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7届高三第二次诊断考试语文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88239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7/12/13

1.选择题(共5题)

1.如图是某班45名同学爱心捐款额的频数分布直方图(每组含前一个边界值,不含后一个边界值),则捐款人数最多的一组是(    )

2.如图是某班45名同学爱心捐款额的频数分布直方图(每组含前一个边界值,不含后一个边界值),则捐款人数最多的一组是(    )

3.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两项是
A.有些地方不注重保护自己独特的文化,在有自然景观的地方圈地收钱,建高档宾馆,设度假基地,这种做法无异于焚琴煮鹤,令人痛心。
B.在市场环境愈发复杂的当下,卫浴企业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到产品创新与售后服务两不误,才能如釜底游鱼,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
C.与大多数因惨淡经营而倒闭的民营书店不同,这家书店较早引入了资本动作,为其在全国扩张市场助力,但此举也让它承受了更大的压力。
D.我们每一个人不管寿长寿短,都要尽力实现这仅有的一次生命的价值,多体会民胞物与的意义,使人类和动植物都能在仅有的一生中过得愉快、幸福、美满、祥和。
E. 在里约奥运会赛场上,孙杨真正地成熟起来,面对霍顿的恶意挑衅,他充耳不闻,最终在男子200米自由泳决赛中夺冠。
4.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历史是讲真实的,   ①  《山海经》一般被视为荒诞不经,司马迁《史记》都不敢采用。   ②  《山海经》里头平实的山川地理内容应归于史部,   ③  其中神话故事却显然有悖信史,   ④  清人编《四库全书》,   ⑤  言其“侈谈神怪,百无一真,是直小说之祖耳”,将其改列于子部小说家类。这个死结直到“五四”以后   ⑥  大致解开。
 






A
因为
如果
那么
/


B

虽然

所以
/

C

因为
所以
/


D
因为
虽然

所以
/

 
A.AB.BC.CD.D
5.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随着南昌西汉海昏侯刘贺墓中竹书《论语·知道》篇的出土,让在汉魏时代就已失传的“《齐论》版”《论语》重新回到了公众视野之中。
B.美国新当选总统特朗普虽然在大选前曾质疑北约存在的必要性,然而美国与北约的防务合作仍然是美国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支柱。
C.学生体质下滑的不争事实,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和反思,教育部拟对各省学生体质进行排名并予以公示,意图柔性“倒逼”地方政府关心学生身体健康。
D.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魂的躯壳,能不能创作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取决于要为人民书写、为人民抒情。

2.现代文阅读(共2题)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地域文化散文

地域文化散文是指作者从地域文化视角创作的散文。一个散文作家生活在特定地域,必然自觉不自觉地将自己所受的特定地域文化的熏染、体验、感受和领悟潜存心中,当他创作散文时,他的主体意识就自然落脚于特定地域文化的根基上,把特定地域的文化结构、自然景观、风土人情、信仰习惯、价值观念等贯注其中并恰切地展示出来。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指出:精神文明的产物和动植物界的产物一样,只能用各自的环境来解释。鲁迅先生说:现在的文学也一样,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注意。。

散文中的地域文化特色或地域文化风情,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来自描写对象;一是来自作家。正如马克思所说:人创造环境,同时环境也创造人。从描写对象来说,包括特殊地域的环境、人物、风格、方言、行为、文化传统等。比如环境,在美学家丹纳看来它与种族、时代并列为文学三要素之一。他认为自然的地域环境是通过对人的影响而影响文学艺术的。他在《艺术哲学》中明确提出:作品的产生取决于时代精神和周围的风俗。而这正好直接关乎创作主体文化心理的形成。地域文化因素作为人物活动的外部环境进入散文作品,大体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部分。在散文中,它们主要展示为一种独特的、气韵生动的人物画面与场景画面,给人以直观之感,或勾画出一种情调,一种氛围,让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以增强逼真的审美效应。

当然,体现于散文作品中的地域文化特色,无论是环境,还是人物以及其他因素,都是经过作家体验、选择、加工、提炼的结果。地域风情永远与人的生命存在着交织现象。因此,作家本人的地域文化心理素质、地域文化知识积累以及他对不同地域文化传统和特色的敏锐感受力、理解力等就成为最关键的了。

作家本人的地域文化心理素质,首先来自童年和少年时代的生长地,来自他的故乡、故园。那里的自然风物、乡俗民情、历史遗迹、文化传统等,给他以熏陶、感染,遂形成他最基本的地域文化心理素质。这种心理素质表现为绵长悠远的乡情、乡思、乡恋,它甚至可以伴人终生。柳宗元的“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作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传达的就是这种意绪。这种故乡情绪,或曰乡土情结,是构成作家地域文化心理素质的核心与基础。正因为如此,大凡地域特色写得深致感人的作家,很少不是写故乡或从写故乡起步的。如西北作家贾平凹,他自觉不自觉地以家乡商州的人文地理、自然风光、历史现实为创作的背景,并且越来越广阔、深入地表现着时代剧变中家乡的民情风俗、社会心理、个人命运的变迁,刻画着乡里人的性格与灵魂。他散文创作中的地域文化意识,主要是秦汉文化意识。他的《黄土高原》《秦腔》《走三边》《商州初录》《商州又录》等散文,从文化的深度揭示了人们的生存世相,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表现了商州人生命力的质朴、坚韧、绵长。

地域文化散文拓展了散文作品的文化域,折射出作家对本土文化的洞悉与思考,呈现了特有的文化意识和审美价值取向,揭示出人人们忽略的种种地域文化现象,形成了各具形态的地域文化新格局,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散文作品的文化档次和审美品味。

(节选自董小玉《贾平凹地域文化散文的审美观照》,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地域文化散文是指作者从地域文化视角进行创作,且创造出来的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散文。
B.地域文化散文能恰切地展示出特定地域的文化结构、自然景观、风土人情、信仰习惯、价值观念等。
C.地域文化散文常常通过描写特殊地域的环境、人物、风格、方言、行为、文化传统等来展现其地域特色。
D.地域文化散文拓展了散文作品的文化域,呈现特有的文化意识和审美价值取向,因而有更高的文化档次和审美品味。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一个散文生活在特定地域,必然自觉不自觉地将自己所受的特定地域文化的熏染、体验、感受和领悟潜存心中,并在创作时展示出来。
B.丹纳和鲁迅的话告诉我们,有着鲜明地域特色或者地域文化风情的散文更能够被世界各国人们接受。
C.作家的地域文化心理素质、知识积累及对不同地域文化传统和特色的敏锐感受力、理解力在地域文化散文创作时最为关键。
D.商州人生命力的质朴、坚韧、绵长在作家贾平凹的《黄土高原》《秦腔》《专三边》《商州初录》《商州又录》等散文中得到体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家本人地域文化心理素质的形成与作家童年和少年时代的生长地的自然风物、乡俗民情、历史遗迹、文化传统等因素息息相关的。
B.柳宗元的“若为化作身千亿,遍上峰头望故乡”中传达的乡土情结,构成了作家地域文化心理素质的核心与基础,它甚至可以伴随作家终生。
C.大凡地域特色写得深致感人的作家,大都是写故乡或从写故乡起步的,他们创作的具有地域文化意识的散文,从文化的深度去揭示人们的生存世相。
D.在美学家丹纳看来,特殊地域的环境与种族、时代并列为文学三要素,它直接关乎创作主体文化心理的形成。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范立欣:在纪录片里寻找“归途”
来自四川的农民工张昌华夫妇,20年前开始在广东打工,希望用微薄的收入抚育留在家乡的一双子女,使他们能通过读书改变命运。可失去双亲陪伴、日渐成年的女儿张琴,选择了退学离家,成为新一代打工妹,让父母的梦想破灭。
“这样的事情如果不被记录下来,是我们这代人的失职。”范立欣,一位30岁出头的中国导演,撸了撸袖子,猛吸一口气,对《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说。
从表面上看,影片《归途列车》讲的是张昌华夫妇回家的路途,他们和所有农民工一样,在售票窗口前失望,在绿皮车厢里挣扎,在村口小路上放下又一年沉重的包裹。但范立欣没有把镜头停止在旅途的终点,而是对准了空巢的老人,对准了1岁就成为留守儿童的张琴。
范立欣赞同一位网友的说法:如果是这样的“现代化”会破坏一个国家最基础的构成——家庭。
“从更深的层次看,影片要问的就是‘归途’在哪里?”他说,选择春运这个题材,也是因为中国社会城乡二元结构下的各种矛盾,都能在这里找到观察点。影片与其说是在讲春运,不如说“展现了一个困于昨天和明天之间的、中国农民工家庭命运的故事”。
成为“范导”之前,范立欣是中央电视台的一名摄影师。时常下乡的他,往往前一刻还在家徒四壁的乡村工作,后一刻就在灯红酒绿的三里屯聚会。这种强烈的反差让这个“爱激动、爱打抱不平的人”更多地关注到城市化进程中持续存在的矛盾。
他曾经纠结和疑惑:也许,对这个国家而言,春运所折射的种种社会阵痛,都是难以逾越的阶段。而他又忍不住一遍又一遍地思考和追问:那些苦苦追求最后一班列车的农民工,会不会被高速前进的社会列车抛到身后?
有人质疑:为什么一定要把镜头对准蓬勃发展的中国背后那些小人物的辛酸,他们是社会的主流吗?面对这样的问题,范立欣放下杯子,向本刊记者一字一句地说:这是中国2.4亿农民工的真实生活写照。
2009年,在美国的圣丹斯电影节,北京一所中学的访问团被安排观看《归途列车》。放映完毕后,一名男生激动地跑上台,从范立欣手里抢过话筒。他说,生在北京长在北京的自己看完后很伤心,他并不知道有这样的事情,“我现在终于知道为什么爸爸妈妈让我好好学习了,因为他们想让我把这个国家建设得更好”。
孩子的责任感让范立欣感到安慰。他觉得,在这个无法跨越的发展阶段里,每个人都可以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收起一些城市人的优越感,拿出更多的同情心和责任感,对农民工更加友好一点,哪怕是地铁上让个座,对餐馆的小妹道声谢。
一位美国中部的观众看完电影后,感谢范立欣让他理解了在外贸服装厂工作的张昌华,说看到他为改变儿女命运付出的努力,就像看到自己的父亲一样,这是中国人的坚韧、努力以及对家庭的爱。而在以前,这个美国男人会抱怨,这些努力工作并把产品出口到美国的中国工人,“把我们的饭碗抢走了”。
范立欣感慨,生活中无处不在的人类情感,是共通的,纪录片是一个可以让外国人了解并理解中国的媒介。
在范立欣眼里,纪录片从融资、制作到发行,跟其他电影一样,也是一个产业。在这个产业链里,不是“谁给钱谁就是爷”,他和所有投资方都用合同的形式规定,制片人与投资者,无权干涉导演对影片的剪辑权。
眼下,范立欣正致力于对国内纪录片导演进行培训,让他们更明白国际运行规则,学习撰写提案等参与国际竞争的基本技巧。他同时开始寻找中国纪录片“本土生存”的路径。
《归途列车》在7个城市“一城一映”之前,范立欣找过国有发行公司,可最少一百万元的拷贝制作和宣传费让他却步。后来,在包括北京、上海、杭州在内的7个城市,范立欣选定了每个城市的一家影院,用一个影厅长线定期放映《归途列车》,票房收入双方分账。范立欣觉得,既然中国的城市还无法支撑起一家艺术电影院,那么在商业电影院里逐渐打造一个艺术电影厅,应该是可行的、有市场的,这有利于中国纪录片业的发展。
随着一年的春运进入尾声,《归途列车》在全国的展映之幕渐落,但“归途”的故事不会结束,它事关春运、社会,也事关纪录片在中国。
相关链接
①2013年范立欣在《纽约时报·电影版》公布的“全球20位40岁一下最有才华的电影导演”评选中金榜题名,成为该项评选中唯一华人导演。
②范立欣认为,任何一个故事、一群人都应当放在一个历史时间段去看,一切现象的存在都是有更大意义的,在任何一个故事中都可以看到社会变迁。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范立欣将镜头始终聚焦在一对外出打工的农民夫妇春运归途上,展现出中国蓬勃发展的经济背后普通小人物的辛酸。
B.《归途列车》融入了导演对现实社会的关注与思考,真实展现了中国经济迅速发展过程中传统与现代、家庭和社会之间的深刻变化。
C.把镜头对准社会底层人物,才使得《归途列车》引发国人思考内省,成为世界人民了解中国、理解中国的窗口。
D.在范立欣看来,仅有社会价值的纪录片必须像其他电影一样,自觉地去适应市场环境,才有可能争取到更广阔的传播渠道。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材料开篇介绍农民工张昌华夫妇的想法、做法与最终的结果,以此引出对范立欣关注农民工以及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的表述。
B.范立欣认为他选择春运题材拍摄纪录片《归途列车》的目的是讲述过去与未来中国农民工家庭命运的故事,是要为中国农民工寻找出路。
C.范立欣爱激动、爱打的不平的性格决定了他对中国农民工的强烈关注,但这种关注也招来了一些人的质疑,认为他没有抓住社会的主流问题。
D.材料中表述了不同人看过纪录片后的感受、并且在此之后进行了议论,侧面表现了影片具有一定影响力。
E. 范立欣成为出色的片导演的具体原因有:有同情心与社会责任感,有敏锐的视角,有国际视野等。
【小题3】如何理解文中所说的“‘归途’的故事不会结束,它事关春运、社会,也事关纪录片在中国”?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3.材料作文(共1题)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最近,某自媒体通过其微信公众号发布消息称,自上午8时起,将一万本书,投放于北京、上海和广州的地铁车厢内,而“捡”到这些书的乘客,可以将之带走进行阅读,并持续传递。
活动发起者称,其宗旨是推动城市里阅读,推动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交流,这一活动赢得了不少赞许,有人喜欢这种新颖的方式,觉得“读书也可以很好玩”;但也有人认为随意丢书,影响出行,也不见得能捡回阅读习惯;也有人说,“丢书大作战”不过是山寨英国演员艾玛·沃森在伦敦的“地铁藏书”创意的营销手段。也有人认为……
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要求选好角度,自主立意,自定文体(除诗歌外),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4.语言表达(共2题)

9.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________,不提更远的传说,只凭史籍记载,周代的宫廷教育科目有“礼、乐、射、御、书、数”六项——“书”是识字,当然属于语文;“数”的教科书《九章算术》一直与“小学”(文字、音韵、训诂学)同科,是用语文的方式编写的;“礼乐”,要训练,但观念、规范写在经书上,也要阅读文本,理解文意,其实也是高级语文。当时的宫廷教育分文武两科,______;但是,“射御”在“礼乐”的覆盖下,也是要阅读和理解文本的。所以,_______。西周至今3000余年,不可谓不早。中国古代社会制度都是帝制,虽然固化,但上古、中古到近古,内在的变化也很复杂。社会变,语文不能不变;但是,这样一门古老的课程,自然会有万变不离其宗的中国体式,保留着太多的传统,也形成了太多的习惯。
10.
下面是语言现象的图示框架,请根据图示概述语言现象的基本特征,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50个字。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5道)

    现代文阅读:(2道)

    材料作文:(1道)

    语言表达:(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