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6题)
A.捣衣砧(zhān)旌旆(pèi)塞草腓(fěi)玉箸(zhù) |
B.殷岩泉(yǐn)将进酒(qiāng)干云霄(gān)盘飧(shūn) |
C.乱颭(zhǎn)征铎(duó)菡萏(dàn)雨横风狂(hèng) |
D.百啭(zhuǎn)燎沉香(liáo)揾泪(wèn)蓦然(mù) |
A.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 |
B.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
C.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又恐春风归去绿成阴,玉钿何处寻? |
D.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
A.换一个角度看问题,长处或许正是短处。 |
B.要正确认识自己,根据自身条件发展自己。 |
C.学会扬长避短,才能减少失败的可能性。 |
D.找到合适的竞争对手,才能砥砺自己成长。 |
A.唐以前的诗被唐人称为古体诗,唐人的诗被称为近体诗。古体诗有“歌”“吟”“行”等体裁,篇幅可长可短,多数为五言或七言句,其中可杂有长短句,平仄没有严格的规定,用韵自由。近体诗有律诗、绝句的区别,多数为五言或七言句,平仄和押韵都有严格的规定。 |
B.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与其好友元稹齐名,并称“元白”。晚年与刘禹锡唱和甚多,并称“刘白”。他倡导的新乐府运动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 |
C.早期的词,本是一种配乐的歌词,被称为“曲词”或“曲子词”。后来,词逐渐与音乐分离,成为诗的别体,称为“诗余”,又因为句子长短不齐而称为“长短句”。“词牌”指词调的名称,一首词可以词牌和词题同时出现,也可以只有词牌,没有词题。 |
D.柳永,字耆卿,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又人称“柳七”“柳三变”,是婉约词派代表人物。他擅长写慢词,《八声甘州》简称“甘州”,本是唐边塞曲,后用为词牌,因全词共八韵,故称“八声”。 |
2.句子默写- (共1题)
(1)鸿雁长飞光不度,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2)边庭飘摇那可度, 。(高適《燕歌行》)
(3) ,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4) ,但愿长醉不复醒。(李白《将进酒》)
(5) ,天阴雨湿声啾啾。(杜甫《兵车行》)
(6)欲为圣明除弊事,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7) ,弄妆梳洗迟。(温庭筠《菩萨蛮》)
(8)时见幽人独往来,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9)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10)自在飞花轻似梦, 。(秦观《浣溪沙》)
3.诗歌鉴赏- (共2题)
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金陵怀古
许浑
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宫。
石燕①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②。
(注)①石燕:传说中的一种有灵性的燕子,遇风雨则飞,风雨停则为石。②洛中:指古都洛阳。
(1)第一首诗中“山形依旧枕寒流”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慨?(2)请概括第二首诗中颔联的内容。
(3)这两首诗同属怀古诗,但表达的主旨各有侧重,请结合尾联简要分析。
梦江南
温庭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1)词中哪些地方暗示了倚楼女子凝望之久?
(2)赏析“斜晖脉脉水悠悠”一句。
(3)有人认为最后一句破坏了词的含蓄美,属狗尾续貂之笔。抛开词牌的需要,谈谈你的认识。
4.现代文阅读- (共1题)
把栏杆拍遍
梁衡
①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②在我看到的资料里,辛弃疾至少是快刀利剑地杀过几次人的。他生于金宋乱世,不满 金人的侵略蹂躏,欲为朝廷痛杀贼寇,收复失地。但世上的事并不能心想事成。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③应该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是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像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比如这首著名的《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做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④我敢大胆说一句,这首词除了武圣岳飞的《满江红》可与之媲美外,在中国上下五千 年的文人堆里,再难找出第二首这样有金戈之声的力作。虽然杜甫也写过:“射人先射马, 擒贼先擒王”,军旅诗人王昌龄也写过:“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但这些都是旁观式的 想象、抒发和描述,哪一个诗人曾有他这样亲身在刀刃剑尖上滚过来的经历?他本来是以身 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像屈原那 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
⑤谁能懂得他这个游子,实际上是亡国浪子的悲愤之心呢?这是他登临建康城赏心亭时 所作。此亭遥对古秦淮河,是历代文人墨客赏心雅兴之所,但辛弃疾在这里发出的却是一声 悲怆的呼喊。他痛拍栏杆时一定想起过当年的拍刀催马,驰骋沙场,但今天空有一身力,一 腔志,又能向何处使呢?
⑥辛词比其它文人更深一层的不同,是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 的。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诉,一次一次地表 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像。
⑦说到辛弃疾的笔力多深,是刀刻也罢,血写也罢,其实他的追求从来不是要作一个词 人。郭沫若说陈毅:“将军本色是诗人”,辛弃疾这个人,词人本色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 他的词是在政治的大磨盘间磨出来的豆浆汁液。他由武而文,又由文而政,始终在出世与 入世间矛盾,在被用或被弃中受煎熬。作为封建知识分子,对待政治,他不像陶渊明那样浅 尝辄止,便再不染政;也不像白居易那样长期在任,亦政亦文。对国家民族他有一颗放不下、 关不住、比天大、比火热的心;他有一身早炼就、憋不住、使不完的劲。
⑧有人说辛词其实也是婉约派,多情细腻处不亚柳永、李清照。而柳李的多情多愁仅止 于“执手相看泪眼”、“梧桐更兼细雨”,而辛词中的婉约言愁之笔,于淡淡的艺术美感中, 却含有深沉的政治与生活哲理。真正的诗人,最善以常人之心言大情大理,能于无声处炸响 惊雷。
⑨我常想,要是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他一生大都是在被 抛弃的感叹与无奈中度过的。当权者不使为官,却为他准备了锤炼思想和艺术的反面环境。 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艺术 的升华,文字的锤打,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脑海,翻腾、激荡,如地壳内岩浆的滚动 鼓胀,冲击积聚。既然这股能量一不能化作刀枪之力,二不能化作施政之策,便只有一股脑 地注入诗词,化作诗词。他并不想当词人,但武途政路不通,历史歪打正着地把他逼向了词 人之道。终于他被修炼得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了。
(有删改)
【小题1】辛弃疾的词有哪些特点?请根据文章内容分点回答。【小题2】文章第 4 段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小题3】理解文中“他的词是在政治的大磨盘间磨出来的豆浆汁液。”的含义。
【小题4】作品以“把栏杆拍遍”为题有什么效果?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6道)
句子默写:(1道)
诗歌鉴赏:(2道)
现代文阅读:(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