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四校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94944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7/12/11

1.选择题(共6题)

1.
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礼记》有云:“君子之交淡如水。”与 的人交往,经常是清且淡;如同作画    淡雅,才能耐看。但写文章,却要 ,一波三折;正如人们游览名山,多爱它的嵯峨多姿,变化莫测。
A.情投意合  清澈    跌宕起伏B.志趣相投   清新  跌宕起伏
C.情投意合  清新    此起彼伏D.志趣相投   清澈  此起彼伏
2.
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灰烬(jìn)    颓圮(pǐ) 雾霭(ǎi) 不屈不挠(ráo)
B.槁暴(pù) 商榷(què) 思忖(chǔn) 熠熠(yè)闪光
C.菜圃(pǔ) 戕(qiāng)害   按捺(nà) 引吭(hánɡ)高歌
D.烟垢(gòu)    赭(hè)色 粗犷(guǎng) 玲珑剔(tī)透
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为什么对于这种浪费人才的现象,为何至今没有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呢?
B.从2003年1月1日起,我国关税再次下降,这次降税一方面严格履行了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关税减让,另一方面也对税目、税率结构进行了必要的调整。
C.因特网的诱惑无法令现代人拒绝,但昂贵的网上消费又使人们难以接受。
D.中纪委监察部的派驻机构要把加强监督作为第一位的职责,切实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防止权力失控和决策失误。
4.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在摆脱野蛮进入文明阶段后,中华先民就一直是生机勃勃、活跃发展的。 ;
,  。 ,并且具体表现
为文化区域的造就,经济重心的形成,政治中心的变迁。
①从而在文化上表现为多样性,经济上表现为不平衡性,政治上则表现为追求统一性
②经过凝结升华后,又从中原散发到东、西、南、北各方位
③于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就一直存在所谓东西南北中的问题
④正是这种持续的文化交流,推动中华文明不断丰富
⑤文化、经济和政治的表现不一,便不断酝酿出种种社会矛盾
⑥各地先民创造出绚烂的文化,随后从西到东、从南到北传播,进而汇聚在中原
A.④⑥②③①⑤B.⑤③⑥②①④C.⑥②③⑤④①D.⑥②④①⑤③
5.
从句式特征看,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一句相同的一项
A.不拘于时,学于余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6.
对下面“之”按词性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輮使之然也 ②蚓无爪牙之利  ③句读之不知   ④古之学者必有师
⑤辍耕之垄上    ⑥曾子之妻之市   ⑦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⑧郯子之徒
A.①②/③④/⑤⑥/⑦B.①⑧/②③④⑦/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D.①/②③/④⑦⑧/⑤⑥

2.诗歌鉴赏(共1题)

7.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同王徵君湘中有怀张谓
八月洞庭秋,潇湘水北流。还家万里梦,为客五更愁。
不用开书帙,偏宜上酒楼。故人京洛满,何日复同游?
【小题1】首联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小题2】颔联主要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请解析并说说表达效果?
【小题3】尾联表达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试结合内容简要分点陈述。

3.文言文阅读(共1题)

8.
课外文言文

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曾祖避五代乱,徙家濮。迪深厚有器局,尝携其所为文见柳开,开奇之,曰:“公辅才也。”举进士第一,擢知制诰。真宗幸毫,为留守判官,遂知亳州。亡卒群剽城邑,发兵捕之,久不得。迪至,悉罢所发兵,阴听察知贼去处,部勒晓锐士,擒贼,斩以徇。

尝归沐,忽传诏对内东门,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岁出入材用数以示迪。时频岁蝗旱,问何以济,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则赋敛宽,民不劳矣。帝曰:“朕欲用李士衡代元方,俟其至,当出金帛数百万借三司。”迪曰:“天子于财无内外,愿下诏赐三司,以示恩德,何必曰借。”帝悦。

初,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以章献起于寒微,不可母天下,章献深衔之。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

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贬寇准雷州,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丁谓使人迫之,谓败,知河南府。来朝京师,时太后垂帘,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今日吾保养天子至此,卿以为何如?”迪对曰:“臣受先帝厚恩,今日见天子明圣,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太后亦喜。

知徐州,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仁宗语辅臣曰:“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诏不许,然甚壮其意。

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其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选自《宋史·李迪传》,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知制诰 擢:提拔
B.擒贼,斩以徇:巡行
C.其至,当出金帛数百万借三司俟:等到
D.诏不许,然甚其意壮:认为……有豪气。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李迪字复古,先赵郡人 ②皆出于此乎
B.①发兵捕,久不得②师道不传也久矣
C.①时频岁蝗旱,问何济②作师说贻之
D.①陛下有几子,欲为此计②今其智反不能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李迪本来是赵郡人,为了躲避五代的战乱,他与家人搬家来到濮地,并以文为媒,结识了柳开。
B.李迪不同意章献做皇后,因为这件事,他立即遭到了章献的打击报复,所以贬官衡州。
C.周怀政事件使皇帝非常生气,他想惩罚太子。李迪不畏众怒,挺身而出,说服皇帝改变了初衷。
D.仁宗登基,章献成了太后。她曾经与李迪有嫌隙,但两人为了朝廷的利益,最终还是和好了。
【小题4】用“∕”给下列文段断句。
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
【小题5】翻译下面的句子。
(1)以章献起于寒微,不可母天下,章献深衔之.
(2)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
(3)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其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4.现代文阅读(共1题)

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送行
梁实秋
“黯然销魂者,别而已矣。”遥想古人送别,也是一种雅人深致。古时交通不便,一去不知多久,再见不知何年,所以南浦唱只骊歌,灞桥折条杨柳,甚至在阳关敬一杯酒,都有意味。李白的船刚要启碇,汪伦老远的在岸上踏歌而来,那幅情景真是历历如在目前。其妙处在于纯朴真挚,出之以潇洒自然。平夙莫逆于心,临别难分难舍。如果平常我看着你面目可憎,你觉着我语言无味,一旦远离,那是最好不过,只恨世界太小,唯恐将来又要碰头,何必送行?在现代人的生活里,送行是和拜寿送殡等等一样的成为应酬的礼节之一。揪着公鸡尾巴”起个大早,迷迷糊糊的赶到车站码头,挤在乱烘烘人群里面,找到你的对象,扯几句淡话,好容易耗到汽笛一叫,然后鸟兽散,吐一口轻松气,噘着大嘴回家。这叫做周到。在被送的那一方面,觉得热闹,人缘好,没白混,而且体面,有这么多人舍不得我走,斜眼看着旁边的没人送的旅客,相形之下,尤其容易起一种优越之感,不禁精神抖擞,恨不得对每一个送行的人要握八次手,道十回谢。死人出殡,都讲究要有多少亲友执绋,表示恋恋不舍,何况活人?行色不可不壮。
悄然而行似是不大舒服,如果别的旅客在你身旁耀武扬威的与送行的话别,那会增加旅中的寂寞。这种情形,中外皆然。Max Bccrbohm写过一篇《谈送行》,他说他在车站上遇见一位以演剧为业的老朋友在送一位女客,始而喁喁情话,俄而泪湿双颊,终乃汽笛一声,勉强抑止哽咽,向女郎频频挥手,目送良久而别。原来这位演员是在作戏,他并不认识那位女郎,他是属于“送行会”的一个职员,凡是旅客孤身在外而愿有人到站相送的,都可以到“送行会”去雇人来送。
送行既是人生中所不可少的一桩事,送行的技术也便不可不注意到。如果送行只限于到车站码头报到,握手而别,那么问题就简单,但是我们中国的一切礼节都把“吃”列为最重要的一个项目。一个朋友远别,生怕他饿着走,饯行是不可少的,恨不得把若干天的营养都一次囤积在他肚里。还有些思虑更周到的人,把食物携在手上,亲自送到车上船上,好像是你在半路上会要挨饿的样子。
我永远不能忘记最悲惨的一幕送行,一个严寒的冬夜,车站上并不热闹,客人和送客的人大都在车厢里取暖,但是在长得没有止境的月台上却有一堆黑查查的送行的人,有的围着斗篷,有的脚尖在洋灰地上敲鼓似的乱动。我走近一看全是熟人,都是来送一位太太的。车快开了,不见她的踪影,原来在这一晚她还有几处饯行的宴会。在最后的一分钟,她来了。送行的人们觉得是在接一个人,不是在送一个人,一见她来到,大家都表示喜欢,所有惜别之意都来不及表现了。她手上抱着一个孩子,吓得直哭,另一只手扯着一个孩子,连跑带拖。她的头发蓬松着,嘴里喷着热气,像是冬天载重的骡子。她顾不得和送行的人周旋,三步两步地就跳上了车,这时候车已在蠕动。送行的人大部分手里都提着一点东西,无法交付,可巧我站在离车门最近的地方,大家把礼物都交给了我,“请您偏劳给送上去吧!”我好像是一个圣诞老人.抱着一大堆礼物,一个箭步窜上了车。我来不及致辞,把东西往她身上一扔,回头就走。从车上跳下来的时候,打了几个转才立定脚跟。事后我接到她一封信,她说:“那些送行的都是谁?你丢给我那些东西,到底是谁送的?我在车上整理了好半天,才把那些东西聚拢起来打成一个大包袱。朋友们的盛情算是给我添了一件行李.我愿意知道哪一件东西是哪一位送的,你既是代表送上车的,你当然知道,盼速见告。”这问题我无法答复,至今是个悬案。
我不愿送人,亦不愿人送我。对于自己真正舍不得离开的人,离别的一刹那像是开刀,凡是开刀的场合照例是应该先用麻醉剂,使病人在迷蒙中度过那场痛苦,所以离别的苦痛最好避免。一个朋友说:“你走,我不送你。你来,无论多大的风雨,我要去接你。”我最赏识那种心情。
(节选自《粱实秋散文》)
【小题1】根据文章,概括古人送别与现代人送行的本质有何不同。
【小题2】梁实秋散文语言独具风格。请分析画线句语言特色及表达效果;
【小题3】文中提到“最悲惨的一幕送行”,作者为什么说那是一次“最悲惨的”送行?
【小题4】文末作者赏识这样一种心情:“你走,我不送你,你来,无论多大风多大雨,我要去接你。”请结合自己的理解,谈谈你对这种心情的认识。

5.名著阅读(共2题)

10.
下列有关《三国演义》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国演义》的人物描写也存在着一些缺点,书中通过尊刘(备)抑曹(操)等描写,表现出封建的正统观念,这主要是由于作者的历史唯心主义观点造成的。鲁迅认为“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B.《三国演义》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有“三绝”之谓:曹操的“奸绝”—奸诈过人;关羽的“义绝”—义重如山;孔明的“智绝”—机智过人。
C.下列故事都出自《三国演义》:三顾茅庐、三气周瑜、桃园三结义、三打祝家庄、三让徐州、三英战吕布。
D.魏、蜀、吴的代表人物分别是曹操、刘备、孙权。《三国演义》艺术地再现了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统治阶级内部各个政治集团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
11.
下列有关《三国演义》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曹操误杀吕伯奢全家,极力渲染曹操的奸恶残忍。
B.“青梅煮酒论英雄”——足见曹操踌躇满志与骄横霸气以及刘备小心谨慎、机智从容。
C.“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赤壁之战时,为了让曹操上当,周瑜决定使用痛打黄盖的苦肉计。可是苦肉计瞒得过曹操,却瞒不过诸葛亮。
D.“千里走单骑”——张飞陷身曹营后得知刘备下落,单人匹马保护二家皇嫂过五关斩六将,千里寻兄,足见其义。

6.语言表达(共1题)

12.
以必修一课本为范围,在下面句子的横线处另选两个人物,补写两组句子,做到内容连贯,句式一致。
是人,就有权利向上帝要一座山。杜甫需要一座泰山,让他领略“一览众山小”的
豪迈; , ;    , 。

7.命题作文(共1题)

13.
“课堂”一词在词典中的解释是:用来进行各种教学活动的场所。其实,在现实生活中,课堂的外延却要广得多,诸如观赏自然风光,关注生活事件,参加社会实践,与他人交流思想,与艺术作品进行心灵对话……这些都可以视为人生的课堂。在这些多姿多彩的人生大课堂中你曾有过怎样的经历与感受,获得过哪些启迪与认识呢?
请以“这也是课堂”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6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1道)

    名著阅读:(2道)

    语言表达:(1道)

    命题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