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百校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全国高考调研模拟语文试题(二)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85942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9/12/13

1.选择题(共1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狼图腾》由有机连贯的几十个“狼故事”演绎而成,紧张激烈而又新奇神秘。读者可从书中 每一篇章、每个细节中攫取强烈的阅读快感,令人欲罢不能。那些精灵一般的蒙古草原狼随时从书中呼啸而出,令人拍案:狼的每一次侦察、布阵、伏击、奇袭、凯旋的高超战术,都让我们折 服。面对强敌,狼的       ,让人佩服;狼族遭遇困境的    ,让人惊讶;倔强可爱的小狼失去自由成为    而艰难的成长——无不使我们联想到人类,进而思考人类历史中那些迄今悬置未解的一个个疑问:当年区区十几万蒙古骑兵为什么能够横扫欧亚大陆?中 华民族今日辽阔疆土由来的深层原因?为什么中国马背上的民族,从古至今不崇拜马图腾而信 奉狼图腾?(    )?于是,我们不能不追思遥想,不能不面对我们曾经辉煌也曾经对破碎的山河和历史发出叩问:我们口口声声自诩是炎黄子孙,可知“龙图腾”极有可能是从游牧民族 的“狼图腾”演变而来?华夏民族的“龙图腾崇拜",是否将从此揭秘?我们究竟是龙的传人还是 狼的传人?

【小题1】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狼图腾》由几十个有机连贯的“狼故事”演绎而成,紧张激烈而又新奇神秘。
B.《狼图腾》由几十个有机连贯的“狼故事”组合而成,情节紧张激烈而又新奇神秘。
C.《狼图腾》由有机连贯的几十个“狼故事”组合而成,紧张激烈而又新奇神秘。
D.《狼图腾》由有机连贯的几十个“狼故事”演绎而成,情节紧张激烈而又新奇神秘。
【小题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不肯就范 不屈不挠 同心同德 笼鸟池鱼
B.不肯就范  持之以恒 同心同德 无本之木
C.视死如归 持之以恒 同舟共济 无本之木
D.视死如归 不屈不挠 同舟共济 笼鸟池鱼
【小题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中华文明之所以从未中断,是否是因为还有从未中断的狼图腾文化
B.之所以中华文明从未中断,就是因为还有从未中断过的狼图腾文化
C.中华文明之所以从未中断,难道不是因为狼图腾文化从未中断
D.中华文明之所以从未中断,不就是因为有从来没有中断的狼图腾文化

2.诗歌鉴赏(共1题)

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兴一首①

黄公度

牙叉老木抱江城,城古江寒相对清。

云雁不逢音信杳,沙鸥无数往来轻。

露华今夜凝仙掌,词藻他年动帝京。

淮海一身犹卧病,关河千里未休兵。

(注)①诗人为官正直,讥切时政,遭到奸相秦桧的妒恨,被贬岭南。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写诗人江寒凄清之秋远眺近看,抚今追昔,念己及国,感慨万千。
B.诗人用“抱”“相对”,将无情之老木、城、江拟人化•营造出凄清意境。
C.诗人借助云雁和无数沙鸥写出了对音信的渴望及音信不见的伤感无奈。
D.全诗前两联写景,并融情于景;后两联议论,深刻透彻,让人警醒。
【小题2】诗的后两联表现了哪些复杂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概括。

3.文言文阅读(共1题)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傅咸字长虞,刚简有大节。风格峻整,识性明悟,疾恶如仇,推贤乐善。好属文论,虽绮丽不 足,而言成规鉴。颍川庾纯常叹曰:“长虞之文近乎诗人之作矣!”

咸宁初,袭父,拜太子洗马,累迁尚书右丞。出为冀州刺史,继母杜氏不肯随咸之官,自表 解职。三旬之间,迁司徒左长史。时帝留心政事.诏访朝臣政之损益。咸上言曰:“陛下处至尊之位,而修布衣之事,亲览万机,劳心日昃在昔帝王躬自菲薄以利天下未有逾陛下也以为当今 之急先并官省事静事息役上下用心惟农是务也咸在位多所执正

咸以世俗奢侈,又上书曰:“臣以为谷帛难生,而用之不节,无缘不匮。故先王之化天下,食 肉衣帛,皆有其制。窃谓奢侈之费,甚于天灾。令使诸部用心,各如毛玠①,风俗之移,在不难矣。”又议移县狱于郡及二社应立,朝廷从之。迁尚书左丞

时朝廷宽弛,豪右放恣,交私请托,朝野溷淆。咸奏免河南尹澹、左将军倩、廷尉高光、兼河 南尹何攀等,京都肃然,贵戚慑伏。时仆射王戎兼吏部,咸奏:“戎备位台辅,兼掌选举,不能谧静 风俗,以凝庶绩,至令人心倾动,开张浮竞。中郎李重、李义不相匡正。请免戎等官。”诏曰:“政 道之本,诚宜久于其职,咸奏是也。戎职在论道,吾所崇委,其解禁止。”御史中丞解结以咸劾戎 为违典制,越局侵官,干非其分,奏免咸官。诏亦不许。咸累自上称引故事,条理灼然,朝廷无以 易之。

吴郡顾荣常与亲故书曰:“傅长虞为司隶,劲直忠果,劾按惊人。虽非周才,偏亮可贵也。”元 康四年卒官,时年五十六。

(选自《晋书》,有删节)

(注)①毛班:三国时期的人物,年少时为县吏,以清廉公正著称。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在昔帝王/躬自菲薄/以利天下/未有逾陛下也/以为当今之急先/并官省事/静事息役/上下用心/惟农是务也/咸在位多所执正/
B.在昔帝王躬自/菲薄以利天下/未有逾陛下也/以为当今之急先并官/省事静事息役/上下用心/惟农是务也/咸在位多所执正/
C.在昔帝王躬自/菲薄以利天下/未有逾陛下也/以为当今之急/先并官省事静事/息役上下用心/惟农是务也/咸在位多所执正/
D.在昔帝王/躬自菲薄/以利天下/未有逾陛下也/以为当今之急/先并官省事/静事息役/上下用心/惟农是务也/咸在位多所执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爵,又称封爵、世爵,是中国古代皇族、贵族的封号,用以表示身份等级与权力的高低。
B.太子洗马是辅佐太子,教太子政事、文理的官员,从五品,例如李密《陈情表》有“除臣洗马”。
C.尚书左丞、尚书右丞为中国古代尚书省所设官职,左丞一人,正四品下;右丞一人,正四品上。
D.台辅是指古代三公宰辅之位,例如唐代杜甫《奉送严公入朝十韵》:“公若登台辅,临危莫 爱身。”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傅咸见多识广,颇有文才。他喜欢写文论,言论可为鉴戒,庾纯感叹他的文章接近于诗人的创作;他多次上书称引往事,条理清晰明了。
B.傅咸品行高尚,特别孝顺。他有高尚的节操,疾恶如仇;出京城任冀州刺史,继母杜氏不肯随他前往,于是他上表请求免职。
C.傅咸针眨时弊,忧国忧民。他反对当时奢侈之风,以先王吃肉穿衣都有定制为例,规劝君王要戒奢侈,指出奢侈造成的浪费比天灾还严重。
D.傅咸为人正直,忠勇果敢。他曾上奏罢免了河南尹澹、左将军倩、廷尉高光、兼河南尹何攀、王戎等,从而使京都肃敬,贵戚慑威伏服。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处至尊之位,而修布衣之事,亲览万机,劳心日员。
(2)御史中丞解结以咸劾戎为违典制,越局侵官,干非其分,奏免咸官。

4.现代文阅读(共3题)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书院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影响最大的文化教育机构。其独特的文化教育组织,大概是因为 它既非官学,亦非纯粹的私学,但又与官府、官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直得到各级官府的支 持和资助。许多官员也将创建书院、讲研义理学问视为一种可以自豪的政绩,希望以书院长育人才、开启民智、移风易俗。但书院又非官学,书院的科目设置、讲论内容都由著名学者担任的 书院山长、主讲设定与主持,官府干涉有限。书院与官学既相区别又有联系,故清末废科举、改书院为学堂,使中国教育由古代迈入现代,便能自然衔接而水到渠成了。

书院讲求敦励品节、探研经义,以求知行合一,长育人才。主持者往往以自身风范声望言传身教,并不刻意传授系统知识。尤其是宋代书院批判继承了两汉的讲经之风,注重阐释以《四书》为中心的儒家经典义理,理学借书院讲学得以光大。此后,随着时代的需要和地方学术风气 的浸润,书院讲学内容各有侧重,或义理或实学或训诂或辞章,而书院的教学方式也不拘一格, 讲论、问答、辩说、切磋,形式多样,效果显著,颇有百花齐放之势。当然,书院的根本任务是养育 人才,故与唐宋元明清各代科举密切相关,讲论经义、草拟试策、熟记帖括、习练论说,自然也是 书院学习的重要内容。书院以及乡村的义塾、义学,使中国儒学传承的血脉贯通而达至社会底 层,从而也使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有了最坚实的社会基础,中国文化绵延不绝,书院有其莫大 贡献。

(摘编自《中华读书报》2018年10月31 日)

材料二:

新时代下,西学兴盛,旧学没落。让人得以安住沉静、回归本真的精神世界的中国传统书院空间消失殆尽。而择守书院,风格古朴典雅,无处不流淌着传统文化气息,给人以“从此静窗闻细韵,琴声长伴读书人的人文诗意空间。

以中式园林中庭院为造景手法,通过布局的巧妙构思将园林造景、假山、漫步、穿插的体验 代入现代空间中,传达出设计对自然与生活相融的哲学思考。在顶部灯膜飞鹤的灯膜下,在柔 和的晕光下,让空间充满了氛围感。空间以艺术品的妙趣横生来表达传统文化中的文人趣味 性,这种微妙的排列使人驻足停留,呈现出历史与现代之间融会贯通的感官体验。鼓琴室(琴 房)、校书房(书房):古典红木家具,白墙黑地砖,黑白灰调子的素雅更多的重点在于古琴、琴谱、 书画案牍。传统与现代的交融,让历史停驻于此刻,展现出书院通达的智慧与纯粹;艺术与人文 的缱绻,让情致释放于此间,展现出文人高雅的豁达与洒脱。

(摘编自“搜狐"《中国最美新书院——择守书院》2018年6月11 日)

材料三:

书院是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 的场所。书院与藏书阁,是千百年前的高等学府与图书馆,曾伴着琅琅书声与淡淡墨香,成为名 流学者们的讲经论道之所,文人学士们的向往之地。在中国古代的文化传播中,没有一种形式 能如书院呈现的这般自由。书院在我国古代所承载的精神气质和文化使命大约与现代的大学 类似,但是现代的书院早已失去它直接的思想传播功能,只能成为后人精神瞻仰的指引性符号。 让我们追寻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善化的岳麓书院、河南省登封嵩 阳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感受古典文化的余音。

(摘编自《CCTV—文化频道》)

材料四:

书院,是古代精神资源的宝库。其中,学术创新、文化传承、社会担当等三个方面,今天尤其 值得重视与发扬。学术创新,既是书院的精神内核,也是其千年不衰的根本原因之一。文化传 承和社会担当,让学术创新有了历史与现实的视野,从而得以在兼顾传统和现代的正确轨道上进行。

据不完全统计,今天以各种名目活跃着的书院,有五六百所。新兴书院,普遍面临着经营难 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定位不够准确,缺失了书院的人文精神。今天,书院大范围 兴起,从文化传承角度而言固然是好事,但根本问题在于,现代书院复活的,究竟是形式还是精 神?如果只满足于重新修复书院,将之纳入所谓的文化旅游,或者硬生生地将四书五经纳入学校课程,这与书院精神就是不相符的。二、经济来源没有保证,发展后劲不足。经济来源,是书 院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民办书院,一般是自负盈亏,一旦建设者或投资者出现资金周转困 难,便有可能无法支撑下去。另外,建设资金的匮乏,也可能导致书院精神背离初衷,走上低俗 化道路。三、缺乏强有力的组织者,以及应有的秩序和完善的发展体系。现代书院,大都是由民 间力量兴办的,难以保障运营方式的合法化、规范化和有序化。例如,因尚未获得国家相关部门 颁发的“准生证”,许多书院没有学位授予权。现代书院办学,如何与体制内教育、与整个社会结 合起来,值得深思。

(摘编自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18年11月28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书院批判继承两汉讲经之风,注重阐释光大以《四书》为中心的儒家经典义理。
B.中国古代一般的书院非官非私,但与官府、官学之间有非常密切的联系,难以分割。
C.书院讲求敦励品节、探研经义,以求知行合一,长育人才,故而并不传授系统知识。
D.书院使中国儒学传承的血脉贯通至社会底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有莫大贡献。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院余韵流传绵长,新时期面临新的发展机遇,要在兼顾传统和现代的轨道上前行。
B.新时代西学兴盛,旧学没落,让人安住沉静、回归本真的精神世界的传统书院消失。
C.作者借宋代白鹿洞、岳麓、嵩阳、应天四书院告诉人们可在其中感受古典文化余音。
D.作为古代精神资源宝库的书院,因为有作为精神内核的学术创新而使书院长久不衰。
【小题3】请结合材料分析,如何解决新兴书院的发展问题?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小铃儿

老舍

京城北郊王家镇小学校里,校长,教员,夫役,凑齐也有十来个人,没有一个不说小铃儿是聪 明可爱的。

每到学期开始,同级的学友多半是举他做级长的。别的孩子入学后,先生总喊他的学名,惟独小铃儿的名字---德森,仿佛是虚设的。校长时常的说:“小铃儿真像个小铜铃,一碰就响 的!”下了课后,先生总拉着小铃儿说长道短,直到别的孩子都走净,才放他走。那一天师生说闲 话,先生顺便的问道:“小铃儿你父亲得什么病死的?你还记得他的模样吗?”“不记得!等我回 家问我娘去! ”小铃儿哭丧着脸,说话的时候,眼睛不住的往别处看。

“小铃儿看这张画片多么好,送给你吧!”先生看见小铃儿可怜的样子,赶快从书架上拿了一 张画片给了他。“先生!谢谢你——这个人是谁?”“这不是咱们常说的那个李鸿章吗!”“就是他 呀!呸!跟日本讲和的!”小铃儿两只明汪汪的眼睛,看看画片,又看先生。“拿去吧!昨天咱们 讲的国耻历史忘了没有?长大成人打日本去,别跟李鸿章一样!”“跟他一样?把脑袋打掉了,也 不能讲和!”

小铃儿每天下学,总是一直唱到家门,他母亲听见歌声,就出来开门;今天忽然变了:“娘啊! 开门来!”很急躁的用小拳头叩着门。小铃儿紧紧的往屋里跑。“哟!你又跟人家拌嘴啦?谁? 跟李鸿章?”“娘啊!你要上学,可真不行,李鸿章早死啦!”从书包里拿出画片,给他母亲看“这不 是他,不是跟日本讲和的奸细吗!”“你这孩子! 一点规矩都不懂啦!等你舅舅来,还是求他带你 学手艺去,我知道李鸿章干嘛?”“学手艺,我可不干!"他摇晃着脑袋,向他母亲说。“别美啦!给 我买线去!青的白的两样一个铜子的!”吃过晚饭小铃儿陪着母亲,坐在灯底下念书;他母亲替 人家作些针黹。念乏了,就同他母亲说些闲话。

“娘啊!我父亲脸上有麻子没有?”“这是打哪儿提起,他脸上甭提多么干净啦!”“我父亲爱 我不爱?给我买过吃食没有?”“你都忘了!你父亲常常眯坛眯坛的傻笑,搬起你的小脚指头,放 在嘴边香香的亲着,气得你姑母又是恼又是笑。——那时你真是又白又胖,着实的爱人。”

小铃儿不错眼珠的听他母亲说,仿佛听笑话似的,待了半天又问道:“我父亲那一年就死啦? 怎么死的?”“可不是后半年!你姑母也跟了他去,要不是为你,我还干什么活着?”

小铃儿的母亲放下针线叹了一口气,那眼泪断了线的珠子般流下来! “你父亲不是打南京 阵亡了吗?哼!尸骨也不知道飞到哪里去呢!''小铃儿听完,蹦下炕去,拿小拳头向南北画着,大 声的说:“不用忙!我长大了给父亲报仇!先打日本后打南京!”“你要怎样?快给我倒碗水吧! 不用想那个,长大成人好好的养活我,那才算孝子。倒完水该睡了,明天好早起!”他母亲依旧做 她的活计,小铃儿躺在被窝里,把头钻出来钻进去,一直到二更多天才睡熟。

“快跑,快跑,开枪!打!”小铃儿一拳打在他母亲的腿上。“哟,怎么啦!这孩子又吃多啦!瞧!被子踹在一边去了,铃儿!快醒醒!盖好了再睡!”“娘啊!好痛快!他们败啦!”小铃儿睁 了睁眼睛,又睡着了。第二天小铃儿起来的很早,一直的跑到学校,不去给先生鞠躬,先找他的 学伴。凑了几个身体强壮的,大家蹲在体操场的椅角上。小铃儿说:“我打算弄一个会,不要旁 人,只要咱们几个。每天早来晚走,咱们大家练身体,互相的打,打疼了,也不准急,练这么几年, 管保能打日本去;我还多一层,打完日本再打南京。”“好!好!就这么办!就举你作头目。”

正说的高兴,先生从那边嚷着说:“你们不上教室温课去,蹲在那块干什么?”一眼看见小铃 儿声音稍微缓和些,“小铃儿你怎么也蹲在那块?快上教室里去!”大家慢腾腾的溜开,等先生进 屋去,又凑在一块商议他们的事。不到半个月,学校里竟自发生一件奇怪的事,——永不招惹人 的小铃儿会有人给他告诉:“先生!小铃儿打我一拳!”“胡说!小铃儿哪会打人?不要欺侮他老 实!”先生很决断的说,“叫小铃儿来!”小铃儿一边擦头上的汗一边说:“先生!真是我打了他一 下,我试着玩来着,我不敢再 ”“去吧!没什么要紧!以后不准这样,这么点事,值得告诉? 真是! ”先生说完,小铃儿同那委委屈屈的小孩子都走出来。

小铃儿皱着眉,同大家来到操场椅角说道:“说吧!今天干什么?”“今天可好啦!我探明白 了 ! 一个小鬼子,每天骑着小自行车,从咱们学校北墙外边过,咱们想法子打他好不好?”张 纯说。

王凤起指着小铃儿的脸说。“干哪!听你们的!走 ”小铃儿红了脸,同着大众顺着墙根 溜出去,也没顾拿书包。

第二天早晨,校长显出极懊丧的神色,在礼堂外挂了一块白牌,上面写着:“德森张纯……不 遵校规,纠众群殴……照章斥退……”

一九二二年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塑造了一个聪明可爱、讨人喜欢、反应敏捷、号召力强,有朴素家国情怀的学生形象。
B.小说以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烽烟四起,民不聊生的中国社会为背景,既写了小铃儿可贵的爱 国情感,从校长身上,也表现了国民的愚昧一面。
C.文中小铃儿的母亲与小铃儿的观点格格不入,不许孩子读书,只让孩子学手艺,古板刻薄。
D.小说情节虽然简单,却异常生动,叙述及对话全部采用北京口语,体现出老舍娴熟的驾驭 语言的能力。
【小题2】文中的“先生”是怎样一个人物,请分析其形象特点。
【小题3】小说运用多种手法来写小铃儿“一碰就响”以取得语言的幽默效果,请从文中举出三处手法不同的例子,并简要分析。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人类发展延续到今天,其所掌握的知识体系种类已经数不胜数,掌握、传承各种学问的学者 也随之数不胜数。如果以是否掌握、传承体系性的历史知识为基准来划分,则除了历史学者外, 其余学者都可笼统地称为非历史专业学者;而历史学者中又可细分为中国史学者、世界史学者、 某种专门史学者等。

各种历史学者,不言而喻,都重视对历史的观照,即具有“历史情怀”;至于非历史专业的学 者是否也对历史注意观照,即具有“历史情怀”,从实际情况说来,似是除部分人重视观照外,不 少人并不观照或观照较少,或虽然实际行动有所观照而对此缺乏清醒认识和主观自觉。在笔者 看来,非历史专业的学者也应该自觉地观照历史,要根据需要,给予历史以足够的观照。

一般说来,学者们所研究的对象千差万别,其所研究的学科名称多有不带“史”字者,这即是 本文所说的“非历史专业”。但是,非历史专业所研究的对象,实质上并非完全与“史”无关,因为 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都有产生、演变、最终消失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也总与其他事物 发生这样、那样的关联和相互影响。这些过程、关联、影响,岂不正是该事物的“历史”;研究这些 事物“历史”的学问,岂不正是这些事物的“历史学"。世界上除了人类以外,笼统说来其余即为 大自然。人为万物之灵,其既对本身进行深入的研究,也对本身以外的全部客观存在即大自然 不断深入地进行研究。鉴于这种情形,有人将人类的全部知识概括为人类史和自然史两大种。 这一概括是正确的。做出这一概括的着眼点,就是对人之外的客观世界(或称大自然)如实地以 变化之物和互相关联之物来对待。

由此看来,今天所谓“非历史专业"的学者,以变的观点观察自己研究的对象,重视了解、掌握其长期以来变化的历史及其中所体现的规律,由之很可能会从中得到有益的启发,从而为解 决面临的学科发展新难题找到原来不曾想及的出路。另外,非历史专业的学者在增强“历史情怀”中,也可以选读一些与自己不同行的历史学者的研究成果,因为这些成果论述了人类认识和 改造自身及大自然的大量经验和教训,其中某些方面很可能使非历史专业的学者获得启示。如 果所选读的历史学者的研究成果所研究的对象主体,正与从事选读的非历史专业学者所研究的对象主体完全一致,例如研究历法某一专题的非历史专业学者,选读某一历法史学家的相应研 究成果,尤其易于获得有益的启发。

(摘编自南炳文《说说学者的情怀与史家的情怀》,《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4月8 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掌握、传承各种学问的多寡,学者可以分为历史学者和非历史专业学者。
B.历史学者都有“历史情怀”,与非历史专业的学者相比,他们都重视对历史的观照。
C.非历史专业所研究的学科名称大多不带“史”字,但实质上并非完全与“史”无关。
D.非历史专业的学者也应该选读一些与自己不同行的历史学者的研究成果,以获启示。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将学者分为历史学者和非历史专业学者,为下文议论说理做了必要的铺垫。
B.第二段对比分析了历史学者和非历史学者对历史观照的不同态度,进而提岀论点。
C.第三段抽丝剥茧,层层递进,指出非历史专业所研究的对象实质上也与“史”有关。
D.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论证严谨,条理清晰,突出了“历史情怀”对学者的重要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掌握、传承各种学问的学者数不胜数,所以人类所掌握的知识体系种类也因之数不胜数。
B.作者研究了非历史学者对历史的观照情况,对其“历史情怀”缺失状况做出了准确判断。
C.历史学是对人之外的客观世界的产生、演变、最终消失过程以及相互关联和影响的研究。
D.对《民法》感兴趣的非历史学者,可以阅读复旦大学叶孝信教授所著的《中国民法史》。

5.情景默写(共1题)

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的《劝学》一文中,用来与“骐骥一跃,不能十步”进行对比论证的句子是:““________ ,___________。”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写周瑜从容不迫,指挥若定的两句是:“______, ________。”
(3)龚自珍《己亥杂诗》中,“____,_________”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不畏挫折、始终要为国效力的坚强性格和献身精神。

6.语言表达(共1题)

8.
阅读下面的漫画,请概括漫画内容,并对此发表评论。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1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3道)

    情景默写:(1道)

    语言表达:(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