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6题)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窠巢(kē) 黄晕(yùn) 贮蓄(chǔ) 咄咄逼人(duō) |
B.棱镜(líng) 仿膳(shàn) 着落(zhuó) 披蓑戴笠(suō) |
C.确凿(záo) 收敛(liǎn) 应和(yìng) 人声鼎沸(fèi) |
D.蝉蜕(tuì) 盔甲(huī) 莅临(lì) 箪瓢陋巷(dān) |
2.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侍弄/对待 憔悴 吝啬鬼 喜出望外 |
B.云宵/通霄 静谧 水墨画 截然不同 |
C.轻捷/睫毛 决别 绿茵茵 花团锦簇 |
D.博学/渊博 酝酿 并蒂莲 悔恨莫极 |
3.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看见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 |
B.在人迹罕至的北极,奇异的天象令人心旌摇荡,难以忘怀。 |
C.国庆节期间,广场上摆满了一串红,真是花团锦簇。 |
D.对他那些不当的做法,我们曾经作过多次劝告,但是他依然执迷不悟,结果落得如此下场。 |
4.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经典,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 |
B.唐代出现的格律诗,分为律诗和绝句。律诗格律严格,篇有定句(每首八句),句有定字(五字或七字,字为“言”),字有定声(平仄相对),联有定对(中间两联对仗)。如《观沧海》为五言律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为七言绝句。 |
C.《春》《济南的冬天》《秋天的怀念》的作者分别是朱自清、老舍和史铁生。散文集《背影》、小说《骆驼祥子》、散文《我与地坛》分别是他们的代表作品。 |
D.“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句子运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雨多、细、密、光亮闪烁、连绵不断等的特点。 |
5.
请根据字义,将文段括号内的4个选项分别填充到横线内,恰当的一项是
古人发现月有四相,并据此以订历法。于是,有了旧历。旧历每月初一无月谓之①,十五圆月谓之②,初七初八见上弦月谓之③,每月最后一天谓之④。算来一个月分四段,与古犹太人每月四个星期之制相同。(a.弦 b.朔 c.晦 d.望)
古人发现月有四相,并据此以订历法。于是,有了旧历。旧历每月初一无月谓之①,十五圆月谓之②,初七初八见上弦月谓之③,每月最后一天谓之④。算来一个月分四段,与古犹太人每月四个星期之制相同。(a.弦 b.朔 c.晦 d.望)
A.①a②b③c④d | B.①c②b③d④a |
C.①c②d③a④b | D.①b②d③a④c |
6.
下列有关传统文化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尽量做到用语得体。比如:初次见面用“久仰”,好久不见用“久违”,请人帮忙用“拜托”,麻烦别人用“劳驾”。 |
B.黄老板的女儿在绘画比赛中获了奖,他逢人便说:“令爱真不赖,为咱长脸了!” |
C.李娜23岁时就收获了自已在世界女子网坛的第一个巡回赛冠军,那年她刚过而立之年。 |
D.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该节日与纪念屈原有关。有吃粽子、赛龙舟、赏菊花等习俗。 |
2.诗歌鉴赏- (共1题)
7.
阅读古诗,完成各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唐)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小题1】下列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小题2】结合尾联的内容简要分析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次北固山下
王湾(唐)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小题1】下列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题目中的“次”是“停宿”的意思。 |
B.开头两句点明题意,“客路”与“行舟”暗含着诗人旅居在外,神驰故里的飘泊情思,与尾联的“乡书”“归雁”遥相呼应。 |
C.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 |
D.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写夜还未消尽,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在描写景物、时令之中,蕴含着一代胜过一代的人生哲理。 |
3.文言文阅读- (共1题)
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乙)子曰:“朝闻道,夕可死矣。”(《里仁》)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子罕》)
【小题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不亦说乎(_____________)
(2)匹夫不可夺志也(___________)
(3)博学而笃志(__________)
(4)朝闻道(__________)
【小题2】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小题3】(甲)文段中,曾子每天自我检查,反省什么?如果是你,你会反省什么?
【小题4】写出出自(乙)文段的两个成语。_________
(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乙)子曰:“朝闻道,夕可死矣。”(《里仁》)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子罕》)
【小题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不亦说乎(_____________)
(2)匹夫不可夺志也(___________)
(3)博学而笃志(__________)
(4)朝闻道(__________)
【小题2】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小题3】(甲)文段中,曾子每天自我检查,反省什么?如果是你,你会反省什么?
【小题4】写出出自(乙)文段的两个成语。_________
4.现代文阅读- (共2题)
9.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春天是一点一点化开的
迟子建
①立春那天,我在电视中看到,杭州西子湖畔的梅花开了。粉红的、雪白的梅花,在我眼里就是一颗颗爆竹,噼啪噼啪地引爆了春天。我想这时节的杭州,是不愁夜晚没有星星可看了,因为老天把最美的那条银河,送到人间天堂了。
②而我这里,北纬五十度的地方,立春之时,却还是零下三十度的严寒。早晨,迎接我的是一夜寒流、冷月和凝结在玻璃窗上的霜花。想必霜花也知道节气变化了吧,这天的霜花不似往日的,总是树的形态。立春的霜花团团簇簇的、很有点花园的气象。你能从中看出喇叭形的百合花来,也能看出重瓣的玫瑰和单瓣的矢车菊来。不要以为这样的花儿,一定是银白色的,一旦太阳从山峦中升起来,印着霜花的玻璃窗,就像魔镜一样,散发出奇诡的光辉了。初升的太阳先是把一抹嫣红投给他,接着,殷红变成橘黄,霜花仿佛被蜜浸透了,让人怀疑蜜蜂看上了这片霜花,把它们辛勤的酿造,洒向这里了。再后来,太阳升得高了,橘黄变成了鹅黄,霜花的颜色就一层层地淡下去、浅下去,成了雪白的了,它们离凋零的时辰也就不远了。因为霜花的神经,最怕阳光温暖的触角了。
③虽然季节的时针已指向春天了,可在北方,霜花却还像与主子有了感情的家奴似的,赶也赶不走。什么时候打发了它们,大地才会复苏。四月初,屋顶的积雪开始消融,屋檐在白昼滴水了,霜花终于熬不住了,撒脚走了。它这一去也不是不回头,逢到寒夜,它又来了。不过来得不是轰轰烈烈的,而是闪闪烁烁地隐现在窗子的边缘,看上去像是一树枝叶稀疏的梅。四月底,屋顶的雪化净了,林间的积雪也逐渐消融了,霜花才彻底丢了魂儿。
④在大兴安岭,最早的春色出现在向阳山坡。嫩绿的草芽像绣花针一样顶破丰厚的泥土,以它的妙手,给大地绣出生机。而背阴山坡的残雪,还妄想着做冬的巢穴。然而随着冰河乍裂,达子香花开了,背阴山坡也绿意盈盈了,残雪也就没脸再赖着了。山前山后,山左山右,是透着清香的树、烂漫的山花和飞起飞落的鸟儿。蜿蜒在林间的一道道春水,被暖风吹拂得起了鱼苗似的波痕。那投在水面的阳光,便也跟着起了波痕,好像阳光在水面打起蝴蝶结了。
⑤我爱这迟来的春天。因为这样的春天不是依节气而来的,它是靠着自身顽强的拼争,逐渐摆脱冰雪的桎梏,曲曲折折地接近温暖,苦熬出来的。也就是说,北国的春天,是一点一点化开的。它从三月到四月甚至五月,沉着果敢,心无旁骛,直到把冰与雪,安葬到泥土深处,然后让它们的精魂,又化作自己根芽萌发的雨露。
⑥春天在一点一点化开的过程中,一天天地羽翼丰满起来了。待它可以展翅高飞的时候,解冻后的大地,又怎能不作了春天的天空呢!
【小题1】文章开篇提及杭州西子湖畔的梅花有什么作用?
【小题2】找出第②段中描写霜花色彩的词语,并请说说这些词语在表达上的作用。
【小题3】请你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两个方面赏析下面的句子。
蜿蜒在林间的一道道春水,被暖风吹拂得起了鱼苗似的波痕。那投在水面的阳光,便也跟着起了波痕,好像阳光在水面打起蝴蝶结了。
【小题4】请从词语运用的角度给句中加点的词作个批注。
嫩绿的草芽像绣花针一样顶破丰厚的泥土,以它的妙手,给大地绣出生机。
【小题5】结合全文,探究作者以“春天是一点一点化开的”为标题的理由。
【小题6】请简要说说春天一点一点化开的过程给了你怎样的人生启迪。
春天是一点一点化开的
迟子建
①立春那天,我在电视中看到,杭州西子湖畔的梅花开了。粉红的、雪白的梅花,在我眼里就是一颗颗爆竹,噼啪噼啪地引爆了春天。我想这时节的杭州,是不愁夜晚没有星星可看了,因为老天把最美的那条银河,送到人间天堂了。
②而我这里,北纬五十度的地方,立春之时,却还是零下三十度的严寒。早晨,迎接我的是一夜寒流、冷月和凝结在玻璃窗上的霜花。想必霜花也知道节气变化了吧,这天的霜花不似往日的,总是树的形态。立春的霜花团团簇簇的、很有点花园的气象。你能从中看出喇叭形的百合花来,也能看出重瓣的玫瑰和单瓣的矢车菊来。不要以为这样的花儿,一定是银白色的,一旦太阳从山峦中升起来,印着霜花的玻璃窗,就像魔镜一样,散发出奇诡的光辉了。初升的太阳先是把一抹嫣红投给他,接着,殷红变成橘黄,霜花仿佛被蜜浸透了,让人怀疑蜜蜂看上了这片霜花,把它们辛勤的酿造,洒向这里了。再后来,太阳升得高了,橘黄变成了鹅黄,霜花的颜色就一层层地淡下去、浅下去,成了雪白的了,它们离凋零的时辰也就不远了。因为霜花的神经,最怕阳光温暖的触角了。
③虽然季节的时针已指向春天了,可在北方,霜花却还像与主子有了感情的家奴似的,赶也赶不走。什么时候打发了它们,大地才会复苏。四月初,屋顶的积雪开始消融,屋檐在白昼滴水了,霜花终于熬不住了,撒脚走了。它这一去也不是不回头,逢到寒夜,它又来了。不过来得不是轰轰烈烈的,而是闪闪烁烁地隐现在窗子的边缘,看上去像是一树枝叶稀疏的梅。四月底,屋顶的雪化净了,林间的积雪也逐渐消融了,霜花才彻底丢了魂儿。
④在大兴安岭,最早的春色出现在向阳山坡。嫩绿的草芽像绣花针一样顶破丰厚的泥土,以它的妙手,给大地绣出生机。而背阴山坡的残雪,还妄想着做冬的巢穴。然而随着冰河乍裂,达子香花开了,背阴山坡也绿意盈盈了,残雪也就没脸再赖着了。山前山后,山左山右,是透着清香的树、烂漫的山花和飞起飞落的鸟儿。蜿蜒在林间的一道道春水,被暖风吹拂得起了鱼苗似的波痕。那投在水面的阳光,便也跟着起了波痕,好像阳光在水面打起蝴蝶结了。
⑤我爱这迟来的春天。因为这样的春天不是依节气而来的,它是靠着自身顽强的拼争,逐渐摆脱冰雪的桎梏,曲曲折折地接近温暖,苦熬出来的。也就是说,北国的春天,是一点一点化开的。它从三月到四月甚至五月,沉着果敢,心无旁骛,直到把冰与雪,安葬到泥土深处,然后让它们的精魂,又化作自己根芽萌发的雨露。
⑥春天在一点一点化开的过程中,一天天地羽翼丰满起来了。待它可以展翅高飞的时候,解冻后的大地,又怎能不作了春天的天空呢!
【小题1】文章开篇提及杭州西子湖畔的梅花有什么作用?
【小题2】找出第②段中描写霜花色彩的词语,并请说说这些词语在表达上的作用。
【小题3】请你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两个方面赏析下面的句子。
蜿蜒在林间的一道道春水,被暖风吹拂得起了鱼苗似的波痕。那投在水面的阳光,便也跟着起了波痕,好像阳光在水面打起蝴蝶结了。
【小题4】请从词语运用的角度给句中加点的词作个批注。
嫩绿的草芽像绣花针一样顶破丰厚的泥土,以它的妙手,给大地绣出生机。
【小题5】结合全文,探究作者以“春天是一点一点化开的”为标题的理由。
【小题6】请简要说说春天一点一点化开的过程给了你怎样的人生启迪。
10.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散 步
莫怀戚
①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②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儿就觉得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③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④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枝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⑤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⑥后来发生了分歧: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领袖人物在严重关头时那样。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了,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我说:“走大路。”
⑦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睛顺小路望过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说。
⑧这样,我们就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了。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小题1】第④段画线的语句属于什么描写?其作用是怎样的?
【小题2】赏析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1)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2)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小题3】品味第⑧段中画线语句,结合全文,说说你对文章深层意蕴的理解。
【小题4】对于文章的主旨,有人理解为“人生无处不在选择”,你同意这个看法吗?请说明理由。
散 步
莫怀戚
①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②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儿就觉得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③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④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枝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⑤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⑥后来发生了分歧: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领袖人物在严重关头时那样。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了,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我说:“走大路。”
⑦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睛顺小路望过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说。
⑧这样,我们就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了。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小题1】第④段画线的语句属于什么描写?其作用是怎样的?
【小题2】赏析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1)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2)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小题3】品味第⑧段中画线语句,结合全文,说说你对文章深层意蕴的理解。
【小题4】对于文章的主旨,有人理解为“人生无处不在选择”,你同意这个看法吗?请说明理由。
5.综合性学习- (共1题)
11.
(1)下面一则“招领启事”在格式、内容上有两处不合理,请找出来并加以改正。
招领启事
本人于10月29日下午三点十五分,在学校运动场看台上捡到红色皮夹一只。内有人民币两百元、中兴购物卡一张、精美图片五幅,请失主速与初一二班王强同学联系。
2018年10月30日
初一二班 王强
(2)目前,我县正在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作为一名志愿者,当你在路口维持交通秩序时,一位叔叔骑着自行车硬闯红灯,这时,你迎上去劝告他说: 。
招领启事
本人于10月29日下午三点十五分,在学校运动场看台上捡到红色皮夹一只。内有人民币两百元、中兴购物卡一张、精美图片五幅,请失主速与初一二班王强同学联系。
2018年10月30日
初一二班 王强
(2)目前,我县正在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作为一名志愿者,当你在路口维持交通秩序时,一位叔叔骑着自行车硬闯红灯,这时,你迎上去劝告他说: 。
6.作文-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6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综合性学习:(1道)
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6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