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6题)
A.近日拜读了你的大作,我心中顿有一种大彻大悟之感。 |
B.您大驾光临,顿使寒舍蓬荜生辉。 |
C.仁兄初次惠临舍下,小弟招待多有不周,还望海涵。 |
D.家母最近身体有点贵恙,希望你们不要叨扰她老人家。 |
竹是什么呢?竹本固,不 ▲ ;竹性直,不 ▲ ;竹心空,不 ▲ ;竹节贞,不改志向,所以,竹是君子的化身。
A.通权达变 趋炎附势 见异思迁 | B.见异思迁 趋炎附势 刚愎狭隘 |
C.趋炎附势 通权达变 刚愎狭隘 | D.刚愎狭隘 见异思迁 通权达变 |
A.哺育(bǔ) 佣金(yōng) 压轴戏(zhòu) 戛然而止(jiá) |
B.晕船(yùn) 悲恸(tòng) 拗口令(ào) 沸反盈天(yíng) |
C.烘焙(péi) 叱咤(zhà) 夫妇俩(liǎ) 呱呱坠地(gū) |
D.箴言(zhēn) 冰雹(báo) 迫击炮(pǎi) 半身不遂(suì) |
A.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
B.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
C.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
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
A.“双创特区”以围绕聚集青年大学生、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人才、海外人才、企事业人员四类人才为重点,创新创业。 |
B.在风景优美但交通不便的山区搞开发,最大的难处在于既要改善和解决人们当下的实际困难,又不能以牺牲未来为代价。 |
C.滴滴与优步中国火速合并,加上网约车新政的出台,使滴滴面临着巨大的转型,因此谣言应声而起,滴滴出行公关部人士对此迅速给予了回应。 |
D.47年前,“东方红一号”的成功发射,打破了超级大国对航天技术的垄断,显示了中国人民勇攀高峰的决心,奠定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
①尊王言必称尧舜 忧世心同切孔颜
②万顷重湖悲去国 一江千古属斯人
③于文章无甚解,会意此心,浮华洗尽
得山水有清音,就荒三径,归去来兮
④建功立业,修文韬武略 安命顺时,养学问才思
A.孟子 屈原 陶渊明 “三曹” |
B.孔子 屈原 陶渊明 “三苏” |
C.孟子 白居易 谢灵运 “三曹” |
D.孔子 白居易 谢灵运 “三苏” |
2.文言文阅读- (共1题)
杜生,宋阳翟人。生壮时,有田城南五十亩,与兄嫂力田自养。既兄有子娶妇,不能赡,则尽让其田与兄,携妻子走城西里中,借草庐而居。
是时生理方窘,乃为人选日卖药。人谢之布粟薪盐即受,或以金钱不受也。子既壮,任稼器。乡人与田三十亩耕之,有余力,又为人佣耕,自此稍稍赡给。生曰:“嗟乎,一日两饭,三岁一衣,人已各足,吾又何求”?于是呼乡邻贫者教之择曰卖药,乡邻愚不能骤解, 术不售,生又执之,得钱谢即与乡邻。时时端坐,不出篱门者三十年。
黎阳孙尉闻而造之,问曰:“闻生三十年不出篱门,信乎?”生曰:“告者过耳,十五年前,尝携老妻坐桑下纳凉,前年娶子妇时饭其母,亦曾避之东篱外,但无用于世,无求于人,故不喜远游耳”。问:“生何以为养”?曰:“数年前曾卖药,今直耕田”。问:“观书否”?曰:“二十年前亦曾观书,无题款,当时极爱其议论,今顾忘之。”“子可宦否”?曰:“村朴儿何能宦?然性质颇浑厚,薪水出门,可数行迹以待其归。处其妻甚欢爱,然未尝见嬉笑也”。孙尉闻其言,闵然若有失。归数日,忽忽自咎曰:“痛哉,杜生视吾侪若蝇蛆矣”。
生居西城五十年,未尝速客,人召之亦不往。好事有力者,高其节,相造请,生亦终不报谢。生孤立行一意,然人皆爱敬之。生不能具酒肉也,室中有两瓮盛菜米,一榻草荐,气宇闲旷,言论精简,颓然山立,不见喜怒,无贤不肖,皆知其为有道君子,年九十八而终。
论曰:余读《后汉书》,每极慕申屠蟠、黄叔度,可谓近道矣。不摇其神,不失其身,郭林宗、苻融,殆有愧焉,谓其不能忘情于名也。呜呼,名与身孰亲?若杜生者,贤矣哉。
(选自郑晓《杜生传》,有刪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人谢之布粟薪盐即受 谢:酬谢 |
B.术不售 售:卖出 |
C.未尝速客 速:邀请 |
D.生亦终不报谢 报谢:回访 |
A.杜生本来与兄嫂同住,侄子婚后种地收入难以供给家用,他就携妻儿投奔城西里中。 |
B.黎阳孙尉曾经慕名拜访杜生,杜生看他就像蝇蛆一样,孙尉听到他的话,怅然若失。 |
C.多邻与杜生相处十分和睦。杜生为乡邻选日卖药不收金钱,乡人无偿送地给他耕种。 |
D.作者读《后汉书》,常常仰慕申屠蟠、黄叔度二人,可以说他们是接近大道的。[来ZXXK] |
(1)性质颇浑厚,薪水出门,可数行迹以待其归。
(2)不摇其神,不失其身,郭林宗、苻融,殆有愧焉,谓其不能忘情于名也。
【小题4】作者为什么说杜生是一位真正的贤者?
3.现代文阅读- (共1题)
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对增强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民俗文化是一种无处不在的深厚传统,而民俗文化学在中国则是随着整个社会走向现代的历史进程而出现的,其深厚根基则是在几千年的本土文化之中。据史料记载,起源古老的节日风俗乃至一切民间习俗,它的成因一般说来总是与原始社会中一个部落、一个部族或后来的一个民族全体成员最根本的共同愿望密切相关,往往是从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需要而产生的,最初总有一种功利目的。而当风俗一旦形成便有其相对的独立性,有它自己的生命流程,随着人类世代的绵延,风俗不断被补充、被修正,并被代代相传。由于生存环境的变迁,后代的人们往往不能理解远古祖先创造这些习俗活动的真正动机,遂根据各自的生存条件和状况,对这些习俗作出新的合乎逻辑的解说,这样就造成了或附会了许多有关习俗的解释性民间传说。可见,传说的附会总是在习俗形成之后,实际上是为了延续或加强这一习俗才发生的。
端午节作为我国传统节日,无疑是中华民族最具深厚文化底蕴的民俗文化之一。起初,端午节是从南方吴越地区传播开来的祭祀龙图腾的民俗节日,因此可以称为龙的节日,是对龙图腾的祭祀,是先民希望证明和显示自己的“龙子”身份,以此祈求龙保佑健康与安全,从而达到祛邪、疗病或祷祝丰收等等的目的。可见,端午这个节日,远在屈原出世以前已经存在,而它变为屈原的纪念日,又远在屈原死去以后。为什么传说端午起源于屈原投汨罗江自杀?其根源于民众生活的某种实际需要,而用某个传说来解释它。正如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中提到的除屈原外,介子推、曹娥、越王勾践的遭遇也都曾和端午节发生过关系。其实,在中国的漫长历史里,民间流传的端午习俗传说一定还要更多更复杂。经过淘汰才留下了上述四人保存于古籍之中。又经过多少年的流传到今天,人们已不再把端午习俗与介子推、曹娥、勾践并提,而只与屈原相联系了。这就是说,屈原的传说战胜了其他所有的传说,与端午节习俗建立了最牢固的联系。屈原的品质,显然要比他们更高洁,更符合我们民族的理想。
端午节在漫长的历史发展演变过程中,伴随着人类生活方式、思想方式的发展而变化。从早期单一的辟邪驱瘟主题,逐步发展到兼顾辟邪驱瘟和纪念先贤,两个主题并重。其中既包含着我国古代天文学、医学知识,也体现着人民的忠孝观念。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端午节民俗中具有迷信性质的辟邪色彩逐步淡化,游戏娱乐(特别是其中龙舟竞渡游戏)成分逐步加强。可以说,同我国其它传统民俗节日一样,端午节的演变过程记录着中国人走过的历史脚印。
深沉的民族感情来源于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培育。当今,随着时代的变迁,外来文化大举入侵,许多人沉醉于“圣诞节”、“愚人节”等洋节,渐渐淡忘了我们中华民族自己的传统节日。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必须要认识到,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保持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传统民族节日在文化上的传承。今天,我们只有用实际行动捍卫和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心怀敬畏,责无旁贷。
【小题1】下列有关“传统节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有利于增强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
B.节日风俗一旦形成便有其独立性,有自己的生命流程,不会再随生存环境的变迁而改变。 |
C.为了延续或加强某一节日风俗,人们往往根据各自的生存状况,对习俗做出新的解说。 |
D.传统节日的演变记录着中国人走过的历史,需要我们心存敬畏,传承弘扬。 |
A.端午节在漫长的历史发展演变过程中,伴随着人类生活方式、思想方式的发展而变化,是中华民族最具深厚文化底蕴的民俗文化。 |
B.诗句“玉粽袭香千舸竞,艾叶黄酒可驱邪”反映出端午节纪念先贤和辟邪驱瘟的主题以及游戏娱乐的特点。 |
C.虽然端午节早就存在,但由于屈原更高洁的品质,更符合我们民族的理想,于是屈原的传说与端午节建立了最牢固的联系。 |
D.端午节对于每个中华儿女来说,不能仅停留在吃粽子享休闲的层面上,而应该体味和感受中华文化的精髓,重拾对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信仰和尊崇。 |
4.材料作文- (共1题)
某中学举行建校80周年校庆活动,先后邀请三位知名校友作报告。第一位校友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时说“要做别人不做的事”,第二位校友觉得最关键的是“要做自己喜欢的事”,第三位校友则要求大家“要把自己不喜欢的事做好”。同学们听完后,有的议论纷纷,有的陷入了沉思。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5.语言表达- (共1题)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6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1道)
材料作文:(1道)
语言表达:(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