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查语文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93235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7/11/16

1.选择题(共7题)

1.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医疗质量是关系到病人生命安危的大事,救死扶伤是医务人员 的天职。
②中国传统的严父慈母型的家庭关系,常令父亲们  地承担起教育子女的义务。
③在全国比赛中屡获金奖的我省杂技团,  地承担了这次出国演出任务。
A.当仁不让  责无旁贷  义不容辞B.责无旁贷  义不容辞  当仁不让
C.义不容辞  责无旁贷  当仁不让D.义不容辞  当仁不让  责无旁贷
2.14×23= (    )
3.14×23= (    )
4.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颓圮(pǐ)   叱骂(chì)    攒射(cuán)   百舸争流(kě)
B.慢溯(sù)   沉淀(diàn) 莅临(wèi)    涕泗交流(tì)
C.火钵(bō)   浸渍(zì) 转辗(zhǎn)   叱咤风云(chà)
D.团箕(jī)   洗涤(dí) 喋血(dié)    长歌当哭(dàng)
5.
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在中国文学批评史这门学科的草创时期,史料的整理和搜集显得尤为重要,也格外困难,这就要求研究者长期坚持,并且能去粗取精。
B.在具体的材料辨析过程中,他总是本着由考订而史述、由史述而论断为原则仔细研究,以小见大,从现象看本质,写了饮誉世界的论著。
C.在实际的办报经验的基础上,梁启超提出衡量报纸优劣的标准:一曰宗旨定而高,二曰思想新而正,三曰材料富而当,四曰报事确而速。
D.桐城派的义法是应封建社会的政治需要而产生的,随着封建社会的逐步解体,打破桐城派义法的枷锁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6.
依次为下面的上联选择下联,最合适的一组是(  )
上联:孙行者 月送花香浮小院
A.唐三藏 绿叶红花映山前B.胡适之 风摇竹影到幽宅
C.沙和尚 梦随春风到天亮D.祖冲之 风吹萤火飘荒野
7.
对下列各句的句式,判断正确的一项(  )
①夫晋,何厌之有? ③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②大王来何操? ④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2.诗歌鉴赏(共1题)

8.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列小题。

金黄的稻束

郑敏

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山

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小题1】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一句涉及的时间,从全诗看,除了“秋天”外,还隐指“暮色”降临之前。
B.“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把“皱”与“美丽”并列,寓有讴歌母亲的劳动和感叹时光流逝之意。
C.“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的诗句中,“你们”指诗歌的主要形象“金黄的稻束”。
D.“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这实际上就是稻束“低首沉思”的内容。
【小题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歌以“金黄的稻束”为中心形象展开联想,通过稻田、路上、天空、远山等空间性的位移,传达一个时间性的主题——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
B.诗歌赋予“金黄的稻束”以积极、强烈的视觉印象和消极、“静默”无言的听觉感受,意在利用两者的不协调,把关注点从外在画面转向内在的生命感受。
C.“金黄的稻束”,“收获日的满月”等形象都具有圆满意味,但诗歌未写收获日的快慰和满足,却引人思考劳动者母亲的“疲倦”。
D.“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中的主体,应该是美丽的母亲,而不是如雕像一样站在“秋天的田里”沉思的“稻束”。

3.现代文阅读(共1题)

9.
阅读下面的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

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小题1】对“三·一八”惨案的评价,作者持有哪些观点?请分点概括。
【小题2】请解释文中画线语句的含义。
【小题3】这两段文字,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选择其中的两种加以赏析。

4.命题作文(共1题)

10.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作文。
对手是什么?有人说,对手是要战胜的对象,要想尽办法击垮它;有人说,对手是竞争的伙伴,要在竞争中共同发展;有人说,对手是要攀登的高山,山越高,征服它就越能体现自己的价值;有人说,对手是论坛上的辩友,失去了一方,另一方也会失去意义……
你是怎么看待“对手”的?请以“对手”为标题,写一篇700字左右的记叙文。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7道)

    诗歌鉴赏:(1道)

    现代文阅读:(1道)

    命题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