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7题)
________因为,即便有许多人终身未出家门,或未远出家门,但在他们内心深处,仍然有无家可归的感觉,他们也在漫无尽头的路上。
①是命运把人抛到了路上——形而上一点说。
②自古以来,人类就喜欢流浪。
③流浪不仅是出于天性,也出于命运。
④人们借着路,向前流浪。
⑤路连接着家与前方。
⑥当然也可以说,人类不得不流浪。
A.①⑤④③②⑥ | B.③①②④⑥⑤ | C.④①⑤②③⑥ | D.⑤④②⑥③① |
①获得真正的教养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逐渐 和掌握各国作家与思想家的作品。
②我们越是懂得精细、深入和举一反三地阅读,就越能看出每一部作品和每一个思想的独特性个性和局限性,看出它全部的美和魅力正是 这种独特性和个性。
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诚信”是日的诚实和正式交流的信用的合称,指待人处事言必信、行必果, 。
A.熟习 鉴于 一言九鼎 |
B.熟悉 基于 一诺千金 |
C.熟悉 鉴于 一言九鼎 |
D.熟习 基于 一诺千金 |
例: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A.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
B.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
C.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
D.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
A.华为智能手机出货量稳居全球第三,不仅成功树立起中国智能手机的良好形象,而且改变了运营商和消费者对华为手机的认识。 |
B.盐城市交管部门将在全市范围内集中开展以治理乱停车、乱行车“两乱”违法,排查完善交通设施为内容的交通秩序。 |
C.中国财政吃紧的压力正节节攀升,在应对庞大的地方政府债务压力的同时,老龄化加重了中国财政不堪负担,社保制度改革迫在眉睫。 |
D.有关发言人在日前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出,如果美国不改变目前实行的对华贸易政策,那么谁也不能保证在中美之间不会爆发一场后果严重的贸易战争。 |
A.贵处寄来的第八届中国会展经济论坛邀请函已收到,我一定拨冗出席! |
B.大作收到,冒昧作了一点雅正,随信寄回,谨供参考。 |
C.承蒙抬爱,委以重任,只是鄙人才疏学浅,只能敬谢不敏了。 |
D.我妻子和郭教授的内人是多年的闺蜜,她俩经常一起逛街、一起旅游,话多得似乎永远都说不完。 |
A.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
B.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
C.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
D.打起黄莺儿,莫叫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
2.句子默写- (共1题)
(1)彼童子之师,________________,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韩愈《师说》)
(2)____________,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曹操《短歌行》)
(4)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品攻破荆州后顺流东下的军容之盛。
(5)盘庚迁都,面对群起而怨恨的老百姓,盘庚的做法是:“_________,_________。”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认为这是改革家应有的行事准则。
3.诗歌鉴赏- (共1题)
闽中秋思
(唐)杜荀鹤
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
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
(注)①杜荀鹤,晚唐诗人。此诗是作者客居福建时所写。
【小题1】诗歌前两句描绘了南国秋日特有的美景,请简析这两句描写的艺术特色。
【小题2】“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是诗人表情达意的最高境界。全诗无一句写思乡,却将思乡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4.文言文阅读- (共1题)
与王介甫书
司马光
向者与介甫议论朝廷事,数相违戾,未知介甫之察不察,然于光,向慕之心未始变移也,今介肃从政始期年,而士大夫在朝题及自四方来,莫不非议介,皆曰彼方得君而专政,不若坐而持之,不过二三年,彼将自耿。若是者,不不忠于介甫,亦不忠于朝廷。如光则不然,黍备交游之末,不敢苟避怒,不为介甫一一陈之。
近者藩镇大臣有言散青苗钱不便者,天子出议,以示执政,而介甫遽悼然不乐,引疾卧家光被旨为批答,见士民方不妥如此,而介甫乃欲辞位而去。殆非明主所以拔擢委任之意,故以义责介甫。意欲介甫早出视事,更新令之不便于民者,以福天下。
窃闻介甫不相识察,颇督过之。上书自辩然后乃出视事。出视事,诚是也,当速改前令之非者,以慰安士民,根天子之盛德。今则不然,更加忿怒,行之愈急。观介甫之意,必欲力战天下之人,与之一决胜负,不复顾义理之是非、生民之忧乐、国家之安危,光窃为介甫不取也。
光窃惟居高住者不可以无功,受大思者不可以不报,故辄敢中明去岁之论。孔子曰:“巧言今色鲜矣仁。”国武子好尽言以招人之过,卒不得其死,光常自病似之,而不能改也。
虽然,施于善人,亦何忧之有?用是,故敢发而不疑也,属以辞避思命,未得请,且病膝疮,不可出,不获亲侍言干左右,而布陈以书,悚惧尤深,介甫其受而听之,与罪而绝之,或诟詈而辱之,与言于上而逐之,无不可者,光俟命而已。
(选自清·黄以周等辑《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加点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不敢苟避怒 苟非吾之所有 |
B.出视事,诚是也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
C.用是,故敢妄发而不疑也 用心躁也为 |
D.或诟置而辱之 或师焉,或不焉 |
A.王安石从政刚满一年,无论朝野,怨声载道。司马光认为不必理会这些非议,不出二三年,这些非议将不攻自破。 |
B.藩镇大臣认为发青苗钱不合适,于是天子将他们的意见转给王安石,王安石心中不快,借口养病辞职。 |
C.司马光认为,王安石一意孤行,推行新法,是冒天下之大不韪,置百姓的忧乐、国家的安危于不顾,所以力劝王安石尽快修改新令中不正确的地方。 |
D.同马光认为自己身居高位,承受皇上恩典,理应为朝廷作出贡献,所以将自己的荣辱置于度外向王安石重申自己的观点。 |
(1)殆非明主所以拔擢委任之意,故以义责介甫。
(2)虽然,施于善人,亦何忧之有?
(3)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5.现代文阅读- (共2题)
征服者
①不知不觉,孙少平在铜城大牙湾煤矿已经下了半年井。
②半年之中,新工人跑了不少,少平从未想过逃跑并且他越来越感到满意,因为这工作虽然危险和劳累,但只要下井劳动不仅工资有保障,而且收入相当可观。
③钱对他是极其重要的。他要给父亲寄钱,好让他买化肥和日常油盐酱醋。他还要给妹妹寄钱供养她上大学。除过这些,他得为自己也搞点建设,买点他所喜爱的书报杂志。另外,他还有个梦想,是能为父亲箍两三孔新窑洞。他要把这窑洞箍成双水村最漂亮的!自己今生也许不会住这窑洞他只是要给故乡一个证明:证明他孙少平决不是一个没出息的人!他要独立完成这件事,而不准备让哥哥出钱一一这将是他个人在双水村立的一块纪念碑!
④又发工资了,孙少平着一摞硬铮走回了他的宿舍。宿舍里除过他,现在只留五个人,另外四个人,三个偷跑回家被矿上除了名,一个走后门调回了本县,这样,宿舍宽敞了许多,大家的箱子和杂物都放到了四张空床上,宿舍零乱不堪。没有人叠被子,窗台上乱扔着大伙的牙具、茶杯和没有洗刷的碗筷,客中间拉一根铁丝,七八乱搭着一些发出臭味的脏农,窗户上奸儿块玻璃打碎成放射形。肥皂盒和盛着脏水的洗脸盆就搁在脚地当中。床底下塞着鞋袜和一些空酒瓶子惟一的光彩就是點在各人床头的那些女电影明星的照片。
⑤少平已经有一床全宿舍最漂亮的盖他还买了一项蚊帐,儿月前就撑起来一一观在没有蛀子,他只是想给自己创造一个独立的天地,以便躺进去不变干抗地看书。
⑥少平回到这个乱七八糟的住处后,看见其他人都在康上躺着。他知道,大家的情绪不好。今天发工资,每人都没领到几个钱,雷区长话粗,但说得对:默口口钻得多,钱就多;不钻黑口口,球毛也没一根!
⑦在这样一个时刻,劳动给人带来的充实和不劳动给人带来的空虚,无情地在这孔窑里互为根决照。为不刺激同星的人,少平尽量克制着自己的愉快心情,沉默地,甚至故作卑微地悄悄钻进了为已的蚊帐。蚊帐把他和另外的人隔成了两个世界。他刚躺下不久,就听见前边一个说:“孙少平你要不要我的那只脑子?少平马上意识到,这家伙已经没钱了,准备卖他的箱子。他正需要一只箱子一一这些人显然知道他缺什么。他撩开蚊帐,问:“多少钱?”
⑧“二十块就行。”少平二话没说,跳下床来,从怀里掏出二十块钱一展手给了他,接着便把这只包铜角的漂亮的大木箱搬到了自己的床头。
⑨而同屋的另外几个人,也分别问他买不他们的某件东西一一几乎都是各自最值钱的家当所有这些东西都是少平计划要买的,现在这些人用很便宜的价钱出售他需要的东西时,他却有点不忍心了。但他又看出,这些人又都是真心实意要卖他们的东西,以便解决起碼的吃饭问题。从他们脸上的神色觉察,他如果买了他们的东西反倒是帮助他们渡难关哩!少平只好怀着复杂的心堵,把这些人要出售的东西全买下了。
⑩一刹那,手表、箱子和各种时髦衣服他都应有尽有了;加上原有的皮鞋和坟帐,立刻在这孔妄洞里造成了一种堂皇的气势到此时,其他人也放下了父母的官职所赋于他们的优越架势,甚至带着一种惶愧的自卑,把他看成了本宿舍的“权威”。
⑾简直叫人难以相信!半年前初到煤矿,他和这些人的差别是多么大。如今,生活毫不客气地置换了他们的位置。
⑿是的,孙少平用劳动“掠夺”了这些人的财富。他成了征服者。虽然这是和平而正当的征服置换了他们的位置但这是一种比战争还要严酷的征服;被征服者丧失的不仅是财产,而且还有精神的被占领。要想求得解放,惟一的出路就在于舍身投入劳动。在以后的日子里,其中的两三个人便开始上班了。
⒀总之,这一天孙少平成了这宿舍的领袖。他咳嗽一声,别人也要注意倾听,似乎里面包含着什么奥妙。
(节选自路遥《平凡的世界》,有删改)
【小题1】阅读第③段,简析此时孙少平的形象特点。
【小题2】第④段关于旷工宿舍的环境描写,对于刻画孙少平形象有什么作用?
【小题3】结合上下文分析第(12)段中“征服”的含义。
【小题4】结合选文,探究整部小说标题“平凡的世界”的丰富意蕴。
先秦儒家已形成比较立体、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
这种思想首先体现为“乐”。孔子非常擅长在观察自然现象时对自身社会经验进行审视和升华,自然之道和其处世之道在某个合适的时间节点产生共鸣,从而引发孔子深层的思考,其生态情怀也在类似的体悟中逐渐浓厚。认知自然、体验自然、进而体悟人生哲理,让孔子得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这样的结论。
由“乐”而生“畏”。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在孔子看来,四季的轮回、万物的生长都有其运行轨迹和规律,这种力量非人力所能干涉,孔子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也在这种感慨中毕现。荀子则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既然这种“常”的力量如此强大,非人力所能改变,聪明的做法就是顺应这种力量并对之合理利用,即荀子所讲的“制天命而用之”。那么,该如何“制”呢?荀子较为强调见微知著、因循借力、顺时守天、因地制宜。这种总结比起孔子体验式思维多了些理性,已试图对联系自然与人类社会的“道”进行理性阐释和总结。
在此基础上,“推人及物”的思想就产生了。“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孟子生态道德的基础,“不忍心”推广于自然万物就成了推人及物的生态道德。如果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是简单适用于人类社会的推恩思维,是简单的换位思考、推己及人,那么,孟子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则已拓展为推人及物了。荀子也说:“物也者,大共名也……推而别之,别则有别,至于无别然后至。”他认为自然万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共性,有同质性;同时,根据某种特质,又可在共性的基础上区分差异,剥离出异质性。这种异质性基础上的同质性是推人及物的逻辑基石。
在生态实践中,先秦儒者非常强调“时禁”与适度消费。孟子和荀子都注意到“时禁”的良好效益,可保证后续消费的“不可胜食”“不可胜用”。除了“时禁”,先秦儒者也意识到适度消费的重要生态价值。孔子主张“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在以传统工具和方法捕获猎物、适度消费和以“先进”工具和方法大量获取猎物、过度消费两者之间,孔子选择了前者,这和孔子“乐山乐水”的生态情怀是契合的。孟子也注意到,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费和连续性破坏已经严重超出自然的可承受范围,破坏了自然界生息繁衍的内在规律,使其自我修复能力失效,这样的过度消费当然会“无物不消”。
(摘编自赵麦茹《先秦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认知自然、体验自然、进而体悟人生哲理的直觉式体悟式思维方式缺少理性。 |
B.荀子对自然界“常”的力量认识深刻,他提出顺应自然并对自然合理利用的观点。 |
C.孔子与荀子都表达了他们对自然的“敬畏”之心,都认为应该顺应自然并合理利用。 |
D.孔子以传统工具和方法捕获猎物适度消费的主张虽消极却契合他“乐山乐水”情怀。 |
A.文章对几位先秦大儒的言论进行综合,勾勒出比较立体、丰富的儒家生态伦理体系。 |
B.本文深入剖析了孔子、孟子、荀子的言论,从中可以梳理各自完备的生态伦理体系。 |
C.在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上,孟子和荀子更倾向于理性思维,孔子则体现为体验式思维。 |
D.文章前三段以递进结构论述先秦生态伦理思想,自然引出第四段的“生态伦理实践”。 |
A.先秦儒家生态伦理是先秦儒者对自然长期感性实践、认真观察和理性思维的智慧结晶。 |
B.孟子以“不忍心”为基础,形成自己从“推恩思维”拓展到“推人及物”的生态道德。 |
C.荀子认为自然万物千丝万缕地联系着,异质性基础上的同质性是推人及物的逻辑基石。 |
D.孟子赞成“时禁”并减少对自然的连续消费,以避免出现“无物不消”的生态灾难。 |
6.命题作文- (共1题)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7道)
句子默写:(1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命题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