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南京外国语学校、南京金陵中学2017届高三第四次联合模拟语文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91346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7/6/6

1.选择题(共2题)

1.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一切艺术都要有一个创造主体和一个创造对象, 因此           。所以艺术既离不开人,也离不开物,它和美感一样,也是主客观的统一体。
①此外还要加上用来加工改造的工具和媒介
②人的条件包括艺术家的自然禀赋、人生经验和文化教养
③又要有物的条件
④物的条件包括社会类型、时代精神、民族特色、社会实况和问题
⑤它就既要有人的条件
⑥这些都是需要不断加工改造的对象
A.⑤②③④⑥①B.⑤②③④①⑥
C.⑤③②④⑥①D.⑤③②④①⑥
2.
以下咏石榴的诗句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句是
A.燃灯疑夜火,连珠胜早梅。(梁元帝《赋得咏石榴诗》)
B.闲折两枝持在手,细看不似人间有。(白居易《山石榴寄元九》)
C.朵朵如霞明照眼,晚凉相对更相宜。(杨升庵《庭榴》)
D.只待绿荫芳树合,蕊珠如火一时开。(马祖常《赵中丞折枝石榴》)

2.诗歌鉴赏(共1题)

3.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下列小题。
菩萨蛮令·金陵怀古
康与之
龙蟠虎踞金陵郡,古来六代豪华盛。缥凤不来游,台空江自流。下临全楚地,包举中原势。可惜草连天,晴郊狐兔眠。
【注】作者作本词时,金人拟渡江南下,朝廷无心抵抗。
【小题1】词的上阕“台空江自流”中“空”和“自”用得好,好在哪里?
【小题2】词中“缥凤”和“狐兔”各指什么?
【小题3】整首词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文言文阅读(共2题)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韩公行状
[唐]李翱
公讳愈,字退之,昌黎人。生三岁,父殁,养于兄会舍。及长读书,能记他生之所习,年二十五,上进士第。
元和十二年秋,以兵老久屯,贼未灭,上命裴丞相为淮西节度使,以招讨之。丞相请公以行,为行军司马,从丞相居于郾城。公知蔡州精卒悉聚界上,以拒官军,守城者率老弱,且不过千人,亟白丞相,请以兵三千人间道以入,必擒吴元济。丞相未及行,而李愬自唐州文城垒提其卒以夜入蔡州,果得元济。蔡州既平,布衣柏耆以计谒公,公与语,奇之。遂白丞相曰:“淮西灭,王承宗胆破,可不劳用众,宜使辩士奉相公书,明祸福以招之,彼必服。”丞相然之。公令柏耆口占为丞相书,明祸福,使柏耆袖之以至镇州。承宗果大恐,上表请割德、棣二州以献。丞相归京师,公迁刑部侍郎。
岁馀,佛骨自凤翔至,传京师诸寺,时百姓有烧指与顶以祈福者。公奏疏言:“自伏羲至周文、武时,皆未有佛,而年多至百岁,有过之者。自佛法入中国,帝王事之,寿不能长。梁武帝事之最谨,而国大乱。请烧弃佛骨。”疏入,贬潮州刺史。移袁州刺史,百姓以男女为人隶者,公皆计佣以偿其直而出归之。
入迁国子祭酒。有直讲能说《礼》而陋于容,学官多豪族子,摈之不得共食。公命吏曰:“召直讲来,与祭酒共食。”学官由此不敢贱直讲。奏儒生为学官,日使会讲。生徒奔走听闻,皆相喜曰:“韩公来为祭酒,国子监不寂寞矣。”
公气厚性通,论议多大体;与人交,始终不易。凡嫁内外及交友之女无主者十人。幼养于嫂郑氏,及嫂殁,为之服期以报之。深于文章,每以为自扬雄之后,作者不出,其所为文未尝效前人之言,而固与之并。自贞元末,以至于兹,后进之士,其有志于古文者,莫不视公以为法。
(选自《李文公集》,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兵久屯    老:年老
B.请以兵三千人道以入   间:偏僻
C.之不得共食  摈:排斥
D.学官由此不敢直讲     贱:轻视
【小题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追随裴丞相平叛时,向丞相献计,派遣李愬带领精兵三千人夜袭城池,擒获叛贼吴元济,平定了淮西的叛乱。
B.韩愈上书《论佛骨表》,反对狂热崇拜佛骨,认为崇信佛教既不利于国家的安定,也不能保佑君主长寿,从而触怒了皇帝,被贬潮州。
C.韩愈尊重有才学的人,不以貌取人,在国子监任祭酒时,用巧妙的手段维护了一位相貌丑陋的教授的尊严。
D.韩愈在古文创作上有很精深的造诣,提倡要向东汉以前的作家学习,同时又要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小题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令柏耆口占为丞相书,明祸福,使柏耆袖之以至镇州。
(2)每以为自扬雄之后,作者不出,其为文未尝效前人之言,而固与之并。
【小题4】韩愈的才智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依据文本简要概括。
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晏、秦之妙丽源于李太白、温飞卿,姜、史之清真源于张志和、白香山。惟苏、辛在词中则藩篱独辟矣。读苏、辛词知词中有人,词中有品,不敢自为菲薄。然辛以毕生精力注之,比苏尤为横出。吴子律曰:“辛之于苏,犹诗中山谷之视东坡也。东坡之大殆不可以学而至此论或不尽然苏风格自高而性情颇歉辛却缠绵悱恻。且辛之造语俊于苏,若仅以大论也,则室之大不如堂,而以堂为室可乎?
(选自《赌棋山庄词话》)
【小题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
东坡之大殆不可以学而至此论或不尽然苏风格自高而性情颇歉辛却缠绵悱恻。
【小题2】文中提到的温飞卿是指______(姓名),白香山是指______(姓名)。
【小题3】结合材料,简要概括作者认为辛词比苏词“尤为横出”的原因。

4.现代文阅读(共3题)

6.
(一)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永远的普希金
余杰
①对于俄罗斯人来说,普希金是无法形容的,一如俄罗斯皑皑的白雪。对于俄罗斯人来说,普希金又是活生生的,一如他们用以维持生命的黑面包和红菜汤。
②《皇村的早晨》中生动地描写了童年的普希金。一个坚强而敏感的孩子被选中去捍卫整个民族的尊严,去创造一个民族的文化。当与他同宿舍的孩子还处在迷迷瞪瞪之中的时候,他就早早地结束了自己的童年时代。普希金在皇村的树林中做了一个梦,树们、草们、花们,都在跟他谈话,用一种比现有的俄语优美千百倍的语言。从此以后,他意识到了自己的责任感。他再出现在日常生活的时候,无论是在客厅里、在游艺所、在朋友圈中,还是在酒宴上、在牌桌前,普希金都会表露出这样的特性:他会突然神离周围的人们,陷入仿佛人迹不至、无声无息、忧郁的思想深渊之中。这个现象是从皇村的那个早晨开始的。那时候他还是个满头鬈发的少年,他已经知道他的使命,他为何来此人间。
③普希金是一个标志,是蛮荒的俄罗斯和文化的俄罗斯的分水岭。之前俄罗斯文学是粗鄙的、零散的、模仿的;在普希金之后,俄罗斯文学中有了真正的俄罗斯精神,天空中出现了满天星辰,交相辉映。普希金是一个象征,是俄罗斯知识分子精神力量的象征。在面对冷酷而阴险的亚历山大一世的时候,普希金体现了作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光芒四射的高贵和作为一个普通人的不可侵犯的尊严。亚历山大一世是世俗世界的帝王,他残暴的统治是暂时的;普希金是精神世界的帝王,他打着自由的火把照亮一代又一代人走路。
④普希金以后,俄罗斯知识分子都是畅饮着他的琼浆长大的。女诗人茨维塔耶娃在她的回忆中不断地写到普希金。她的父亲是普希金博物馆的奠基人。小女孩三岁就为普希金的死而忧伤,母亲的卧室里挂着油画《决斗》,难怪她毫不夸张地说:“我的童年是跟着普希金一个脚印、一个脚印地走过来的。”
⑤茨维塔耶娃记得曾经在家里看见了普希金的儿子,跟画像上的普希金一模一样。她偷偷地读哥哥学校里的《文选》课本,上面有普希金的诗歌《致奶娘》。哥哥不爱读书,妹妹却很爱读书。她不能完全读懂诗里所表达的哀伤、预感、压迫等概念,但是她读到“布满皱纹的双手”和“被遗忘的大门”时,她记住了,并且终身不忘。她躲在巨大的书柜里阅读“禁果”——淡紫透蓝斜烫着金字的大厚书《普希金全集》。她差不多是在黑暗中读的,鼻子几乎触到书本和柜子的隔板上,书的重量压得她透不过气来。“我是用胸和脑来阅读普希金的。”
⑥最有趣的是,茨维塔耶娃一家人经常到普希金纪念像附近散步。普希金纪念像既是散步的起点也是终点:从普希金纪念像到普希金纪念像。小女孩仰望着黑色的普希金像,意识到自己面临的也将是“黑思想、黑命运、黑生活”。普希金纪念像还是她与妹妹赛跑的终点:看谁最早跑到普希金纪念像跟前。妹妹的保姆有时简单化地把它说成:“咱们到普希金那里坐一会儿。”小茨维塔耶娃总要学着老学究似的纠正她:“不是到普希金那儿,是到普希金纪念像那儿。”茨维塔耶娃是那样地喜爱普希金笔下的女子达吉雅娜,她赞叹:“哪一个民族有如此这般谈情说爱的女主人公:勇敢而自重,钟情而百折不回,有先见之明而又一往情深。”她自己的悲剧性的一生又何尝不是如此?
⑦茨维塔耶娃只是普希金的千千万万个孩子当中的一个。普希金生前早就料到了自己会拥有千千万万的孩子。在普希金生命最黯淡的时刻,他依然坚信这一点:自己比拥有全部俄罗斯人的生杀予夺权力的沙皇要高尚千百倍。普希金在《纪念碑》一诗中写道:
我将永远被人民所喜爱,
因为我用诗的竖琴唤起了那善良的感情,
因为我在残酷的时代歌颂过自由,
并给那些倒下的人召唤过恩幸。
(选自《想飞的翅膀》,有删改)
【小题1】文章第一小节有什么作用?
【小题2】结合文本,分析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含义。
(1)那时候他还是个满头鬈发的少年,他已经知道他的使命,他为何来此人间。
(2)她差不多是在黑暗中读的,鼻子几乎触到书本和柜子的隔板上,书的重量压得她透不过气来。
【小题3】文章为什么要花大量笔墨写茨维塔耶娃?
【小题4】请结合文本,赏析标题“永远的普希金”的意蕴。
7.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关于艺术修养
余秋雨
①在我们民族的历史上,很少有正规提倡艺术修养的时候。本应属于艺术范围的文辞诗作,竟长期成为科举手段,结果艺术人格不得不在利禄人格、官场人格的威慑下变得疲弱不堪,可怜巴巴地充当仆从。《红楼梦》中贾政带领一批文士清官视察新落成的大观园,需要应景题额,比较下来,显然是那位懒于学业、年轻稚嫩的宝玉艺术修养最高,但又有什么用呢?一路只听见贾政对他的呵斥声,这可看作是中国封建社会中艺术修养和艺术人格处境的象征。由于大大小小的民族灾难频仍,我们历来焦急地呼喊着军事修养、政治修养、经济修养,很少有呼唤艺术修养的,因为它太缺少实利了。但是,一旦当我们摆脱急功近利的狭隘观念就会懂得,只有艺术修养在社会上的升值,才能全方位地提高人们的精神素质,协调人际关系,重塑健全、自由的人格形象,从而在根本上推进一个社会的内在品格。从人类发展总体而论,军事、政治、经济等再重要,也带有手段性和局部性,惟独艺术,贯通着人类的起始和终极,也疏通着每一个个体生命的童年和老境、天赋与经验、敏感与深思、内涵与外化,在蕴藉风流中回荡着无可替代的属于人本体的伟力。
②一个富于艺术修养的人,尽管他的外在境遇未必良好,他的内在精神生活一定比别人丰盈而充满活力。他永远不会真正地寂寞,但丁、莎士比亚、卡夫卡、屈原、李白、曹雪芹永远与他为伴。他永远不会枯窘,他会用贝多芬的耳朵、毕加索的眼睛去谛听和审视。于是大千世界变得那么富丽,他自己也变得富有。一般的人过得再富有再安逸也就是一个一般的人生,而他,全部人生节奏都被古往今来的艺术大师们充实过、协调过了,因此,他是汇集着人类的全部尊严和骄傲活着。
③很多人把艺术知识等同于艺术修养。不少地方搞艺术修养大赛,所出赛题全是艺术知识方面的。更重要的是,有不少高等学校,甚至艺术院校也把堆积艺术知识当作提高学生艺术修养的基本途径。结果,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青年:一提起某个名画家,能够滔滔不绝地讲他的几个创作时期,以及每个时期的基本特点,但一旦让他们真的站在这个画家的面前,却漠然以对,根本没有出现审美投入;看一出传统戏,能够如数家珍的说出这出戏的题材来源、改编历史、种种掌故,但如果要问一句“今天的戏好看不好看”,他却难以作出明快的第一判断……
④这一切我们早已习以为常的怪现象,便是长期以来以艺术知识代替艺术修养所造成的。
⑤一个有高度艺术修养的人当然会有比较充分的艺术知识。但是,艺术修养的根基并不在艺术知识中。艺术知识是对已发生过的艺术现象的理性记录,其本身是非艺术的。这正像知道欧洲战争史常识和拿破仑生平的人未必有真正的军事修养,因为他所知道的这些知识本身是历史的而非军事的。艺术知识,只是艺术修养大题目下的一种后补性、扩展性的内容。
⑥一个人在提高艺术修养过程中,不能不在古今中外的艺术作品中长期玩味、留连,这就自然而然地积累了一些艺术知识。有时,为了深化对艺术作品和艺术家的领悟力,人们也会把某段艺术史系统的了解一下。但是,只要是有艺术修养的人,他在接触艺术的过程中往往不会向学习数学史一样冷静,而一定会投入自己明快的爱憎裁断,调动足够的审美联想,甚至还会引发自身创造的激情。这样,他也就把艺术史的学习艺术化了。
(选自《文明的碎片》,有删改)
【小题1】分析作者在第①段中写《红楼梦》例子的用意。
【小题2】结合文本,分析作者为什么认为艺术知识不能等同于艺术修养。
【小题3】怎样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富于艺术修养的人?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8.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①整个说来,宋诗的成就在元诗、明诗之上,也超过了清诗。我们可以夸奖这个成就,但是无须夸张、夸大它。
②据说古希腊的亚历山大大帝在东宫的时候,每听到他父王在外国打胜仗的消息,就要发愁,生怕全世界都给他老子征服了,自己这样一位英雄将来没有用武之地。紧跟着伟大的诗歌创作时代而起来的诗人准有类似的感想。当然,诗歌的世界是无边无际的,不过,前人占领的疆域愈广,继承者要开拓版图,就要配备更大的人力物力,出征得愈加辽远,否则他至多是个守成之主,不能算光大前业之君。所以,前代诗歌的造诣不但是传给后人的产业,而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向后人挑衅,挑他们来比赛,试试他们能不能后来居上、打破记录,或者异曲同工、别开生面。假如后人没出息,接受不了这种挑衅,那末这笔遗产很容易贻祸子孙,养成贪吃懒做的膏粱纨绔。有唐诗作榜样是宋人的大幸,也是宋人的大不幸。看了这个好榜样,宋代诗人就学了乖,会在技巧和语言方面精益求精;同时,有了这个好榜样,他们也偷起懒来,放纵了摹仿和依赖的惰性。瞧不起宋诗的明人说它学唐诗而不像唐诗,这句话并不错,只是他们不懂这一点不像之处恰恰就是宋诗的创造性和价值所在。明人学唐诗是学得来惟肖而不惟妙,像唐诗而又不是唐诗,缺乏个性,没有新意,因此博得“瞎盛唐诗”、“赝古”、“优孟衣冠”等等绰号。宋人能够把唐人修筑的道路延长了,疏凿的河流加深了,可是不曾冒险开荒,没有去发现新天地。用宋代文学批评的术语来说,凭借了唐诗,宋代作者在诗歌的“小结裹”方面有了很多发明和成功的尝试,譬如某一个意思写得比唐人透彻,某一个字眼或句法从唐人那里来而比他们工稳,然而在“大判断”或者是艺术的整个方向上没有什么特著的转变,风格和意境虽不寄生在杜甫、韩愈、白居易或贾岛、姚合等人身上,总多多少少落在他们的势力圈里。
③鄙薄宋诗的明代作者对这点推陈出新都皱眉摇头,恰像做算学,他们不但不许另排公式,而且对前人除不尽的数目,也不肯在小数点后多除几位。“规矩者方圆之自也,即欲舍之,乌乎舍?”――这是鄙薄宋诗的明人的话,只知道拘守成规,跟古人相“同”,而不注重立“异”标新了。
(选自钱钟书《〈宋诗选注〉序》)
【小题1】文章第②段开头引述古希腊的亚历山大大帝的故事,用意是什么?
【小题2】作者认为宋诗的成就在明诗之上,但又说“我们可以夸奖这个成就,但是无须夸张、夸大它。”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小题3】从全文的字里行间推断,作者进行文学评论有哪些原则和方法?

5.材料作文(共1题)

9.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方是矩,圆是规。

方是坚持原则,是遵守规则,是按部就班……圆是善于变通,是相互包容,是周到完美……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2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2道)

    现代文阅读:(3道)

    材料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