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2题)
1.
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春天,树叶开始闪出黄青,花苞轻轻地在风中摆动,似乎还带着一种冬天。 |
B.济南的冬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 |
C.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
D.我们要知道,与人交往,结为朋友,是需要真诚与爱心的。 |
2.
下列文学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朱自清,字佩弦,散文家、诗人、学者。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你我》等。 |
B.《济南的冬天》作者是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 |
C.泰戈尔,印尼作家、诗人。《飞鸟集》《繁星》是他的代表作。 |
D.古人称谓“尊君”是尊称对方的父亲。 |
2.诗歌鉴赏- (共1题)
3.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小题1】下列对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2】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古道西风瘦马”所展现的画面。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小题1】下列对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元曲,“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
B.“夕阳西下”点明了特定的时间,与首句的“昏”相呼应。 |
C.这首曲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主人公置于特定的画面中。 |
D.“小桥流水人家”展现一派清新、安适的景象,并不能触发游子的思乡情。 |
3.现代文阅读- (共2题)
4.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①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②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以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③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④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
⑤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⑥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⑦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⑧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⑨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2】第③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请结合语境,简要分析此景物描写的作用。
【小题4】文中①--④段中哪些情景紧扣“秋天”二字?
【小题5】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句子中“悄悄地”所要强调说明的是什么?
【小题6】文章结尾说“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文中的“我”懂了吗?请结合结尾段中的描写谈谈。
①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②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以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③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④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
⑤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⑥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⑦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⑧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⑨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秋天的怀念”是由秋天的故事引发的对母亲的怀念。 |
B.秋天是“我”走出低谷、乐观生活的象征,蕴含着“生命”的意味。 |
C.全文直抒胸臆,通过描写生活细节,直接抒发对母亲的思念和愧疚之情。 |
D.文章刻画了一位活得最苦,却又无比慈爱、包容、细心、无私、坚韧、睿智的母亲。 |
【小题3】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请结合语境,简要分析此景物描写的作用。
【小题4】文中①--④段中哪些情景紧扣“秋天”二字?
【小题5】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句子中“悄悄地”所要强调说明的是什么?
【小题6】文章结尾说“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文中的“我”懂了吗?请结合结尾段中的描写谈谈。
5.
①济南的秋天是诗境的。设若你的幻想中有个中古的老城,有睡着了的大城楼,有狭窄的古石路,有宽厚的石城墙,环城流着一道清溪,倒映着山影,岸上蹲着红袍绿裤的小妞儿。你的幻想中要是这么个境界,那便是个济南。设若你幻想不出——许多人是不会幻想的——请到济南来看看吧。
②枫叶请你在秋天来。那城,那河,那古路,那山影,是终年给你预备着的。可是,加上济南的秋色,济南由古朴的画境转入静美的诗境中了。这个诗意秋光秋色是济南独有的。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把春天的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秋和冬是不好分开的,秋睡熟了一点便是冬,上帝不愿意把它忽然唤醒,所以作个整人情,连秋带冬全给了济南。
③诗的境界中必须有山有水。那么,请看济南吧。那颜色不同,方向不同,高矮不同的山,在秋色中便越发的不同了。以颜色说吧,山腰中的松树是青黑的,加上秋阳的斜射,那片青黑便多出些比灰色深,比黑色浅的颜色,把旁边的黄草盖成一层灰中透黄的阴影。山脚是镶着各色条子的,一层层的,有的黄,有的灰,有的绿,有的似乎是藕荷色儿。山顶上的色儿也随着太阳的转移而不同。山顶的颜色不同还不重要,山腰中的颜色不同才真叫人想作几句诗。山腰中的颜色是永远在那儿变动,特别是在秋天,那阳光能够忽然清凉一会儿,忽然又温暖一会儿,这个变动并不激烈,可是山上的颜色觉得出这个变化,而立刻随着变换。忽然黄色更真了些,忽然又暗了些,忽然像有层看不见的薄雾在那儿流动,忽然像有股细风替"自然"调合着彩色,轻轻的抹上层各色俱全而全是淡美的色道儿。有这样的山,再配上那蓝的天,晴暖的阳光;蓝得像要由蓝变绿了,可又没完全绿了;晴暖得要发燥了,可是有点凉风,正像诗一样的温柔;这便是济南的秋。况且因为颜色的不同,那山的高低也更显然了。高的更高了些,低的更低了些,山的棱角曲线在晴空中更真了,更分明了,更瘦硬了。看山顶上那个塔!
④再看水。以量说,以质说,以形式说,哪儿的水能比济南?有泉--到处是泉--有河,有湖,这是由形式上分。不管是泉是河是湖,全是那么清,全是那么甜,哎呀,济南是"自然"的情人吧?大明湖夏日的莲花,城河的绿柳,自然是美好的了。可是看水,是要看秋水的。济南有秋山,又有秋水,这个秋才算个秋,因为秋神是在济南住家的。先不用说别的,只说水中的绿藻吧。那份儿绿色,除了上帝心中的绿色,恐怕没有别的东西能比拟的。这种鲜绿色借着水的清澄显露出来,好像美人借着镜子鉴赏自己的美。是的,这些绿藻是自己享受那水的甜美呢,不是为谁看的。它们知道它们那点绿的心事,它们终年在那儿吻着水波,做着绿色的香梦。淘气的鸭子,用黄金的脚掌碰它们一两下。浣女的影儿,吻它们的绿叶一两下。只有这个,是它们的香甜的烦恼。羡慕死诗人呀!
⑤在秋天,水和蓝天一样的清凉。天上微微有些白云,水上微微有些波皱。天水之间,全是清明,温暖的空气,带着一点桂花的香味。山影儿也更真了。秋山秋水虚幻地吻着。山不动,水微响。那中古的老城,带着这片秋色秋声,是济南,是诗。
(老舍 《济南的秋天》)
【小题1】下面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小题2】第①段写幻想中济南的特征是什么?
【小题3】赏析第③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②枫叶请你在秋天来。那城,那河,那古路,那山影,是终年给你预备着的。可是,加上济南的秋色,济南由古朴的画境转入静美的诗境中了。这个诗意秋光秋色是济南独有的。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把春天的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秋和冬是不好分开的,秋睡熟了一点便是冬,上帝不愿意把它忽然唤醒,所以作个整人情,连秋带冬全给了济南。
③诗的境界中必须有山有水。那么,请看济南吧。那颜色不同,方向不同,高矮不同的山,在秋色中便越发的不同了。以颜色说吧,山腰中的松树是青黑的,加上秋阳的斜射,那片青黑便多出些比灰色深,比黑色浅的颜色,把旁边的黄草盖成一层灰中透黄的阴影。山脚是镶着各色条子的,一层层的,有的黄,有的灰,有的绿,有的似乎是藕荷色儿。山顶上的色儿也随着太阳的转移而不同。山顶的颜色不同还不重要,山腰中的颜色不同才真叫人想作几句诗。山腰中的颜色是永远在那儿变动,特别是在秋天,那阳光能够忽然清凉一会儿,忽然又温暖一会儿,这个变动并不激烈,可是山上的颜色觉得出这个变化,而立刻随着变换。忽然黄色更真了些,忽然又暗了些,忽然像有层看不见的薄雾在那儿流动,忽然像有股细风替"自然"调合着彩色,轻轻的抹上层各色俱全而全是淡美的色道儿。有这样的山,再配上那蓝的天,晴暖的阳光;蓝得像要由蓝变绿了,可又没完全绿了;晴暖得要发燥了,可是有点凉风,正像诗一样的温柔;这便是济南的秋。况且因为颜色的不同,那山的高低也更显然了。高的更高了些,低的更低了些,山的棱角曲线在晴空中更真了,更分明了,更瘦硬了。看山顶上那个塔!
④再看水。以量说,以质说,以形式说,哪儿的水能比济南?有泉--到处是泉--有河,有湖,这是由形式上分。不管是泉是河是湖,全是那么清,全是那么甜,哎呀,济南是"自然"的情人吧?大明湖夏日的莲花,城河的绿柳,自然是美好的了。可是看水,是要看秋水的。济南有秋山,又有秋水,这个秋才算个秋,因为秋神是在济南住家的。先不用说别的,只说水中的绿藻吧。那份儿绿色,除了上帝心中的绿色,恐怕没有别的东西能比拟的。这种鲜绿色借着水的清澄显露出来,好像美人借着镜子鉴赏自己的美。是的,这些绿藻是自己享受那水的甜美呢,不是为谁看的。它们知道它们那点绿的心事,它们终年在那儿吻着水波,做着绿色的香梦。淘气的鸭子,用黄金的脚掌碰它们一两下。浣女的影儿,吻它们的绿叶一两下。只有这个,是它们的香甜的烦恼。羡慕死诗人呀!
⑤在秋天,水和蓝天一样的清凉。天上微微有些白云,水上微微有些波皱。天水之间,全是清明,温暖的空气,带着一点桂花的香味。山影儿也更真了。秋山秋水虚幻地吻着。山不动,水微响。那中古的老城,带着这片秋色秋声,是济南,是诗。
(老舍 《济南的秋天》)
【小题1】下面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济南的秋天是安谧的。 |
B.文章描写水是从量、质、形式等方面来写的。 |
C.济南秋天的景物特征是诗境的,写景物的变化则融合了作者的想象。 |
D.文章的线索是对济南秋天的赞美。 |
【小题3】赏析第③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4.名著阅读- (共1题)
5.综合性学习- (共2题)
7.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不必说碧绿的菜qí ①,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②;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 甲 (A.敏捷 B.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 乙 (A.趣味 B.乐趣)。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1)根据拼音在①处填字,给②处“椹”字注音。
①处qí__________ ②处“椹”__________
(2)从文中甲乙处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填入横线,只填序号。
甲_________ 乙_________
不必说碧绿的菜qí ①,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②;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 甲 (A.敏捷 B.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 乙 (A.趣味 B.乐趣)。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1)根据拼音在①处填字,给②处“椹”字注音。
①处qí__________ ②处“椹”__________
(2)从文中甲乙处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填入横线,只填序号。
甲_________ 乙_________
8.
(材料一)从汉唐开始,传统民俗中常以猴作为吉祥、显贵、长寿、驱邪、纳福的象征。
(材料二)在文学作品中,猴形象的内涵有所不同。一方面,它寄托了我们中国式英雄主义的情景,如《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爱憎分明、神通广大、降妖除魔。另一方面,它隐含了对世人丑态的贬低与嘲讽,是育人醒世的活样板。如《猴子捡豆》的寓言故事,就讽刺了世人不切实际、因小失大的做法。
(材料三)首都博物馆举办了以“大圣归来”为主题的猴年生肖展。此次展览汇集了43件珍贵藏品,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各种猴形象。展出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参观。这已经是首都博物馆连续举办生肖文化展的第九个年头,举办生肖文化展的目的是让更多人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材料四)“嘻哈猴”是由华冠公司创作的卡通猴形象。它以张希和老人的泥猴作品作为原型,保留了泥猴造型中的大圆眼睛、大圆点鼻孔及微笑逗乐式的嘴形,又创造性地一头顶火焰、怀揣爱心、尾似祥云为形象,代表了热情、善良、快乐、幽默的性格特点。“嘻哈猴”有互联网用户喜欢的“萌”的特点,顺应了当下年轻人追求时尚化、个性化的潮流。
【小题1】下列表述不符合以上材料内容的一项是( )
【小题2】在我国的“猴文化”中,人们赋予了“猴形象”哪些内涵?请分条概括。
【小题3】请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简要说说如何才能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
(材料二)在文学作品中,猴形象的内涵有所不同。一方面,它寄托了我们中国式英雄主义的情景,如《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爱憎分明、神通广大、降妖除魔。另一方面,它隐含了对世人丑态的贬低与嘲讽,是育人醒世的活样板。如《猴子捡豆》的寓言故事,就讽刺了世人不切实际、因小失大的做法。
(材料三)首都博物馆举办了以“大圣归来”为主题的猴年生肖展。此次展览汇集了43件珍贵藏品,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各种猴形象。展出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参观。这已经是首都博物馆连续举办生肖文化展的第九个年头,举办生肖文化展的目的是让更多人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材料四)“嘻哈猴”是由华冠公司创作的卡通猴形象。它以张希和老人的泥猴作品作为原型,保留了泥猴造型中的大圆眼睛、大圆点鼻孔及微笑逗乐式的嘴形,又创造性地一头顶火焰、怀揣爱心、尾似祥云为形象,代表了热情、善良、快乐、幽默的性格特点。“嘻哈猴”有互联网用户喜欢的“萌”的特点,顺应了当下年轻人追求时尚化、个性化的潮流。
【小题1】下列表述不符合以上材料内容的一项是( )
A.从宋朝开始,传统民俗中常以猴作为吉祥物。 |
B.在文学作品中,猴形象的内涵有的寄托中国式英雄主义,有的隐含了对世人丑态的贬低与嘲讽。 |
C.首都博物馆举办了以“大圣归来”为主题的猴年生肖展是为了让更多人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
D.“嘻哈猴”的形象顺应了当下年轻人追求时尚化、个性化的潮流。 |
【小题3】请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简要说说如何才能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
6.作文- (共1题)
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要求:结合生活实际,自选角度,自定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和校名。
花儿有了雨露的滋润,色彩更加绚丽;孩子有了母亲的呵护,成长更加快乐;生活有了坚定的信念,步履更加矫健……因为有了你,生命里都是奇迹。在成长的道路上,一定有一个人、一段情、一本书、一处景、一首歌……曾深深地感动着自己,激励着自己。
请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以“有你,我更幸福”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结合生活实际,自选角度,自定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和校名。
7.- (共1题)
10.
【小题1】解释下列划横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1)期日中 期:_________ (2) 太丘舍去 去:_________
(3)相委而去 委:_________ (4)三省吾身 省:_________
【小题2】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3】翻译句子。
(1)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2)元方入门不顾。
【小题4】(甲)(乙)两文体现了一个共同的主题,这个主题是什么呢?请联系生活,谈谈你的启发。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行》)
(乙)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论语·为政》)
(注)其:代词,他。輗(ní):牛车车辕与轭相连接的木销子。軏(yuè):马车车辕与轭相连接的木销子。行:行走【小题1】解释下列划横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1)期日中 期:_________ (2) 太丘舍去 去:_________
(3)相委而去 委:_________ (4)三省吾身 省:_________
【小题2】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
B.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
C.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
D.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
(1)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2)元方入门不顾。
【小题4】(甲)(乙)两文体现了一个共同的主题,这个主题是什么呢?请联系生活,谈谈你的启发。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2道)
诗歌鉴赏:(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名著阅读:(1道)
综合性学习:(2道)
作文:(1道)
:(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