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汽车经济技术开区六中2017-2018学年高二9月月考语文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86363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7/10/12

1.选择题(共3题)

1.
在下列句子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毒奶粉、地沟油、假羊肉等一系列 的事件接连发生,人们不得不反思:为什么我们的道德竟然沦落到了这样的地步?
②在离地球三百公里的太空课堂上,航天员王亚平一边做实验,一边 ,为6000万中小学生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科普课。
③中国不差钱,只要能激活民间资本让银行资本难以 的灵活运作方式与潜能,“钱荒”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A.耸人听闻娓娓而谈望尘莫及
B.耸人听闻振振有词望尘莫及
C.骇人听闻娓娓而谈望其项背
D.骇人听闻振振有词望其项背
2.
在下列句子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l)读者欣赏作品清新的故事,却忽略了蕴藏的热情,欣赏文字的朴实,却忽略了作品隐伏的悲痛,实际上近于   
(2)中国古代文化是一座巍峨的高峰,不管我们在儒、释、道哪一条路上行走, ,最终都必然会在山顶上相逢。
(3)多年前,集团首席执行官就感觉自己   ,在集团迅猛发展、国际市场不断拓展的今天,他的危机感丝毫未减。
A.南辕北辙、异曲同工、如临深渊
B.买椟还珠、殊途同归、如履薄冰
C.南辕北辙、殊途同归、如履薄冰
D.买椟还珠、异曲同工、如临深渊
3.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抱歉,打扰您一下!我想跟您垂询一下如何解压,尽快消除心理阴影的问题。”
——记者采访心理学家张教授
B.值此联合国世界文化政策大会召开之际,我谨代表中国政府向大会致以热烈的祝贺。
——中国驻联合国大会代表发言
C.刚才张教授的发言抛砖引玉,对我们关心的问题做了透彻分析,令我们耳目一新。
——学术会议主持人发言
D.你的文稿,我已拜读,总体感觉不错,其中也有几处不妥的地方,我斗胆做了斧正。

2.诗歌鉴赏(共1题)

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唐多令
刘过①
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二十年重过南楼。柳下系船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
黄鹤断矶头,故人曾到否?旧江山浑是新愁。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注]①刘过:字改之,号龙洲道人。南宋爱国词人,与辛弃疾多有交往唱和。②安远楼:在今武昌黄鹄山上,又称南楼。③黄鹤矶:在武昌城西,上有黄鹤楼。④浑是:全是。
【小题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开头两句写楼外之景。一泓寒水,满目荒芦,“满”、“寒”把萧疏的外景同低徊的心境交融在一起,勾勒出一幅黯淡的画面。
B.本词运用对比手法,将眼前凄冷的景象与二十年前登临南楼的回忆和对故人的追念进行对比。
C.“未稳”可见行色匆匆,“又”字更给人以时序催人的忧心、烈士暮年的悲感和无可奈何的叹喟。
D.“浑是新愁”,含义丰富:本有旧愁;添了新愁;愁到了“浑是”的程度,极言分量之重。
E. 买花载酒,是想要重温少年冶游放荡之乐,然而,“不似”一转,毕竟时过境迁,徒增岁月,无复当年乐趣矣。
【小题2】此词抒发了词人哪些情感?联系全词作简要分析。

3.文言文阅读(共2题)

5.
课内文言文阅读: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古今义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
A.悦亲戚之情话B.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C.众人匹之,不易悲乎D.善万物之得时
【小题2】下列各句句式特点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乐夫天命复奚疑?B.莫之夭阏者
C.问征夫以前路D.复驾言兮焉求?
【小题3】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青,取之于蓝B.既自以心为形役
C.农人告余以春及D.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小题4】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和例句中的活用现象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食埃土,饮黄泉
A.琴书以消忧B.万物之得时
C.吾从而D.园涉以成趣
【小题5】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虽有槁暴B.或师焉,或不焉
C.乃瞻衡宇D.君子不齿
【小题6】下列语句中划线的实词,解释不正确的是(  )
A.云销雨霁,彩彻明。   区:天空
B.程氏妹丧于武昌 寻:寻找
C.眄庭柯以颜   怡:使愉快
D.乘化以归尽   聊:姑且
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赵世卿,字象贤,历城人。隆庆五年进士。授南京兵部主事。张居正当国。世卿奏匡时五要。居正欲重罪之。吏部尚书王国光曰:“罪之适成其名,请为公任怨。”遂出为楚府右长史。

迁户部右侍郎,督理仓场。世卿饶心计。凡所条奏,凡所条奏,酌剂赢缩,军国赖焉。进户部尚书。时矿税使四出为害,曩时关税所入岁四十余万,自为税使所夺,商贾不行,数年间减三之一,四方杂课亦如之。岁入益寡,国用不支,边储告匮,而内供日繁。岁增金花银二十万,宫帑日充羡。世卿请复金花银百万故额,罢续增数,不许。乞发内库银百万以济边储,忤旨切责。世卿复言脂膏已竭,闾井萧然,丧乱可虞,揭竿非远。帝亦不省。

税监刘成以水灾请暂停米税。帝以不当尽停。世卿上言:“乡者既免米税旋复再征已失大信于天下今成欲免税额之半而陛下不尽从岂恻隐一念中使尚存而陛下反漠然不动心乎?”不报。

诏罢矿使,税亦稍减。然辽东、云南、四川税使自若,吏民尤苦之。云南遂变作,杨荣被戕。而西北水旱时时见告,世卿屡请减租发振,国用益不支。逾月复奏请捐内帑百万佐军用,不从。世卿遂连章求去,至十五上,竟不许。先是,福王将婚,进部帑二十七万,帝犹以为少,数遣中使趣之。中使出谇语,且劾世卿抗命。世卿以为辱国,闻于朝,帝置不问。

世卿素励清操,当官尽职。帝雅重之。吏部缺尚书,尝使兼署,推举无所私。李廷机辅政,世卿力推之。廷臣遂疑世卿党比。于是给事中杜士全等,御史苏为霖等先后之,世卿遂杜门乞去。章复十余上,不报。乘柴车径去。廷臣以闻,帝亦不罪也。家居七年卒。

(选自《明史·赵世卿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乡者既免米税/旋复再征/已失大信于天下/今成欲免税额之半/而陛下不尽从/岂恻隐一念/中使尚存/而陛下反漠然不动心乎
B.乡者既免米税/旋复再征/已失大信于天下/今成欲免税额之半/而陛下不尽/从岂恻隐一念中使/尚存而陛下/反漠然不动心乎
C.乡者既免米税/旋复再征/已失大信于天下/今成欲免税额之半/而陛下不尽从/岂恻隐一念中使/尚存而陛下/反漠然不动心乎
D.乡者既免米税/旋复再征/已失大信于天下/今成欲免税额之半/而陛下不尽/从岂恻隐一念/中使尚存/而陛下反漠然不动心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
A.兵部: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掌管武官选用及兵籍、兵械、军令等职事,长官为兵部尚书。
B.福王:王爵名。一般是皇帝的直系亲属,或是开国的元勋,或有赫赫战功的人,才封王。
C.疏:文中指古代的一类文书,是封建社会大臣向帝王或上司进言使用文书的统称,属于上行公文。
D.劾:弹劾,指君主时代担任监察职务的官员检举官吏的罪状。与现代社会的“弹劾”的含义有所不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世卿敢于进言,不惧权贵。他上奏提出几点纠正时政的建议,得罪了当权者张居正, 张居正要惩治他,被王国光劝阻。
B.赵世卿富有心计,关注边防。他监督清理仓场时,考虑周全,国家、军队都依靠他;他先后两次请求拨款百万支援边防。
C.赵世卿要求减税,反对奢靡。矿税使到处做坏事,国家经费捉襟见肘,他请求减少百万税款;福王结婚,皇帝要加钱,他不予执行。
D.赵世卿做官尽职,不恋官位。他推荐官员没有私心,推重李廷机却被怀疑结党,于是请求离职,没被批准,最终自己坐车离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世卿复言脂膏已竭,闾井萧然,丧乱可虞,揭竿非远。
(2)而西北水旱时时见告,世卿屡请减租发振,国用益不支。

4.现代文阅读(共3题)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散文”何谓
郭英德
在中国古代文化语境中,作为一种文体,“散文”的内涵和外延一直相当模糊。
首先,以韵律作为分类标准,“散文”可以与“韵文”相对称。古人曾经在“韵”“散”区别的意义上,界说“诗”与“文”两种文体,有时称为“韵语”和“散语”;有时称为“诗律”与“散文”;有时则分辨押韵与不押韵,将不押韵的文本称为“散文”。但是,在中国古人的文体辨析中,是否有韵律,并不足以区分“诗”与“文”,我们既不能说散文是非韵文,也不能说非韵文即散文。
其次,以语体作为分类标准,“散文”可以与“骈文”相对称,排比俪偶为“骈文”,散行直言为“散文”。“散文”与“骈文”相对称的文体意义,到南宋时开始逐渐确立,并大量使用。如吕祖谦认为:“散文以深纯温厚为本,四六须下语浑全,不可尚新奇华巧而失大体。”他说的“四六”即指骈文。但是,奇偶相生、骈散相杂,原本就是汉语文章的特点。因此在历代写作实践中,骈散之分,从来都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骈文容有散行之气,散文也不乏骈偶之语。周必大早就认识到:“四六特拘对耳,其立意措辞,贵浑融有味,与散文同。”所以今人也常常以“散文”统称散体文与骈体文,甚至统称赋,并从学理上探求其相通相融,认为古典散文的研究应该包括骈文和赋在内。
第三,以典籍目录作为分类标准,“散文”隶属集部典籍,经籍、史籍、子籍之文不属于“散文”。南朝梁萧统编纂《文选》,基本上采取了这一选文标准。但是谁也无法否认,经籍、史籍、子籍之中包含着大量的散文(或称“古文”)。经籍如《尚书》《春秋左氏传》,后人称为“史传散文”;《论语》《孟子》,后人称为“诸子散文”;即便《礼记》中的诸多篇章,也进入后人的“散文”视野。所以刘熙载说:“《六经》,文之范围也。”在中国古代典籍文献中,早就形成一个以经部为源头与规范,史部、子部分流殊派,集部蔚为大观的“散文”世界。
因此从整体上看,中国古代散文历时久远,歧义纷呈,旁枝杂出,的确难以“正名”。“散文何谓”,这恐怕已经是,并且永远是一个难以准确回答、也不必准确回答的问题。
当然,中国古代散文的体制、语体、体式无论多么纷繁,多么变动,就其内涵而言,应该有着一脉相承的审美对象和精神结构,借用萧统《文选序》的概括,就是“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我觉得,这一概括,虽然模糊,却也实用,不仅可以指称古代的散文,也可以指称现当代的散文。至于“散文”的外延,完全可以是流动性、开放性、包容性的,因时不同,因体不同,甚至因人不同。“定体则无,大体须有”,这是文体的特质,其实也是“文学”的特质。
因此,从汉语文章的实际出发,“中国古代散文”不能仅限于那些抒情写景的所谓“文学散文”,“而是要将政论、史论、传记、墓志以及各体论说杂文统统包罗在内,不仅如此,而且连那骈文辞赋也都包括在内”(郭预衡《中国散文史·序言》)。这种广义的“散文”观念,超越了20世纪以来学术界对“散文”的内涵与外延的纷繁歧异的辨析,更为符合中国古代文学的实际面貌。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曾经将“散文”与“韵文”相对称,在“韵”和“散”的区别意义上界定“诗”与“文”两种不同文体。
B.“诗”与“文”在古人的文体辨析中清晰的,但现在我们既不能说散文是非韵文,也不能说非韵文是散文。
C.以语体作为分类标准,古人将“散文”与“骈文”相对称,散行直言的称为“散文”,排比俪偶的称为“骈文”。
D.奇偶相生、骈散相杂是汉语文章的特点。在历代写作实践中,骈散之分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两者互相兼容。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今人常常将散体文和骈体文统称为“散文”,甚至将散体文和骈体文统称为赋,并探究他们相通相融之处,认为古典散文研究应包括骈赋。
B.萧统的“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观点概括出了散文的内涵,这不仅可以指古代散文,也可以指现当代散文。
C.“散文何谓”是一个难以准确回答的问题,因为中国古代散文历史久远,歧义纷繁,旁枝杂出,难以“正名”。
D.中国古代散文就其内涵来说有着一脉相承的审美对象和精神结构,无论体制、语体、体式如何纷繁变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籍《尚书》《春秋左氏传》以及《礼记》中的诸多篇章被后人纳入“散文”,说明古代典籍文献中经籍、史籍、子籍之中包含着大量的散文。
B.萧统编纂的《文选》基本以典籍目录作为文体分类的标准,将“散文”归属集部典籍,经史子籍不属于“散文”,这成为后人选文的重要依据。
C.“定体则无,大体须有”是文体的特质,因而散文的外延完全可以是流动的、开放的、包容的,它因时、因体、因人而不同。
D.广义的“散文”不能仅限于抒情写景的散文,也应包括政论、史论、传记、墓志以及各体论说杂文,甚至连骈文辞赋都包括在内。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路碑
曾立力
沿一条青青石板路,从山外面消消停停地走来个陌生老人,窸窸窣窣地屈膝坐定在岔路口后,将一把三弦拉得呜呜咽咽、如诉如泣……
这儿是湘西北大山深处,一个古铜色的三岔路口。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一尊石碑兀然挺立在岔路口中央。
碑高约六尺许,呈黑褐色,表面粗糙,凸凹不平。枯黄的茅草掩埋住大半截碑身,通体布满斑斑点点的蚀洞,伤痕累累,饱经风霜。
岁月无情地洗刷,时光百般地磨砺,碑文早已迷迷蒙蒙,模糊一片。细细地辨认,自然会读到那久远的年代,逝去的往事。
石碑前常有陌生客呆呆伫立,如雕塑。
这老人瘦且干瘪。刀劈斧削如化石般的脸上,镌刻着一道又一道深深的皱褶,仿佛每一道皱褶里都藏着一个辛酸的故事。他来自何方?要到哪去?无从知晓。
每天,当一轮红日喷薄而出,正热吻着碑顶时,老人就会长久地、默默地伫立在碑前,一遍又一遍地摩挲着那模糊不清的碑文,好像那上面自有什么锦绣文章似的,又常常一个人读得泪流满面……
残阳落进了他昏花的老眼,老人日见衰老。
又一日,人们惊奇地发现,老人置备了铁锤、钢錾,窸窸窣窣地镌洗起石碑来。他要为过往行人,为自己镌洗清楚这块石碑?
空旷的山谷里回荡起一串串“叮叮当当”好听的声音。
字字复字字,行行复行行,一锤一錾间,忽闻阵阵话语声:“小不点,安逸嗬!”是川西汉子耗子李的声音,老爱拧他耳朵,见着就耳根辣痛,躲闪不及。“小不点,给俺当上门女婿,中不中?”“乱,乱弹琴,没条枪高,跟老子瞎凑,凑甚热闹!”是谁?谁在逗他?渐次缈远。“等等我,我想你们啊!”泪水随锤起錾落,打在石碑上……
历时七七四十九天,石碑被镌洗一新。原来老人还有一身极好的石匠手艺。一笔一画,苍劲钝拙,犹如碑帖,在风雨中永远不会磨灭!
老人耗尽了最后的精力,带着他的故事走了。或荣或辱,或生或死,或终生遗恨,或死而无憾,内心经历过多少伤痛,谁能晓得?
山里人用上好的柏木棺材,把他葬在了石碑旁。
其时,有一才出学校门没几天的后生,对着石碑大声吟诵起来:民国三十四年仲春,东洋岛夷,怀长蛇吞豕之心,纠集兵力8万有余,旨图陆沉湘西,攻陷芷江,打通进犯大后方之门户。战役由是展开,我铁军独立团,奉命据路口迎敌,喋血鏖战七昼夜。战斗异常之惨烈,反复冲杀,血流成河,全团官兵赴死如归,无一退缩,以身殉国者十之八九。诚可上见古人,下兴来者,而告无愧。倭寇始终未能越路口一步,伤亡千余,闻风丧胆,溃败。为旌伟绩、慰英灵、励同胞、勖后人,谨勒石于兹,以作永记。俎豆千秋,鄄祀馨香,丹心碧血,日月同光,是为至祷。
碑前是如丝如缕的山道,弯弯曲曲,盘旋上升;碑后是裸露着紫铜色胸膛的巉岩峭壁、广阔深邃如海洋般的蓝天……渐渐地,三岔路口立起一座座古铜色的雕像来,在一片如火如荼的霞光里。
(选自《百花园》)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枯黄的茅草掩埋住大半截碑身,通体布满斑斑点点的蚀洞,伤痕累累,饱经风霜”既写出了路碑年久失修的状况,又批评了人们的浅薄无知。
B.“这老人瘦且干瘪,刀劈斧削如化石般的脸上,镌刻着一道又一道深深的皱褶”,这一外貌描写突出了老人的饱经风霜,以引起人们对老人的同情。
C.老人历时七七四十九天,在生命的最后时光独自将石碑镌洗一新,说明老人的行为并没有得到山里人的理解和支持。
D.“小不点,安逸嗬”等一系列语言描写生动地写出了老人的内心变化,使读者从中领悟到了老人对战友的深情怀念。
【小题2】小说详写石碑碑文这一段有何用意?
【小题3】作者以“路碑”为题有什么作用?
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陈寅恪先生轶事
1925年,陈寅格的身影出现在清华园里,接到国学院导师的聘书时,年仅36岁。清华大学新成立的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中最晚到校的陈寅恪,在当时并不出名,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相比,陈寅格既没有显赭的声望,又没有镇服人心的学位。无著作、无文凭的陈寅恪受梁启超(一说吴宓)举荐为导师时,一度为当时的清华校长曹云祥所拒绝。
陈寅恪治学面广,宗教、历史、语言,类学、校勘学等均有独到的研究和著述。他曾言:“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令人惊叹的是陈寅恪的博学,他在课堂上讲授的学问贯通中西。因此,陈寅恪的课上学生云集,甚至许多名教授如朱自清、冯友兰、吴宓等都来听他的课。 当年的华北学术界分成两派,一派是本国培养的学者,另一派是有留学经历的。本土派认为,留洋派不懂国情,你的学问再高,也是隔靴搔痒,解决不了中国问题;留洋派就觉得本土派太迂腐,眼光太狭,不掌握现代化的工具:因而两派互相瞧不起。但不管是哪一派,谁都不敢瞧不起陈寅恪,这在学术界堪称传奇。
1941年受香港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许地山所邀,任职客座教授,讲授隋唐史,仅讲授韦庄《秦妇吟》一诗,耗时两个月。1941年8月4曰,许地山逝世,他接任系主任。1941年底香港沦陷,学校停课,生活物资奇缺, 由于陈寅恪懂日文,日军十分礼遇之,寅恪拒不接受日人馈赠。期间寅恪闭门治学,撰《唐代政治史略稿》一书,香港日本政权欲以高薪聘请其任香港东亚学院院长,未果。
陈寅恪倡导,为人治学当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1953年中科院拟任命他为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二所所长。在他1953年12月1曰的 《对科学院的答复》里,提出就任所长的两个条件,第一条:“允许中古史研究所不学习政治。” 第二条:“请给一允许证明书,以作挡箭牌。”
陈寅格讲学还注意自然启发,着重新的发现。对学生只指导研究,从不点名,从无小考;就是大考,也只是依照学校的规章举行,没有不及格的。 他常说:问答式的笔试,不是观察学生学问的最好办法,因此每次他都要求学生写短篇论文代替大考。但陈寅恪又强调:做论文要有新的资料或者新的见解,如果资料和见解都没有什么可取,则做论文也没有什么益处。
陈寅恪在讲授历史研究的心得时,常说:“最重要的就是要根据史籍或其他资料以证明史实,认识史实,对该史实有新的理解,或新的看法,这就是史学与史识的表现。”他的学生曾经回忆道:“陈老师在讲历史研究时,常说:凡前人对历史发展所留传下来的记栽或追述,我们如果要证明它为‘有’,则比较容易,因为只要能够发现一二种别的记录,以作旁证,就可以证明它 为‘有’了;如果要证明它为‘无’,则委实不易,千万要小心从事。因为如你只查了一二种有关的文藉而不见其‘有’,那是还不能说定了,因为资料是很难齐全的,现有的文籍虽全查过了,安知尚有地下未发现或将发现的资料仍可证明其非‘无’呢? ”陈寅恪对学术研究的严谨态度由此可见一斑。难怪傅斯年对他进行这样的评价:“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中国近 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梁启超说:我梁某算是著作等身了,但总共著作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
陈寅恪逝世后,因一直未能真正平反,各地政府不愿接受寅恪先生的遗骨。骨灰先是寄存火葬场,后寄存银河公墓。直到2003年才与夫人合葬于江西穿山植物园。墓碑旁一大石上由著名画家黄永玉制陈寅恪终生恪守的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有改动)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陈寅恪受举荐为导师时,为校长曹云样所拒绝的原因是没有显赫的声望,又没有镇服人心的学位。
B.陈寅恪的课上学生云集,甚至许多名教授如朱自清、冯友兰、吴遂 等都来听他的课,主要是因为刘文典对他评价甚高。
C.1941年底香港沦陷,生活物资奇缺,寅恪拒不接受日人馈赠表现出他的民族大义和爱国主义情怀。
D.陈寅恪讲学注意自然启发,着重新的发现。尤其让学生佩服不已的是他对学术研究有着严谨的治学态度。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对学生只指导研究,从不点名,从无小考;就是大考,也只是依照学校的规章举行,没有不及格的,说明陈寅恪比较善良和关心学生。
B.不管是本土派还是留洋派,谁都不敢瞧不起陈寅恪,主要原因是他博学、治学面广,课堂上讲授的学问贯通中西。
C.在陈寅恪看来,凡前人对历史发展所留传下来的记载或追述,如果要证明它为‘无’,委实不易,因为资料是很难找齐全的。
D.文章列举了傅斯年、梁启超对陈寅恪的评价,目的是突出陈寅恪的博学、治学严谨以及在学术界崇高的地位。
E. 文章介绍了陈寅恪传奇的经历,让读者比较立体地了解一代大师的风采。他生前获得众人的尊重,逝后也获得了很高的评价。
【小题3】陈寅恪墓碑旁大石上镌刻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句话,在陈寅恪身上体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文本加以概括。

5.材料作文(共1题)

10.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作文。
(1)《华严经》里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2)《最初的梦想》里唱道:
最初的梦想 紧握在手上
最想要去的地方 怎么能在半路就返航
最初的梦想 绝对会到达
实现了真的渴望 才能够算到过了天堂
(3)今年2月,52岁的浙江菜贩范国梁来到北京,成为北京大学的一名旁听生。只读过三年书的他,想重新修订先祖古籍。事实上,在北大清华等高校,旁听生数以千计,从二十岁出头到年过花甲,他们在京过着窘困的生活,但却一直坚持着。
请根据你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体会,选准一个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性文章。

6.语言表达(共1题)

11.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各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长处,也有自己的短处。 (1)    ,看不到自己的短处,甚至把短处也看成长处。这种“强者政策”是要不得的。   (2)   ,即一个落后的贫弱的民族更容易看到自己的短处,看不到自己的长处,甚至把长处也看成短处。如果  (3) ,甚至主张用外民族的文化完全取代自己的文化,那就必然会大大挫伤民族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大大损害民族文化在民族认同方面的力量。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3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2道)

    现代文阅读:(3道)

    材料作文:(1道)

    语言表达:(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