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辽阳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86019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9/12/11

1.选择题(共1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车子驶出南宁,那一碧如洗的天空,那悬浮着的朵朵亮白的云彩,就一直跟着我们,___________,在朗照我们头顶的同时,也使得一座座青山更加碧绿青翠,更加葳蕤生姿。

这是一趟长达数日的下乡调研。我坐在车里,望着车外那些周转曲折的青山和田野,六个小时的路程,我们越过宽阔的红水河,穿过十几个幽深的高速路隧洞。每到一个服务区,我们都要___________地下来走走看看。( );还有那金黄的田地,浓郁的稻香,更是让我们___________。

前方是忻城,是此次下乡调研的必经地。虽然我工作二十几年来,不敢自诩“走遍了八桂大地”,除了忻城县,但确实其他的县、市、区都已到过。唯独这忻城县,有多少次的谋划,就有多少次的___________,最终都因各种原因而无法踏上这片土地。这次实现一个期盼已久的愿望,心情自然是激动和美妙的。

【小题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如影随形 迫在眉睫 眼花缭乱 失之交臂
B.如胶似漆 迫不及待 眼花缭乱 坐失良机
C.如影随形 迫不及待 应接不暇 失之交臂
D.如胶似漆 迫在眉睫 应接不暇 坐失良机
【小题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一抬眼,一齐向我们迎面扑来的是那些蓝天白云,那些青山绿水
B.一抬眼,那些蓝天白云,那些青山绿水,一齐向我们迎面扑来
C.那些蓝天白云,那些青山绿水,一抬眼,一齐向我们迎面扑来
D.一抬眼,我们一齐向那些蓝天白云,那些青山绿水迎面扑去
【小题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我工作二十几年来,虽然不敢自诩“走遍了八桂大地”,除了忻城县,但其他的县、市、区确实都已到过。
B.工作二十几年来,虽然我不敢自诩“走遍了八桂大地”,但除了忻城县,其他的县、市、区确实都已到过。
C.我工作二十几年来,虽然不敢自诩“走遍了八桂大地”,但除了忻城县,其他的县、市、区确实都已到过。
D.工作二十几年来,虽然我不敢自诩“走遍了八桂大地”,除了忻城县,但其他的县、市、区确实都已到过。

2.诗歌鉴赏(共1题)

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有美堂暴雨[注] 苏轼

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

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

十分潋滟金樽凸,千杖敲铿羯鼓催。

唤起谪仙泉洒面,倒倾鲛室泻琼瑰。

[注]有美堂,在杭州吴山最高处,左眺钱塘江,右瞰西湖。堂名“有美”,是因宋仁宗赐梅挚诗句“地有吴山美,东南第一州”而来。欧阳修曾作《有美堂记》,时人也纷纷吟诗作文题吟此堂。《有美堂暴雨》是苏轼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初秋作,苏轼时官杭州通判。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突出了作者所处地势很高,因而所见的暴雨,与平地所见不同,为下文做铺垫。
B.颈联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以“金樽”指代西湖,这两句诗绘声状形,想象奇特。
C.尾联中诗人突发奇想:用泉水浇醒李白,让他看奇景,请他写出珠玉般的诗篇来。
D.全诗以雄奇的笔调、精妙的语言摹写了诗人在有美堂中所见到的暴雨急至的情景。
【小题2】请结合诗句赏析诗歌颔联。

3.文言文阅读(共1题)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白,太白,兴圣皇帝九世孙。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白之生,母梦长庚星,因以命之。十岁,通诗书。既长,隐岷山,州举有道不应。苏颋为益州长史,见白,异之。曰:“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学,可比相如。”然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日沉饮,号“竹溪六逸”。

天宝初,南入会稽,与吴筠善,筠被召,故白亦至长安。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徒醉于市。帝坐沉香亭,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颒面,稍解,授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摘其诗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与知章、李适之、汝阳王、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酒中八仙人”。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白浮游四方,尝乘月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

安禄山反,转侧宿松、匡庐间,永王璘辟为府僚佐。璘起兵逃还彭泽败当诛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会,还寻阳。

(节选自《新唐书·李白传》)

[注]①兴圣皇帝:即西凉武昭王李暠,唐玄宗二年追谥。②有道:唐时选举科目之一。③颒:huì,洒。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璘起兵逃/还彭泽/败/当诛/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
B.璘起兵/逃还彭泽/败/当诛/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
C.璘起兵/逃还彭泽/败/当诛/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
D.璘起兵逃/还彭泽//败/当诛/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之后取字,二者常有某种联系,人们常称呼字以表示礼貌。
B.诗书,文中指诗作和书法。文中的“通诗书”指李白善于写诗,书法亦有较深的造诣。
C.天宝,唐玄宗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般由皇帝发起。
D.赦,指减轻或免除刑罚。新皇帝登基或者皇宫有重大喜庆时,通常会赦免一批罪犯。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受到赞赏。苏颋为益州长史时,看到李白,认为他是不同一般的人;李白拜见贺知章,贺知章见到他的诗文,感叹说:“您是天上被贬下人间的仙人啊。”
B.李白慷慨豪爽。他爱好纵横术数,学击剑,想当个游侠之士,轻视财产而乐于施舍;客居任城时,同孔巢父等五人居于徂徕山,整天酣饮,当时号称“竹溪六逸”。
C.李白放荡不羁。他陪玄宗饮酒,喝醉了,让高力士替他脱鞋;他曾借着月色与崔宗之乘船从采石至金陵,身上穿着皇帝所赐宫锦袍,坐在船中,旁若无人。
D.李白才华横溢。李白与玄宗在沉香亭饮酒,玄宗心中突然有些感慨,想要李白替他写歌词,李白酒醉稍醒后,下笔成文,词章婉转华丽,意精旨切,不留余思。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
(2)力士素贵,耻之,摘其诗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

4.现代文阅读(共3题)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8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为91.5%,其中,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91.0%,就业率持续缓慢下降,较2014届的92.6%下降1.6个百分点。2018届本科毕业生“受雇工作”的比例为73.6%,连续五届持续下降;“自主创业”的比例为1.8%,较2014届的2.0%略有下降;“正在读研”的16.8%及“准备考研”的3.3%较2014届分别增长3.2个、1.4个百分点。

由于深造的分流,毕业生待就业压力没有明显增加。2018届本科毕业生待就业比例为4.2%,较2014届的4.5%略有下降。

(摘编自《201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

材料二:

(数据来源于《2018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

材料三: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陈何芳表示,在社会转型背景下,“就业难”一直被认为是“考研热、读研热”的主要原因。这种没有明确发展方向、塞于推迟就业而表现出的逃避心理和逃避行为,会使个体在读研期间因缺少心理准备和学业规划,产生被动学习、无所适从等问题。更会因为缺乏明确的奋斗目标和发展方向而缺少前进的动力,进而虚度光阴。

这种动机是把学历的衍生功能作为读研的动力,缺少对学术本身的兴趣,因而也缺少为之奋斗的动力,进而影响读研的收获和成效。“仅就‘改善就业’的功利目标而言,这样的读研方式,其实已经很难保证3年后他们就能找到令自己满意的工作。甚至可以说,在这样的动机状态下,他们的求学体验也很难幸福,因为如果不具备学术热情,研究生阶段所必需的大量的阅读、研讨、课程论文和学位论文的撰写。都可能让他们痛苦不堪。”

河南某高校教师焦翔宇表示,确实有一些同学以考研为名逃避就业,这些同学报名的原因可能是家庭压力、从众心理或侥幸心理等。但她同时也认为,考研是一件好事:“站在学校和老师的角度,还是鼓励去考,毕竟进一步的学习会对学生个人非常有益。”

“考研的内驱力应该是提升自己、实现自我,只有这样才能学有所成。如果抱着其他目的考研、读研,最终也达不到自己理想中的状态。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最重要的事是连从自己内心的声音,综合自己的能力、资源,选择一条合适的路。”焦翔宇说。

(摘编自《逃避式考研渐热:留恋校园?恐惧社会?》)

材料四:

在高考之后的研究生考试,再次赋予了受教育者一次竞争机会。在任何时候,机会公平的价值都不应该被低估。也许在顺利考上名校研究生以后,本科来自非名校的学生发现自己与“土著”学生[注]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但是,只要研究生阶段的学校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这种差距就有机会缩小以至消弭。

确实有不少非名校的学生冲着就业优势而考研,当他们在求职时,发现自己的竞争力不如“土著”学生,难免产生心理落差,旁人更会讥俏他们“考上研究生也找不到出路”。然而,只要认真完成了研究生学业,就会养成区别于本科生的思维方式,自然会在职场上获得优势。必须明白的是,考研成功不是终点,而是下一轮竞争的起点。

读研,意味着迈入学术研究的大门。虽然不是所有的研究生毕业之后都要从事科研工作,但至少在选择考研的那一刻起,就应该对学术有所向往和追求。外界会赋予学历各种各样的附加值,这或许是“有用”“无用”引发争论的基点。不过.如果不坚守高等教育最基本的价值——锻炼思维能力、掌握专业技能、培养研究能力,那所有的附加值就无所依托。

(摘编自《非名校生考研不在于熬一锅浓浓的“鸡汤”》)

[注]“土著”学生:这里指本科在名校就读的学生。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2014届到2018届本科毕业生“受雇工作”“自主创业”两项的比例都持续下降。
B.2018届本科毕业生待就业压力并未因就业率下降而上升,这和考研热有关系。
C.大多数人选择考研与就业问题有关,提高就业竞争力更是考研的最主要动机。
D.某些本科毕业生考研目的茫然,可能与家庭压力、从众心理或侥幸心理等有关。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何芳教授认为,基于推迟就业而考研的学生可能会在读研期间产生诸多问题,导致他们的最终目的难以实现。
B.从学校和老师的角度考虑,焦翔宇老师认为考研对学生个人非常有益,毕竟进一步学习是一件好事情,值得鼓励。
C.研究生考试赋予受教育者第二次公平竞争的机会。这体现了机会公平的价值观,更是考研的最高价值所在。
D.应该坚守高等教育最基本的价值理念,只有这样,社会所赋予高学历的各种附加值才有意义,才能体现“有用”。
【小题3】请结合材料,试给准备参加考研的本科生提出一些建议。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有着“千古第一才女”之称的李清照是宋代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这位多才多艺的女作家还有一个很特别的雅号——“李三瘦”。这个雅号不同于其他古代诗人、词人的雅称,它不是出自古代诗话词话、文人笔记,也不是自称,而是源于已故知名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傅庚生1943年的命名。所谓“三瘦”是说李清照喜以“瘦”字入词,为词坛留下了三个传诵千古的含“瘦”字的名句。

第一个含“瘦”字的名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女词人突破常规,匠心独运,把通常形容人或动物的“肥”“瘦”移用到花草上,写出了她爱花的情趣,惜花的情感,叹花的情态,语新意隽。李清照擅长寻常言语谱新声,赢得了历代文人的褒扬、赞赏。明代学者沈际飞认为:“‘知否’二字,叠得可味。‘绿肥红瘦’创获自妇人,大奇!”(《草堂诗馀正集》卷一)清代词学家黄苏说:“而‘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蓼园词选》)黄蓼园所言极是,深得个中三昧。

第二个含“瘦”字的名句:“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凤凰台上忆吹箫》)“诗犹文也,忌直贵曲。”(清·施朴华《岘佣说诗》)才力华赡的词人不直接说“新来瘦”的缘由,而是以否定的句式来排除、作暗示,让读者思而得之,含蓄蕴藉。当代词学家唐圭璋认为:“新来瘦’三句,申言别苦,较病酒悲秋为尤苦。”(《唐宋词简释》)这一精到点评“破译”“新来瘦”的味外之旨、韵外之致,便于我们含英咀华。

第三个含“瘦”字的名向:“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人比黄花瘦”的“瘦”字,与首句“薄雾浓云愁永昼”的“愁”字相呼应,以花喻人,形神相似,物我交融。据说,李清照写好重阳《醉花阴》后,寄给丈夫赵明诚,赵“叹赏”,自愧不如,而内心又想胜她。于是闭门谢客,艰苦构思三天三夜,填《醉花阴》词五十阕,把妻子词作混在其中,请友人陆徳夫赏鉴。陆品味再三后说:“只三句绝佳,即‘……人比黄花瘦’三句。”(元·伊世珍《瑯嬛记》卷中引《外传》)所讲故事未必实有其事,但它所说那三句绝佳确是事实。

李清照“三瘦”词句一写伤春的心绪,一抒离别的哀怨,一描独处的孤寂。它们从不同角度书写“幽愁”,奇俊新颖,语意工妙,给人异乎寻常的审美体验,因而名传千古。傅庚生先生认为:“易安尤工用一‘瘦’字,因此师张先取名三影之意,目之曰‘李三瘦’。”《中国文学欣赏举隅》

漱玉词以“瘦”字入词的还有《多丽·小楼寒》中的“渐秋阑、雪清玉瘦”,赏梅词《人娇》开篇“玉瘦香浓”句,《新荷叶·薄雾初零》的“鹤瘦松青”,《点绛唇·蹴罢秋千》中的“露浓花瘦”等。这些词里的“瘦”字用得也很精彩,可以一并欣赏。

总之,易安居士笔下的“瘦”辞句,质朴淡雅、婉美灵秀,各得其宜、各尽其妙。是朴字见色、平中见奇的典范。李清照为后来者如何炼字作了极好的示范。不细细玩味,岂不辜负了铸词高手的匠心独具?

(摘编自朱永芳《李清照缘何叫“李三瘦”》)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除“李三瘦”之外,古代诗人、词人的雅称均出自古代诗话词话、文人笔记。
B.在沈际飞看来,李清照创作出“绿肥红瘦”这样的佳句只是偶然,不值得称道。
C.“新来瘦”三句以否定句传情,词人离别的哀怨之情蕴含其中,颇具韵外之致。
D.《瑯嬛记》卷中引《外传》所讲故事都是不真实的,陆德夫赏鉴一事是不可信的。
【小题2】下列关于原文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词学家黄苏的话阐明了“绿肥红瘦”凄婉、含蓄,简洁而曲折的艺术特点。
B.文章直接引述赵明诚填《醉花阴》词五十阕一事,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C.文章列举漱玉词中其他含“瘦”的辞句,进一步论证了李清照对“瘦”字使用绝妙。
D.文章分析了“李三瘦”雅称由来后,号召读者学习领悟古代词人炼字的艺术匠心。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一句寻常言语谱新声,抒写了词人独处的孤寂。
B.李清照的词作中“瘦”字运用得极为精妙,傅庚生因此称李清照为“李三瘦”。
C.赵明诚填词五十阙,却都不如李清照的“……人比黄花瘦”,足见李词的绝佳。
D.李清照笔下的“瘦”字辞句体现了词人炼字的匠心,是朴字见色、平中见奇的典范。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搬家 孙全鹏

(1)不得不说,亮子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士兵,当兵的第三年,部队的首长把亮子留下来,不过是在一个偏僻的地方。

(2)和战友分别时,大家都哭了。战友们哭是因为要离开军营了。亮子也哭了,哭的原因是他留在了军营,而且是在一个鸟不拉屎的地方。

(3)亮子哭着哭着,就开始在心里埋怨起父亲来:“当兵有什么好?还要到那么偏远的地方,看样子,这辈子到死也不能回家了。”亮子一想起父亲,就想起那个有风的黄昏。

(4)那个有风的黄昏,亮子才十八岁,风吹着亮子黑黑的胡子。父亲听到征兵的消息下来了,就到河边找到了正在捉鱼的亮子。父亲对亮子说:“孩子,去当兵吧,当兵锻炼人!”

(5)那天晚上,父亲去了支书家,带去了一瓶珍藏多年的药酒——那是用蛇和中药泡出来的,平时父亲都舍不得喝。亮子终于得到了一个名额,体检和政审后,亮子顺利进了部队。虽然亮子文化程度不高,但他能吃苦,表现得很突出,很上进,到复员时,亮子竟然当上了士官,并留了下来。

(6)可是,亮子留下来不假,却到了很偏僻的地方,而且一去就是一辈子。从此,亮子回家探亲的时间少了,见父亲的时间也少了。母亲去世得早,父亲年龄大了,家里没人照顾,亮子开始担心父亲,想父亲,亮子就想着把工作调回去,可是哪有那么容易啊。

(7)又过了五年,亮子结了婚,有了孩子。亮子终于发现自己离不开这个地方了,可能永远回不了老家——不是不愿意回,是没法回。这时候,亮子就想着把父亲接过来,父亲头发白了,七十多岁了,再不尽孝,何时尽孝呢?亮子给父亲打电话,让父亲搬过来住。

(8)父亲不愿意去,他说:“太远了,我都一把老骨头了,现在去外地住,不习惯。”

(9)终于有一天,父亲竟然同意搬到这儿来,亮子高兴得要命。他给领导请了假,开车去接父亲,乡里乡亲都来送别,父亲喝了很多酒。父亲到了儿子工作的地方,他并不像电话里说的不习惯,相反,父亲天天闲不住,一个人经常到后山上走来走去,一回来就与儿子不停地说话,说他喜欢这里的山山水水,喜欢这里的风土人情,真后悔没有早点来。

(10)儿子很不解,这里有什么好呢?山路弯,水质苦,风沙大……没一样比得上家乡的。

(11)有一天,父亲回来时说:“这地方东面有一片地,我看过了,这里的风水不错,死了埋在那里不错。”

(12)亮子努力说服父亲:“那里以前可是乱坟岗……”

(13)“我找人算过了,那里风水好,适合我木命的人。”父亲坚持说。

(14)父亲得了脑梗,突然就走了,在他所谓“好风水”的地方长眠了。亮子一下子没有了依靠,他感觉更孤独了,一有时间就去乱坟岗对着父亲的墓碑说话。父亲的墓碑很小,在草丛中不起眼,很平凡,就像父亲的一生。到了黄昏,守墓人看见他还不走,就劝道:“回去吧,人死不能复生。”

(15)时间很快,一晃十年过去了。亮子终于下定决心,要将父亲的坟迁至家乡,不能再让父亲的魂魄在外漂泊了。一切准备就绪,亮子招呼着一帮人到了墓地。

(16)这时,守墓人却对亮子说:“你不懂你父亲啊!”

(17)亮子忙问:“啥意思?”

(18)“以前,你父亲哪里也不去,天天来这里,我们一起聊天,一坐就是一整天,他害怕死亡,害怕得要命,死了进不了祖坟怎么办?死后没法与你娘说话怎么办?可他怕你一个人在这里定不下心,才把自己留下来的呀。这里有一封信,你自己看看吧。”守墓人取出一封信,递给了亮子。

(19)“孩子,我不能让你一个人在外面,还有爹呢。你好好在这里工作吧,为自己,为父亲,更为国家,你放下一切吧。你不要想家了,爹把家搬来了,搬到这里来了,爹会陪你一辈子,一辈子都不会离开这里。”

(20)亮子回过头,望着父亲小小的坟墓,坟墓是那么的小,此时此刻却像太阳一样照耀着,刺痛了他的眼。

(选文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搬家”为题,既指父亲从家乡搬到亮子所在军营,又指亮子想要为父亲迁坟。
B.小说用第三人称来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比较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有较广阔的活动范围。
C.小说开头部分写亮子一边哭一边“在心里埋怨父亲”,是为后文父亲搬到亮子军营做铺垫。
D.本文以记叙为主,兼有抒情和描写,通过细节展现人物性格,情节曲折,文辞华丽,又不失风趣。
【小题2】小说中“父亲”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有人认为小说最后一自然段可删去,也有人认为不应删,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5.情景默写(共1题)

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透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我们可以看出诗人生活十分闲适,有很多空闲时间。
(2)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特点。
(3)李清照《声声慢》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天气变化无常,忽暖忽寒,人最难调养身体。

6.语言表达(共2题)

8.
阅读下面的材料,写一则短评。不超过60个字。

罗琴琴坐在大铁椅子上,左手麻利地将推杆顶部玻璃杯身下面粘着的料推至天然气灯上烤匀,又迅速拉回,右手拿起浸泡在水中的钳子,对准烤得红彤彤的料一拉,那个叫做“挺”的部位就神奇般地出现了,再飞快地在铁槽里滚一下,冷却整型,之后“吧”的一声,敲掉拉挺的顶部玻璃,整个过程,娴熟流畅,一气呵成。

罗琴琴天生有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她坚信只要勤奋好学,一定可以练就一手好技术。为了准确把握挺的长短、粗细以及光泽度,除了上班时和别人一样练技术,下班了,她还会留下来再练2个多小时。高温的推杆长约1.5米、重1公斤,尽管左手带着两层线手套,但练习时间长了,手心里也满是磨出的血泡,血泡破了又变成了厚厚的茧子。

名声大噪后,罗琴琴依旧每天准时坐在吹制车间的大铁椅子上,平静专注地拉挺、带徒。也许,她常说的一句话正是一个工匠对自己追求的最好诠释:“拉挺是个技术活,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的努力方向就是把拉挺活干得更精致、更漂亮一些,合格率更高一些。”

9.
请仿照下面的段落示例,为右图配上合适的画外音。要求:与示例格式一致,字数大致相等,语言连贯得体,生动形象。
   

画外音:

为了救治而来/

想让每一个病人重新获得康健的身体/

每一次的诊断都是细心地付出/

化作一个个健康的体魄/

虽然是一隅小诊室/

但是中国有我/

就有健康的生活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1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3道)

    情景默写:(1道)

    语言表达:(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