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福建上杭县一中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卷(带解析)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94569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7/7/19

1.选择题(共4题)

1.Romeo and Juliet is one of the most famous_________ written by Shakespeare.

 — So it is. It is still popular nowadays.

2.Romeo and Juliet is one of the most famous_________ written by Shakespeare.

 — So it is. It is still popular nowadays.

3.Romeo and Juliet is one of the most famous_________ written by Shakespeare.

 — So it is. It is still popular nowadays.

4.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识文断字”“文思敏捷”“学富五车”是一个人“有文化”的标准,从事口头传承行业的人,如操弦乐师、戏曲艺人等都被划定在“没文化”之列。
①毫不客气地说,这种观念至今仍然没有多大改变
②吟诗作赋如此高贵,唱歌表演如此低贱
③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问题,很难做出简单判断
④文字如此高贵,音符如此低贱
⑤人们常常思索,学堂教育与民间传承到底哪种标准更符合技术传承规律
⑥行文走笔如此高贵,弹琴舞蹈如此低贱
A.①②⑥⑤④③
B.③②⑤④⑥①
C.⑤③②④⑥①
D.④⑥②①⑤③

2.句子默写(共1题)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琵琶行》中“  ,  ”两句,写的是演奏正式开始之前的准备过程。
(2)苏轼在《赤壁赋》中认为可以“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为色”的句子是“     ,  ”。
(3)杜牧子啊《阿房宫赋》中写到秦挥霍无度,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浪费掉,揭露和控诉秦自私无道的语句是:“       。”

3.诗歌鉴赏(共1题)

6.
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渔 家 傲

李清照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出浴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叫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鲜花比。

清 平 乐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注①绿蚁:一种美酒。②挼:搓揉。
【小题1】两首词中的“梅”的意象有什么不同?两首词都写到“醉”,表达感情有什么不同?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小题2】两首词都写梅花,通过梅花写人,创设的意境却完全不同。试简要分析各是怎样的意境以及意境不同的原因。

4.现代文阅读(共1题)

7.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人民日报评论部:谁来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
——创造一个更好的中国
新技术当真是最伟大的“改变者”。如果以山峰为喻,从山脚的村歌社鼓,到山巅的阳春白雪,不同层次、不同人群、不同类型文化构成的群落,拼贴出文化中国的四季春秋。而信息时代的到来,为文化的层峦叠嶂架起了高速索道,不必费力攀爬,便可悠游其间、览尽风光。
打开微信“朋友圈”,就能看到一个完整的文化微缩景观:既有“小清新”,也有“情怀党”;既有痛心质问“传统文化怎么了”,也有娓娓道来“告诉你一个真实的美国”;既能看到古典乐迷的“高大上”,也能看到各种“非主流”、“脑残体”……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价值偏好和审美趣味,他们是文化景观的观看者,也是文化风尚的制造者。
然而,新技术的生死时速,是否也会纵容“所见即所得”的肤浅,带来“既得繁花,亦生野稗”的乱象?已经有人痛心于文化空气的日益稀薄,甚至认为中国正在进入文化上的“小时代”。图书馆修得越来越好,好书和读书人却越来越少;实体书店和报刊亭逐渐凋零,城市正在失去文化之肺;地铁上的“低头一族”,看的不是书报而是手机……商业和消费主义冲刷之下的大众审美河床,最低水位正在下降,有些地方甚至裸露出干涸的河底。难怪有人疾呼,从电脑和手机中拯救我们的阅读吧!甚至有人说,拔掉网线,关闭手机,才能回到真正的文化生活。
事实上,翻阅近几个世纪的文化史,几乎每一次技术手段的升级,都会引起人们的文化焦虑。海德格尔以哲人姿态发问:技术化的时代文明千篇一律,是否还有精神家园?美国学者罗斯扎克更是一针见血:相比在黄昏时分去附近的咖啡馆,网络真的能更有效地交流思想吗?哲人的忧思,倒是从另一个角度给出了历史的惯例:越是缺少文化话语权的草根,越能更早地拥抱新的文化场;越是在原有格局中掌握话语权的精英,越是更晚地接受新事物。看看互联网,微博是近6亿网友鼎力支撑的舆论广场、微信是无数中产白领激情互动的文化领地。在抱怨新技术让信息碎片化、文化表浅化的同时,谁愿用理性的思维、专业的智识、人文的情怀,主动涵养席卷天下的网络文化?文化之河能否源远流长,乃是取决于“最低水位”,谁来为时代的文化河床筑土培基,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
学者所说,当代中国正在“共时性”地经历着传统、现代与后现代。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快速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反映在文化领域,将使我们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注定要面对传统与现代并存、高雅与“低俗”共舞的现象。对大众审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主流文化的建设者固然不必过分沉溺文化乡愁、伤感于“吾道衰也”,也不能闭关自守、以和大众文化划清界限来标榜自我,但更应该防止文化上的劣币驱逐良币,为整个社会的文化水位划定警戒线,并担任守护者。“士志于道”曾经是中国文化和中国文人的光辉传统,一代代士人无不“以天下风教是非为己任”,为时代的文化河床筑土培基,理应是当代文化人的历史使命。
古人云,“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不论时代如何变迁,技术条件如何升级,人心向善向美的文化情怀不会改变。我们要做的,就是以更积极的态度、包容的气度、渊博的深度,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通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最终走向“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中国。
(摘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信息时代,价值偏好和审美趣味不同的每个人都是文化景观的观看者,和文化时尚的制造者。
B.文化空气的日益稀薄,使一部分人对此十分痛心,这些人甚至认为中国正在进入文化上的“小时代”。
C.任何一次新的技术手段的升级,都会引起人们的文化焦虑,这是近几个世纪以来文化史上所特有的现象。
D.用理性的思维、专业的智识和人文的情怀,主动涵养网络文化,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当今物质条件越来越好,但好书和读书人越来越少,有人疾呼,从电脑和手机中拯救阅读。
B.海德格尔等人的忧思表明,拥有文化话语权,草根精英能更早接受新事物、拥抱新的文化场。
C.信息时代文化共存,主流文化建设者应防止文化的劣币驱逐良币,为文化水位划定警戒线。
D.受快速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影响,文化领域长时间内传统与现代并存、高雅与“低俗”共舞。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必过分沉溺文化乡愁,不闭关自守,这是大众审美和信息时代主流文化建设者应有的态度。
B.“士志于道”是中国文化与文人的光辉传统,为时代文化加厚土层应成为当代文人的历史使命。
C.加厚信息时代文化土层,需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最终走向“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D.如果人心向善向美没改变,就能以积极态度、包容气度、渊博深度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

5.语言表达(共1题)

8.
请根据下面材料,概括“电子公民”的 6 个特点。要求:①内容贴切,表述简洁;②每个特点不超过 10 字。
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国年轻人通过论坛、微博等途径,表达自己对社会事务的关心,他们最为热衷的是对公共生活中各种丑闻和黑幕的揭露和批评。从当年的“周老虎”“郭美美”到今天的“表叔杨达才”“房姐龚爱爱”等,这些轰动一时的社会事件,无一不是从网上爆出线索,引发众多网民的强烈关注和参与,形成“蚁群效应”,引起主流媒体的跟进和有关部门的重视。网民们往往用转发、分享和评论等方式,完成对公共事件的发言和有效干预,甚至左右了一个案件的审判、一项政策的出台。网民通过网络,追求和实现了自身的公民性,标志着“电子公民”的出现, 并引起了各级政府机关的重视,于是我们看到了从国务院总理到村干部,都坐到了网络直播间与网民直接对话的现象。当然,以年轻人为主体的“电子公民”群体也较容易出现观点偏激,盲听盲信等情况。“电子公民”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正以渐进式的姿态步入公民社会。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4道)

    句子默写:(1道)

    诗歌鉴赏:(1道)

    现代文阅读:(1道)

    语言表达:(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