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8题)
A.我不止一次想象过,在十八岁的时候,在远方,会有什么样的故事等着我? |
B.“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 |
C.故乡比任何旅游景区多了一些东西:你的血、泪,还有汗水,故乡的美丽总是含着悲伤。 |
D.作为著名的历史学家,在为父亲写传记时,他并没有感情用事,而是本着对历史负责、 对读者负责的态度,务求真实。 |
A.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进而逐渐掌握和熟悉各国作家与思想家的作品,以及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巨大财富。 |
B.诈骗分子在冒充各大银行套取事主银行卡密码后,事主才意识到账户被盗,但是为时已晚,账户里的钱被一笔笔地迅速转走。 |
C.作家只有对所写作的人物了如指掌,对他的行为方式、心里特征非常熟悉,才能够完成 人物的创作。 |
D.据中央电视台法制栏目记者报道,公安部这次旨在以“打击毒品、遏制犯罪”为目的的 “利剑”行动,经过广大干警三个月的连续奋战,圆满结束了。 |
A.我的故乡没有繁华酥(sū)骨的都会,没有静谧侵肌的湖泊,没有悲剧般幽深奇诡的城堡,没有绿得能融化你所有思绪的大森林。故乡甚至是贫瘠(jǐ)而脏乱的。 |
B.读书绝不是要使我们“散心消遣”,倒是要使我们集中心智;不是要用虚假的慰藉(jiè)来麻痹我们,使我们对无意义的人生视而不见,而是正好相反,要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 |
C.它们喜气洋洋地摇着尾巴,嘻戏着搅在一起。它们确确实实是一群就在我们的峭壁之下的空地上蠕(rú)动和互相碰撞着的狼。 |
D.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躲在屋里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jìng)的一段蜇居异境。 |
而秋雨的霏微凄冷,又是别一种境地,昔人所谓“雨到深秋易作霖,萧萧难会此时心”的诗句,________。至于秋女士的“秋雨秋风愁煞人”的一声长叹,______。三冬的寒雨, 爱的人恐怕不多。但“江关雁声来渺渺, 灯昏宫漏听沉沉”的妙处,_____。记得曾宾谷曾以《诗品》中语名诗,叫作《赏雨茅屋斋诗集》。他的诗境如何,我不晓得,但“赏雨茅屋”这四个字,______。尤其是到了冬初秋晚,正当“苍山寒气深,高林霜叶稀”的时节。
(郁达夫《雨》)
①是多么的有趣 ②若非身历其境者绝领悟不到③乃别有怀抱者的托辞,人自愁耳,何关雨事 ④在说秋雨的耐人寻味
A.④③②① | B.②③①④ | C.④③①② | D.②④①③ |
A.随着碎片化信息的泛滥、网络语言的流行,简洁、含蓄、内敛的文风日趋式微。 |
B.阴冷、淅沥的小雨,并未阻挡住马拉松参赛选手的热情。3 万多人奔跑在美丽的赛道上,摩肩接踵,不绝如缕。 |
C.菊花版《清明上河图》创意新颖,造型独特,制作精细,集园艺、盆景、雕塑之大成,令人望洋兴叹。 |
D.日本政府在钓鱼岛问题上的危言高论,不仅受到中国人民的强烈抗议,也将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唾弃。 |
A.朦胧诗人不约而同地采用象征、暗示、意识流、梦幻、意象等表现方法,其中意象的表现法是朦胧诗人最核心的艺术手段。譬如舒婷的《致橡树》,诗中用“木棉”和“橡树”分别象征阴柔独立的女性和刚硬挺拔的男性。 |
B.唐宋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期以及宋朝提倡古文、反对骈文的文体改革运动。唐代韩愈提倡学习务实自由的先秦、两汉散文,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惟陈言之务去”的文道统一、自创新词的理论。北宋时期,欧阳修、苏洵等文人,极力推崇韩愈、柳宗元掀起古文运动,改变了晚唐以来浮靡的文风,使散文走上了平易畅达、反映现实的道路。 |
C.老舍熟悉北京,他对北京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所以他的作品里,对北京的风土人情、胡同、茶馆、四合院等都有独特角度的描绘,比如四合院,在《骆驼祥子》《四世同堂》《龙须沟》《家》等作品中都有像大杂院似的写真描写。 |
D.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从各个角度描写江南的冬天,写自己的切身感受,描绘出一幅 幅江南暖冬的水墨画。虽然比较的着眼点各不相同,但是都突出了作者所钟爱的江南冬景的主要特征,即晴暖温和、情调明朗、优美闲适、和煦温润。 |
A.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不拘于时 |
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而今安在哉 |
C.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凌万顷之茫然 |
2.句子默写- (共1题)
(1)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________。(《劝学》)
(2)___________,不能十步;__________,功在不舍。(《劝学》)
(3)__________,无长无少,道之所存,___________。(《师说》)
(4)余音袅袅,不绝如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赤壁赋》)
(5)驾一叶之扁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渺沧海之一粟。(《赤壁赋》)
3.诗歌鉴赏- (共1题)
春尽
宋 郑獬
春尽行人未到家,春风应怪在天涯。
夜来过岭忽闻雨,今日满溪俱是花。
前树未回疑路断,后山才转便云遮。
野间绝少尘埃污,唯有清泉漾白沙。
【小题1】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意象写出了诗人保持高洁人格的愿望。【小题2】颔联被《宋诗纪事》标为名句,请作简要赏析。
4.文言文阅读- (共1题)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 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癸亥仲秋,望前一日入雁山,越二日而反。古迹多榛芜关不可登探,而山容壁色,则前此目见者所未有也。鲍甥孔巡曰:“盍记之?”余曰:“兹山不可记也。永、柳诸山,乃荒陬中一邱一壑,子厚谪居,幽寻以送日月,故曲尽其形容。若兹山,则浙东西山海所蟠结,幽奇险峭,殊形诡状者,实大且多,欲雕绘而求其肖似,则山容壁色乃号为名山者之所同,无以别其为兹山之岩壑也。”
而余之独得于兹山者,则有二焉。前此所见,如皖桐之浮山、金陵之摄山、临安之飞来峰,其崖洞非不秀美也,而愚僧多凿为仙佛之貌相,俗士自镌名字及其诗辞,如疮痏(wěi)蹶(jué)然而入人目。而兹山独完其太古之容色以至于今,盖壁立千仞,不可攀援,又所处僻远,富贵有力者无因而至,即至亦不能久留,构架鸠工以自标揭,所以终不辱于愚僧俗士之剥凿也。又凡山川之明媚者,能使游者欣然而乐,而兹山岩深壁削,仰而观俯而视者,严恭静正之心,不觉其自动,盖至此则万感绝,百虑冥,而吾之本心乃与天地之精神一相接焉。察于此二者,则修士守身涉世之学,圣贤成己成物之道,俱可得而见矣。
——方苞《游雁荡记》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有趣) 幽寻以送日月,故曲尽其形容。 (外表,样子) |
B.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奇异) 无以别其为兹山之岩壑也 (没有办法) |
C.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聚集收缩) 富贵有力者无因而至 (没有缘由) |
D.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为类。(同类) |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所以终不辱于愚僧俗士之剥凿也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
B.不知日之入 筋骨之强 |
C.攀援而登,箕踞而遨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
D.而余之独得于兹山者,则有二焉 客有吹洞箫者 |
A.引觞满酌,颓然就醉 |
B.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
C.所以终不辱于愚僧俗士之剥凿也。 |
D.严恭静正之心,不觉其自动 |
A.选文(一)作者游历山水的真正目的在于忘忧,而西山之游才是真正的游,实现了自我与自然的融合,达到了乐而忘忧的目的,所以看似简单的“始”字,在文中不可或缺,语约意丰。 |
B.选文(二)题为《游雁荡记》,但作者开篇就说“兹山不可记也”,看似矛盾,实则是把雁荡山和那些平缓明媚的山川进行对比,以突出雁荡山的特殊之处。 |
C.选文(一)作者描写并赞美西山的怪特美,间接表达自己受到挫折却不甘沉沦的人格之美;选文(二)作者游览雁荡山领略到做人处世的道理:两文均有借游寓理抒怀的特点。 |
D.游记以记叙旅游见闻、描写山水景物为主,并寄寓作者的情思或审美趣味。这两篇选文都是以叙写山水景物为重的山水游记。 |
(1)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2)盖至此则万感绝,百虑冥,而吾之本心乃与天地之精神一相接焉。
5.现代文阅读- (共2题)
今天重温孔子有关“学以成人”的名言,深感其中有即便是现代人亦不可违者也:十五有志于学——这是“成人”关键的第一步,但还远不是“成人”。“志学”同时意味着自身的有限性和自身的可能性,于是开始有一种修身求知的自觉。学是起点,是开端。不学无以成人。虽然这“学”并不限于文字和文献之学,但在中国的儒家那里,的确也离不开文字与文献之学。
三十而立——这是初步的成人,也是社会眼中的成人。它不仅是性格的独立,也是经济的独立;不仅是自我事业的初步确立,也常常是家庭的确立。即所谓“成家立业”,但最重要的还是一种精神品格的独立,虽然今后还可能会有探索方向上的错误,但那也是自我选择的结果,而不是人云亦云。
四十而不惑——虽然可能意志还不足,境界还不够,但此后或不再犯根本的认识论错误,不会再走大的弯路,尤其是不易受浪漫的空想的蛊惑,理性已经相当冷静和充分,情感也相对稳定。
五十而知天命——这已经是大成的时候。“命”既是“使命”,也是“运命”,既是开放,也是限制。命也,非来自我也,天降于我也;命也,无可更改也,但最大的限制即被自觉地认作“使命”,也可能恰恰构成最大的力量,而且还构成一种真正有力量者的安心。
六十而耳顺——“耳顺”是对他人,对社会而言。自己对来自他人和社会的一切已经“宠辱不惊”,而且,对他人还有了一种透彻认识人性之后的宽容;对社会也有了一种通透的理解,知道还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
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时才是达到一个真正的个人自由之境,完善之境。道德意志不是脱离规矩为二,而是与规矩合一。规则完全不再是外在的异己之物,而就是自身精神最深的需要。
这一过程以自我始,以自我终。但最初的自我是一个刚刚开始发愿和立志的自我,最后的自我则已经是一个与天、地、人契合的自我。
(选自《中华读书报·学以成人,约以成人》)
【小题1】对本文段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十五有志于学”是因为人意识到自身的局限性,愿意通过学来改变自身。 |
B.“三十而立”指的是性格、经济、精神品格的三独立。 |
C.“四十而不惑”指人不再走弯路,不再受蛊惑。 |
D.“从心所欲”说明人已经内化了规则,自然获得了真正的自由。 |
A.儒家的“学”不限于文字和文献之学,但只有文字和文献之学,才是“成人之学”。 |
B.儒家的“学”是后天的、艰苦的、主动的学。 |
C.“成人”意味着冷静而充分的理性,对空想的情感的摈弃。 |
D.“成人”是人减少错误,不犯错误的过程。 |
屋头青瓦是谁家
潘新日
①一场雨,让寄居的小城隐在淡淡的雨雾中,临窗而立,瓢泼的雨把楼下的青瓦洗得清亮,雨水顺着瓦楞流着,在檐下挂起了一条条银丝,清脆的雨滴声里,溅起了思乡的水花,朦胧里似曾看见了青瓦上的故乡。
②夏天的雨下得如此急,甚至楼下的阿婆来不及收院子里的衣服,我木然地看着阿婆迈着祖母一样蹒跚的脚步,在院子里奔忙,脚下踩着家乡一样的韵味。这个时候,我会庆幸自己住的楼下还有一片这样的风景,幽深的小巷里,几十排青砖黑瓦的老房子错落有致地排列着,弥漫着民国的韵致,祖先的味道。
③这样的天气里,我可以在雨中细细品味故乡的味道,精心昤听雨中的精彩。雨滴拍打着青瓦,犹如奏响了一曲美妙的轻音乐,雨声里有我梦里的家,有我青砖黑瓦的童年。瓦楞间的青苔和一棵棵直起腰身的野蒿,还有散落在小巷里的一朵朵红的、蓝的、七彩的伞花,一切都那么相似,一切都那么亲切。异乡里,古巷就是一条长长的藤,一头连着故乡,一头连着南方夜空中最广阔的宁静和最深沉的安详。
④真的没有想到在这样的闹市里还会有这样的一片天地,和家乡的情调如此相近,只是少了青山秀水。如此,那无边的乡愁也变得淡然了,虽然身处异乡,却因了这些故乡一样的青瓦而内心殷实,充盈着幸福和快乐,不管这家园是地理上的还是心理上的,我都很知足。
⑤在江南这一排排青瓦覆盖的老房子里,已经摒弃了民国所有的遗风,已找不到故乡古村落的封闭和凋残,它把古朴的身影遗落在繁华里,在城市的节奏里呼吸、生活,除了青瓦本身的年龄和记忆,所有的都融进城市的心跳里。
⑥雨中的青瓦格外别致,这些城市里的隐士把青衫和旗袍压进箱底,让梅雨的叮咛慢慢发霉,长出许多思念来,一片青瓦,一块历史,一片浓得化不开的乡愁,在小巷里弥漫。我想起戴望舒,想起丁香一样的女孩,想起民国的油纸伞,但此时花开已没了旧人。
⑦不过,我还是喜欢家乡的青瓦房,没有拘束,可以自由地敞开胸怀,让细细的炊烟顺着风远行,流浪的身影里,有瘦弱的文人,有迁徙的商旅,有远嫁的红颜,在这样的青瓦泪里思念着,怀旧着,他们在青瓦覆盖的木格子窗棂边沉吟、思念,古诗词里的张继、李商隐带着古风,流下了思乡泪水。
⑧时常,我会把青瓦当做一部旧书,把它当成故乡老家的屋子,在亲切和畅想中阅读乡愁。我相信很多人都有心中的家园,任何一处青瓦覆盖的老房子都有家乡的味道,都能生出家的温馨,天南地北,青瓦就是流浪的历史,任何建筑都无法代替的历史,当然,加上木门边的蓑衣和斗笠、檐下的农具,堂屋里雕花桌案上的青花瓷坛,案头上的线装书,这些民间的朴实记忆沉淀了一个地方的丰厚底蕴,我喜欢。
⑨ 青瓦也是历史中发黄的名片,它们静静地点缀在各个角落,有名的,没名的,都一样的厚重着,抵达游子的内心深处。如角直、周庄、鲁镇、凤凰、木渎、同里、乌镇、西塘、宏村、大理、婺源,院落有乔家大院、李家大院、刘家大院,大的有古城的城楼,小的有不同时代的县衙,文人雅士里有丰子恺的缘缘堂;有戏院、有宗祠、有寺庙。总之,那些与青瓦有关的建筑细节,花窗、飞檐、雕梁和隔扇,早已脱离了一般意义上的建筑点缀,成了 一种文化抑或精神上的指向,指向古典,指向旧梦,幻化出生活的七彩来。
⑩青瓦上的故乡是遥远的乡愁、是故乡的低语、是亲人的倾诉,是童年的遥想、是民间的歌谣,是农历里的季节,是婉转的鸟鸣,是唐代李义山缠绵的“巴山夜雨”,是宋朝柳三变萧瑟的“秋风斜雨”,是陆放翁清新的“杏花小雨”,古人如此,今人也如此。雨声里,我把目光久久地定格在凝重的青瓦之上,看着它们在故乡的思绪里静静地被雨声浸润。
⑪雨声敲打着青瓦上的思乡曲,茫茫雨色里,市声繁华,又有谁能掩掉喧嚣的尘世,看到青瓦上的故乡呢?纵使青瓦逐渐淡出我们的视野,而那记载着前世风雨的故乡依然清晰,是我们永远的家。
⑫屋头青瓦是谁家?无论在哪里,我敢说,青瓦上的故乡是民国留存的旧照片,在传统和现代之间,是最软的乡情,是最硬的风骨。
【小题1】结合上下文分析第⑦段中作者说“不过,我还是喜欢家乡的青瓦房”的原因。【小题2】赏析文中第⑥段画线的句子。
【小题3】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请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小题4】在“青瓦听雨”的过程中,作者的情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请概述这一变化,并对变化的原因作简要分析。
6.材料作文- (共1题)
最近网上流行一个词,叫“二倍速”。所谓“二倍速”,就是在观看视频时将播放速度调快至原来的2倍,既节省了时间,又不会遗漏重要的情节,很快,什么“二倍速吃饭”“二倍速读书”等说法纷纷冒出来。这个现象引发了网友的讨论,有网友表示“二倍速更适应快节奏生活”;有网友感叹“当代年轻人时间有那么紧张吗?什么都要开二倍速?”;也有网友表示,“二倍速”会形成坏习惯。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想法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观点。注意:(1)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2)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3)不得少于800字。(4)不得抄袭、套作
7.语言表达- (共1题)
在与外国友人沟通的过程中,我发现,外国人眼中的中国符号,可谓千奇百怪。接待我们的旅行社导游威斯娜告诉我,在她眼中,(1)____________。她去中国旅游时,有团友被烫伤,导游拿来了中国的烫伤膏,涂上后很快愈合——她眼睛瞪得大大的向我描述那膏药的神奇功效。在突尼斯集市练摊的小商人,见到我们会先说日语,我们摇摇头说:“不,我们来自中国。”然后,那小伙子摆出了李小龙的招牌造型,口中配合着发出恶狠狠的声音。在他眼中,(2)___________。爱尔兰,比尔城堡的第12代伯爵告诉我们,(3)_________。他和妻子曾三次前往中国云南,带回各种奇花异草,种植在他们的城堡之中。如今,他们的城堡花园中有一大片区域专门叫做“云南省”。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8道)
句子默写:(1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材料作文:(1道)
语言表达:(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