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3题)
A.面对各种拿钱换奖的山寨赛事,相关部门只有各司其职,加强协作,多管齐下,这些掘金圈钱的赛事才会逐渐消失,学生的无谓负担才能减轻。 |
B.针对廉价药短缺问题,专家建议,制定全国统一的廉价药品目录,并建立基于实际成本变化的廉价药品浮动定价制度,在保障企业利润的同时合理控制药价。 |
C.如果说数字化阅读存在着将文化经典碎片化的问题,那也不是数字化阅读本身的错,而是少数网络写手对传统经典断章取义的改写。 |
D.《舌尖上的中国》讲述的河南三门峡的“穿山灶”,可同时放置七口锅,蒸煮炖焖并且保温,能很快做出十碗席,是一种十分高效的烹饪方式。 |
①在派出所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会议室内,宣讲团成员与左权县公安局党员干部代表、寒王派出所民警济济一堂。
②此案同样引人深思,为何个别环保干部不仅没有成为“治污先锋”,反而想方设法篡改数据,本末倒置?
③我们站在长沙市岳麓区含浦中路看新落成的中铁城建办公大楼,就觉得它美轮美奂、无与伦比。
④当《万里长城永不倒》的音乐响起,熟悉的旋律让人不禁想起30多年前播放电视剧《霍元甲》时万人空巷的场景。
⑤东风启辰副总经理马磊大发厥词,他表示:目前东风启辰也在做智能车联的开发,并组织200多位年轻人的团队对车辆进行智能升级。
⑥古民居保护事关民生福祉、城市规划、经济效益等方方面面,既不能沦为经济利益驱动下的牺牲品,也要避免“书生意气”式的一厢情愿。
A.①③⑤ | B.①②⑤ | C.②④⑥ | D.②③⑥ |
(1)小李在应聘信上写道:“日前 (①察看②惠顾③光临)贵公司的网站,得知招聘网络编辑,我决定应聘。”
(2)明天我校将举行青春励志报告会,恳请校长 (①光顾②惠允③拨冗)出席给我们指导。
(3)李教授出差路过此地,受到了同窗好友的热情接待,分别时,他连说:“ !”(①叨光②叨教③借光)
A.①②① | B.③③① | C.①③① | D.②①② |
2.诗歌鉴赏- (共1题)
白帝[注]
杜甫
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
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
戎马不如归马①逸,千家今有百家存。
哀哀寡妇诛求②尽,恸哭③秋原何处村?
[注]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后诗人寓居夔州期间,这期间诗人还创作了《秋兴八首》《登高》等作品。白帝:即白帝城。①归马:从事耕种的马。②诛求:强制征收、剥夺。③恸哭:失声痛哭。【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照应题目,写白帝城云雨翻腾的景象:云气从城门涌出,大雨倾盆而下。 |
B.颔联对句工巧,写出黑云压城大雨将至的昏暗沉寂气氛,读来有身临其境之感。 |
C.诗歌前两联以风雨起兴,为后两联展现凄凉萧索、满目疮痍的社会面貌做铺垫。 |
D.尾联以孤苦无依的寡妇被搜刮尽净、哀愁恸哭的悲剧形象,控诉黑暗的社会现实。 |
E.全诗意象密集,语言含蓄蕴藉,以暴风骤雨喻动荡时局,更给人惊心动魄之感。 |
3.文言文阅读- (共1题)
梁鸿字伯鸾,扶风平陵人也。父让,王莽时为城门校尉,寓于北地而卒。鸿时尚幼,以遭乱世,因卷席而葬。后受业太学,家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它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其主犹以为少。鸿曰:“无它财,愿以身居作。”主人许之。因为执勤,不懈朝夕。邻家耆老见鸿非恒人,乃共责让主人,而称鸿长者。于是始敬异焉,悉还其豕。鸿不受而去,归乡里。势家慕其高节,多欲女之,鸿并绝不娶。同县孟氏有女,曰:“欲得贤如梁伯鸾者。”鸿闻而聘之。女求作布衣、麻屦,织作筐、缉绩之具。及嫁,始以装饰入门。七日而鸿不答。妻乃跪床下请曰:“窃闻夫子高义,简斥数妇,妾亦偃蹇数夫矣。今而见择,敢不请罪。”鸿曰:“吾欲裘褐之人,可与俱隐深山者尔。今乃衣绮缟,傅粉墨,岂鸿所愿哉?”妻曰:“以观夫子之志耳。妾自有隐居之服。”乃更为椎髻,着布衣,操作而前。鸿大喜曰:“此真梁鸿妻也。能奉我矣!”
字之曰德曜,名孟光。居有顷,妻曰:“常闻夫子欲隐居避患,今何为默默?无乃欲低头就之乎?”鸿曰:“诺。”乃共入霸陵山中,以耕织为业,咏《诗》《书》,弹琴以自娱。有顷,又去适吴,依大家皋伯通,居庑下,为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伯通察而异之,曰:“彼佣能使其妻敬之如此,非凡人也。”乃方舍之于家。鸿潜闭著书十余篇。及卒,伯通等为求葬地于吴要离冢傍。威曰:“要离烈士,而伯鸾清高,可令相近。”葬毕,妻子归扶风。
(选自《后汉书·逸民列传第七十三》,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家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它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 |
B.家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它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 |
C.家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它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 |
D.家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它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 |
A.校尉是中国古代高级军官。校指军事编制单位,尉即军官,校尉为部队长之意。 |
B.太学是古代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其校长为祭酒,教师称博士,学生叫太学生。 |
C.床起源于商代,甲骨文中已有床字,在汉代使用范围更广,卧具、坐具都可称床。 |
D.《诗》《书》指《诗经》和《尚书》,与《礼》《易》《春秋》并为儒家“五经”。 |
A.梁鸿年幼丧父,且又遭逢乱世。他是扶风平陵人,父亲担任城门校尉,寓居在北方并死在那,年幼的他用席子把父亲卷着埋葬,后到太学就读。 |
B.梁鸿拒绝势家,礼聘孟氏之女。孟氏则先梳妆打扮,穿着绮丽的绢绸衣服,涂脂抹粉,再请求制作粗布衣服、草鞋,纺织用的筐、搓绳子的工具。 |
C.梁鸿志在隐居,婚后不久实现。他对妻子非常满意,给她取了字和名,在妻子对他隐居有所质疑后携妻一起进入霸陵山中,耕田纺织,读书弹琴。 |
D.梁鸿气节高尚,备受妻子敬重。孟光为他准备吃的,不在梁鸿面前仰视,而把盛食物的盘子举得和眉毛一般高。 |
(1)邻家耆老见鸿非恒人,乃共责让主人,而称鸿长者。
(2)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报任安书》
4.现代文阅读- (共3题)
白云人家
夏阳
老刀和老马,我挺好的一对朋友,合伙开了家公司,不到一年,就散伙了。
朋友做成这样,真没劲,老马太操蛋了。老刀丢下这句话,怒气冲冲地走了。去哪儿?上白云山种植药材。白云山,云海苍茫,是方圆数百里海拔最高的一座山。
老刀刚去的那阵子,一天好几个电话打下来:山上太无聊了,要不是看在几个钱的份上,老子早下山了。
即便如此,这家伙还是隔三差五地躺在我家里,吃饱喝足后,霸在电脑前。
后来,老刀就来得少了,偶尔下山进城,也是采购一些药材种子,来去匆忙。不仅人来得少,电话也少,十天半个月无音讯。
我最后一次接到老刀的电话,是两年后的事。那天,老刀告诉我,不想种药材了。是挺来钱的,但开公司欠下的债还清了,不想种了。所以,手机也没有保留的必要。
挂了电话后,我愣了好一会儿:这家伙怎么了?赚钱的买卖不做,手机也不用,在山上成仙了?
又过了半年,待到满山泻翠时,我收到老刀的一封信。信在路上走了足足半个月。老刀在信里热情地邀请我上山住几天,还画了一张草图,孩子气十足地写道:不识老刀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外。都什么年代了还写信?我哭笑不得,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带着满肚子的好奇进山了。
按照老刀草图的指引,我那辆心爱的路虎越野车,在一条坑坑洼洼的山路上吭哧了半天,终于走到了路的尽头——白云山脚下的一个林场场部。把车寄存后,林场的干部递给我一根木棍,指了指一条悬在头顶的羊肠小道,说:走到头,便是老刀的家。
老刀的家——山的腰际,白云深处。
我拄着木棍,胆战心惊,在深山老林里蜗牛一样连滚带爬。四野万籁俱寂,一条小路,绳一般抛向浓荫蔽日的原始森林深处,弯弯绕绕,走了七八公里,一拐弯,眼前突然变得开阔:云朵在脚下快速地流动,云海雾浪下,群山峻岭、城镇村庄、阡陌田野、河流树林,像摆在一个棋盘上一样一览无余。浩阔的地貌让人平静,我的心陡然升起一片清凉。久居城市的我,面对这样一方突然冒出来的世外桃源,如痴如醉。
老刀站在几间瓦房前笑吟吟地看着我。
晚上,老刀隆重地烧了几道菜:小鸡炖蘑菇、山笋红焖兔子肉、清炒野菜、凉拌木耳,奇香无比。
第二天清晨,我被一群鸟吵醒。一群鸟的嫩嗓子,唤醒了整座白云山。四周影影绰绰,牛奶一样的雾霭在指间流动。空气雨后般清新湿润,我伸了伸懒腰,贪婪地做着深呼吸。
一碗鲜甜的地瓜粥,一碟爽口的咸萝卜。早餐后,我们隔桌对坐,喝着绿茶聊天。我问老刀,干吗不种药材——不是挺来钱的吗?
老刀说,这里的气候和土壤特殊,种植的药材,几乎接近于野生的品种,来钱确实挺快的。但你看我现在还需要钱吗?喝的吃的用的,哪一样不是自产的?
我心有不甘地说,你这样远离尘世,会远离很多快乐,容易被时代抛弃的。
老刀挥了挥手,说,抛弃什么?无非是互联网上那些流水线作业的八卦新闻——谁打记者了,谁当总统了,哪个球队输了或者赢了,股票涨了或者跌了。其实想想,那都是傻瓜式的快乐,挺没劲的。我这里完全不插电,没有任何电器设备。但你看看,满天星空比不过城市的霓虹灯?飞禽走兽的啼叫比不过歌星声嘶力竭的吼唱?书上的唐诗宋词比不过电视连续剧里幼稚的缠绵?每天午后一场雨,一年四季盖被子,比不过城市里密密麻麻的空调?出门靠脚走路,双手勤耕细作,比不过打的去健身房跑步?
我得意地说,哼哼,你这里没有冰箱。
老刀笑了。拉着我转到屋后,从一口幽深的井里往上拽起一个竹篮。湿淋淋的竹篮里,两瓶红酒和一个西瓜,丝丝地直冒凉气。老刀说,不好意思,这是我们中午享用的。
我尴尬地挠了挠头。
几天的接触里,我发现老刀像换了一个人似的:不抽烟,偶尔喝点酒,养一条狗几只鸡,种半亩稻田半亩瓜菜。每天早睡早起,晨时,携清风白云荷锄而出,晚霞烧天时,坐在家门口喝茶读书看脚下的行云流水。
我承认自己是一个俗人,所以还得下山。老刀一直把我送到山脚的林场场部。临别,塞给我五万块钱,叮嘱道,仔细想想,当年公司倒闭的事儿,主要是我的责任,不能怪人家老马。这点钱,算是我赔给他的。另外,我在这里种植药材赚钱的事儿,一定要替我保密,市侩之徒来多了,会污染这里的空气。说到这里,老刀有些忧心忡忡了。
嗯。我郑重地点了点头。
(摘自《小小说选刊》)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通过老刀的视角描写白云山优美的自然景色,更能体现白云山的独特魅力,加深读者对老刀以山为家这一人生选择的理解。 |
B.刚上山时,老刀经常打电话给“我”,还时常到“我”家吃吃喝喝,可见老刀对突然改变的生活不适应,也可以看出他与“我”关系的亲密。 |
C.小说写老刀说他不想种药材,手机也不保留了。这不仅让“我”感到疑惑,也给读者留下悬念,为后文揭示事实真相做了铺垫。 |
D.小说通过讲述老刀的故事,将繁华与原始放置在现代文明的大背景下进行观照、感悟,表达了对“白云人家”的理想家园的向往。 |
【小题3】白云山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在环境特点上有相似之处,但两者寄寓的思想情感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这种相似与不同。
①君子文化是儒教文化的精华。
②儒家学说中关于君子的人格理论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在孔子创立儒家学说时,君子被描述为介于圣人与小人之间的一种人格。《论语>对此有种种具体描述,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等等。而《宪问》中的一段描述最能反映孔子对君子的人格定位:“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③按子贡的理解,这是孔子的自谦之辞,即在孔子自己看来,他在“仁”“智” “勇”三个方面都做得不够好:“仁”,未达无忧;“智”,未达无惑;“勇”,未达无惧。这些自我评判表明,孔子是从“仁”智” “勇”三个方面来评价一个人是否达到了君子标准的。从现代心理学角度来解读,“智”“仁”“勇”乃是孔子对君子所作出的周全的人格定位,它们分别对应于现代心理学所讲的“认知” “情感” “意志”。按孔子的思想,君子的人格特点就在于:认知上达到“智”,情感上达到“仁”,意志上达到“勇”,换言之,孔子所谓君子,用现代心理学术语来说,就是,新理素质全面发展的人。
④自子贡提出“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孟子提出“圣人与我同类者”和“人皆可以为尧舜”的观点以后,儒家的君子概念和圣人概念不再有本质性区别,实际上都是指本于人性自觉采取一种符合人性的生活方式的人。这种人性自觉包括两个方面:对自己来说,是自我意识到自己应该做一个区别于禽兽的文明人;对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来说,是认识到他人与自己是同类,因而同自己一样也应该做一个区别于禽兽的文明人,并且自己应该和他人共同努力来创造人类的文明生活。在后一种意义上,人性自觉包含着对他人的爱,正是基于这种爱和由这种爱所产生的对他人的责任感,才会有应该和他人共同努力来创造人类文明生活的道德意识。对于儒家来说,将自己对他人的爱转化为成人成己的道德实践,这是君子的人生境界;而当这种道德实践从日常生活领域转入国家政治生活领域,成为治国者“化成天下”的“人文”实践时,它就不只是君子的人生境界,也是圣人的治理境界了。
⑤孔子之后,儒家学说所倡导的君子境界和圣人境界本质上是同一境界,其差异只是由于具体实践条件不同所造成的现象性差异或形式上的区别——圣人境界是特定实践条件下由君子的“为仁”转化而来的“为圣”——“以礼义之文,化成天下”的“为仁”。这种形式的“为仁”所达到的“成人”——“天下归仁”,既是“为仁”者体现其臻于“内圣”的人生境界,也是“为仁”者体现其臻于“外王”的治理境界。这也意味着君子和圣人都可以被理解为“智” “仁”“勇”兼备的文明人。
⑤综上所述,所谓君子,就是“智”“仁”“勇”兼备的文明人。君子的人格特点体现于为人处事,就是既恪守原则又灵活应变的文明生活方式,此乃儒家君子文化的本质特征。
(摘编自周可真《君子之道“仁”“智”“勇”》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儒家学说创立之初,对“君子”人格的界定, 《论语》这本书中有很多具体的描述。 |
B.《宪问》“仁者不忧,知(智)者不惑,勇者不惧”集中反映了孔子对君子的人格定位。 |
C.儒家学说倡导君子境界和圣人境界本质上是同一境界,因此君子和圣人是没有区别的。 |
D.君子文化的本质特征在为人处事层面上,就是既恪守原则又灵活应变的文明生活方式。 |
A.文章①段明确了君子文化在儒教文化中的地位,开门见山地提出了本文的关键词:君子文化。 |
B.文章②③段中,作者结合《论语》,运用现代心理学理论重新解读了孔子对君子的评价标准。 |
C.文章④⑤段中,作者具体阐释了儒家君子概念和圣人概念,君子境界和圣人境界的本质内涵。 |
D.文章大量运用对比论证,从“君子”“小人”两方面进行说理,从而深刻地揭示两者不同本质。 |
A.如从“无惑”“无忧”“无惧”三方面衡量,孔子尚有欠缺,不是真正的君子。 |
B.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来解读,孔子所说的“君子”就是心理素质全面发展的人。 |
C.有了对他人的爱和与之产生的责任感,才会有和他人共创人类文明的道德意识。 |
D.特定实践条件下君子的“为仁”转化成“为圣”,君子境界就达到了圣人境界。 |
材料一:
网络文学的发展,与中国社会文化消费需求的喷薄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几乎同频。由最初的网友自娱自乐,到如今由网络小说转化出版图书,改编为影视作品、游戏、动漫及相关产品,进而带火大众娱乐市场,打造出“互联网+”的庞大产业。作为一种原创文学和大众文学,从其出现之日就吸引了为数众多的读者。从痞子蔡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开始,此后又出现了诸如仙侠、盗墓、探险、玄幻、穿越等多种类型题材,诞生了《悟空传》《鬼吹灯》《甄嬛传》《诛仙》《步步惊心》等一批网络爆款小说。目前,网络文学已经实现了多点输出,已经实现了影视作品和网络文学的内容联动,实现了以网文IP为核心的全链路生态。
在大众化、商业化的背景下,读者的地位得到空前提高。创作者巳经不能完全按自己的意愿塑造人物和故事走向; 读者的阅读趣味能影响到文学网站整体的创作风格,甚至网络文学整体的创作趋向和类型革新。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7.8.14)
材料二:
材料三:
2003年,起点中文网率先创建了以读者按章付费为核心的网络文学商业模式。此后,包含打赏、月票等付费机制的商业模式退渐完善,并为各大文学网站所借鉴。这种付费阅读机制的建立,使孤独地写作、孤独地阅读的那个时代已经一去不返了,网络文学的读者不再是单方面地阅读和接受作品,而是作品创作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参与者。
在作者的写作过程中,读者可以通过评论,从情节设计到遣词造句,对作者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读者对每一章的评价还可以即时通过订阅量、打赏金额等数据反馈到作者手中。
这些数据不仅体现著作者的人气,也决定了作者的收入。按照起点中文网现行的付费规则,普通会员、初级VIP会员、高级VIP会员计阅付费章节的价格分别为每千字5分钱、4分钱、3分钱。价格看似不高,但网络文学作品动辄几百万字甚至上千万字,付费阅读全本的价格着实不菲。读者还可以对作者提供除了订阅收入之外的“打赏”。通过打赏,读者不仅希望小说的情节构造能跟进他想象的场景,同时还对作者的一些情节强烈要求整改,这也成为他们“要挟”作者改变情节的重要手段之一。
(摘编自《光明日报 网络文学: 孤独写作与阅读的时代一去不返了》)
材料四:
从表面上看,发表网络文学作品是“零门槛”的,但想要从成千上万的作家和作品中脱颖而出,需要经历层层关卡。首先就是“签约”关。当编辑从工作后台无数有待审核的新书中将一部作品选出,联系作者完成签约合同,这位作者才能从“非签约作者”进入“签约作者”的行列。签约后,编辑会安排针对作品的推荐和宣传活动,如果读者的反馈较好,作品就会“上架”,开始收费订阅。
即使成为“上架作者”,要获得较高的稿酬,也并非易事。一般说来,VIP订阅所得的收入,由网站与作者平分。如果一个作者每日更新5000字,当他得到1000份VIP订阅,扣除网站50%的分成,作者当月的收入为1500 元,“签约作者”本就已经是网络作者中的一小部分,而“上架作者”在“签约作者”中占到的比例大概是15%-20%。由此可见,网络作家将写作转换成稿酬收入,进而转向职业或半职业写作的难度之大。
(摘编自王丹《商业化带给网络文学的机与危》)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A B. B C. C D. D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
A. 网络文学是一种原创文学和大众文学,它伴随着互联网的产生而而产生,并受到社会文化消费需求的影响。
B. 根据材料二市场规模、增长率这两项,我们能够了解近年来我国网络文学发展趋势方面的一些基本情况。
C. 根据材料二,我国网络文学市场规模一直呈较快增长趋势,而增长率从2016年前的较大波动到趋向稳定。
D. 2013年到2015年,网络文学增长率出现较大幅度的下滑,这说明网络文学发展在这一时期处于低谷。
A.网络文学的发表是“零门槛”的,只要网络作者进入“签约作者”的行列,他就可以转向职业或半职业化写作。 |
5.情景默写- (共1题)
(1)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阐述“高官厚禄如果不合礼义就不应该接受”这一道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庄子在《逍遥游》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绘了列子轻盈行走的情形。
6.材料作文- (共1题)
对于登山,尼采曾说,不要爬上山顶去,也不要站在山脚,从半高处看这个世界真美好。但杜甫认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而梁漱溟则认为,人生当如在山脚,寻常人过寻常人生,有无成就,亦可不管。
同样是登山,三者却有着不一样的看法,你更认可何种观点?请综合考虑三类人“登山”的判断,体现你的思考、权衡、选择。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和抄袭。
7.语言表达- (共2题)
实现文化自信,最根本在于提高文化的创新创造能力。文化的创造力和创新力是很个人化的能力,要提升这种能力,①______,涉及阅历、教育、知识结构、想象力甚至体力等许多方面。文化自信既是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心,也是对建设时代性的发展的当代中国文艺的信心。既不泥古不化,②______;③______,又广泛借鉴吸收世界先进文化,以创造更好的当代中国文艺。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3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3道)
情景默写:(1道)
材料作文:(1道)
语言表达:(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