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学年湖北十堰郧阳中学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卷(带解析)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86803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7/7/19

1.选择题(共10题)

1.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屈原是“骚体诗”的创造者,又是积极浪漫主义的始作俑者,在我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声誉。
B.《诗经》中的《卫风·氓》一诗,给我们展示的是“痴心女子负心汉”的婚姻悲剧,信誓旦旦只不过是一时的甜言蜜语。
C.曹植的《七步诗》,展示的不止是才情,还有那煮豆烧萁的悲哀。
D.陶潜归隐田园之后,过着焚琴煮鹤的生活,远离尘嚣,何等快意,何等潇洒。
2.已知点A(x1,y1)、B(x2,y2)在二次函数y=(x-1)2+1的图像上,若x1>x2>1,则y1{#blank#}1{#/blank#}y2.(填“>”“=”或“<”)
3.
下列各组加点字读音准确无误的一项是(   )
A.乱(sāng)欢(xuè)逶(yí)然(qiǎo)停杯投(zhù)
B.天(tāi)练(gàn)珍(xiū)兰(liǎo)渔阳鼙鼓(pí)
C.红(yān)舟(piān)噪(guā)沙(tīng)钟鼓玉(zhuàn)
D.然(hōng)潺(yuán)玉(diàn)干(chè)弹枪(sǎn)
4.点(-2,3)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是{#blank#}1{#/blank#}
5.点(-2,3)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是{#blank#}1{#/blank#}
6.如图所示,AB是 O 的直径,BC垂直AB于点B,连接OC交QO于点E,

弦AD∥OC.


7.
下列有关作家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歌”、“行”、“引”、“吟”均为古代乐府诗歌体裁,其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及杂言,如《长恨歌》《兵车行》《李凭箜篌引》《游子吟》。
B.豪放派和婉约派是宋代词坛的两大流派;前者作品气势豪迈奔放,意境雄浑开阔,以苏轼、辛弃疾、姜夔为代表。后者作品委婉缠绵,刻工精细,以柳永、李清照、周邦彦为代表。
C.汉乐府,主要作品为《陌上桑》《长歌行》《上邪》《十五从军征》《孔雀东南飞》,前四者见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后者见南朝徐陵编的《玉台新咏》。其中《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与《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
D.王维,唐代诗人,字摩诘,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因笃信佛教,有“诗佛”之称。与孟浩然合称“王孟”。苏轼评价曰:“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杨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并称“初唐四杰”。
8.

西汉的城市建设很有特点,在其都城长安出现了专门的商业区,称为(     )

9.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E为DC边上一点,连接BE,将△BCE绕点C按顺时针方向旋转 90 ,得到△DCF,连接EF,若 BEC=60 ,则 EFD的度数为{#blank#}1{#/blank#}


10.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E为DC边上一点,连接BE,将△BCE绕点C按顺时针方向旋转 90 ,得到△DCF,连接EF,若 BEC=60 ,则 EFD的度数为{#blank#}1{#/blank#}


2.诗歌鉴赏(共1题)

1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龙潭夜坐

王守仁①

何处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声。

幽人月出每孤往,栖鸟山空时一鸣。

草露不辞芒屦湿,松风偏与葛衣轻。

临流欲写猗兰②意,江北江南无限情。

(注)①此诗作于王守仁由贬所龙场驿起任南京太仆寺少卿的次年游滁州之时。②猗兰:即《猗兰操》,琴曲名。传为孔子所作,说孔子自卫返鲁,见到隐谷之中,香兰独茂,与众草为伍,因而感伤自己生不逢时。
(1)诗中描摹了龙潭夜怎样的景象?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诗中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3.文言文阅读(共1题)

1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魏主以平城地寒,六月雨雪,风沙常起,将迁都洛阳;恐群臣不从,乃议大举伐齐,欲以胁众。使太常卿王谌筮之,遇《革》,帝曰:“‘汤、武革命,应乎天而顺乎人。’吉孰大焉!”群臣莫敢言。尚书任城王澄曰:“陛下奕叶重光,帝有中土;今出师以征未服,而得汤、武革命之象,未为全吉也。”帝厉声曰:“繇云:‘大人虎变’,何言不吉!”澄曰:“陛下龙兴已久,何得今乃虎变!”帝作色曰:“社稷我之社稷,任城欲沮众邪!”澄曰:“社稷虽为陛下之有,臣为社稷之臣,安可知危而不言!”帝久之乃解,曰:“各言其志,夫亦何伤!”
既还宫,召澄入见,逆谓之曰:“向者《革卦》,今当更与卿论之。明堂之忿,恐人人竞言,沮我大计,故以声色怖文武耳。想识朕意。”因屏人谓澄曰:“今日之举,诚为不易。但国家兴自朔土,徙居平城;此乃用武之地,非可文治。今将移风易俗,其道诚难,朕欲因此迁宅中原,卿以为何如?”澄曰:“陛下欲宅中土,以经略四海,此周、汉所以兴隆也。”帝曰:“北人习常恋故,必将惊扰,奈何?”澄曰:“非常之事,故非常人之所及。陛下断自圣心,彼亦何所能为!”帝曰:“任城,吾之子房也!”
六月,丙戌,命作河桥,欲以济师。秘书监卢渊上表,以为:“前代承平之主,未尝亲御六军,决胜行陈之间;岂非胜之不足为武,不胜有亏威望乎!昔魏武以弊卒一万破袁绍,谢玄以步兵三千摧苻秦,胜负之变,决于须臾,不在众寡也。”诏报曰:“承平之主,所以不亲戎事,或以同轨无敌,或以懦劣偷安。今谓之同轨则未然,比之懦劣则可耻,必若王者不当亲戎,则先王制革辂,何所施也?魏武之胜,盖由仗顺;苻氏之败,亦由失政;岂寡必能胜众,弱必能制强邪!”丁未,魏主讲武,命尚书李冲典武选。
(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帝久之乃解:消除,平息B.谓之曰逆:违背
C.因人屏:使……退下D.命尚书李冲武选典:主管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部直接表明魏主迁都洛阳决心的一组是(3分)
①乃议大举伐齐,欲以胁众 ②群臣莫敢言
③社稷我之社稷,任城欲沮众邪    ④各言其志,夫亦何伤
⑤此乃用武之地,非可文治 ⑥任城,吾之子房也
A.①②③B.③④⑥C.②⑤⑥D.①③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魏主与群臣对卦象是否吉利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其实质是因为对大举伐齐存在分歧。
B.魏主私下里向任城王征求意见,态度谦逊。魏主称任城王为子房的意思是夸赞他聪明能干,超出众人。
C.本文通过语言、神态描写,塑造了一位锐意改革、深谋远虑的君王形象。在同群臣的争辩中,也体现了魏主富有心计、善用谋略的特点。
D.魏主在谈论亲自参与军事的理由时,先分析承平之主不参与军事的原因,再联系现实,谈及应该参与军事的理由,最后对比感叹,强调寡不一定胜多的道理。语句工整,富有说服力。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恐群臣不从,乃议大举伐齐,欲以胁众。(3分)
(2)明堂之忿,恐人人竞言,沮我大计,故以声色怖文武耳。(3分)
(3)陛下欲宅中土,以经略四海,此周、汉之所以兴隆也。(3分)

4.现代文阅读(共2题)

1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中西戏剧悲喜差异及其成因
饶芃子
中西戏剧结构最明显的差异体现在悲剧的创作上。西方的悲、喜剧是泾渭分明的,悲则一悲到底,喜则皆大欢喜;而中国戏曲则难分难解,忽悲忽喜,喜乐相间,纵使是大悲的戏,最后也总得带点团圆的色彩才收场,显得迂回曲折。一部堪称杰作的《牡丹亭》,评论家在它“悲剧乎?喜剧乎?”的问题面前莫衷一是,无可奈何,致使它既不为《中国十大古典悲剧集》所收,亦不为《中国十大古典喜剧集》所容,因为全剧表现了一种深刻的悲剧精神,但又自始至终洋溢着喜剧的气氛。这不仅体现在结局上,且体现于全剧,体现在悲剧主人公身上。这不得不令以西方戏剧理论作为衡量中国戏剧标准的评论家头痛。
不把悲、喜绝对化,这是中国人辩证思维方式在文艺创作上的表现。我国古代的朴素辩证法思想相当丰富。商周时《易经》就提出了阴阳交感产生万物的思想。以后,在哲学上、美学上、文学上,这种相对的概念成对成对地层出不穷:刚柔、虚实、动静、通变、偏正、收放、抑扬、疾徐、哀乐、心物、形神、文质……《老子·二章》曰:“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在中国人的思维意识中,这些相对立的范畴是相济相和的。所以古代艺术极强调形式结构的奇正相间、收放相间、虚实相间、起伏相间、疏密相间、曲直相间、动静相间……以达到一种“中和”之美。戏剧悲喜相间结构正是这一参差变化的结构规律的具体体现。
从艺术传统看,中国古典戏曲比西方戏剧更具娱乐性和消遣性,它源于民间,必然要满足平民百姓消闲娱乐的需要。来看戏的人不是来听取一番关于人生、人性的剖析和哲理,更多是来“图个乐子”,且大多数戏剧是在逢年过节、喜庆吉日、迎神赛会时演出的,如若一悲到底,人们难以接受,所以总得来点科诨杂耍,甚至在迭宕曲折的悲、欢、离之后,如不能真“合”,也常常以幻想的形象来个“合”的结局,以求获得情感心理平衡。
西方的悲剧极少亮色的结尾(当然有例外,如《熙德》),就是莎士比亚的悲剧也都是在血淋淋的惨状中拉上幕布的。而中国则不然(当然也非全部,但却是主导的),赵氏孤儿大仇得报;赵玉娘夫妻团圆,一门旌奖;白蛇、许仙最终皆得正果;窦娥沉冤昭雪,冤魂得到慰藉;娇娘、申纯亦化作鸳鸯长相厮守等等。反正大悲带小喜,小喜带大悲,悲中夹喜,喜中寓悲,已成为中国人的一种审美心理定势。
中国文学与政治道德伦理的关系极其密切,一切以是否“有补于世”为准绳。在真、善、美中,西方强调的是真与美的结合,而中国强调的是“美善相乐”,即把道德境界与审美境界合一,达到“原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社会政治效果,追求尽善尽美。西方则强调文艺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摹仿、再现和反映,注重艺术的认识作用,在文学作品中对人生进行探索。所以,在西方,“戏剧艺术就在于把现实搬上舞台”,而“戏剧作品是一种模拟,说得确切些,它是人类行为的肖像;肖像越与原形相像,它便越完美,这是不容置疑的”。而我们却把戏曲当做“药人寿世之方,救苦弭灾之药”。在戏剧的审美过程中,中国人是爱憎强烈、倾向鲜明的,他们不仅要欣赏一个故事,还要知道作者的评价和感受,而不像西方那样,作者愈隐藏愈好。所以,中国戏曲并不注重刻画复杂的性格,更不会无所褒贬,戏剧冲突也多是美与恶、忠与奸、正与邪的正反两面的斗争,安排一个惩恶扬善的结局,意在说明,“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明有王法,暗有鬼神”,“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告诫人们要在现世做个好人。
【小题1】下面对中国戏剧特点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中国戏曲结构迂回曲折,纵使是大悲的戏,最后也总得带点团圆的色彩才收场。
B.中国古典戏曲更多是“图个乐子”,所以没有关于人生、人性的剖析和哲理。
C.中国的古典戏曲无论是在结构上还是在思想上,都有一种“中和”之美。
D.中国的戏曲安排一个大团圆的结局,意在说明,“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告诫人们要在现世做个好人。
【小题2】对中国戏剧特点形成的原因,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中国戏剧悲喜相间结构是中国人辩证思维方式在文艺创作上的具体体现。
B.因为中国古典戏曲大多数是在逢年过节、喜庆吉日、迎神赛会时演出的,所以如若一悲到底,人们难以接受。
C.中国人的审美心理定势是中国戏曲悲中夹喜、喜中寓悲,最后以大团圆收场的主要原因。
D.中国文学与政治道德伦理的关系极其密切,所以,中国的戏曲要达到“原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社会政治效果。
【小题3】下面对中西方戏剧差异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西方的悲、喜剧是泾渭分明的,悲则一悲到底,喜则皆大欢喜;而中国戏曲则难分难解,忽悲忽喜,喜乐相间。
B.中国古典戏曲源于民间,要满足平民百姓消闲娱乐的需要,因此,有娱乐性和消遣性的特点,西方戏剧则不然。
C.西方的悲剧极少亮色的结尾,中国悲剧则是大悲带小喜,小喜带大悲,悲中夹喜,喜中寓悲。
D.西方戏剧强调的是真与美的结合,强调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摹仿、再现和反映。
1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定风珠 魏继新

小镇多吊脚楼,旧称干阑。此屋沿溪而建,时传为避毒豸虫蛇而筑,人居其上,可眺山水岚雾,倒也有十分情趣。且房屋鳞次栉比,多为木柱板壁,街道为麻石路面,凹凸不平,就有了几分古香古色。镇口岩头上的老藤粗枝,盘虬错节。小镇位深山之中,极少人来往的,村野田埂之中,常见老牛慢慢地吃草咀嚼岁月,仿佛日子也凝固了,只有小路上日子覆盖着日子,脚印覆盖着脚印。连风,也很难穿透时间凝固的墙壁,为这方圆百里惟一不通公路的小镇,送来些山外新鲜的气息。

小镇有一屠夫,生得膀粗腰圆,每日里杀头肥猪,烫了刮毛开膛,然后用担挑了,步行几十里山路,到城去卖。却也不知何故,他的猪肉极好卖。他从不要高价,也不扣斤两,所以,常常不到一个时辰,肉便卖完了,于是,便沽些酒,买些油盐柴米,顺了山路回去。当然,担子里便捎了些镇人托买的东西,或油或盐,屠夫总是把它们用信包包了,做上记号。他虽看上去五大三粗,心却极细,从不会错,加上有的是力气,也乐此不疲,如此一来,人缘极好,镇上人把喂的猪,也往他那儿赶,所以,日复一日,小日子倒过得十分滋润。

屠夫有一杀猪用的案板,矮脚宽身,是祖上传下来的,虽然开裂了,且血痕累累,年复一年,连木质也看不出了,屠夫对它却十分钟爱,用起来也十分顺手。一日,镇上来了一老客,此人打扮倒也入乡随俗,穿了蓝布罩服,布底沿口鞋,只是银须飘飘,颇有些风骨。据云,此人乃名中医,回祖籍省亲的,偶尔也给镇上人看病。不知何故,却对屠夫的杀猪感了兴趣,一连数日,流连不去。屠夫为赶生活,杀猪时间是极早的,其时山洼里云摇着破碎的夜晚,山顶上刚流出血红的黎明,老者便来了,目不转睛地看。屠夫是个直人,见状,便嘿嘿地笑了,说:让老人家见笑了,我手艺不精呢。

老者微微一笑,说:你手艺倒是极好,人也不错。不过,我不是看你杀猪的。

屠夫大奇:那你看什么呢?

老者说:我是看你案桌呢。

屠夫不解。老者问可否转让,愿出钱购买。屠夫说:区区一破桌,你愿要,便拿去吧。老者便说:那我代病家谢你了。不过,我将赔钱给你置买一新案桌。我隔七日后来取,这七日,你仍在此桌上杀猪吧。

七日后,老者至,见屠夫亦置新案桌,并言:你既为病家故,我何可让你破费,并置这新案桌送与你吧。老者大惊,急问旧案。屠夫曰:我已劈矣。且见一巨大蜈蚣,伏于案内。

老者遂长叹一声,仰天曰:民风淳朴如此,我何言?!

于是,老者告知屠夫,此蜈蚣伏案内,已逾数十年,且日日以猪血为食,到今日,已逾百年,取出剖开,腹内有一珠,名曰定风珠,可治百种中风之疾。我存有私心,怕说出来被你敲竹杠,故此未言明,谁知竟毁于一旦矣!我要这新案桌,又有何用呢?以我这等偏狭之心,如何治世救人,真让人汗颜,老夫碌碌一生,看来仍是心不达,艺不精矣!

言罢,大笑而归。

屠夫依然每日杀猪卖肉,乐此不疲。

只是那屠夫常听人言及,他到手的富贵,竟被丢了。屠夫听罢,也无懊悔,只笑曰:该来则来,该去则去,天意也。

倒是老者,闻听此言后,仰天叹曰:求不可求之求,我何止艺不精!心亦不达呢!真是枉读诗书药理,不如一屠夫矣!

遂摘牌罢医,不再悬壶[注]矣。  (据原文有修改)

注:悬壶:济世行医。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 )
A.老中医摘牌罢医的举动,是他感动于屠夫的言行后,对自己人生深刻反思的结果。
B.小说取名“定风珠”具有象征意义:定风珠虽然能治疗人身上的顽疾,却无法治疗人性的自私与偏狭。
C.屠夫刀劈破案桌这一情节是小说的重要转折点,可由于没有交代清楚为什么要劈破案桌,这使得对屠夫形象的刻画受到了影响。
D.屠夫杀猪用的案板“是祖上传下来的”,并且“开裂了,且血痕累累,”这些细节都为后面的情节发展做了必要的铺垫。
E.小说写屠夫“膀粗腰圆”,老中医“银须飘飘”,这符合他们在人们心目中的职业特点,在小说中也符合他们的性格特点。
【小题2】小说开头描写了小镇的哪些特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简要分析屠夫这一人物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本文主要写了定风珠的故事,请探究深蕴其中的作者的情感取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语言表达(共2题)

15.
二十年前奶奶推着孙子,二十年后孙子推着奶奶,请根据文字情境合理想象,续写下面一段话,不超过80字。
时间都去哪儿了,二十年匆匆而过,我长大了,您却老了。    
16.
把下列句子组成意思完整、前后衔接、语序最恰当的一段话。
①我爱我的母亲。
②言语是不够表达我的心情的。
③怎么爱?我说不出。
④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我欲落泪。
⑤在我想做一件讨她老人家喜欢的事情的时候,我独自微微地笑着。
⑥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世界表露在外面。
答:序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10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语言表达:(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