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1题)
这样的飞跃,源于一个先进的政党,源于一个_____的制度,源于伟大的中国人民。_________凝结而成的 “中 国方案”,是集中力量办大事奏出的时代强音。从_______思想束缚到改革开放伟大觉醒,再到形成全面深化改革开放________;从被围堵孤立到融入世界,再到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风雨砥砺不忘初心,春华秋实继往开来。70 年披荆斩棘,70 年风雨兼程,我们的国家 ,无论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还是在世界历史上,发 生了 翻天 覆地 的变 化, 都是 感天 动地 的一 部奋 斗史 诗。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更有信心、更 有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小题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优秀 未雨绸缪 突破 新格局 |
B.优越 未雨绸缪 突破 新形势 |
C.优越 厚积薄发 冲破 新格局 |
D.优秀 厚积薄发 冲破 新形势 |
A.滚滚向前的历史车轮,时代坐标不断更新中国的发展方位。 |
B.时代坐标不断更新中国的发展方位,历史车轮滚滚向前。 |
C.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坐标不断更新中国的发展方位。 |
D.不断更新中国发展方位的时代坐标,历史车轮滚滚向前。 |
A.无论在世界历史上,还是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我们的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都是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 史诗。 |
B.无论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还是在世界历史上,我们的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都是感天动地的一部奋斗 史诗。 |
C.我们的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还是在世界历史上,都是感天动地的一部奋斗 史诗。 |
D.我们的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还是在世界历史上,都是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 史诗。 |
2.诗歌鉴赏- (共1题)
落日前墟望赠范广州云①
(南朝•梁)何逊
缘沟绿草蔓,扶楥②杂华舒。
轻烟澹柳色,重霞映日余。
遥遥长路远,寂寂行人疏。
我心怀硕德③,思欲命轻车。
高门盛游侣,谁肯进畋渔④。
注:①此诗写于何逊“州举秀才”之后,诗人于落日前立村落所望,其时范云任广州刺史。②楥:篱笆。③硕德:美德。④“畋渔”,种田、捕鱼的人。【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绿”“杂”描绘了青草绵延,碧绿如茵;野花开放,杂乱无序的画面,让景物鲜活灵动。 |
B.“澹”将轻烟、垂柳、夕阳和余晖融合,描绘了一幅春野夕照图,富有诗意美。 |
C.前四句描写黄昏眺望所见春野景致,优美宁静,触动诗人情绪,乐景衬哀情。 |
D.本诗结构严谨,前四句写景,“遥遥长路远”是诗人览物所感,为下文抒情作转笔。 |
3.文言文阅读- (共1题)
萧琮字温文,性宽仁,有大度,倜傥不羁,博学有文义。兼善弓马,遣人伏地著帖,琮驰马射之,十发十中,持帖者亦不惧。初封东阳王,寻立为梁太子。及嗣位,上赐玺书曰:“彼之疆守,咫尺陈人,水潦之时,特宜警备。陈氏比日虽复朝聘相寻,疆埸之间犹未清肃,唯当恃我必不可干,勿得轻人而不设备。朕与梁国,积世相知,重以亲姻,情义弥厚。江陵之地,朝寄非轻,为国为民,深宜抑割,恒加饘粥,以礼自存。”又赐梁之大臣玺书,诚勉之。时琮年号广运,有识者曰:“运之为字,军走也,吾君将奔走乎?”其年,琮遣大将军戚昕以舟师袭陈公安,不克而还。征琮叔父岑入朝,拜为大将军,封怀义公,因留不遣。复置江陵总管以监之。琮所署大将军许世武密以城召陈将宜黄侯陈纪,谋泄,琮诛之。后二岁,上征琮入朝,率其臣下二百余人朝于京师,江陵父老莫不陨涕曰:“吾君其不反矣!”上以琮来朝,遣武乡公崔弘度将兵戍之。军至鄀州琮叔父岩及弟瓛等惧弘度掩袭之遂引陈人至城下虏居民而叛于是废梁国。上遣左仆射高颎安集之,曲赦江陵死罪,梁二主各给守墓十户。拜琮为柱国,赐爵莒国公。炀帝嗣位,以皇后之故,甚见亲重。拜内史令,改封梁公。琮之宗族,缌麻以上,并随才擢用,于是诸萧昆弟布列朝廷。琮性淡雅,不以职务自婴,退朝纵酒而已。内史令杨约与琮同列,帝令约宣旨诫励,约复以私情喻之。琮答曰:“琮若复事事,则何异于公哉!”约笑而退。约兄素,时为尚书令,见琮嫁从父妹于钳耳氏,因谓琮曰:“公,帝王之族,望高戚美,何乃适妹钳耳氏乎?”琮曰:“前已嫁妹于侯莫陈氏,此复何疑!”素曰:“钳耳,羌也,侯莫陈,虏也,何得相比!”素意以虏优羌劣。琮曰:“以羌异虏,未之前闻。”素惭而止。琮虽羁旅,见北间豪贵,无所降下。尝与贺若弼深相友善,弼既被诛,复有童谣曰:“萧萧亦复起。”帝由是忌之,遂废于家,未几而卒。赠左光禄大夫。
(选自《隋书·萧琮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军至鄀州/琮叔父岩及弟瓛等惧/弘度掩袭之/遂引陈人至城下/虏居民而叛/于是废梁国 |
B.军至鄀州/琮叔父岩及弟瓛等惧/弘度掩袭之遂引陈人/至城下/虏居民/而叛于是废梁国 |
C.军至鄀州/琮叔父岩及弟瓛等惧弘度掩袭之/遂引陈人至城下/虏居民而叛/于是废梁国 |
D.军至鄀州/琮叔父岩及弟瓛等惧弘度掩袭之/遂引陈人/至城下虏/居民而叛/于是废梁国 |
A.朝聘,为诸侯定期朝见天子的礼制,每年派大夫朝见天子称为“小聘”,每隔三年派卿朝见天子为“大聘”。 |
B.年号,是中国历代帝王用于纪年的一种名号,亦可表年份,一般由皇帝发起。一个皇帝一般只有一个年号。 |
C.仆射,职官名。秦始设置,以善射者掌事,汉代职权渐重,分左右仆射,魏晋后相当于宰相职位,南宋后废。 |
D.缌麻,为中国旧制丧服名。古代以亲疏为标准分丧服为五个等级,缌麻是最重的一等,服用细熟麻布做成。 |
A.萧琮文武双全,骑射俱佳。他博学多才,让人趴在地上拿着箭靶,御马连射十发皆中,拿箭靶的人丝毫不害怕。 |
B.萧琮深受皇恩,极为器重。登上梁国王位后,隋炀帝特意写信给他,提醒他要居思安危,提高对陈国的防备。 |
C.萧琮性情淡泊,不喜朝务。退朝后放纵饮酒,皇上下召让杨约告诫他,杨约以私人感情规劝他,却被萧琮婉拒。 |
D.萧琮平等待人,生性豁达。杨素认为胡虏属于优等,羌族属于劣等,萧琮却回答从未听闻,让杨素感到羞愧。 |
(1)江陵父老莫不陨涕曰:“吾君其不反矣!”
(2)公,帝王之族,望高戚美,何乃适妹钳耳氏乎?
4.现代文阅读- (共3题)
诗人应该如何回应时代的呼唤,这是一个常说常新的问题。社会的进步,技术的发展,让我们进入全新的信息时代。新的传播手段,让诗歌这种曾是少数精英写作的“文学皇冠”艺术,变成了大众传情达意的工具,繁荣和杂芜共存,多样与无序同在,先锋与通俗携手。诗歌这门艺术,其边界被各种突破和探索改变,在一些人那里,诗歌成了一种面貌模糊的快餐产品。更有激进者和无知者进行无底线的尝试,以惊世骇俗的语言涂鸦从事所谓的诗歌写作。因此,真正热爱诗歌并坚守诗歌精神的诗人们,在今天需要更加努力回应时代的呼唤,写出无愧时代的诗篇,这是诗人的天职与担当。
努力提升诗歌精神的时代高度,是中国诗人特别是百年新诗历史所证明的诗之大道。百年中国新诗的合法性,就是真实地记录并表达了中华民族奋起反抗、争取自由解放的百年心路历程,成为中国人百年来振兴中华的情感史。中国新诗在民族危亡和社会变革的每个历史时期,都产生了代表性的诗人。在“五四”时期,有胡适、郭沫若、徐志摩、李金发、冰心、冯至等;抗战时期,有艾青、田汉等;新中国成立之初,贺敬之、郭小川、邵燕祥、闻捷、公刘等;直到改革开放,重新歌唱的牛汉、绿原等老诗人,以及舒婷、顾城……百年新诗历史中,对于与时代与民族紧密联系的诗人,可以列一个长长的单子。坚守中国新诗与时代同行的初心,不忘中国新诗与中华民族同呼吸、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鼓与呼的使命,中国诗歌产生了无愧时代的伟大诗篇。
努力开拓诗歌题材的社会深度,是中国诗人在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所做的最重要工作,也是诗人今后应该继续努力的方向。诗坛空前繁荣纷杂,认真梳理一下,在过去的四十多年间,以下三种创作主潮深化了中国诗歌的题材,值得总结经验,以推动诗歌健康发展。其一,面对世界的向外姿态。自20世纪末以来,中国孕育了影响深远的现代主义诗歌潮流。中国诗歌的复苏,缘于改革开放初期的思想解放运动,对外开放让中国年轻一代有机会接受现代文学思潮。中国有现代主义倾向的新诗潮被称为“朦胧诗”,这个称呼表明了这些诗歌在传统读者眼中是一个形象模糊的角色,同时由于中国传统诗歌美学和现代诗所借鉴的西方现代主义美学的差异,朦胧诗的出现,也产生了读者疏离诗歌的效应。中国的现代主义思潮,在不断的争论中发展。其二,面对现实的向下姿态。向下面对脚下土地的写实主义和民间的姿态,经过近四十年多次流变而成为诗坛主要的新写实主义诗潮。20世纪70年代后期,一批老诗人重新回到文坛,同时也涌现了一批优秀的青年诗人。这两部分诗人在七八十年代发表了大量表现大众生活、呼唤思想解放的诗篇。这种潮流受到了读者的追捧,在推进思想解放运动中起到了鼓动作用,同时其文学资源和诗歌元素大多来自生活,具有较强的民族性,与现代主义形成并立潮流。到20世纪90年代,诗坛这种关注现实的诗歌发生流变,出现了新乡土诗、城市打工诗以及口语写作等。这些作品不拒绝在表现手法上向西方学习,但诗歌的元素和资源是目光向下,面对本土。及物写作与表现自我之结合,成为诗坛的新主潮。其三,面对传统的坚守姿态。坚守古典诗歌的传统,坚守“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传统,坚守革命文学的传统,在诗坛没有缺席。中国古典诗歌有很多喜爱者,尽管这种用文言写作的格律诗词,在今天很难有新的超越,但仍有大量习作者,他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坚守者,令人敬重。
努力锤炼诗歌语言的艺术精度,是每个中国诗人的天职与担当。诗歌是一门与语言有关的艺术。悠久的诗歌发展史,也是诗歌语言越来越典雅精美并且富于活力的过程。《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以及近现代出现的新诗等中国诗歌的语言,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精美绝伦,成为今天中国诗人诗歌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而从现实生活中汲取鲜活且有生命的语言,拒绝粗鄙低俗的诱惑,拒绝空话套话的侵蚀,不仅考验每个诗人掌握语言的分寸和技巧,更能呈现诗人文化修养的成色。
百年新诗发展中,有追求有担当的中国诗人们创造了诗歌的奇迹。在新时代,创造中国新诗“高峰”的希望,仍将寄托在关注时代潜心写作的诗人们身上。
摘编自叶延滨《回应时代的呼唤是诗人的天职》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创作大众化,就会让诗歌变得繁杂、无序,甚至会突破底线,让诗歌变成快餐产品。 |
B.中国百年新诗的发展历程证明了其与中华民族的时代使命紧密契合的必要性。 |
C.中国诗歌的现代主义倾向,让诗歌与读者产生隔阂,引起争论,阻碍了诗歌的发展。 |
D.坚守传统的姿态让诗歌难有新的超越,这与诗歌表现时代精神之间的矛盾始终存在。 |
A.文章从现实出发,提出了诗人的天职和担当,重点参照中国新诗百年历程,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
B.文章主体部分采取并列式论证结构,侧重从诗歌的精神、题材和语言等方面展开论证。 |
C.文章提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诗人的创作,主要论证新写实主义面对现实的向下姿态的特点。 |
D.文章认为锤炼诗歌语言艺术精度,就是只要从现实生活中汲取鲜活且有生命的语言。 |
A.中国新诗大众化,形成多样而复杂的局面,势必破坏其固有的优点,造成中国诗歌精神的迷失。 |
B.中国新诗只有坚守与时代同行的初心,不忘为中华民族担当的使命,才能产生无愧时代的伟大篇章。 |
C.在传统读者眼中,西方现代主义美学与中国传统诗歌美学的融合形成的朦胧诗是一个形象模糊的角色。 |
D.锤炼诗歌语言需要诗人掌握语言的分寸和技巧,让诗歌的语言越来越典雅精美,富有活力。 |
脱贫攻坚战从取得决定性进展到实现全面胜利,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
截至2018年9月,全国仍有670多个贫困县没有摘帽,特别是西藏、四省藏区、南疆四地州和四川凉山州、云南怒江州、甘肃临夏州“三区三州”贫困发生率高达14.6%。“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发展滞后,道路交通、通信设施、教育培训、基本医疗、住房安全等还存在不少短板。2017年年底各省区市确定的334个深度贫困县贫困发生率达11.3%,有1.67万个村贫困发生率超过20%,比全国贫困发生率3.1%高出好几倍。近3年,贫困县和贫困村贫困发生率平均每年下降3-4个百分点。照此速度,如期完成脱贫任务将十分艰巨。
截至2017年年底,因病、因残致贫人口分别占贫困人口总数的42.3%、14.4%,65岁以上贫困老人占17.5%,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96.6%。特别是一些贫困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陈规陋习尚未根本转变。随着贫困人口总数减少,内生动力不足的贫困人口占比从2015年年底的11.3%上升到2017年年底的13.2%,越往后脱贫难度越大。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屡禁不止,频繁填表报数和层层评估检查加重了基层负担。脱贫进度和脱贫标准把握不准,急躁情绪与消极拖延现象都有,盲目提高标准和随意降低标准并存,弄虚作假、数字脱贫问题在一些地方比较突出。贯彻精准方略存在偏差,有的发钱发物“一发了之”,有的统一入股分红“一股了之”,有的低保兜底“一兜了之”,而激发内生动力不够。扶贫资金管理使用不规范问题仍然存在,乡村两级“微腐败”多发,资金闲置浪费和使用不精准、效益不高问题突出,还有个别地方打着脱贫攻坚旗号过度举债。
摘编自刘永富《有效应对脱贫攻坚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材料二:
区域扶贫力度持续加大,整体减贫成效明显
|
| 2012年末 | 2018年末 | 下降幅度 |
东部地区 | 农村贫困人口 | 1367万人 | 147万人 | 89.2﹪ |
农村贫困发生率 | 3.9﹪ | 0.4﹪ | 3.5个百分点 | |
中部地区 | 农村贫困人口 | 3446万人 | 597万人 | 82.7﹪ |
农村贫困发生率 | 10.5﹪ | 1.8﹪ | 8.7个百分点 | |
西部地区 | 农村贫困人口 | 5086万人 | 916万人 | 82.0﹪ |
|
|
|
| |
农村贫困发生率 | 17.6﹪ | 3.2﹪ | 14.4个百分点 |
数据来源《中国网资讯》
材料三:
2019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一年。宁夏将坚持“两不愁三保障”目标标准,着力提高脱贫质量和实效,确保完成今年10万贫困人口脱贫、109个贫困村脱贫退出、4个贫困县脱贫摘帽的目标任务,努力实现精准稳定可持续脱贫,为2020年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坚实基础。
闽宁协作是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的生动范例,也为我国扶贫开发的深化提供了诸多经验和启示。闽宁对口扶贫协作不断深化、不断提高,在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科技、旅游等领域进行了广泛协作。
生态移民是一项有利于脱贫致富的民生工程。宁夏把生态移民作为脱贫攻坚的重大工程,统筹全区城乡发展空间,对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移民迁出后,迁出区人口、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趋于平衡,生态恢复修复能力明显增强,实现了脱贫致富与生态建设的双赢,促进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产业扶贫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产业发展为杠杆,促进贫困地区发展、增加贫困农户收入的有效扶贫方式。宁夏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农户参与的原则,立足地方特色产业发展现状,精准挖掘特色产业资源,宁夏区域发展的内生动力显著增强,农业科技水平和产业特色优势不断提升。
金融扶贫是宁夏扶贫实践中的重头戏。一方面,宁夏以资金需求为导向,建立了多元化、多渠道的融资体系,精准发力,化解贷款难题;另一方面,瞄准产业落实贷款,促进产融结合,实现“企业+贫困户”的联动发展。
摘编自《宁夏:咬定目标不动摇尽锐出战抓脱贫》(人民日报8月31日)
【小题1】下列不属于脱贫攻坚中具体措施的一项是A.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发展公共服务,补齐道路交通、通信等短板。 |
B.科学调整脱贫标准,合理安排脱贫进度,遏制数字脱贫,贯彻精准扶贫政策。 |
C.降低农村贫困发生率,减少绝对贫困人口数量,区域扶贫整体提效。 |
D.因地制宜地采取地区协作、生态移民和对口支援等方式,拓宽扶贫渠道。 |
A.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必须解决区域不平衡,致贫不可控,脱贫不扎实等问题。 |
B.不同区域的贫困基数不同,通过农村贫困人口和贫困发生率的横向比较能看出扶贫的力度和成效。 |
C.脱贫到后期,内生动力不足的贫困人口脱贫更加艰难,所以要落实好精准与可持续脱贫政策。 |
D.宁夏脱贫攻坚工作有目标,有举措,将为2020年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坚实基础。 |
老麻雀
徐建英
夕阳透过窗子,把他蜷缩在摇椅上的影子拉得老长,宽大的阳台上,留下摇椅的一串吱嘎声在回荡。那只灰色的老麻雀来了。如同每个平常的黄昏。它扑棱着翅膀飞向窗边,灰色的小身子颤了几下才在窗台站稳,抖了抖凌乱的羽毛,它小心地探出头,圆溜溜的小眼睛往窗内看,嘴里发出细微的啾啾声。
“小东西,才来?”他轻骂一声,摇摇晃晃地站起来走向内屋,再出来的时候,手里多了一把小米。可窗台边的老麻雀却不见了。窗外的围栏上,多了一群小麻雀,它们唧唧喳喳地叫,像在商量什么。
他若有所思地看着手里的小米,想了想,还是把手穿过窗格,将小米撒在地上,又摇晃着身子,慢慢吞吞地把自己落在摇椅上。
他醒来的时候,夕阳已经落下。窗外地上的米粒不见了。看到站在窗前的他,围栏边的那群小麻雀又唧唧喳喳叫起来,细小的身子一齐弹向空中,留下一院的空旷。
他扶着窗格,眯着眼睛吃力地向大院搜索。
院外静静的。当他有些失望地收回目光时,意外地看到那只塌着翅膀的老麻雀立在草丛边。他眼睛一热,复进屋抓了把小米,嘴里发出“啾啾”的呼唤声。老麻雀似乎懂了,小眼睛望着他,嘴里细微的“啾啾”声像在回应一位多年的老友。它瘸着腿,扎煞着羽翅慢慢走近撒在地上的米粒,嘬一口,小心地回头向外望,再往前走一步,看着他,又低头嘬一口。
老麻雀扎煞着羽翅的样子,让他想起一件旧事。
他出生的村庄外有一排落叶槐,冬季的黄昏,落叶槐上落满了成群的麻雀。村里的孩子喜欢捕雀,捞捕的工具也极其地简单:大树下支一孔箩筛,在里面洒些小米苞谷,箩筛口支的小棍上系一根绳子,牵向一旁,躲在远处的人看到雀进来,只须轻拉绳头,雀们就罩进了箩筛。
他是捕雀的高手。一筛子扑下,没有落空的。
那个冬季与平常并无两样。他伏在离箩筛不远的一块坡地下,手里紧紧攒着绳头,一只青色的小麻雀走进了筛子里,又一只褐色的麻雀走进了筛子里,灰色的老麻雀左右观望,也慢慢靠近了筛口……
他扑通拉下筛子的时候,筛口正好压着老麻雀的翅翼,他快步奔上前,想按着筛顶。就在这个时候,那只老麻雀扎煞着羽毛,拍打着翅膀,向他发出尖叫。他呆在原地,眼睁睁看着老麻雀打翻了箩筛,一青一褐两只小麻雀在灰色老麻雀的带领下,扑腾着翅膀离去。
那是他最后一次捕雀。在很长的日子里,他的脑袋里装着的都是那只扎煞着羽毛嘶声扑打着箩筛带走了稚雀的老麻雀。
黄昏的时候,他的儿媳妇来了,拎着大包小包。
儿子大学毕业后,他东拉西扯地攀了点关系,把儿子送去了现在的单位,待遇不错,只是常派外差。儿媳妇小云会在每个周末来一趟,为独居的他送来生活用品,再陪他吃餐饭。
他心情大好,冲客厅喊了声:“小云,来啦!”儿媳妇边换鞋边“嗯嗯”地笑着与他打招呼。他挺了挺酸麻的腰,憋了一星期的话匣也打开了,“小云,我……”儿媳妇已匆匆进了厨房。
吃了一周的面食,他感觉满嘴都是面条的腻歪味,硬生生吞回了另外的半截话,转成喃喃:“那,晚餐就随便点吃吧。”儿媳妇很灵敏地从厨房探出脑袋,“今天真得怠慢您,晚上单位加班,我得紧着走。”
不多会厨房传来锅盆碗盖的撞击声。他在客厅来回走动,走了几步,忍不着还是朝厨房喊了一声:“小云,帮忙把米饭煮软点。”
厨房里的声音停了。一会后,更用力的锅碗撞击声传来。
他叹了口气,走向自己的内屋。
再出来的时候,儿媳妇已经走了。餐桌上多了一碗红烧肉,一盘土豆丝。
他摇晃着身子坐上餐桌,想了想,又站了起来,打开客厅的电视机,把电视机的音量调得很大,把里面的画面调得热热闹闹的。米饭很软,很合他的胃口。只是土豆有点咸,肉咬了一口,硬。他放下碗筷,把电视机里那群蹦蹦跳跳的舞娘关进屏幕里,摇晃着身子,穿过空荡的客厅来到窗边。
窗外的灯下,那只老麻雀已经没了踪影,院子里同样静悄悄的。
他偻着腰转过身,把自己单薄的身子重新蜷缩在摇椅里,任那串吱嘎的声音划穿夜色……
选自《活字纪》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以“老麻雀”为题,既是串联故事情节的线索,也从侧面丰富了主人公“他”的形象特点。 |
B.本文细节描写非常生动传神,如“蜷缩”“摇摇晃晃”“慢慢吞吞”等充分表现了人物的特点。 |
C.文中的儿媳妇小云是个勤劳善良、温柔体贴的孝顺女性,每周陪老人吃饭,对老人有求必应。 |
D.本文语言平易,节奏平缓,具有较为浓厚的抒情性,渲染了一种淡淡的感伤,读来余韵悠长。 |
【小题3】本文介绍了主人公在农村捕雀的经历,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分析。
5.情景默写- (共1题)
(1)宋人罗大经指出杜甫《登高》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含有八层意思,寓指 八层悲伤,层层推进,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2)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浔阳城当地虽有乡土音 乐但难以入耳。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对月抒怀,表达对人生感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语言表达- (共2题)
对于一个接受移植的器官来说,除了发挥生命功能的外来细胞是核心之外,①___________。“单一外来细胞移植不易成活,也不‘合群’”,必须为器官提供细胞载体与结构支架,这就需要用到生物材料。通俗地说,生物材料是要为移植的功能细胞搭个“家”,连“家”一起搬过去, ②___________,进而成活下来。由于要植入体内,甚至是人体内的核心部位,因此对于生物材料的选择,③___________,如可降解、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低免疫原性以及一定的空间结构、孔隙率、降解速率等特性。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1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3道)
情景默写:(1道)
语言表达:(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