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张甸初级中学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语文期中考试

适用年级:初二
试卷号:48720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8/12/3

1.选择题(共3题)

1.
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曾国藩为挽救大清危局,殚精竭虑,鞠躬尽瘁,真可谓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B.在这个购物一条街上,各种品牌鳞次栉比,人人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风格。
C.主动认罪与被动认罪虽然最终的结果相同,但是认罪的动机却南辕北辙
D.你有什么困难尽管说出来,我们一定鼎力相助
2.
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港珠澳大桥被英国《卫报》誉为“现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B.如今谈到E15三次沉放,林鸣显得云淡风轻:这样的困难都能克服,我们还有什么问题不能解决?还有什么难题不能克服呢?
C.“到底去不去呀?我的小祖宗!”妈妈敲着我的房门,“你倒是给人家一个回话呀!”
D.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为自由开路者,不可使其困顿于荆棘。
3.
下列说法有错误的一项(   )
A.《藤野先生》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朝花夕拾》,文中写“讲义事件”和“电影事件”,不仅揭露了那些日本“爱国青年”的丑恶面目,也写出了自己“弃医从文”的动因。
B.《列夫·托尔斯泰》是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的传记作品,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大文豪托尔斯泰的“肖像画”,揭示出他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
C.消息一般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构成,正文的结构通常是按照重要性递减的原则安排的,即所谓“倒金字塔结构”。
D.《长征》是王树增所写的长篇纪实文学,以长征时间推进和地域转换为基本架构,完整地展现了分散在不同地域的红军历尽艰险转战大半个中国的历史。

2.字词书写(共1题)

4.
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写出相应的汉字。
唐诗以其àng然生机juān刻于华夏文明史册,其流派众多,名家bèi出,佳作迭现,吟诵歌咏之,可净化心灵,陶yě情操。

3.诗歌鉴赏(共1题)

5.
阅读王维的《归嵩山作》一诗,完成题目。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注)①长薄:绵延的草木丛。②闭关:佛家闭门静修。
(1)下列诗句与本诗尾联表达的情感最接近的一句是(_________)
A.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B.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C.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D.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2)首联所写望中景色和车马动态,反映出诗人归山出发时一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境。第三句“流水如有意”承“_________”,第四句“暮禽相与还”承“长薄”。
(3)“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融情于景,请作具体分析。

4.文言文阅读(共1题)

6.
阅读甲乙两段短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吴均《与朱元思书》节选)
(乙)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仁智所乐,岂徒语哉!
(吴均《与顾章书》)
(注)①薜萝:薜荔与女萝,皆为香草。后人常以此为隐者服饰。②英英:声音和盛之貌。③办:具备。
【小题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负势竞( )
②窥谷忘( )
③既重幽居( )
④遂宇其上( )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梅溪西
A.大兄何见事晚乎(《孙权劝学》)B.但微颔(《卖油翁》)
C.何陋有(《陋室铭》)D.山川美(《答谢中书书》)
【小题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各一处)
(1)仆 去 月 谢 病(主谓之间)
(2)还 觅 薜 萝(动宾之间)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仁智所乐,岂徒语哉!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与朱元思书》)
【小题4】《与顾章书》和《与朱元思书》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5.现代文阅读(共3题)

7.
阅读下面的议论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信在任何时代都是不可或缺的,随着人类活动和交往范围的扩大,其发挥规范功能的范围也随之扩大,并且由于范围的扩大而成为社会有序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性规范,所以说,诚信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道德基石。
②首先,诚信是现代社会合作有序开展的必要前提。一方面,在过去自然经济条件下主要是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在内容和空间范围上都是非常有限的;另一方面,在自然经济中,人们是以血缘和地缘为纽带组织生产和经济活动,其信任是建立在天然的家族和乡亲基础上。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猛拓展自己的脚步,中国快步从熟人社会进入陌生人社会,人们也从“单位人”到独立的个体人,我们不仅建立了全国的大市场而且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世界贸易大国,在这样的范围内进行交往与合作,与以往相比,诚信就显得越来越重要,成为有效合作的关键性规范。
③第二,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建立在创新引领、创新驱动的进程中,也就是说,创新驱动就成为中国强起来的必然要求。在知识经济过程中,观念创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就成为必要的动力。如果没有诚信体系的保障,试想任何企业和个人都很难投入大量的资金和精力进行创新性活动。
④第三,诚信是社会道德素养提升的必然要求。社会越是发展就越需要社会成员之间以诚相待,信任度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尺,社会越是相互信任文明程度也越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诚信应该提出更高的要求,必须把诚信要求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加以考虑。
⑤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大力提倡的。除了培养人们的诚信美德,还要对失信行为予以谴责和惩罚,因此加强诚信建设就必须对诚信与失信有制度性安排。
【小题1】请补全本文的论证思路。
首先,通过①__________,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②__________。
然后,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诚信是现代社会合作有序开展的必要前提;诚信是社会道德素养提升的必然要求;③__________。
最后,作者强调“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大力提倡的”,“加强诚信建设就必须对诚信与失信有制度性安排”。
【小题2】这篇文章长于说理,但缺少必要的举例论证。请围绕诚信的重要性用简洁的语言从正反两方面补充一组事实论据
【小题3】为了使文章图文并茂,更形象生动,请为本文选一幅插图,并说说你的理由。
 
图A  图B
8.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父亲点亮的村庄
刘云芳
①整个秋天,父亲都开着三轮车在田地和各家的院落间往返,好像村庄最鲜活的血液。
②他一进村庄,留守的老人们便向一个地方聚集,他们一起把父亲倒在某个院落里的棒子剥皮、编成一条长龙。父亲攀上颤颤悠悠的简易木梯,从人们手里接过这条“长龙”,把它围在一根倚着房子的长木杆上,好让风和阳光把玉米体内的湿气完全抽干。父亲终于搭好,回过头来,看着大家的目光,他一定想起三十年前,不知道这样攀爬了多少回梯子,他才让一个叫做“电线”的长蛇,攀上各家的房顶,垂钓着葫芦样子的灯泡。等他把电闸推上去,整个村庄被点亮,那一瞬间,人们都沸腾了。
③现在,父亲已经不是电工。几年前电业系统调整,他这个三十年的“临时工”下岗了。得到消息的母亲很欣喜,一是父亲五十岁的身体再也不用爬电线杆,她再也不用跟着悬心;二是我们家再也不用给别人搭电费了。父亲对于这事却总是不表态。
④尽管塬上的村庄已经通了电话,修了马路,可私人煤矿一禁止,人们就像大迁移一样,先是三三两两,后来所有的劳力干脆都转向城市。有的人家整户都走了,就连学校也变成了一座空房子,留下一窝春来秋走的燕子,和一个比人头还要大一些的蜂窝。
⑤父亲本来不想离开村庄。可眼看着村里娶媳妇的彩礼一高再高。父亲想,他必须得给儿子攒点钱,帮他娶到媳妇。父亲此行要去北京,在那里打工的表叔来电话说,有地方要招两个保安,管吃管住,还给发衣服。按照纸上的地址,终于找到了在医院当护工的表叔。表叔看到他,眼睛都瞪大了,招保安不假,但是他的年纪太大,明显不合适。
⑥父亲借住在表叔临时租住的地下室里,眼瞅着口袋里的钱只出不进,父亲感觉花钱比掉块肉还难受。他必须更加节省,早上少吃一根油条,中午吃咸菜就馒头。那几天,父亲在不同的工地上辗转,终于有包工头接受了他。可父亲很快就听到工友们的怨言,他们好久没发过工资了。
⑦没过几天,父亲就在工地门口看到了焦急的表叔。当时,母亲躺在医院里,脑出血,昏迷不醒。父亲必须离开,为了照顾母亲,父亲必须回到村子里,每天做饭,喂牛,去田地里巡视,一个人承担家庭的重担。
⑧他已经不是电工了,有时候,忽然就有一辆三轮车或者摩托车停在了门口,高声喊着父亲去看看电路有什么毛病。父亲就像许多年前一样,背起电工包,拿着他的工具,匆匆跟人上了车。母亲拖着半个身子追出去,然后跟我(抱怨 报怨),也不给钱,你说他忙活个啥?从父亲拿着电工包走路的节奏,我感受到了父亲的心境,这种节奏是一种被需要的节奏,是一种数十年形成习惯的节奏,对于父亲来说,这些村庄的灯,
⑨经历过北京的打工生涯,父亲好像一个(窥破 看破)秘密的人一样,他再也不把这些归来人身上的光鲜当成一种高度,让自己觉得矮下去。他体会到他们的不容易,尽自己的能力为他们做着一些小事情,为他们家里的老人买药,帮他们把粮食种进地里,把地里的庄稼收回院子。为这事,母亲没少跟他吵嚷,就连我也不止一次说他为什么不顾自己有滑膜炎的腿。父亲每一次都答应我们不再去了,可是当村里的老人把新扯下来的玉米皮倒进我们家的牛槽,将一把自己种的蔬菜放在我们家的篮子里,在旁边静静等父亲的回答时,我们都说不出话了,只好看父亲又一次发动三轮车,载着老人摇摇晃晃行驶在秋收的路上。
⑩就在去年冬天,那场大雪把山里的公路给中断了。年三十,父亲把村子里的手电凑齐了,装进那个已经缝过好几次的电工包里,他拿着它们去迎接一群终于回家的人。清冷的夜里,背着大包小包的人看着父亲从盘山道上出现,他踩着厚雪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父亲说,那一刻,他听到了人们的欢呼,他们仿佛看到了最亲的人。
⑪春节过后,人们同父亲一起把村里的所有道路修通,然后就各自上路。父亲去送他们回来,手里抓着好几把钥匙。村里好几户人把自己的家(嘱咐 托付)给父亲,希望他在夏天的时候看看有没有漏雨,时不时让他们的屋子透透风。
⑫我总想象着,某一个冬天,我们村庄所在的那个塬沉在了雪里,父亲轻轻用一把钥匙把铁锁唤醒,推开不同的门,把每一户的灯光点亮,然后他拿着手电筒,去往迎接归乡人的路上。我知道,他不仅得到一把把象征信任的钥匙,他还开启了一颗颗漂泊他乡的心。是他,点亮了村庄的眼睛。
(有删改)
【小题1】依次选入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报怨 窥破 托付B.抱怨 窥破 托付
C.抱怨 看破 嘱咐D.报怨 看破 嘱咐
【小题2】标题是“父亲点亮的村庄”,结合全文,参照示例,说说父亲怎样点亮村庄的。
三十年前
①______
三十年来
父亲履行“电工”的职责,维护村庄的光明;
三十年后的今天
②______
父亲帮村里的留守老人买药、种地、收庄稼,让外出打工者安心;
③______
 
【小题3】按照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第①段中有很多词语值得重读,请选出一处并分析重读的原因。
(2)根据你对“父亲的心境”的理解,在第⑧段画线处补上一句话。(至少采用一种修辞,同时注意点题)
【小题4】选出下列说法不完全正确两项(   )
A.第②段加点的两个“攀上”,主语都是“父亲”。
B.第③段采用反复的修辞,连用三个“再也不用”,强调了母亲听到父亲被下岗的消息时的欣喜之情。
C.第④段画线句以一窝燕子、一个蜂窝凸显了一座学校的空无一人,隐隐透露出对农村成为空巢的慨叹。
D.第⑥段一个“终于”写出父亲找工作的艰辛,也正因为这段艰辛的经历让父亲更加体会到外出打工者的不易。
E. 文中以母亲的埋怨、吵嚷、阻扰、自私自利反衬了父亲的大公无私。
【小题5】阅读本文结尾段和链接材料,说说它们在手法上的相同点及作用上的不同点。
(链接材料)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藤野先生》)
9.
阅读《红星照耀中国》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①A桥是几百年前所建筑的,形式是像一切在中国西部广大河流上其他的桥一样。十六条很粗的铁链,长有六七百尺,横过河的两岸,两头都钉在两岸的岩石之下。很厚的木板,捆在铁链上面,做成了桥的道路。当红军来到这里的时候,他们发现这些木板,一半已经被毁坏了,只剩光光的铁链子,伸到河中。在桥的北头,敌人们的机关枪巢正对着他们,在这桥头的后面,有一师的敌人军队,布置了阵地。自然这座桥原是应该毁坏的。但四川人对于他们所有的这几座桥,非常重视。因为再想要建筑它是很不容易的而且用钱很多的。单说这座A桥吧,据说是由“十八省捐来的财富所建筑的”。谁能想到红军会用几条光光的铁链子就过河,这不是发疯吗?可是他们做的却正是这类的事!
②一分一秒钟都是不容许浪费的。在敌人的增援部队没有来到之前,这座桥必须要占领下来。这时又一次征求敢死队了。红军战士们一个个地都站上前来,请求拿他们的生命来冒险。在这些自告奋勇的人中,选择了三十个人。在他们的背上捆上了手榴弹和毛瑟枪。很快他们就爬到奔腾的河流上去了,双手握着铁链往前推进。红色的机关枪对着敌人的设防地带开火,子弹像雨一般地洒在桥头。敌人用他们自己的机关枪扫射做出回应,从埋伏的地点对着水浪中颠簸着的慢慢前进的红军扫射。第一个红军战士被击中了,掉到下面的水流中。接着第二个,第三个……可是当他们来到离链子的近处,那些没有被毁去的桥板,多少保护了这些敢死的人,许多的子弹都飞过了,或者打到对岸的悬崖上。
③四川人,从来没有看见过像这样的中国战士!这些人,当兵不是只为了一碗饭,而是一些为争取胜利而愿意自杀的青年!他们是人类?是疯人?或是神仙呢?——迷信的四川人这样惊叹着。
【小题1】文中的A桥是指哪座桥?请写出《七律·长征》中与这座桥有关的一句诗句。
【小题2】说说第①段画线句环境描写的作用。
【小题3】选段最后一句“四川人这样惊叹着”,他们“惊叹”什么?

6.名著阅读(共1题)

10.
名著阅读。
(1)《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记者______所著,曾易名为《______》。
(2)根据下面内容,写出《红星照耀中国》中相应的人物。选段中的他分别是谁?
①他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弯曲,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出。(___________)
②他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他讲英语有点迟缓,但相当准确。(__________)
③他身材魁梧,像老虎一样强悍。虽已年过半百,但仍很健康。他不知疲倦。据说在长征中,他曾经携带许多伤兵。还在当国民党的将领时,他的生活就和士兵一样简单。他不计较个人财物——除了马匹。他真喜欢马。(__________)

7.综合性学习(共1题)

11.
专题与语文实践活动。
2018年5月1日起,我国正式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此举,为我们传承和弘扬英雄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可靠的法律保障。本月初,实验中学就此开展“崇尚英雄”综合实践活动,现邀请你一同参与。
(1)请为本次活动设计一则标语。
(2)为更好开展活动,学校对100名同学进行抽样问卷调查,下图是开展活动前后的调查统计图表,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图表显示的主要内容。
实验中学“我最崇拜的人物”问卷调查统计图表

(3)阅读下面这则新闻(有删改),完成以下题目。
2018-07-18 14:11: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中国江苏网讯 日前,2018年泰州市财政性资金扶持社区公益服务项目公示结束,以抢救性搜集泰州抗战老兵资料为核心内容的“致敬抗战老兵”公益项目受到社会高度关注。
抗战期间,泰州作为全国19块抗日民主根据地之一的苏中抗日民主根据地,是国共两党共同抗战的主战场。70多年过去,当年为抵御外辱而浴血奋战的老兵们已是风烛残年。根据市民政部门统计,目前我市在世的抗战老兵约300人,并且每年以10%以上的速度离世。目前,全市尚有200多名抗战老兵的资料不够完善,亟须予以整理和搜集。
①请为这则新闻补上恰当的标题。
②文中画线句有语病,请指出病因并加以修改。

8.作文(共1题)

12.
请以“原来就这么简单”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文中请不要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字数不少于600字。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3道)

    字词书写:(1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3道)

    名著阅读:(1道)

    综合性学习:(1道)

    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