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郑州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92451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9/7/13

1.选择题(共1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2月5日大年初一上映,截止到5月6日在国内正式下映,《流浪地球》上映90天的国内总票房约为47亿人民币,占据中国影史票房第二位,仅次于《战狼2》。除了票房大热,“中国科技电影之光”“中国首部媲美好莱坞的科幻大片”等各种    不断涌向影片主创团队。

以国产电影当前的创作水平,中国电影人能不能创作出国际一流的科幻大片?能不能将科幻电影拍出与欧美科幻大片    的效果?很多人还有怀疑。对于这样的疑问,中国电影人用《流浪地球》做出了回答。第一部对标好莱坞科幻大片水准的国产科幻大片,主创团队一方面承担着巨大的经济和市场风险,一方面顶着压力开展艰苦卓绝的拍摄工作。面对重重困难和巨大挑战,《流浪地球》戏里戏外都洋溢着英雄主义气概。如果没有一点英雄主义和献身精神,影片取得最终成功实在是    的事情。光有精神还不够,还要有敬业态度和专业水准。对主创团队而言,(   ),从概念设计到服装、道具、化妆、场景、后期特效等都要摸索前行。正是这种 、力求完美的敬业态度和专业水准,才换来影片上映后的璀璨绽放。

【小题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作为对标好莱坞科幻大片水准的第一部国产科幻大片,主创团队一方面承担着巨大的经济和市场风险,一方面顶着压力开展艰苦卓绝的拍摄工作。
B.作为第一部对标好莱坞科幻大片水准的国产科幻大片,一方面主创团队承担着巨大的经济和市场风险,一方面顶着压力开展艰苦卓绝的拍摄工作。
C.作为第一部对标好莱坞科幻大片水准的国产科幻大片,主创团队一方面承担着巨大的经济和市场风险,一方面顶着压力开展艰苦卓绝的拍摄工作。
D.作为第一部对标好莱坞科幻大片水准的国产科幻大片,主创团队一方面承受着巨大的经济和市场风险,一方面顶着开展艰苦卓绝的拍摄工作的压力。
【小题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A.过情之誉 比肩齐声 不可思议 千锤百炼
B.不虞之誉 等量齐观 不可名状 千锤百炼
C.过情之誉 等量齐观 不可名状 精益求精
D.不虞之誉 比肩齐声 不可思议 精益求精
【小题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这部电影的制作方面有很多困难,比如经验缺乏、无从借鉴
B.这部电影在制作方面有资金缺乏、无从借鉴的困难
C.制作这部电影,面临着经验缺乏、无从借鉴的困难
D.制作这部电影,面临着很多困难,而且资金缺乏、无从借鉴

2.诗歌鉴赏(共1题)

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感愤

陆游

今皇神武是周宣,谁赋南征北伐篇?

四海一家天历数,两河百郡宋山川。

诸公尚守和亲策,志士虚捐少壮年!

京洛雪消春又动,永昌陵上草芊芊。

(注)①此诗写于宋孝宗淳熙十年冬,时年59岁的陆游已退居于山阴家中。②周宣:即西周周宣王,他任用贤臣仲山甫等人讨伐周边部族,使衰落的周王室权威得到恢复。③京洛:指北宋都城汴京和洛阳。④永昌陵:指宋太祖赵匡胤陵墓,在今河南省巩义市。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题目可知本诗为感怀诗,诗人表达自己对国家政事的看法,抒发浓郁深沉的感慨。
B.首联诗人把宋孝宗比作周宣王,赞美皇帝神武,只是遗憾当朝缺乏能征善战的贤臣。
C.颔联写四海之内百郡山川为宋土,这是天命所在,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统一的信心与期待。
D.颈联写当权的大臣们拘守“合约”、不愿北伐,有志报国之士宏愿落空、虚度年华。
【小题2】本诗和陆游的《书愤》,两首诗尾联所运用的手法、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3.文言文阅读(共1题)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齐武王演字伯升,光武之长兄也。性刚毅,慷慨有大节。自王莽墓汉,常愤愤,怀复社稷之虑,不事家人居业,倾身破产,交结天下雄俊。莽末,盗贼群起,南方尤甚。伯升召李轶等诸豪杰计议曰王莽暴虐百姓分崩今枯旱连年兵革并起此亦天亡之时复高祖之业定万世之秋也众皆然之。于是自发春陵子弟,与王莽前队甄阜、梁丘赐战,斩首溺死者二万余人。后三日,又与严尤、陈茂遇育阳下,战,大破之,斩首三千余级。伯升遂进围宛。王莽素闻其名,大震惧,购伯升邑五万户,黄金十万斤,位上公。自阜、赐死后,百姓日有降者,众至十余万。诸将会议立刘氏以从人望,豪杰威归于伯升。而新市、平林将帅乐放纵,惮怕升威明而贪圣公懦弱,先共定策立之,然后使骑召伯升,示其议。伯升曰:“今赤眉众数十万,闻南阳立宗室,恐赤眉复有所立,如此,必将内争。且首兵唱号,鲜有能遂。春陵去宛三百里耳,未足为功。遽自尊立,为天下准的,使后人得承吾敝,非计之善者也。今切称王以号令。”诸将多曰“善”。圣公既即位,拜伯升为大司徒,封汉信。由是豪杰失望,多不服。平林军攻新野,不能下。新野宰登城言曰:“得司徒刘公一信,愿先下。”及伯升军至,即开城门降。五月,伯升拔宛。六月,光武破王寻、王邑。自是兄弟威名益甚。更始君臣不自安,遂共谋诛伯升。初,李轶谄事更始贵将朱鲔等,光武深疑之,常以戒伯升曰:“此人不可复信。”不受。伯升部将宗人刘稷,数陷陈清围,勇冠三军。时将兵击鲁阳,闻更始立,怒曰:“本起兵图大事者,伯升兄弟也,今更始何为者邪!”更始君臣闻而心忌之,以稷为抗威将军,稷不肯拜。更始乃与诸将陈兵数千人,先收稷,将诛之,伯升固争。李轶、朱鲔劝更始并执,即日害之。建武十五年,追谥伯升为齐武王。

(节选自《后汉书˙刘演传》)

(注)①光武:光武帝刘秀。②圣公:更始帝刘玄,与后文的“更始”为同一人。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伯升召李轶等/诸豪杰计议曰/王莽暴虐/百姓分崩/今枯旱/连年兵革并起/此亦天亡之时/复高祖之业/定万世之秋/也众皆然之/
B.伯升召李轶等诸豪杰计议曰/王莽暴虐/百姓分崩/今枯旱/连年兵革并起/此亦天亡之时/复高祖之业/定万世之秋也/众皆然之/
C.伯升召李轶等诸豪杰计议曰/王莽暴虐/百姓分崩/今枯旱连年/兵革并起/此亦天亡之时/复高祖之业/定万世之秋也/众皆然之/
D.伯升召李轶等/诸豪杰计议曰/王莽暴虐/百姓分崩/今枯旱连年/兵革并起/此亦天亡之时/复高祖之业/定万世之秋也/众皆然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辰,即辰时,古代用天干名称来记时的十二个时辰之一,辰时指上午七至九时。
B.侯,古时表示贵族或功臣身份地位的爵位之一,其他爵位还有公、伯、子、男。
C.三军,周代诸侯大国的上、中、下三军,也指步、车、骑三种兵种,此处泛指军队。
D.建武,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伯升心怀社稷,抱负远大。他早年有复兴汉室社稷的志向,广散家财结交天下豪杰,壮大自己的力量,为后来起事打下了坚实基础。
B.刘伯升极富声望,不战而胜。平林起义军攻打不下新野,但新野县令表示只要有伯升信物即可归降,伯升军队到后他们马上就投降了。
C.刘伯升战功显赫,归附甚众。他大败甄阜、梁丘赐的军队,后又大破严尤、陈茂的军队;当时每天归顺的百姓达十多万人,英雄豪杰也归心于他。
D.刘伯升不听劝诫,终遭杀害。刘秀曾告诫伯升不可再信任李轶,伯升没有接手劝告,最终更始帝刘玄在李轶等人的鼓动下拘捕并杀害了伯升。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莽素闻其名,大震惧,购伯升邑五万户,黄金十万斤,位上公。
(2)遂自尊立,为天下准的,使后人得承吾敝,非计之善者也。

4.现代文阅读(共2题)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边关是自然与人文因素紧密结合的景观形态,传递着历史文化内涵。边关出现在唐诗中,皆因丝绸之路的通达,开放的国家社会格局,文人墨客对漫游边塞、从军入幕的崇尚以及包括过所制度在内的国家制度限制等。相比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边关的文化意义更为抽象,象征性更强,所承载的感情也更为复杂。诗人多以社会现实为吟诵主旨,以点带面、由小及大、以虚带实,将边关的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

首先是战场形势。从军事意义上讲,边关地理位置重要。从唐诗中看,边关的“战火”已经烧入了诗歌意境,不管那些知名关隘是否正在发生着战事,诗歌中的征战杀伐都未曾真正停歇,皆承载着将士建功立业的豪情、大无畏的精神和犯我者虽远必诛的决心。例如,唐彦谦《咏马》中“百战沙场汗流血,梦魂犹在玉门关”,借玉门关指边陲前线征战之地;李白《从军行》中“愿斩单于首,长驱静铁关”,体现出关防将士守卫家园、驱敌出境的豪迈气魄。

其次是戍边之所,“关”是军防象征,也是征人和亲属对戍边之地的情感依托。诗歌里有恢宏阔大的战场形势,也有单一渺小的个体自我。边关虽然承载文人将士们建功立业的梦想,但毕竟是遥远的苦寒之地,长期在塞外驻守或是从军入幕不得志之人面对战争的惨烈、环境的荒凉、人情的冷漠生疏,都不可避免地产生思念怨忿之情。而人们的情感是相通相应的,在亲朋远赴塞外前免不了“爷娘妻子走相送”,塞外兵士思念故人的情感也不会停歇。因此边关戍守之地,成了思归与念归的交汇。

再次是阳关寄情。在涉及边关名称的唐诗中,有一类“阳关诗”较为特别,这源于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里的“阳关”指的是友人西行的必经关卡,有着明显的关外无故人的地理属性和分界含义。因为诗中有“渭城”“阳关”等地名,其曲名便为《阳关三叠》或《渭城曲》,唐代许多诗人都曾提到。在他们的那些诗句中,“阳关”多已失去起自然环境、地理位置特点,而以人文伴随意义,仅指代曲调货词中涉及的劝酒、伤离别等某些特定含义。

最后是家国分界。丝绸之路上的边关地理环境和其后天见与中原地区差距较大,作为戌边之所的代表和军事战略要地成为内地与西域的分野、不同文化的分野、生死安危的分野、家国与异乡的分野,是物质与人文界限的共有载体。时任西域都护的班超年老思乡,向汉和帝上疏:“夫周齐同在中土千里之间,况于远外绝城,小臣能无依风首丘之思哉?……然恐后世或名臣为没西域。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由此可见,玉门关被汉人看作家国的分界,带有深重的情感烙印。

唐诗中的“边关”含义不再单一,表面。在人们的心目中,除了对距离、气候等自然地理条件的认知与定位之外,“边关”早已超越了军事防御或是征税、监管缉私的原有含义,被赋予了深刻的人文精神和家园情怀。

(摘编自邢宇晨《唐诗中的边关意象》)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代诗人在进行创作时,经常以点带面、由小及大、以虚带实地吟诵社会现实的主题,将边关的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
B.无论知名关隘是否安定平宁,唐诗中的征战杀伐都承载着将士建功立业的豪情、大无畏的精神和犯我者虽远必诛的决心。
C.涉及边关意象的诗歌即描写恢宏的战场形势,也塑造渺小的个体,因为“关”是军防的象征,也是征人和亲属对戍边之地的情感依托。
D.年老思乡的班超向皇帝上疏,表达了“依风首丘之思”和“恐后世或名臣为没西域”的担忧,可见汉人视玉门关为家国的分界。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从四个方面阐释了唐诗中边关意象的内涵,层次分明。
B.文章引用唐彦谦和李白的诗,是为了证明边关地理位置的重要和边关对诗歌情感抒发的影响。
C.文章将“阳关诗”单列,既点明了“阳关”有地理属性和分界含义,又指出了其人文伴随意义。
D.文章结尾点明唐诗中“边关”有多层含义,并再次明确“边关”的历史文化内涵这一论述重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唐诗中出现边关意象,与当时通达的丝绸之路、开放的国家制度和文人墨客对从军入幕的崇尚等社会因素有关。
B.唐代文人将士们虽然满怀建功立业的理想,但面对塞外惨烈的战事、荒凉的环境及冷漠生疏的人情,无不产生思乡怨忿之情。
C.据《全唐诗》记载,与王维相差一个世纪的晚唐诗人李商隐仍吟诵“唱尽阳关无限叠”,足以见出《阳关三叠》的流传深远。
D.边关作为戍边之所的代表,早已失去其地理位置的含义,而成为生与死的临界、不同文化的分野、物质与人文界限等象征。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那一片幸存的原始林

梁衡

①像一场战争突然结束,2014年林区宣布了禁伐令,喧闹的伐木场顿时门前冷落车马稀。在打扫“战场”时,人们意外地发现了一个角落,因为山陡沟深,人迹罕至,竟为我们留下了一片原始林,一个原生态。其令人惊喜不亚于忽然登上一个外星球。

②2016年盛夏时分,我专程造访了这最后的一片原始林,虽然天正降大雨,我们还是义无反顾地向林地进发。

③人类虽然早已进入现代文明,但是总忘不了找寻原始。这是因为它,一是大自然的原点,可由此研究自然界的进化,包括人类自己;二是人类走出蛮荒的出发的起点,是生命的源头,我们有必要回望一下走过的来路。

④这里没有人来过,无路;奇景第一次示人,无名;前人没有留下诗文,无文。今天我们进入的正是这种“三无”之境时,只有你与自然在悄悄地私语;雨打树叶,空谷鸟鸣,小径明灭,时见草虫。我的心一下落入了一片空灵。正走着,忽然听见右边不远处有哗哗的流水声,我们任雨水洗面,踩着朽木、草墩,钻过横七竖八的灌木。忽然眼前一亮,一条溪流从山上奔腾而下,我见过的任何一条流水相比较,因为它没有留下一丝人类活动的痕迹。仰望山顶只见远远近近的山、层层叠叠的树、朦朦胧胧的雨,半山一道歪歪斜斜的激流,跌跌撞撞地碰着那些大大小小、圆圆滚滚的石头,或炸起雪白的浪花,或绕行成一条飘飘的哈达。遇有平缓之处时,就蓄成一汪小潭,碧玉如镜,清澈照人。因为是在峡谷之中,经过千年万年的冲刷,这些石头无论大小,一律呈圆形:滚圆、椭圆、扁圆、平圆。远远望去一沟漂亮的弧线,纵横交错,相叠相绕,任是毕加索转世也结构不出这样的图画。

⑤虽是来看原始森林,但先要说一说这里的石头。石头的年龄自然比树更古老,而且是因为有了这些遍野的石头,才拦住了伐木者的手脚,为我们留下了这片林子。这里的石头一律是巨大坚硬的花岗岩,浑圆沉稳,高大挺拔,无不迸放着野性。大约亿万年前,这里是一片海底,所以石的分布无一定规则,或独立威坐,或双门对峙,或三五相聚,或隔岸呼唤,各具其态。外形也或如狮、虎、鹰、犬,各得其妙。好像是在有生物世界之前,上帝先用石头在这里试做了一个草图。

⑥老林子中最美的还是大树,特别是那些与石共生的大树。有一棵树,我叫它“一木穿石”,我们平常说“水滴石穿”,可是有谁真的见过一滴水穿透了一块石头?现在,我却见到了一棵树,一棵活着的树,硬是生插在一块整石之上,像一颗刚射入石中的炮弹,光光溜溜的还没有爆炸;又像一枚仰面向天正待发射的火箭,膀粗腰圆,霸气十足。我只看了一眼就被惊呆了,拔不开脚步,时空骤然凝固。这是一棵红松,当初也许是一粒种子,落在石板上,靠着老林中的湿气慢慢地发芽,但它命运不济,一出生就躺在这个光溜溜的石床上。它的须根向四周摸索,拳握住一点点沙尘,然后蛰伏在石面的稍凹之处,聚积水分,酝酿能量。松树有这个本事,它的根能分泌一种酸液,一点一点地润湿和软化石块。成语“相濡以沫”是说两条鱼,以沫相濡,求生命的延续。而这棵红松种子却是以它生命的汁液,去濡润一块没有生命的石头,终于感动了顽石,让出了一个小小的空间。它赶紧扎下了一条须根,然后继续濡石、挖洞、找缝,周而复始,终于在顽石上树起了一面生命的大纛。现在这棵红松的胸径有四十厘米,一个小脸盆那么大,不算很粗。但是专家说,他已经有九十年以上的树龄。要是用一个高速摄影机把这首生命进行曲拍下来,再用慢速回放,那是怎样地震撼人心。

⑦我们就这样在绿色的时间隧道里穿行,见证了大自然怎样在一片顽石上诞生了生命。它先以苔草、蕨类铺床,以灌木蓄水遮风,孵化出高大的乔木林,就成了动物直至我们人类的摇篮。它们沉静地停在这里,是特别要告诉我们,假如没有人的干扰地球是什么样子,大自然是什么样子,我们曾经的家是什么样子。以这片原始林为镜,可知生命、人类和地球的兴替。

⑧我下山时,看见沿途正在修复早年林区运木材的小火车路,不为伐木,是准备开展原始森林游。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去看原始林,却先写林中石头,是因为石头历史更悠久、外形更野性,也因为石头阻挡了外来采伐者,是原始林不可缺少的部分。
B.作者认为原始林是未经干扰的、我们曾经的家,是一条绿色的时间隧道,能够反映地球上的生命的诞生、成长,并逐渐转变的过程。
C.第⑥段通过化用两个成语,来分别描写“一木穿石”树昂扬霸气的外形美和坚持不懈的成长过程之美,展示出自然界生命的伟大。
D.文章以造访一片幸存的原始林为主体事件,描写了原始林中的溪流、石头、大树等景物,表达了对原始林的喜爱,对保护林地的赞同。
【小题2】文章第③段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小题3】作家张炜曾说过“文学艺术的核心是诗”,请以文章第④段为例,谈谈本文语言的诗意表现在哪些方面。

5.情景默写(共1题)

6.
补写出下列橘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与他的诗句“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一样意境雄浑、气魄宏大。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_________”一句,写出了阿房宫宫殿楼阁占地极广;用“______”一句,写出了宫殿间的走廊宽而曲折。
(3)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诗人徜徉山水、快意人生的愿望。

6.语言表达(共2题)

7.
出于以史为鉴的目的,西汉的贾谊、唐朝的杜牧和宋代的苏洵,分别写下了散文名篇《过秦论》《阿房宫赋》《六国论》。请仿照示例,把下面两个句子补充完整。要求内容贴切,逻辑严密,语言简练。
示例:西汉初年,天下初定,贾谊借《过秦论》希望皇帝能以仁义治天下,与民休养生息。
_______杜牧借《阿房宫赋》希望__________。
② _________,苏洵借《六国论》希望_______。
8.
为不断提升城市文化品质、满足群众的阅读需求,郑州市今年将建成50个左右的城市书房,建成后的城市书房将使用统一的名称。初步拟定的名称有郑州书房、郑在书房、郑品书房、郑上书房、郑风书房、郑悦书房、绿城书房、天中书房、中书房、功夫书房。请从中选择你喜欢的一个书房名称,并说明理由;或者提出新的书房名称,并加以阐释。要求语句通顺,解释合理,不超过100字。
书房名称:___________
理由或阐释:__________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1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情景默写:(1道)

    语言表达:(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