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9题)
A.我们已经渐渐步入贫富十分悬殊的社会阶段,面对随之而来的社会问题,我们的政府目前还没有很好的应对策略。 |
B.近年来,部分国家非法进入南海中国管辖海域从事捕渔活动的渔船数量呈明显上升趋势,中国政部门计划通过护航护渔行动来宣示中国对南海诸岛的主权。 |
C.学校能否形成良好的、有促进功能的校园文化,学习者能否真正适应并融入它,它对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起着重要作用。 |
D.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要靠政府的力量,同时也不能不发挥民间力量在舆论动员、监督检查等方面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 |
A.社会进步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我们不用过箪食瓢饮的日子,但那种一掷千金的“豪爽”也是我们应该唾弃的。 |
B.南京风光宣传片中,摄影师抓住了中山陵音乐台上光线、角度、白鸽飞舞的姿态浑然天成的那一刻进行拍摄,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
C.应用文,比如“计划”、“总结”、“合同”、“调查报告”之类,都是官样文章,要写得简明通俗,一般不使用文学语言。 |
D.辛弃疾的词大多以激昂跌宕、翻云覆雨的气势来抒情言志,风格豪放雄浑,在南宋词坛中占有重要地位。 |
A.栖息(xī) 槲寄生(hú) 卢橘(jú) 龟裂(jūn) |
B.逶迤(yí) 妊娠(chén) 瘦削(xuē) 和弄(huò) |
C.笑靥(yè) 玉醅(pēi) 墙垣(yuán) 乳媪(ǎo) |
D.坟茔(yíng) 莞尔(wǎn) 菲薄(fēi) 蓬蒿(hāo) |
A.采访节目:主持人得知对方的父亲刚刚因病离世,立即语气沉痛地说:“我代表观众对家父的过世表示哀悼,请节哀顺变。” |
B.某高校学生去看望5年未见的中学班主任,一见面,学生紧握老师双手激动地说;“老师,久违了。特别想念您,身体还好吧?” |
C.某名作家博客里有这样一条留言:王老师,拜读新作,受益匪浅,很多地方引起了我的强烈共鸣,您真不愧是散文的鼻祖啊! |
D.某校新闻网:学生会经过调查研究,写出了《我校食堂服务质量调查报告》,文中提出了改进意见,并责成学校领导研究落实。 |
A.在《我愿意是急流》这首诗里,裴多菲用一连串的“我愿”引出构思巧妙的几组意象,反复咏唱对爱情的坚贞与渴望,向恋人表白着自己无怨无悔的追求。 |
B.冯友兰认为“为生民立命”这句话中的那个“为”字的主词,可能是张载,也可能是哲学家、哲学。但后文又说儒家认为不需要这个“主”,这是前后矛盾的。 |
C.王蒙认为真正的雅并不会致力于表示自己的与俗对立,特立独行,天高云淡;俗也并不可怕,可怕是用俗剪裁一切,排斥一切高尚高雅,使世俗向低俗、恶俗方面发展。 |
D.《发明是怎样产生的》一文,用大量的事实告诉人们:个人的创造性思维,有可能改变人类文明的进程。比如火药的发明结束了中世纪世界各国的封建制度。 |
A.元杂剧是元代用北曲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剧本由曲、白、词三部分组成,一般为每本三折一楔子,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角色有末、旦、净、丑等。 |
B.《长亭送别》的作者王实甫,在元代和明代就为人推重,被称为杂剧之冠。他和关汉卿分别开创了中国戏曲史上喜剧和悲剧两个流派。在《西厢记》中,王实甫提出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理想。 |
C.自十九世纪始,《麦克白》、《奥赛罗》、《李尔王》、《哈姆雷特》即被公认为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除此之外,《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两位追求爱情的年轻人结局双双殉情,更是深刻而崇高的悲剧。 |
D.王勃,初唐诗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同以诗文齐名,并称为“初唐四杰”。《滕王阁序》被认为是“当垂不朽”的天才之作。 |
A.恩格斯认为达尔文的进化理论是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达尔文逝世以后,人们把他安葬在另一位伟大科学家牛顿的墓旁,享受着一个自然科学家的最高荣誉。 |
B.《文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由汉武帝的长子萧统组织文人共同编选。萧统字“昭明”,所以这部文选又称作《昭明文选》。李密的《陈情表》选自《文选》。 |
C.古诗文常常在篇名上反映出文体特点,如《琵琶行》、《梦游天姥吟留别》、《捕蛇者说》、《岳阳楼记》、《谏太宗十思疏》、《兰亭集序》、《赤壁赋》、《陈情表》等。《陈情表》中的“表”是古代臣子向君主奏事陈情的一种文体。 |
D.归有光,号震川,又号项脊生,江苏昆山人。其散文风格朴实,感情真挚,是明代唐宋派的代表作家,被后人推崇为明代第一散文家。 |
A.阿Q的精神胜利是“被逼出来的”,是变态的反抗,是愚昧麻木的表现。阿Q正是几千年来封建专制主义的愚民政策、等级制度的产物。鲁迅对阿Q精神胜利法的批判,就是为了砸烂这个精神枷锁,使人民觉悟起来。 |
B.鲁迅之所以弃医从文,并将出版的短篇小说集命名为《呐喊》的目的,一是为唤醒精神麻木、“熟睡”的人们起来抗争,而发出战斗呼喊;一是为慰藉战友,使之“不惮于前驱”的呐喊助阵。 |
C.哈姆莱特关于“生存还是毁灭”的这段内心独白,是我们理解他性格特征的一把钥匙,因为它既真切地表现了哈姆莱特极度困惑、痛苦挣扎的思想搏斗,也显现了他生命成熟后所感悟出来的道理。 |
D.哈姆莱特因为承受不了父亲的死和母亲改嫁的刺激发疯了,见到恋人奥菲利娅时,他竟然恶毒地咒骂她,后来还误杀了她的父亲。单纯美丽的奥菲利亚因为承受不了悲痛绝望的打击最终自杀了。 |
2.句子默写- (共1题)
(1)蟹六跪而二螯,________________,用心躁也。(荀子《劝学》)
(2)师者,_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3)________________,只是朱颜改。(李煜《虞美人》)
(4)人生如梦,____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
(5)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________________,去以六月息者电。(庄子《逍遥游》)
(6)________________,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庄子《逍遥游》)
(7)________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滕王阁序并诗》)
(8)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________________。(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3.文言文阅读- (共1题)
秦将李信者,年少壮勇,尝以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于衍水中,卒破得丹,始皇以为贤勇。于是始皇问李信:“吾欲攻取荆,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曰:“不过用二十万人。”始皇问王翦,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遂使李信及蒙恬将二十万南伐荆。王翦言不用,因谢病归老于频阳。李信攻鄢郢,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秦军走。
始皇闻之,大怒,自驰如频阳,见谢王翦曰:“寡人以不用将军计,李信果辱秦军。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王翦谢曰:“老臣罢病悖乱,唯大王更择贤将。”始皇谢曰:“已矣,将军勿复言!”王翦曰:“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为听将军计耳。”
于是王翦将兵六十万人,始皇自送至灞上。王翦行,请美田宅园池甚众。王翦既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或曰:“将军之乞贷,亦已甚矣。”王翦曰:“不然。夫秦王怚而不信人。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也?”
荆闻王翦益军而来,乃悉国中兵以拒秦。王翦至,坚壁而守之,不肯战。荆兵数出挑战,终不出。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亲与士卒同食。久之,王翦使人问:“军中戏乎?”对曰:“方投石超距。”于是王翦曰:“士卒可用矣。”
荆数挑战而秦不出,乃引而东。翦因举兵追之,令壮士击,大破荆军。
(选自《史记·白起王翦列传》,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一项是( )A.于是引兵而西 引:率领 |
B.王翦谢曰 谢:道歉 |
C.老臣罢病悖乱 罢:同“疲” |
D.翦因举兵追之 举:出动 |
A.寡人以不用将军计,李信果辱秦军。 及以至是,言不辱者,所谓强颜耳,何足贵乎? |
B.将军之乞贷,亦已甚矣 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 |
C.于是王翦将兵六十万人 李斯,相也,具于五刑 |
D.王翦至,坚壁而守之,不肯战。 |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内一项是( )
A.李信年少壮勇,曾大败燕军,擒获太子丹,秦王对他评价很高,但他过于轻敌,导致征荆兵败。 |
B.面对李信的失败,始皇幡然悔悟,及时向王翦道歉并重新起用王翦,满足了王翦对兵力的要求,为后来大败楚军奠定了基础。 |
C.出征前,王翦向始皇多多地讨要良田园林宅院,是为了妥善地安排自己的子孙,使自己领兵征战无后顾之忧。 |
D.王翦坚守不战,是为了激发士气,避敌锐气,以便寻找最合适的作战时机,最后终于大败楚军。 |
(1)吾欲攻取荆,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
(2)王翦既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
(3)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侮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
4.现代文阅读- (共2题)
严文井:一口柔和的井
林天宏
①许多拜访过严文井的人,都在文章里描写过他和他养的猫。其中最为传神的文字如下:
②“穿着深蓝色中山装的严文井,衣襟上有着明显的油渍,肩上散落着头皮屑。一只黑花猫不停地在我们俩周围踱来踱去,在他身上爬上爬下。他任凭这只猫不断地在身上腻,偶尔耐心和它说两句话……就像猫是他溺爱的孩子。”
③严文井爱猫,最多的时候,家中曾养过7只猫。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他自己吃清汤面,却给猫开鱼罐头;送人照片,也是他和猫的合影。他还不时借猫幽默一下,说猫和人一样有感情,但人有时候还没猫伟大。比如,“我家的猫寻找爱情,会毫不犹豫地从三楼跳下,人有这样勇敢吗?”
④有人问过严文井,喜爱小动物和写童话,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他回答道:“没有孩子,没有孩子的眼睛和心灵,没有美丽的幻想,没有浪漫的精神……则一定不会有童话。”
⑤柔和,是严文井最爱用的一个词,在他的作品中频频出现:“我的心是柔和的”、“妻看着我,目光渐渐转向柔和”、“我们的心很柔和,还要继续保持柔和”。
⑥他的代表作《啊,你盼望的那个原野》,写给他去世的爱人,他们在投奔延安的路上相遇,然后相爱,直到她生命的尽头。时至今日,还有读者感叹:“奇怪,一个老头,怎么能写出那么唯美、感性的文字?”于是,便有文学评论家把这个“童话爷爷”比喻成“一口井”,“那种流淌出的柔和的美感,好像是底色,铺陈在他作品的字里行间”。
⑦但在那个“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里,这样的“资产阶级情调”,无疑不合时宜。尽管长期担任作协的领导,但在旁人眼中,严文井似乎属于“刻意被权力边缘化的角色”。“文革”中,他的一次检讨竟这样开头:“春天,我看见一个穿红衣的少女骑着自行车从林阴道上过来,我感受到一种诗意和美……”作家阎纲回忆,“5·16”之后,他被打成现行反革命,白天干活儿,晚上接受批斗。一天夜里,他经过严文井床头,蚊帐中突然伸出一只手来,塞给他几颗水果糖,使得他“原本绝望的心,顿生出强烈的感激”。
⑧许多人劝严文井也写写那段岁月的回忆,他却拒绝了,因为“不好说”,而且“会伤害许多人”。他宁愿用一幅自画像来解剖自己,并郑重地钤上了自己的印章,分赠给同事和朋友。于是,这幅嘴和脸都扭曲了的自画像,被人视为“他和他同时代的知识分子的精神肖像”。
⑨严文井留世的最后一篇文章,是一篇不到300字的散文。向他约稿的编辑回忆,严文井反复修改,整整写了一年零八个月。他用这样的笔调写道:“我本来就很贫乏,干过许多错事。但我的心是柔和的,不久前我还看见了归来的燕子。”
⑩2005年,严文井离世。一个前去他家采访的记者惊讶地发现,这个中国儿童文学泰斗的家,只是一套不到70平方米的“陋室”。除了老旧的单人床和书桌,剩余的空间都被书本占满。屋内能见着的唯一光亮,就是窗外的一棵绿树。树下,埋着他亲手安葬的爱猫“欢欢”。
[注]严文井(1915-2005),湖北武昌人,散文家,儿童文学家。
【小题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借用“一口井”的比喻,赞美严文井以作品和人格魅力滋润读者的心灵。 |
B.留世的最后一篇文章写到“归来的燕子”,表现了这位老人在生命的尽头,正如他所说的一样“才思贫乏”,只有写看到的燕子,令人惋惜。 |
C.结尾写到树下埋着严文井的爱猫,与开头相照应,含蓄蕴藉,言有尽而意无穷。 |
D.严文井“刻意被权力边缘化”,表现了他主动远离权力,和恶势力正面交锋,显示了文人应有的气节。 |
E.文章开头从猫写起,暗示文学家喜爱小动物的童心。 |
【小题3】严文井自画像的意义有哪些?
【小题4】除了“怕写回忆录会伤害人以外”,严文井的“柔和”还表现在哪些方面。
大自然在反抗
[美]雷切尔·卡逊
我们冒着极大的危险竭力把大自然改造得适合我们心意,但却未能达到目的,这确实是一个令人痛心的讽刺,但是很少人提及。
生物学家布里捷说:“昆虫世界是大自然中最惊人的现象:对昆虫世界来说,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能的。”
这种“不可能的事情”现在正在两个领域内发生。通过遗传选择,昆虫正在发生应变以抵抗化学药物,不过现在要谈到的一个更为广泛的问题是,我们使用化学物质的大举进攻正在削弱环境本身所固有的、阻止昆虫发展的天然防线。
世界各地的报告很清楚地揭示了一个情况,即在用化学物质对昆虫进行了十几年控制之后,那些被认为已在几年前解决了的问题又回过头来折磨我们。而且只要出现一种哪怕数量很不显眼的昆虫,它们也一定会迅速增长到严重成灾的程度。我们已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现今一些地方,无视大自然的平衡成了一种流行的做法。今天的自然平衡所面临的状况好像一个正坐在悬崖边沿而又盲目蔑视重力定律的人一样危险。人,也是这个平衡中的一部分,有时这一平衡对人有利。有时它会变得对人不利。当这一平衡受人本身的活动动影响过于频繁时,它总是变得对人不利。
人们在制定控制昆虫的计划时忽视了两个重要事实。第一是,对昆虫真正有效的控制是由自然界完成的,而不是人类。昆虫的繁殖数量受到限制是由于存在一种被生态学家们称为环境防御作用的东西,这种作用从第一个生命出现以来就一直存在着。昆虫学家伯特.麦特卡夫说:“防止昆虫破坏我们世界安宁的最重大的一个因素是昆虫在它们内部进行的自相残杀的战争。”然而,现在大部分化学药物被用来杀死一切昆虫,无论是我们的朋友还是我们的敌人。
第二个被忽视的事实是,一旦环境的防御作用被削弱了;某些昆虫的真正具有爆炸性的繁殖能力就会复生。托马斯.赫胥黎勒曾计算过,一个单独的雌蚜虫在一年时间中所能繁殖的蚜虫的总量相当巨大。
没有一个人知道在地球上究竟有多少种昆虫,现在,已经记录在案的昆虫已超过七十万种。这些昆虫的绝大多数都被自然力量控制着,而不是靠人的任何干涉。糟糕的是,往往在这种天然保护作用丧失之前,我们总是很少知晓这种由昆虫的天然敌人所提供的保护作用。
这种起天然保护作用的昆虫种类繁多。黄蚂蚁捕获那些不移动的蚜虫,并且用它的汁液去喂养幼蚁。黄蜂在屋檐下建造了柱状泥窝,并且用昆虫充积在窝中,作为黄蜂幼虫将来的食物。黄蜂飞舞在正吃着料的牛群的上空,它们消灭了使牛群受罪的吸血蝇。大声嗡嗡叫的食蚜蝇,把卵产在蚜虫出没的植物叶子上,而后孵出的幼虫能消灭大量的蚜虫。瓢虫,也是一个最有效的蚜虫、介壳虫和其他吃植物的昆虫的消灭者。草蜻蛉靠捕食蚜虫、介壳虫或小动物为生,每个草蜻蛉都能消灭几百个蚜虫。
昆虫由于存在着这样的天然特性,因此它们一直都是我们在保持自然平衡使之倾向对我们有利一面的斗争中的同盟军。但是,现在我们却把炮口转向了我们的朋友。一个可怕的危险是,我们已经粗心地轻视了它们在保护我们免受黑潮般的敌人的威胁方面的价值。
杀虫剂数量逐年增大,环境防御能力的全面持续降低正在日益明显地变成无情的现实。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可以预料昆虫的骚扰会逐渐更加严重,并且将超出我们已知的范围。
你会说:“这种情况肯定不会真正发生——无论如何,在我这一辈子里将不会发生。”但是,它正在发生着,就在这儿,就在现在。如安大略的黑蝇在喷药后。其数量比喷药前增加了十六倍;在英格兰,随着喷撒一种有机磷化学农药而出现了白菜蚜虫的严重爆发。虽然有理由认为杀虫剂在对付要控制的那种昆虫方面是有效的,但它们却打开了整个盛放灾害的潘多拉盒子。
加拿大昆虫学家尤里特十年前曾说:“我们必须改变我们的哲学观点,放弃我们认为人类优越的态度。”
(选自《寂静的春天》,有删改)
【小题1】“大自然在反抗”体现在哪两方面?导致“大自然反抗”的原因是什么?【小题2】文中写黄蚂蚁、黄蜂、瓢虫等昆虫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小题3】从全文看,作者写“大自然在反抗”的意图是什么?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9道)
句子默写:(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