,而朝着四周延伸的枝叶,更是尽可能地向外张开,就如同一把把使劲撑开的绿伞。
但是,我很快发现了,三棵树虽然挨得那么近,沐浴的是同样的阳光雨露,可生长的速度是不一样的。仿佛都是15岁的少年,在一个班上,有的长得人高马大,足有1.80米,而有的个子矮小,乍眼看去活脱还是小孩。
我开始寻找它们生长不一的原因。
这是不难发现的。长得最高最壮的那棵树,占尽了天时地利,它离我家的窗户最远,却离新村拐弯的十字路口最近。风拂过来,最先享受凉爽的,是它;太阳升起来,最先照耀到的,也是它。因为挨近十字路口,周围再没其他的树遮挡,它的枝干树叶也伸展得最为潇洒自在。
挨下来是中间那棵树,它不如前头那棵长得高,枝叶的舒展也不如前头那棵自由自在,它的旁边还栽着一棵玉兰树,和它争夺着土壤的养料、水分和光照。前头那棵树蹿得越快,长得越高,枝干树叶伸开得越舒展,它就生长得越慢。
当然,生长得最慢最矮小的,是第三棵树,也是离我家窗户最近的那棵树。太阳升起和落下的时候,都照不到它。斜斜的阳光辐射,都让它前面的两棵水杉和一棵玉兰树遮挡住了,吸收去了。只在太阳当顶的时候,它才能公平地得到阳光的亲吻。由于它离楼房太近了,一楼院子的围墙妨碍了它往里面的发展。而沿新村道路那一侧,又让第二棵树和玉兰树挡住了去路。
故此,我搬来时长得一般高的三棵树,三棵同宗同族的水杉,在我居住了几年以后,成了自高而低、自大而小的三棵树。
在窗户边远眺,在阳台上读书,抬头看见这三棵树,我总像看着一道风景,甚至还为三棵树列成一排,树冠由高向低倾斜的线条而发出赞叹。起风了,三棵树一齐婆娑起舞。变天了,三棵树同时摇头晃脑,发出飒飒的响声。
总是生长得最高最北的树最先有动静,表现出的形态也最为洋洋自得。
我时常忖度,这一道有序的三棵树的风景,会很长久地陪伴着我,陪伴着我的家。
可这仅仅是我的愿望和想象。
那是一个风雨之夜,随着一声震天动地的雷响,我听到窗外响起一声霹雳。很惊心的,
把我从梦中惊醒。听明了是在下暴雨,我又沉沉睡去。
第二天一早醒来,雨过天晴,是清新明朗的早晨。我们习惯地打开窗户,窗外的景象让我大吃一惊。
那棵长得最远最高的水杉,被拦腰折断,劈倒在地,尖嫩的树冠埋在树丛中。那样子活像一个壮汉佝偻着腰跪倒在地呻吟。
我想起了昨晚那声惊雷,随之听到的其实不是霹雳而是水杉主干被拦腰折断时的惨叫。完了。
这棵占尽了天时地利之先,平时最先得阳光雨露滋润生长得也最为令人欣慰的水杉,看来是成活不了了。
但它活着,一枝细嫩的树冠,从被劈断的粗壮的树中央长出来。弱不禁风地往上试探地长着、长着,竟然从最初的半尺长,长到一米多高。在这一缓慢得犹如嫁接上去的重新生长过程中,旁边的第二棵树蓬蓬勃勃地往上蹿了起来。没有了遮拦,没有了阻挡,现在是它占尽了天时、地利之先了,现在是它最先享受阳光雨露的滋润了。看得出它迫不及待地抓住了这一难得的机遇,在跳跃般地往上蹿了。蹿得树干挺直,蹿得枝叶舒展。不用说,现在是它的形态最为潇洒最为诱人了。而挨着它的第三棵树,也在不动声色地生长着,虽然不如它蹿得高,伸展得自在如意,但它那形态,同样地惹人注目。
六年过去了,三棵树还在生长。中间那棵长得最高最壮,一左一右各有一棵树陪伴扶持着,它还长得最为挺直。原先最瘦弱矮小的第三棵树,如今名列第二。它的树干挺直却不粗壮,它的枝叶伸展却不能无拘无束。而原来长得最为结实粗壮、高挑挺拔的头一棵树,现在看上去总有些别扭,它的下半截是粗圆挺直的,而在被折断的横面上长起来的上半截,显得过于纤细,过于柔弱,一眼看去,我常常觉得它活像个鹤脖子。
窗外的这一道风景,又能维持多久呢?我时常想。
窗外有三棵树。
三棵水杉。
【小题1】联系上下文,按括号内的要求品味下面句子。
看得出它迫不及待地抓住了这一难得的机遇,在跳跃般地往上蹿了。蹿得树干挺直,蹿得枝叶舒展。(作者此处连用三个“蹿”字,有什么作用?)
【小题2】文章的开头与结尾都用了相同的两段话:“窗外有三棵树。三棵水杉。”请你分析一下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小题3】你最愿意做这三棵树中的哪一棵树?阅读文本,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加以阐述,不少于80字。
一生最大的勇敢都来自母亲
余秋雨
一
①九旬老母病情突然危重,我立即从北京返回上海。
②妈妈已经失去意识。我俯下身去叫她,她的眉毛轻轻一抖,没有其他反应。保姆说曾问她想吃什么,她回答:“红烧虾。”医生再问,她回答:“橘红糕。”说完,她突然觉得不好意思,咧嘴大笑起来,之后就再也不说话了。橘红糕是家乡的一种食物,妈妈儿时吃过。
③生命的终点和起点,在这一刻重合。
④在我牙牙学语的那些年,妈妈在乡下办识字班、记账、读信、写信,包括后来全村的会计工作,都由她包办。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她总是带着我。至今我仍记得,妈妈坐在床沿上,告诉我什么是文言文,什么是白话文。她不喜欢现代文言文,说那是在好好的头上扣了一个老式瓜皮帽。妈妈在文化上实在太孤独,所以把我当成了谈心对象。我7岁那年,她又把扫盲、记账、读信、写信这些事全都交给了我。
⑤我到上海考中学,妈妈心情有点儿紧张,害怕因独自在乡下的“育儿试验”失败而对不起爸爸。我很快让他们宽了心,但他们都只是轻轻一笑,没有时间想原因。只有我知道,获得上海市作文比赛第一名,是因为已经替乡亲写了几百封信;数学竞赛获大奖,是因为已经为乡亲记了太多的账。
二
⑥医生问我妻子,妈妈一旦出现结束生命的信号,要不要切开器官来抢救,包括电击?妻子问:“抢救之后能恢复意识吗?”医生说:“那不可能了,只能延续一两个星期。”我们决定:让妈妈走得体面和干净。
⑦我们知道,妈妈太要求体面了,即便在最艰难的那些日子,服装永远干净,表情永远优雅,语言永远平和。到晚年,她走出来还是个“漂亮老太”。为了体面,她宁可少活几年,哪里会在乎一两个星期?
⑧一位与妈妈住在同一社区的退休教授很想邀我参加他们的一次考古发掘研讨会,三次上门未果,就异想天开地转邀我妈妈到场。妈妈真的就换衣梳发,准备出门,幸好被保姆阻止。妈妈去的理由是,人家满头白发来了三次,叫我做什么都应该答应。妈妈内心的体面,与单纯有关。
⑨妈妈如果去开会了,会是什么情形?她是明白人,知道自己只是来替儿子还一个人情,只能微笑,不该说话,除了“谢谢”。研讨会总会出现不少满口空话的人,相比之下,这个沉默而微笑的老人并不丢人。在妈妈眼里,职位、专业、学历、名气都可有可无,因此她穿行无羁。
三
⑩在我童年的记忆中,大弟弟完全是在妈妈的手臂上死而复生的。年轻的妈妈抱着奄奄一息的婴儿,一遍遍在路边哭泣、求人。我和大弟弟都无数次命悬一线。由于一直只在乎生命的底线,所以妈妈对后来各种人为的人生灾难都不屑一顾。
11我从小就知道生命离不开灾难,因此从未害怕灾难。我历险4万公里被国际媒体评为“当今世界最勇敢的人文教授”,追根溯源,就与妈妈有关。妈妈,那4万公里的每一步,都有您的足迹。
12妈妈,这次您真的要走了吗?乡下有些小路,只有您和我两人走过,您不在了,小路也湮灭了;童年的有些故事,只有您和我两人记得,您不在了,童年也破碎了;我的一笔一画,都是您亲手所教,您不在了,我的文字也就断流了。
13我和妻子在普陀山普济寺门口供养了一棵大树,愿它能够庇荫这位善良而非凡的老人,即便远行,也宁谧而安详。
【小题1】结合具体内容,说说第③段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小题2】作者认为母亲是“善良而非凡”的。请联系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小题3】作者是如何做到把对母亲的感情写得真挚深切、十分感人的?试举例分析。(不超过150字)
4.语言表达- (共1题)
大自然的语言是丰富多彩的。从冰雪消融中,我们读出了春天的脚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综合性学习- (共2题)
清明(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郊行即事(宋)程颢
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明)高启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清江引·清明日出游(明)王磐
问西楼禁烟何处好?绿野晴天道。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探莺花总教春醉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作文- (共1题)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5道)
诗歌鉴赏:(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语言表达:(1道)
综合性学习:(2道)
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