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5题)
1.
下列文句,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这款保养品的效果极佳,才刚上市,名声便不径而走。 |
B.实验已接近完成,却因一时疏忽而功亏一篑,令人惋惜。 |
C.废寝忘食地苦练后,他的演出果然不同反响,赢得满堂喝采。 |
D.昏睡中的乘客面对电车突如奇来的警铃声,一时间有些不知所措。 |
2.
下列文句,哪一项有语病?( )
A.车子驶向这块久别之地,我不禁有近乡情怯之感。 |
B.昂首望去,眼前是一片万丈深渊,令人心生畏惧。 |
C.忙碌的现代人无暇寻幽访胜,更不可能遁迹深山。 |
D.黑暗中,漫长的静默里,父亲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
3.
下列文句,何者旨在强调学习的乐趣?( )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B.凡事不宜刻,若读书则不可不刻。 |
C.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自立者也。 |
D.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 |
4.
对《望岳》一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人由实望泰山而产生登临意愿,于是想象登临泰山绝顶的景象和心理感受。 |
B.诗的第二句,作者没有用笔墨去勾勒泰山是多么高大,而是写泰山占地多么广大以距离广远衬托山势高峻,用笔不凡。 |
C.第三句中的“造化”是运气、福气的意思,这句是说神奇秀美都聚集在此,实为泰山的运气。 |
D.全诗格调高亢,尤其是七、八两句表现了诗人勇攀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读来催人奋进。 |
5.
对《游山西村》一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被黜官退居山乡所写,诗中赞美了山西村山好、水好、人也好的动人情景。 |
B.颔联写出山西村优美的环境,突出曲折幽深的特点,后成为充满生活哲理的千古名句。 |
C.颈联写乡俗民事,从村民的服饰、言行和习俗的描写中,展现村民勤劳俭朴的品质以及宣扬迷信、拜神求佛保佑的陋习,作者于赞美中含蓄地表达批判之意。 |
D.全诗写景、叙事、抒情有机结合,充满生活气息,语言自然质朴,意境清新。 |
2.文言文阅读- (共1题)
6.
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选自《与朱元思书》)
(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
【小题1】解释加点词。
(1)急湍甚箭(_____)(2)窥谷忘反(_____)
(3)斯是陋室(_____)(4)谈笑有鸿儒(_____)
【小题2】下列句子停顿不恰当的一句是( )
【小题3】“负势竞上,互相轩邈”翻译正确的一项( )
【小题4】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甲)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选自《与朱元思书》)
(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
【小题1】解释加点词。
(1)急湍甚箭(_____)(2)窥谷忘反(_____)
(3)斯是陋室(_____)(4)谈笑有鸿儒(_____)
【小题2】下列句子停顿不恰当的一句是( )
A.蝉/则千转不穷 |
B.鸢飞戾/天者 |
C.往来/无白丁 |
D.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
A.山上的树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这些树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远处伸展。 |
B.山上的树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这些山峦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远处伸展。 |
C.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山上的树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远处伸展。 |
D.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这些山峦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远处伸展。 |
A.甲文的作者是南朝梁文学家吴均,乙文的作者是唐朝的刘禹锡。 |
B.甲文通过“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写出水的清澈,乙文通过“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突出陋室的清幽宜人。 |
C.甲文的“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运用拟声叠词,构成一幅音韵和谐的画面;乙文通过“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一句来展现陋室之事的有趣。 |
D.甲文的主旨句是“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流露出作者陶醉于自然美景,淡泊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乙文的主旨句是“孔子云:何陋之有?”,意在表达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
3.现代文阅读- (共2题)
7.
请阅读以下短文,完成后面小题
有些科学家提出“猎人与农夫”的理论,认为ADHD者(注意力缺失的过动儿)其实没有毛病,只是生错了时空。现在所谓注意力缺失者的特征――容易分心、冲动、冒险性强,其实是远古打猎采集时生存必要的特征。当人类进化到农业社会以后,这些特征才变得格格不入。也就是说,他们是“猎人”,但是要在“农夫”的社会里讨生活,往往会被视为异类。
这个理论认为,一万二千年前,人类走向农业生活开始定居下来后,环境的改变使得过去的长处变成现在的短处。在远古时代,如果不眼观四面,耳听八方,早就被其他动物吃掉了,不可能成为我们的祖先;如果事情发生不马上采取行动,而是三思而后行的话,也只能变成别人的晚餐,活不到成为我们的祖先。
而现在学者又把ADHD者叫做有爱迪生基因者,他们的特征是:思想跳跃、容易分心、精力旺盛、没有条理、不耐烦、易冲动、很外向、敢冒险、会发明、有创造力,而且通常还有领袖魅力。
他们注意力很短暂,但对感兴趣的事物可以专注很久,这不是和猎人要一直不停搜索四周,一旦发现猎物就马上集中注意力然后追踪下去相同吗?他们组织力不强,没有条理,很冲动,想到什么做什么――猎人不就是看到猎物得马上拔腿就追吗?他们没有时间观念,不知道做一件事需要花多少时间――这其实是表示有弹性,一个人的心意如果随时可变,那就不需要知道时间。他们容易不耐烦,不能听从老师的指示――这其实是猎人独立行事的特性。
上述的理论与观点尚待可靠证据支持,但如果我们愿意换一个角度来看ADHD者,他们可能并没有毛病,只是现在教育制度的限制,未必符合他们的天性罢了。
――改写自洪兰《理应外合•猎人与农夫》
【小题1】下列对于ADHD者的叙述,最符合作者原意的是( )
【小题2】下列叙述,何者与本文内涵最不相关?( )
【小题3】下列选项不符合本文原意的是( )
有些科学家提出“猎人与农夫”的理论,认为ADHD者(注意力缺失的过动儿)其实没有毛病,只是生错了时空。现在所谓注意力缺失者的特征――容易分心、冲动、冒险性强,其实是远古打猎采集时生存必要的特征。当人类进化到农业社会以后,这些特征才变得格格不入。也就是说,他们是“猎人”,但是要在“农夫”的社会里讨生活,往往会被视为异类。
这个理论认为,一万二千年前,人类走向农业生活开始定居下来后,环境的改变使得过去的长处变成现在的短处。在远古时代,如果不眼观四面,耳听八方,早就被其他动物吃掉了,不可能成为我们的祖先;如果事情发生不马上采取行动,而是三思而后行的话,也只能变成别人的晚餐,活不到成为我们的祖先。
而现在学者又把ADHD者叫做有爱迪生基因者,他们的特征是:思想跳跃、容易分心、精力旺盛、没有条理、不耐烦、易冲动、很外向、敢冒险、会发明、有创造力,而且通常还有领袖魅力。
他们注意力很短暂,但对感兴趣的事物可以专注很久,这不是和猎人要一直不停搜索四周,一旦发现猎物就马上集中注意力然后追踪下去相同吗?他们组织力不强,没有条理,很冲动,想到什么做什么――猎人不就是看到猎物得马上拔腿就追吗?他们没有时间观念,不知道做一件事需要花多少时间――这其实是表示有弹性,一个人的心意如果随时可变,那就不需要知道时间。他们容易不耐烦,不能听从老师的指示――这其实是猎人独立行事的特性。
上述的理论与观点尚待可靠证据支持,但如果我们愿意换一个角度来看ADHD者,他们可能并没有毛病,只是现在教育制度的限制,未必符合他们的天性罢了。
――改写自洪兰《理应外合•猎人与农夫》
【小题1】下列对于ADHD者的叙述,最符合作者原意的是( )
A.发明家往往是ADHD者 |
B.不宜以异类眼光看待ADHD者 |
C.ADHD者拥有比一般人优秀的基因 |
D.缺乏打猎机会是现代ADHD者的悲哀 |
A.强调现代人应培养多元能力,以顺应社会趋势 |
B.推测ADHD者的特征可上溯自远古人类的行为 |
C.引述学者意见,说明注意力缺失者的行为特征 |
D.呼吁教育者应以宽广的视角引领孩子适性发展 |
A.ADHD者指的是注意力缺失的过动儿,有科学家认为这类人没有毛病,只是错生在“农夫社会”才会被认为是异类。 |
B.“猎人与农夫”理论认为,在人类由远古时代走向农业生活后,环境的改变使得过去的长处变成短处。 |
C.ADHD者组织力不强,没有条理,很冲动,想到什么做什么与猎人看到猎物得马上拔腿就追的特征具有相似性。 |
D.ADHD者也被称为爱迪生基因者,思想较为跳跃、容易分心,精力旺盛、外向、敢于冒险,即使是对感兴趣的事物也难以集中注意力,但是通常具有领袖魅力。 |
8.
阅读下面文章,结合补充材料,回答后面小题
福尔摩斯和华生
福尔摩斯和华生在野外露营。深夜时分,福尔摩斯一觉醒来,用手肘推了推华生。
“华生,”福尔摩斯说道,“看看天上,然后告诉我你看到了什么。”
华生回答:“我看到了几百万颗星星,福尔摩斯。”
“那么华生,你从中得出了什么结论?”
华生思考了片刻,答道:“嗯,从天文学角度来说,我眼前的景象告诉我宇宙中有数百万个星系,可能存在着数十亿颗行星。从占星学角度来说,我观察到木星正位于狮子宫。从测时法角度来说,我推测现在的时间大概是凌晨三点一刻。从气象学角度来说,我猜明天会是个大晴天。从神学角度来说,我认为上帝无所不能,而我们是如此渺小、如此卑微。呃,天空告诉了你什么呢,福尔摩斯?”
“华生,我们的帐篷被人偷了!”
我们不知道福尔摩斯到底是如何得出他的结论的,不过他的思维过程可能是这样的:
1 我之前睡在帐篷里,但现在我看见了星星。
2 基于和过去类似的经历进行类比,我的直观猜想是有人偷走了我们的帐篷。
3 我们可以通过排除其他猜想来证实该猜想:
A 也许帐篷仍然在这里,只不过有人在帐篷顶上投影了一张星图。基于我过去关于人类行为的经验,以及理应出现在帐篷里却显然不在的投影仪器,这个猜想无法成立。
B 也许帐篷被风吹走了。基于我过去的经验,这么大的风或许不会吵醒华生,但一定会吵醒我,因此这个猜想也无法成立。
C 诸如此类的猜想.....
D 不,我认为我一开始的猜想多半是正确的。我们的帐篷被人偷了。
(补充材料)
归纳逻辑:由具体事例进行推理并归纳出普遍性的结论。举个例子,我们通过观察得知,今天、昨天,以及昨天之前我们所知的所有日子里,太阳都升起了。由此我们得出结论,太阳每天都升起,未来的每天也都会升起,但这一结论无法通过已知事例从逻辑上推导出来。(注意:该例子不适用于身处北极的读者们。)
演绎逻辑: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演绎论证的基本模型就是三段论——“人终有一死;苏格拉底是人;因此苏格拉底也终有一死。”
无矛盾律:亚里士多德提出的逻辑原则,某一事物不可能同时既这样又不这样。如果说“你的裤子着火了,另外,你的裤子没着火”,那就是在自相矛盾。
芝诺悖论:所谓悖论,就是某一看似合理的推理基于看似正确的假设之上,结果却得出了前后矛盾或明显错误的结论。
【小题1】通过你对演绎逻辑的理解,论证可否改为“人终有一死;苏格拉底终有一死;因此苏格拉底是人。”这样的论证合不合逻辑?( )
A. 合乎逻辑。
B. 不合逻辑。
C. 合乎逻辑,但是其他生物也适用这种手法。
【小题2】福尔摩斯在这个故事中运用的事什么逻辑?( )
【小题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福尔摩斯和华生
福尔摩斯和华生在野外露营。深夜时分,福尔摩斯一觉醒来,用手肘推了推华生。
“华生,”福尔摩斯说道,“看看天上,然后告诉我你看到了什么。”
华生回答:“我看到了几百万颗星星,福尔摩斯。”
“那么华生,你从中得出了什么结论?”
华生思考了片刻,答道:“嗯,从天文学角度来说,我眼前的景象告诉我宇宙中有数百万个星系,可能存在着数十亿颗行星。从占星学角度来说,我观察到木星正位于狮子宫。从测时法角度来说,我推测现在的时间大概是凌晨三点一刻。从气象学角度来说,我猜明天会是个大晴天。从神学角度来说,我认为上帝无所不能,而我们是如此渺小、如此卑微。呃,天空告诉了你什么呢,福尔摩斯?”
“华生,我们的帐篷被人偷了!”
我们不知道福尔摩斯到底是如何得出他的结论的,不过他的思维过程可能是这样的:
1 我之前睡在帐篷里,但现在我看见了星星。
2 基于和过去类似的经历进行类比,我的直观猜想是有人偷走了我们的帐篷。
3 我们可以通过排除其他猜想来证实该猜想:
A 也许帐篷仍然在这里,只不过有人在帐篷顶上投影了一张星图。基于我过去关于人类行为的经验,以及理应出现在帐篷里却显然不在的投影仪器,这个猜想无法成立。
B 也许帐篷被风吹走了。基于我过去的经验,这么大的风或许不会吵醒华生,但一定会吵醒我,因此这个猜想也无法成立。
C 诸如此类的猜想.....
D 不,我认为我一开始的猜想多半是正确的。我们的帐篷被人偷了。
(补充材料)
归纳逻辑:由具体事例进行推理并归纳出普遍性的结论。举个例子,我们通过观察得知,今天、昨天,以及昨天之前我们所知的所有日子里,太阳都升起了。由此我们得出结论,太阳每天都升起,未来的每天也都会升起,但这一结论无法通过已知事例从逻辑上推导出来。(注意:该例子不适用于身处北极的读者们。)
演绎逻辑: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演绎论证的基本模型就是三段论——“人终有一死;苏格拉底是人;因此苏格拉底也终有一死。”
无矛盾律:亚里士多德提出的逻辑原则,某一事物不可能同时既这样又不这样。如果说“你的裤子着火了,另外,你的裤子没着火”,那就是在自相矛盾。
芝诺悖论:所谓悖论,就是某一看似合理的推理基于看似正确的假设之上,结果却得出了前后矛盾或明显错误的结论。
【小题1】通过你对演绎逻辑的理解,论证可否改为“人终有一死;苏格拉底终有一死;因此苏格拉底是人。”这样的论证合不合逻辑?( )
A. 合乎逻辑。
B. 不合逻辑。
C. 合乎逻辑,但是其他生物也适用这种手法。
【小题2】福尔摩斯在这个故事中运用的事什么逻辑?( )
A.归纳逻辑。 |
B.演绎逻辑。 |
C.无矛盾律。 |
D.芝诺悖论。 |
A.福尔摩斯看到的是问题的实质,华生则仅看到表面现象。 |
B.福尔摩斯所代表的是极致的冷静与智慧,而相应的,华生所代表的则是普通人的大脑。 |
C.福尔摩斯和华生看问题的侧重点不同,思考的方式和角度也不同。 |
D.说明福尔摩斯让华生当助手的原因,因为破案需要想象力,也需要从不同角度分析。 |
4.作文-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5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