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平遥市平遥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92716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9/5/12

1.选择题(共1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最新版《现代汉语词典》中,那些年好不容易被语文老师再三纠正的“规范读音”,竟接连成为谬误。读书时,语文学得好的人的优越感____________,少数人掌握的正确终究被多数人的裏挟而将错就错载入字典。

从中国历史来看,字音演变其实是一种再寻常不过的必然。但一些文化属性大于实用性的字词,还是有必要____________地掰扯清楚的。如“乡音无改毛衰”的“衰”要读cuī,“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要读xiá,类似的还有将(qiāng)进酒、阿房(ē páng)宫……虽然这些古音在今天的生活中早已经____________但语文教学、文化的普及和传承,对于其读音背后的故事、古文的音律、平仄关系等来说,都是我们认知传统的窗口。特别是那些代表着独特词义和意象的文字,随着这个读音的消失,其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和内涵也将中断。

这是一个互联网托起的造词盛世,大众流行语花样迭出,有的来去匆匆,有的逐渐成为____________的常用词。(   )。然而,正是在这样一个“健忘”时代,更需多几分执拗的坚持来捍卫我们源远流长的语言文化。

【小题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中道而废   郑重其事   无影无踪   喜闻乐见
B.戛然而止   咬文嚼字   销声匿迹   脍炙人口
C.中道而废   咬文呼字   无影无踪   脍炙人口
D.戛然而止   郑重其事   销声匿迹   喜闻乐见
【小题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但关于语文教学、文化的普及和传承,其读音背后的故事、古文的音律、平仄关系等,都是我们认知传统的窗口。
B.但对于语文教学、文化的普及和传承来说,其读音背后的故事、古文的音律、平仄关系等都是我们认知传统的窗口。
C.但我们对于语文教学、文化的普及和传承来说,认知传统的窗口,就是其读音背后的故事、古文的音律、平仄关系等。
D.但其读音背后的故事、古文的音律、平仄关系等都是我们关于语文教学、文化的普及和传承认知传统的窗口。
【小题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项是
A.就好像一百年前白话的胜利一样,我们的语言习惯越来越趋于实用和随意
B.我们的语言习惯也越来越趋于实用和随意,就好像一百年前白话的胜利一样
C.我们的语言习惯越来越趋于实用和随意,就好像一百年前白话的胜利一样
D.就好像一百年前白话的胜利一样,我们的语言习惯也越来越趋于实用和随意

2.诗歌鉴赏(共1题)

2.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1)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2)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3)。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4)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释:(1)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2)绣衣:官服。(3)相如檄:指司马相如所作《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4)铜鞮陌:代指襄阳。
【小题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含蹉跎失志的惆怅。
B.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作者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华出众,巨笔如椽。
C.作者认为荆楚路上的江山美景都是作诗的好素材,如庐山景、赤壁浪、襄阳月。
D.词的结尾两句,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
【小题2】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释。

3.文言文阅读(共1题)

3.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各题

汪廷珍,字瑟庵,江苏山阳人。少孤,母程抚之成立。家中落,岁凶,粥或不给,不令人知。母曰:“吾非耻贫,耻言贫,疑有求于人也。”力学,困诸生十年,始举于乡。成乾隆五十四年一甲二名进士,授编修。嘉庆元年,直上书房。母忧归,服阕,补原官。廷珍学有根底,初为祭酒,以师道自居,教学者立言以义法,力戒摹拟剽窃之习。及官学政,为学约五则以训士:曰辨涂,曰端本,曰敬业,曰裁伪,曰自立。与士语,谆谆如父兄之于子弟。嘉庆十六年,授礼部侍郎。复直上书房,侍宣宗学。道光三年,宣宗释奠文庙礼成,诏曰:“礼部尚书汪廷珍蒙皇考简用上书房师傅与朕朝夕讲论非法不道使朕通经义辨邪正受益良多。朕亲政后,畀以尚书之任,尽心厥职,于师道、臣道可谓兼备。加太子太保。子报原,以员外郎即补用,示崇儒重道之意。”四年,南河高堰溃决阻运,上以廷珍生长淮、扬,命偕尚书文孚往勘,劾河督张文浩、总督孙玉庭,谴黜有差。疏筹修濬事宜,交河督办理。七年,卒,上震悼,优诏赐恤,赠太子太师,入祀贤良祠,命大阿哥赐奠,赐银千两治丧,谥文端。江苏请祀乡贤,特诏允之。廷珍风裁严峻,立朝无所亲附。出入内廷,同僚见之,莫不肃然。大学士阮元服其多闻渊博,劝著书,廷珍曰:“六经之奥,昔人先我言之,便何以长语相溷?读书所以析义,要归于中有所主而已。”服用朴俭,或讥之,笑曰:“大丈夫不以曲学阿世为耻,而徒畏鲰生之讥乎?”后进以文谒,言不宗道,曰:“斯人华而不实,何以立朝?异日恐丧所守。”后皆如所言,人服其精鉴。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礼部尚书汪廷珍\蒙皇考简用\上书房师傅\与朕朝夕讲论非法\不道使朕通经义\辨邪正\受益
B.礼部尚书汪廷珍\蒙皇考简用上书房师傅\与朕朝夕讲论非法不道\使朕\通经义辨邪正\受益良多
C.礼部尚书汪廷珍\蒙皇考简用\上书房师傅与朕朝夕讲论\非法不道\使朕通经义\辨邪正\受益良多
D.礼部尚书汪廷珍\蒙皇考简用上书房师傅\与朕朝夕讲论\非法不道\使朕通经义\辨邪正\受益良多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生,古代对经考试进入各级学校学生的统称,在明清两代常常代指秀才。
B.祭酒,古代飨宴时酹酒祭神的长者,后用作官职,这里指国子监的长官
C.一甲二名进士,明清两代进士分三等即“三甲”,一甲第二名又称为“探花”。
D.六经,即《诗》《书》《礼》《易》《乐》《春秋》,因《乐》失传,又称《五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汪廷珍从小家庭贫寒,遇上灾年连粥都吃不上,但他母亲却从不开口求助;这种成长环境使汪廷珍养成了严格自律力求勤俭的性格。
B.汪廷珍作为学官,一方面对学生以“学约五则”严格要求,严禁剽窃之风;另一方面,又像父兄一样对学生施以诚恳耐心的教育和引导。
C.道光三年,皇帝借祭祀孔子的机会封赏了汪廷珍和他的儿子汪报原,这既显示了皇帝对儒学的尊崇,也彰显了汪廷珍在皇帝心中的地位。
D.一位后学带着写成的文章拜谒汪廷珍,言论不符合正道,他认为这个人华而不实,进而预测这个年轻人将来为官操守成疑,事实证明了汪廷珍的预见。
【小题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朕亲政后,畀以尚书之任,尽心厥职,于师道、臣道可谓兼备。
(2)服用朴俭,或讥之,笑曰:“大丈夫不以曲学阿世为耻,而徒畏鲰生之讥乎?

4.现代文阅读(共2题)

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林掌柜

贾大山

林掌柜的“义和鞋庄”不大,只有两间作坊,两间门市。门市柜台上,除了放着算盘、笔砚、账簿,还放着一把特制的小巧玲珑的铡刀。据说,只要顾客问一声:“掌柜的,鞋底里面,垫的是纸是布呀?”林掌柜便微微一笑,一手接过鞋,一手抬起小铡刀,咔嚓一声,把鞋铡作两截,送到顾客眼皮底下看——林掌柜又叫“铡刀林”。可是,在我的记忆里,那把小铡刀从来没有用过,只是那么放着,并且总是擦得明晃晃的。

一天,我正骑着石头狮子玩耍,杨跛子过来了,一跛一跛地走到林掌柜的柜台前面,说:“买鞋!”

那天顾客不少,林掌柜见他来了,赶忙拿出几双鞋,让他挑选。他拿起一双鞋,朝柜台上一扔:“铡一双看看!”

林掌柜望着他,笑而不语。

“不敢铡?”

“敢铡。”

“不敢铡就不是好货!”

“这么着吧,爷们儿!”林掌柜拿起那双鞋,一面用纸包着,一面笑着说:“这双鞋,拿去穿,钱,不忙给;鞋底磨通了,鞋帮穿烂了,好货赖货一看便知。”话儿也柔和,手儿也利落,话说完了,鞋也包好了,朝他怀里轻轻一扔,“别客气爷们儿,拿着,穿坏了再来拿!”

杨跛子真的不客气,白白拿走一双鞋!顾客们都很气愤,林掌柜却依然笑着,说:“只当铡了一双。”

父亲和林掌柜是至交。遇到下雪下雨的天气,或是生意不忙的时候,林掌柜便来我家杂货铺子里闲坐。两人到了一起,就要喝一点酒,“老哥,喝点儿?”“喝点儿,老哥。”他们到里间屋里,在炕上放个小桌,对面坐了,慢慢地喝。——我家卖酒,也卖松花、咸蒜、豆瓣酱。每次分别的时候,两人总要互相奉承一句:

“我最馋你的豆瓣酱。”

“我最服你的小铡刀。”

我也深深喜爱林掌柜的小铡刀。有一次,他们喝着酒,我问:

“林大叔,你那小铡刀快不快呀?”

“快呀,飞快飞快。”

“一年铡多少鞋?”

“早先铡一些,后来就不铡了。”

“既然不铡了,要它干什么?”

“放着。”父亲说,“世界上有些东西,一定得有,用到不用的时候,便是用好了。”

林掌柜乐了,举起酒杯说:“知我者,老哥也!”

他们每次喝酒,总是这么快活。

那年腊月的一天,天很晚了,父亲站在货架子前面,正自盘算什么,林掌柜把门一推,头上顶着几片雪花进来了。父亲说:“你也没睡?”

“睡了,又起来了。”林掌柜结着扣子说,“我想喝两盅。”

林掌柜自己下手,弄了一碟韭菜花儿,弄了一碟豆瓣酱,然后从酒坛里舀了一小壶酒,说是一醉方休——林掌柜心地坦和,总是那么快乐。

可是,他刚抿了一口酒,突然皱起眉头:“酒里掺水了?”

“没有。”父亲一愣。

他又抿了一口,红着脸嚷起来:“掺水了,肯定是掺水了!”

父亲尝了一口,脸也红了,急得拍着桌子说:“咦,这就奇了!老地方进的酒呀!”

“最近,谁来打过酒?”

“昨天,前天……杨跛子!”

“披一件破大袄?”

“披一件破大袄!”

“要赊账?”

“要赊账!——三斤的瓶子灌满了,提下柜台,才说要赊账。我说不赊账,他就不打了……”

“酒呢?”

“我又倒回去了!”

“坏了!”林掌柜仰起脖子,咯咯咯地笑起来,笑得没了声音没了眼睛。他说,杨跛子打酒,惯用此法:他的破大袄里另外藏着一只瓶子,里面装满凉水……

父亲听了,也被气笑了:“你说,这半坛酒……”

“洒了!”

“洒了?”

“再卖倒字号。”

“半坛酒,总有七八斤呀……”

“不喝了,睡觉!”林掌柜好像生气了,起身要走,父亲赶忙拦住他:“怎么了,老哥?”

“人也有字号!”

我赶紧开开门,抱起酒坛子,把“酒”洒到街里去了。林掌柜拍着我的头顶笑了笑,说:“这小子长大了做买卖能发财。”我要去给他们打好酒,他说不用了,父亲也说不用了,催我去睡觉。

我不想睡觉,看他们喝酒,听他们说话。鸡叫头遍了,他们的话还没有说完。最后三举杯:头杯酒,三十年打早抹黑,苦巴苦干,两家都有吃有穿,没饿着没冻着,喝了;二杯酒,两家相识相知,老不哄少不欺,谁也没有做过亏心的买卖,喝了;最后一杯没有喝,他们把酒洒在地上,敬了天地财神,算盘和秤,还有那把小铡刀。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契合人物职业身份的“鞋”和“酒”为道具来串连情节,并由此构设画面感极强的送鞋和喝酒场面,构思巧妙,文脉清晰。
B.“世界上有些东西,一定得有,用到不用的时候,便是用好了”,这是父亲对“我”的教育,也是父亲对与林掌柜深厚情谊的肯定。
C.小说结尾聚焦于父亲与林掌柜的三举杯,这一情景极具仪式感,既是雪夜酒叙情节的收束,也是全文的升华,带给读者无限遐思。
D.小说多用简短而又鲜活的人物对话,“赖货”“打早抹黑”“苦巴苦干”等方言词语也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整体语言风格质朴自然。
【小题2】“小铡刀”在文中多次出现,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小题3】“我”和杨跛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有同有异,请结合作品对此进行简要分析。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强调教育教学功能,将书院视作学校,这是宋代书院的一个特点,而其结果就是书院与科举相结合。它是历史的选择,对书院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但是,自从选士的科举和养士的学校扯到一起后,学校沦为科举的附庸就成了令人头痛而又难以解决的问题。北宋中后期三兴官学就做出了将二者剥离的努力,但积重难返。

南宋理学家们也曾有过对官学进行改革的尝试,失败之后,他们弃置官学,转而致力于官方书院的建设。具体的做法仍然是从批判科举入手。张栻在《重修岳麓书院记》中,指出刘珙建设的目的是“岂特使子群居佚谭,但为决科利禄计乎?抑岂使子习为言语文辞之エ而已乎?盖欲成就人オ,以传斯道而济斯民也”。可见岳麓书院并不反对科举,但反对仅仅为了科举。这种态度比较现实,意在科举之外另辟新径,以达到书院的教育目标。

白鹿洞书院的做法更为灵活,朱熹发布《招举人入书院状》,为即将奔赴临安参加省试的举人办起了培训班。此举意在利用集训的机会,以理学家讲学修身的一套来修正世俗的科举观念。其用心仍然是在以书院来匡正迷失方向的官学教育

等到淳熙十四年(1187)朱熹为石鼓书院作记时,他总结历史,观照现实,提出在地方官学之外,另立门户,创建官办书院,“以俟四方之士有志于学,而不屑于课试之业者居之”。也就是说,在理学家们看来,官方书院和州县官学同属于国家教育系统,而书院被定位在补充匡救州县官学不足的坐标上。这与替代官学的北宋初年完全不同,理学家们这时追求的目标是,让官方书院主要作为修正官学沉迷科举的弊端而存在。

官办书院如何去实现自己存在的价值呢?理学家们设计的理想目标是,书院不以科举为目的,而以讲学为指归。关于这一点,朱熹曾清楚地表述为“前人建书院,本以待四方士友,相与讲学,非止为科举计”。理学家并不泛言反对科举,只将反对的目标锁定在仅仅以科举为目的这一点上,而将大量的精力倾注于讲学事业,希望以自己理学的教育理想来化解消融书院生徒的利禄之心,培养传道济民的人才。南宋学者,不分派系,无论朱陆,在对待科举的问题上是基本一致的,既认为“今为士者,固不能免此”,又对其不可胜言之害深恶绝,而希望以“讲学”来予以救正。其“大要”在“续洙泗之正传”,而“淑诸人者”,无外乎为“忠君、孝亲、诚身、信友,用则泽及天下,不用则无愧俯仰,如是而已”。至于救正之方,也就是讲学的内容,则各家各派已呈现不同特色,“天理人欲之分”剖析章明,是张栻、朱熹的长处,“喻义喻利之论”敷阐精至,是陆九渊的强项。

摘编自邓洪波《宋代书院的开拓与进取》)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的书院为养士的学校,强调教育教学功能,后来与选士的科举扯到一起,沦为科举的附庸。
B.书院有官方和民间之分,官方书院和州县官学同属于国家教育系统,而书院的定位是补充匡救州县官学的不足。
C.书院并不反对科举,白鹿洞书院就曾为即将参加省试的举人办起了培训班,但书院反对仅仅为了科举。
D.南宋学者,不分派系,无论朱陆,都对科举不可胜言之害深恶,希望以“讲学”来予以救正。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学校沦为科举的附庸产生的危害为立论前提,重在分析理学家们对其的化解。
B.文章采用了比喻论证和引用论证的手法,突出了理学家们在修正世俗的科举观念方面做出的努力。
C.文章注重分析理学家们对书院的理想的目的,不反对科举,但反对仅仅为了科举,具有辩证意味。
D.文章论证南宋理学家们对官学进行改革的尝试和探索,是按照时间顺序推进的,思路清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官办书院要实现自己存在的价值,就应该完全抛开与科举相结合的做法,以自由讲学为要务
B.理学家们希望以自己理学的教育理想来化解消融书院生徒的利禄之心,培养传道济民的人才。
C.南宋学者,有很多派系之分,有的重在“天理人欲之分”的剖析,有的重在“喻义喻利之论”的敷阐。
D.经过南宋学者们的不断努力,官办书院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官学沉迷科举的弊端的问题。

5.情景默写(共1题)

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湾《次北固山下》中形容景物,妙绝千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交代时令、描写景物中,蕴含一种自然的理趣,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鼓舞。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采用了对比的手法,“____________”一句写出了宋武帝刘裕在战场上的声威气势,“____________”一句写出了宋武帝刘义隆在战场上的狼狈之态。
(3)李白诗中以“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的虚笔夸张天姥山的高峻,王安石《登飞来峰》中实虚结合却异曲同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材料作文(共1题)

7.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要听自暴自弃者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鲁迅

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 青年是国家的有生力量,是民族的未来,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并被时代寄予厚重的希望。

请结合上述材料,联系现实,谈谈你如何谱好自己的“青春之歌”。
要求:自拟标题,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7.语言表达(共2题)

8.
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城乡统筹,保障制度,织密网奔小康,中国政府具有伟大的建设意识。
材料:责任 人才 惠民
培技能缩差距 重师风提素质 强责任布格局
改革创新 提高收入 鼓励就业 发展教育 推动经济 培育人才
9.
请具体指出下面文段推断不成立的原因,并在第一句后补写一个句子作为必要的前提,以保证结论成立。
《拯救地球》是环境保护组织“地球村”推崇的一本书。截至上个月底,“地球村”又赠送出了2000本《拯救地球》。由此可知,上个月至少有2000人加入了该环保组织。
(1)推断不成立的原因
(2)应补写的句子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1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情景默写:(1道)

    材料作文:(1道)

    语言表达:(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