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1题)
A.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 裁。 |
B.《故乡》是一篇作者亲身经历的散文,写了作者回乡的见闻和感受,按照“回故乡”“在故乡” “离故乡”安排情节。通过对比突出主题。 |
C.《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分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部分。鲁迅称之为“史家之 绝唱,无韵之离骚”。 |
D.《与谢中书书》作者陶弘景,字通明,南朝齐梁时期道家思想家、医学家。这是他写给谢中书的回信。 |
2.字词书写- (共1题)
(1)菩提 惬意 鱼惯而上 分道扬镳 (2)嶙峋 箫索 与日俱增 驰名中外
(3)栈桥 倔起 仙山琼阁 登峰造极 (4)恣睢 喷薄 玲珑剔透 浮想连翩
(1)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 (2)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
(3)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
3.诗歌鉴赏- (共1题)
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小题1】词的上阕写景,围绕“____”词着笔,渲染了___________的气氛。【小题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阕。
4.现代文阅读- (共2题)
大洋中脊的特殊地质结构
梁鑫峰
①自古以来,人类就知道陆地上有山脉;其实海洋里也有山脉,这些山脉被称作大洋中脊。
②人们意识到海底也有山脉,只不过100多年的时间。大洋中脊的发现,可以追溯到1872年英国“挑战者”号的全球调查。“挑战者”号上的科学家利用测深锤发现大西洋中部有一处高高隆起的地方。1925-1927年,在德国“流星”号考察期间,科学家利用声学回声测深法再次确认了这山脉的存在。他们还发现,这条位于大西洋底的山脉竟然通过好望角,延伸到了印度洋。
③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间,印度洋中脊和东太平洋中脊也陆续被发现。“二战”后,船载声学设备的发展极大促进了人们对大洋中脊的研究。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地质学家已经知道地球上每个大洋的洋底都有山脉,并且这些山脉连成一个巨大的海底山脉系统。
④大洋中脊的发现使得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也向前迈出了一大步。正是因为大洋中脊的发现,让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开始得到重视,诞生了海底扩张学说,并进一步发展成现在被人们普遍接受的板块运动理论。
⑤大洋中脊既是海洋深处的巨大山脉,又是新的海洋洋壳生成的地方。大洋中脊的中轴线上坐落着众多的“火山口”。在那里,灼热的岩浆由地幔向上涌,逐渐冷却,结合周围已软化的岩石形成新的洋壳。新生成的洋壳挤压大洋中脊两边已有的地壳,不断向外扩张,并最终在板块的交界边缘俯冲回地幔去。因此,洋壳在大洋中脊出生,在板块与板块的撞击中消亡。在过去的几十亿年里,大洋洋壳就这样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⑥研究发现,大洋中脊相对其中轴线几乎是对称的。从中轴线往外,水深逐渐增加。比如大西洋中脊的中轴线处水深大约为2500米,但其外沿的水深则有5000多米。究其原因,中轴线处的洋壳刚刚形成,温度最高,因此其密度较小,所以也就升得最高。在几百万年的地质时间尺度上,中轴线处的洋壳往外移动,其温度逐渐降低,密度增加,随之也就慢慢沉了下去。于是,这些高大的海底山脉就形成了。有时,这些山脉还会露出海面形成岛屿,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冰岛。
⑦虽然同为巨大的山脉,但是海底山脉和陆地山脉的生成机制不同。陆地山脉大多是由板块相互挤压形成的,大洋中脊则是新的海洋洋壳生成的地方。大多数大洋中脊的中轴线处存在一个被称为中央裂谷的特殊结构,形态类似山谷。大洋中脊就像是被从中轴线处劈开来一样。不过,不同的大洋中脊,其中央裂谷的形态也不同。比如,大西洋中脊的中央裂谷非常巨大,大概有25-30千米宽,且有1000-2000米深;而位于东太平洋中脊的中央裂谷只有不到1000米宽,深度也不到100米。这些差别主要是由于不同大洋中脊处新生成地壳的扩张速度不同。扩张速度快的(大于5厘米/年)大洋中脊会呈现出如东太平洋隆起样的结构,扩张速度慢的(小于5厘米/年)则更像大西洋中脊。
⑧大洋中脊以其特殊的地质结构吸引着众多地质学家、海洋学家和生物学家。他们的发现和研究极大推动了人类对于地球和生命的认识进程。
(选文有删改)
【小题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______。采用了_____顺序。
【小题2】大洋中脊的特殊地质结构有哪些特点?
【小题3】请结合词语运用,具体分析划线句子语言的准确性。
(1)人们意识到海底也有山脉,只不过 100 多年的时间。
(2)研究发现,大洋中脊相对其中轴线几乎是对称的。
【小题4】请分析第⑦段画波浪线句子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德国“流星”号考察期间,科学家利用声学回声测深法再次发现大西洋底的山脉通过好望角, 延伸到印度洋。 |
B.“二战”后,船载声学设备的发展极大促进了人们对大洋中脊的研究,东太平洋中脊和印度洋中 脊陆续被发现。 |
C.大洋中脊的发现,让大陆漂移学说开始得到重视,诞生了海底扩张学说,并进一步发展成为板块 运动理论。 |
D.大洋中脊中轴线上众多“火山口”喷出的灼热的岩浆,由地幔向上涌,逐渐冷却成为岩石,形 成了新的洋壳。 |
红烛
丛维熙
①1948年,我读初二。开学之后,一位新老师走进了我们的国文课堂。就是这位老师,激活了我的文学潜能,使我义无反顾地走上了从文之路。
②这位老师名叫田秀峰,上作文课的时候,他从来不出题目,而是让我们自由命题。他的理论依据是:同学们来自不同的生活领域,个性相异,若都在一个命题下行文,难以发现人才。全班的同学对这位老师充满了好奇。我内心则对这位老师十分欣赏.
③为了摸清他的底细,一天下课之后,我敲开老师宿舍的门,借口来补交作文课上没能完成的作文。我在他的书架上发现了一本题为《一串念珠》的书,书皮上印有田秀峰的名字。这是我第一次遇到出版个人著作的国文老师。尽管那本书开本很小,书页也不太厚,但还是激起我对这位老师的崇敬。
④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更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在下一次作文课上,他兴冲冲地当着全班同学朗读我那篇补交上去的作文。那篇作文题为《青青的河边》,写的是我们几个同学星期天去通县门外一个叫小闸的水塘边玩水的趣事。其中一个名叫陈景文的同学,是个水中超人,在游泳比赛中如水中蛟龙,把所有参加游泳比赛的同学远远地甩在了后边。在作文中,我把他誉为《水浒传》中的“浪里白条——张顺”。有意思的是,田老师在朗读我的作文时,全然没有了老师之尊,一会儿摇头晃脑,一会儿停步凝思,一会儿开怀大笑。此举,顿时拉近了与同学们的距离。
⑤第二件难以忘怀的事情,还是与作文有关。有一次在自由命题作文课上,我写了一篇题为《桃花盛开的时候》的作文。叙述了我童年时,与山村的小伙伴在遍山的桃花丛林中叠垒石塔的记忆。一个绰号叫“小马驹子”的小伙伴,是我们中间的头头儿,他臂力过人、胆量很大,曾经骑着一匹没有马鞍的马,在家乡山道上驰骋,到山后一个村镇去看皮影戏,这可是我们谁都不敢做的事情。可是当他带着我们用石头垒起一个个石塔后,悲剧降临到了他身上——他脖子上长了一个疔疮,没过三天就去世了。他走了之后,这个小山村失去了宁静。有的乡亲说,他不该在山巅垒塔,让山神背上驮着塔,山神恼火了……有的乡亲说,那石塔正好对着他的家宅,冒犯了地下神灵……我那时年纪小,心中没那么多迷信,只是再看那满山村桃花时,感到那些艳丽的花瓣如同浸染了血浆……
⑥田老师看了我这篇作文后,没有像上次那样在班上进行朗读,而是拿着去找学校教导主任——我的家叔丛陆人。当天,我叔叔便把我叫到他的办公室,把我写的作文拿出来,说:“这真是你写的吗?”我说:“是的”。他告诉我:“田老师认为你身上蕴藏着有待开发的文学细胞,我觉得很对,你以后要多多向田老师请教,他是个有见识的国文老师。”得到叔叔的鼓励,我异常兴奋,这一刻,决定了我一生从文的归宿。
⑦从此,田老师的宿舍成了我常去的地方。他那百无禁忌、心口如一的个性,在我少年时期播下了行文的种子和做人的罗盘。
(选自《浙江日报》,有删改)
【小题1】本文以“红烛”为题,有什么深层含义?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小题2】请解释第①段中的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小题3】请赏析第④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田老师在朗读我的作文时,全然没有了老师之尊,一会儿摇头晃脑,一会儿停步凝思,一会儿开怀大笑。此举,顿时拉近了与同学们的距离。
【小题4】你怎样理解第⑤段末画波浪线的句子?
【小题5】读完全文后,以“田老师是一位”开头为田老师写几句评价语。
5.综合性学习- (共2题)
①不久前,一名带孩子的女性旅客因为等待迟到老公的缘故,用身体强行阻挡车门关闭,造成列车晚点发车,铁路公安已介入调查处理。
②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缰绳约束的野马必将迷失方向,深入不毛;没有堤坝阻隔的洪水必将肆虐成性,冲毁家园; , 。规矩是用来遵守的,不是用来随便践踏的。该女子自己也没想到的是,她的一个荒唐而执拗.的决定,将面临法律的惩.罚。这样的结果我们都不想看到,即使事后懊悔.也无济于事,可是有些行为一旦违反了规矩,虽然影响的可能只是一个人或极少数人,但是针对高铁动车来说,影响的是一整车乘客。试想,如果每个乘客都像这名女乘客一样任性,哪怕一名乘客只耽误1秒钟,高铁都将寸步难行,就会变成名副其实的“慢车”。
③公众场合并非法外之地,人们一旦做错事,必定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越是公共场合越要恪守文明底线。尊重公共秩序,不仅需要遵守不同场合的其他要求,更要遵守公共交通工具基本的使用要求。与人方便,才是与己方便。
【小题1】请用正楷将语段中画线的内容工整地书写在“田”字格里。


【小题2】请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上汉语拼音。
(1)践踏(_______) (2)执拗(________) (3)惩罚(_______) (4)懊悔(_______)
【小题3】第①③段中各有一处语病,请找出一处加以修改。(不抄原句,直接写修改后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请在第②段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之与上下文语意连贯,与前面的句子句式相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讽刺文学是初中阶段语文学习中开始接触的重要文学类型,学校语文学习小组的同学为此展开了专题学习,收集了许多关于讽刺文学的资料并开展了专题探究。请你一起参与吧!
【小题1】上面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在材料中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讽刺文学源远流长,早在先秦时代的《诗经》和寓言中就已有之。晋唐也已有之。中文的“讽刺”一词在唐代所写的《隋书》中即已经出现。“讽刺”在日文汉字中写作“风刺”。明代讽刺文学没有大的艺术成就,到了清代,吴敬梓创作的《儒林外史》堪称中国讽刺文学的绝唱。之后,《狂人日记》《围城》等将中国讽刺文学上升到新的阶段。
西方讽刺小说,可以上推到古罗马帝国希腊作家路吉阿诺斯的《真实的故事》。后来讽刺文学在荷兰、法国、西班牙和英国等国相继发展。法国拉伯雷的《巨人传》、西班牙塞万提斯《堂吉诃德》都是西方讽刺文学的名篇。
【小题2】请参考材料内容,为第二部分补上一个合适的小标题。
(1)漫画法
用夸张手法,把人或事的假、丑、恶加以扩大或缩小,使之变相、变形,以突出特征。《儒林外史》中严监生疾终正寝时,着力刻画了他竖着的两个乎指头,揭示了他嗜钱如命的特点。
(2)对比法
即把被讽刺的对象,在对待同一人或事的前后不同言行进行描述,以显示被讽刺对象的愚蠢可笑。《我的叔叔于勒》围绕于勒有无金钱,描写菲力普夫妇前后判若两人的变化,揭示了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3)托物法
把讽刺对象托比于某物,使讽刺对象具体化、形象化。《惠子相梁》中庄子把好友比作猫头鹰,描写猫头鹰将腐鼠视为美味的神态,讽刺之意溢于言表。
(4)反说法
用肯定赞美的语言描述明显的丑恶、虚假现象,表达作者的鄙视与挖苦。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称清朝留学生“实在标致极了”,表达的正是厌恶之极的情感。
【小题3】请把资料补充完整
主要来自于_______国作家________所写的 《格列佛游记》。
讽刺文学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乃至社会生活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漫画《天空之城》和雅虎取名都与本学期所学讽刺小说密切相关。请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日本漫画家宫崎骏的动画电影《天空之城》中有个飞行岛屿,那里的人以神奇的飞行石技术建造出可漂浮空中的城市。这座空中的帝国,在文明破灭之后,依然继续飘浮在天空中。《天空之城》的灵感及故事架构,主要来自于 国作家 所写的 。
【小题4】这段文字的内容发生在哪个国家,你对文中涉及的两项发明有何看法?
我看到有一位在做将冰煅烧成火药的工作。他还给我看了他撰写的一篇关于火的可煅性的论文,他打算发表这篇论文。
还有一位最巧妙的建筑师,他发明了一种建造房屋的新方法,即先从屋顶造起,自上而下一路盖到地基。他还为自己的方法辩护,对我说,蜜蜂和蜘蛛这两种最精明的昆虫就是这样做的。
6.作文- (共1题)
文题一:请以“没想到我如此 (虚荣、坚强、幸运……)”为题,结合个人生活经历,写一篇文章。
文题二: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场景一:运动场上。一名同学纵身一跃,跨过了1.5米的横杆;一个小个子连跳三次,也没能越过1.2米的高度:老师说,尽力去跳就好。
场景二:春游途中:地里的小草因为干旱正在艰难的生长,大家纷纷议论,担心它难以茁壮成长,老师说,尽力去长就好。
“尽力而为就好”这一点引起你哪些联想和思考?要求:①若选题一,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写作;若选题二,请按要求拟题,然后写作;②感情真实,文体不限(诗歌不少于20行);③说真话,抒真情,忌抄袭;④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校名和姓名;⑤书写工整,不少于600字。
7.- (共1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级狭,才通人。复 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陶潜字元亮,大司马侃之曾孙也。祖茂,武昌太守。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①然。又不营生业,家务悉委之儿仆。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尝言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性不解音,而畜②素琴一张,弦徽③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日:“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以宋元嘉中卒,时年六十三,所有文集并行于世。
(节选自《晋书·陶潜传》,有删改)
(注释)①融:和悦。②畜:通“蓄”。③徽:系琴弦的绳子。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林尽水源 (___)
(2)悉如外人 (___)
(3)惟遇酒则饮 (___)
(4)未尝有喜愠之色 (___)
【小题2】选出下列加点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 )
A.屋舍俨然/然足下卜之鬼乎! |
B.见渔人,乃大惊/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
C.其亲朋好事/得其船 |
D.大司马侃之曾孙也/属予作文以记之 |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小题4】一般景物或人物描写可以反映社会风貌。请按提示在 A、B、C 处填写恰当的内容。

【小题5】(甲)文描写桃花源有何意义?和(乙)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1道)
字词书写:(1道)
诗歌鉴赏:(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综合性学习:(2道)
作文:(1道)
:(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6
5星难题:0
6星难题:2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