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3题)
A.怂恿(sǒng) 坍缩(tān) 专横(hèng) 叨陪鲤对(tāo) |
B.蕴藉(jiè) 模样(mú) 颤栗(chàn) 咬文嚼字(jiáo) |
C.流憩(qì) 险衅(xìn) 央浼(měi) 茕茕孑立(qiòng) |
D.搠倒(shuó) 拔擢(zhuò) 玷辱(diàn) 轻鸢剪掠(yuān) |
A.一名韩国官员透露,有关成员国已达成一致意见,同意建立该项基金,以防止1997年那样的金融危机不要再次发生。 |
B.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日前举行甲型H1N1流感病毒专题研讨会,有专家认为墨西哥即将进入炎热的夏季,这成许有助于降低流感病毒的扩散。 |
C.很少有国家制造7毫米口径以下的狙击步枪,因为狙击要求威力大,精度高,但中国狙击步枪偏选择了小口径。 |
D.由于技术水平太低,这些产品质量不是比沿海地区的同类产品低,就是成本比沿海的高。 |
2.文言文阅读- (共1题)
潘荆山
袁枚
潘荆山讳兆,吾浙孝廉也。静深有谋,浙闽总督满保辟入幕府。康熙五十四年,台湾反,以立朱一贵为名。朱,农家子,幼养鸭为业,每叱鸭,鸭皆成伍,路不乱行。乡人异之。游民之无赖者倡为乱,拥一贵据南路,杀守备及官兵二百,总兵欧阳凯、副将许云讨贼战死,台湾陷。事闻,省城大震。
时漏下二鼓,满公不知所为,登荆山床为诀,哭声乌乌。荆山披衣起,笑曰:“公止哭,贼即平矣。台湾贼皆乌合,何能为?第兵机贵速,须尽此夜了之。”公曰:“如何?”曰:“公持印,荆山持笔,两侍儿供纸墨,群奴张灯听遣,足矣。”
如其言,书一牒下中军曰:“发两标兵各千,五鼓集辕,旌旗、器械、战船缺者斩。”一牒下司、道曰:“运粮若干,集厦门听取,误者军法从事。”一牒下府、县曰:“明早部院出兵,送者斩。各吏民安堵毋动。”荆山每书牒,笔飒飒如风雨。毕一纸,请公加印,印毕即发。未三鼓而部署定。荆山复解衣卧,咍台大鼾。
黎明拔营,行两日至厦门。时承平日久,兵不善橹桨,公忧之。荆山下令传呼曰:“凡海贾船能捐货载兵者,与五品官。”有一贾奋前,即褫守备蟒服与之。继来者分给牌札、豹豸绣补。众贾大喜,争自棹船,船衔尾布列,兵依队而上,不敢哗,甲光耀日。五日抵鹿耳门,贼大怖,以为神兵从天而下,骇散无斗者,互相攻杀。守红毛城仅十六人,诛之。进剿竹箐城,禽朱一贵,槛车送京师。兵不血刃,粮不支给,凡七日而台湾平。满公欲奏荆山功。荆山辞曰:“某性懒,非能吏事者也。贼平,仗国家威灵,不可贪天功、袭人爵,请事公终其身。”满公卒,潘复佐浙督李公卫,以名闻。
——《袁枚文选》
注释:褫:强行脱下。
【小题1】下列加点的字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浙闽总督满保辟入幕府 征召 |
B.台湾陷,事闻,省城大震 听说 |
C.各吏民安堵毋动 居处 |
D.众贾大喜,争自棹船,船衔尾布列 划动 |
A.满公不知所为,登荆山床为诀,哭声乌乌 第兵机贵速,须尽此夜了之 |
B.荆山复解衣卧,咍台大鼾。 进剿竹箐城,禽朱一贵,槛车送京师。 |
C.公止哭,贼即平矣。 凡海贾船能捐货载兵者,与五品官。 |
D.时承平日久,兵不善橹桨,公忧之。 |
【小题3】下列语句中,对原文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康熙五十四年,台湾朱一贵谋反,总兵欧阳凯、副将许云等战死,台湾陷落,震惊福建全省。 |
B.总督满保懂弱无能,听到台湾事变,只知道抱头痛哭,而他的幕僚潘兆临事不乱指挥若定。 |
C.因为多年没有经历战争,士兵不会划船,潘荆山很头疼,后来他想出了用官位激励商人的办法,收到奇效。 |
D.事变平定之后,满保想要保举潘荆山做官。潘荆山以自己并不是做官的材料为由拒绝了。满保去世后,潘荆山还作了李卫的幕僚。 |
(1)朱,农家子,幼养鸭为业,每叱鸭,鸭皆成伍,路不乱行。
(2)贼平,仗国家威灵,不可贪天功、袭人爵,请事公终其身。
3.现代文阅读- (共1题)
近年来,“通俗历史热”不断出现于媒体的报道之中。作为一种关涉史学的文化现象,我们有必要从历史学的角度对其进行考察。
“通俗历史热”是商品经济和文化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定会出现的一种现象。实际上通俗历史并非“新生事物”,它以讲说形式流传的历史已经相当久远了。它广泛流行于民间,是民众了解过去、熟悉历史、满足自身历史求知欲的主要途径。一般情况下,这种历史的口头讲说是以十分平静的方式存在于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的,很少“走热”。但是,当商品经济趋于发达、文化教育发展迅速的时候,人们在从事赖以谋生的职业活动之外,带有文化色彩的业余需求会随之增长,对作为文化存在常见形态之一的历史知识,其“求解”欲望也会趋于强烈。这种社会需求的增长促使与时代发展息息相关的史学不得不进行必要的适对性调整,从而在隔尘绝俗的精英式研究之外,衍生出一种以满足公众意愿为基本出发点的通俗化的历史叙述——口头的或文字的,并作为用以“交换”的精神产品出现在市场之上而日益“走热”。两宋讲史及宋元平话的一度活跃便是其中典型的事例。在当今市场经济逐步成熟、文化教育普及程度大为提高、高等教育开始走向大众化的时代,人们的业余文化需求显著增长,久远的尘封旧事引起了人们日益浓厚的兴趣。这使通俗历史在当下有了“升温”的沃土,其“历史的贯性”开始充分显现出来。客观地说,对于广大民众而言,在古奥难懂的传统史著和“学术模式”的现代史书皆难“卒读”的情况下,通俗化的历史几乎成为他们“探寻过去”的唯一选择。
这种现象的出现,对史学终极功能的实现是非常有利的。史学的职任是记录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总结其发展规律,以保证社会的良性运转,促进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满足人类社会发展的需求。这是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终极追求”。这种目的追求决定了史学传播范围与学科效应的正比例关系,即传播范围愈广,对社会走向文明与进步、对推动人类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也愈大。而在社会道德的层面上,长久以来,史学都带有浓厚的“天职文化”色彩,视道德教化为天然职任。它通过“贬恶扬善”以优化民风,激活有利于社会进步与文明的向善意识,从而使俗静民和成为一种“常态”并最终惠及大众和社会。同时,历史知识的广泛传播,对社会整体智慧的提高也是不无裨益的。不可否认,中国古代很多具有普世性的行为规范与道义原则,只有用通俗的现代语言加以表达与阐释,才能使这种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今天最大限度地得到活化,成为社会道德与精神的组成部分。也就是说,“通俗历史热”促进了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有效传承,对史学社会功能的实现,对社会的文明与进步,都是极为有利的。正因为如此,通俗历史的讲说与著述之“趋热”,应当受到欢迎和鼓励。
当然,历史的通俗化不等于低劣化、庸俗化或文化的退化,这已经被历史所证明。“通俗历史热”的深入发展,要求通俗历史在外在形式变化的基础上,走向记述内容与历史观念等核心部分的变化。具体而言,就是要把讲说与记述的重点,由“庙堂”转向民间,由官场转向社会。更多地关注下层、关注民众,以体现史家应有的现伐眼光,这才是更高层次的、成熟形态的通俗历史。
(摘编自李小树《关于“通俗历史热”的历史学考察》)【小题1】从原文看,下列关于“通俗历史热”在当今出现的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俗历史以十分平静的讲说形式广泛流行于民间的历史已相当久远了。 |
B.市场经济和文化教育的迅速发展促使人们对业余文化的需求显著增长。 |
C.人们对久远的尘封旧事兴趣日益浓厚,对历史的“求解”欲望趋于强烈。 |
D.古奥难懂的传统史著和“学术模式”的现代史书,让广大民众难以“卒读”。 |
A.通俗历史以满足公众的意愿为基本出发点,作为一种用于“交换”的精神产品出现在市场之上,它的“走热”有着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 |
B.为适应时代发展,满足广大民众在业余文化方面的追切需求,史学不得不走出隔尘绝俗的精英式研究误区,适时调整了研究目的和方式。 |
C.通过“贬恶扬善”的方式以优化民风,激活有利于社会进步与文明的向善意识,这是史学的“终极追求”在社会道德层面上的具体表现。 |
D.中国古代很多具有普世性的行为规范与道义原则,只有用通俗的现代语言加以表述与阐释,才能在今天得到最大限度的活化和有效传承。 |
A.“通俗历史热”可以扩大史学传播范围,传播范围越广,就越有利于社会整体智慧的提高,从而完成史学学科的全面建设。 |
B.既然通俗化的历史已经成为广大民众“探寻过去”的唯一途径,通俗历史讲说与著述的“趋热”就应当受到欢迎和鼓励。 |
C.在商品经济和文化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通俗历史就必然会“走热”,这种“走热”现象十分有利于史学终极功能的实现。 |
D.通俗历史应当由外在形式的变化走向记述内容与历史观念等核心部分的变化,以改变低劣化、庸俗化或文化退化的现状。 |
4.材料作文- (共1题)
90后女孩钟嗣源热衷于中国传统文化,但她发现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人很少,愿意传承的人更少,一种责任感油然而生,于是她立志做一个传承者,毕业后她决定到玉皇观做一名道士,全身心投入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事业当中去。她的这种做法引起了广泛争议。
对此你如何看待?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5.语言表达- (共2题)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3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1道)
材料作文:(1道)
语言表达:(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