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7题)
A. 溺爱(nì) 澄清(chéng) 亵渎(xiè)
B. 舆论(yú) 挟持(xié) 俯瞰(kàn)
C. 校对(jiào)单于(chán) 污秽(huì)
D. 窈窕(yǎo) 毗邻(pí) 阴霾(lí)
①目前还缺乏能像跟踪人类疾病那样 动物疾病的有力机制.这进一步说明了这个世界的脆弱。
②这是一条公理:财富只能毁灭崇高的理想和善良的气质,倘若它只 在个人的利益上面。
③一旦产生小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 地把它发展下去。如果能做到这些,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A. 监控 消耗 锲而不舍 B. 监控 消费 锲而不舍
C. 控制 消耗 寻根究底 D. 控制 消费 寻根究底
A. 目前,中学生作文中错别字俯拾即是,改变这种现状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B. 为牟取暴利,这个地下工厂疯狂造假,其造假的手法令人叹为观止。
C. 第九届青年歌手大奖赛上,有些歌手面对常识性考题一筹莫展,默默无闻,令人失望。
D. 爱因斯坦用“大自然点燃宇宙”的描述,使原本深奥晦涩的宇宙天体运行过程绘声绘色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A. 市人大通过法规,对于歹徒和不法商贩干扰学校教学秩序、威胁学生的不法行为和错误思想,要坚决制止。
B. 一个人要有所作为,取决于他是否受过良好的教育,是否有理想追求。
C. 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免除学杂费的义务教育,这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D. “为了看看阳光,我来到世上”,巴尔蒙特的这句诗,从第一天读到它时,就几乎一天也没有忘记过。
历史是汹涌的潮汐,它呼啸着冲上沙滩时,人人都为之惊叹;它悄然退落时,许多人竟会忘却它的磅礴,然而沙滩忠实地记录着它的足迹。历史是起伏的潮汐, ,更不是历史的倒退,落潮之后,必定会有新的潮汐。
A.涨潮,是历史的峰巅;落潮,是历史的中断 |
B.涨潮,未必是历史的峰巅;落潮,也不是历史的中断 |
C.落潮,是历史的中断;涨潮,未必是历史的峰巅 |
D.落潮,也不是历史的中断;涨潮,未必是历史的峰巅 |
(甲)次北固山下 (乙)望岳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A. (甲) 诗的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B. (乙)诗的颔联,写出了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C. (甲)(乙)两诗都有富含哲理的诗句,前者所表现出的是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后者所表现出的是有雄心壮志才能有所作为的人生哲理。
D. (甲)(乙)两诗运用了借景抒情的写法,都含蓄表达出诗人受到冷落的抑郁和希望得到重用的情感。
2.现代文阅读- (共2题)
境 界
李国文
有一次,游名山,朋友们都登绝而去,我懒得爬山,便在山脚闻名遐迩的宝刹憩息。天很热,我坐在井边纳凉,寂寞寺院,寥落,显得少有的寂静。只见一位和尚,一担一担地挑水,去冲洒殿前的青石台阶。他年纪不大,话也不多,但言谈得体,识见不俗。这样我知道他是个游方的僧人,好像是佛家规矩,凡挂单者,总得为寺院做些什么力所能及的事。
忽然,钟磬齐鸣,佛号长诵,原来从海峡那边来了一位法师,以及随同多人,都披着金光灿烂的袈裟,在正殿里做法事,并布施若干万元。然而,又看到方丈引路,长老陪同,住持拈香,几乎所有僧众都簇拥着贵宾,瞻观膜拜。相比之下,这穿着直裰短打的行脚僧,看来只有自食斋饭,自宿僧房,无人搭理的冷落了。我说,同是佛家子弟,何必厚此薄彼?但他很坦然,继续挑着一担担井水,不紧不慢,将大雄宝殿前面,冲刷得干干净净,尘埃不沾,暑气尽消。
我打量着这位僧人,不由肃然起敬。整个下午,我看他从井里,至少挑有四五十担水,每一次把水桶从井口提出来的时候,都是绳直而不弯,水满而不盈。然后将水再倒进铁桶里,几乎很少泼洒在井栏上。担水一路,步履安详,也不见溅溢出来。这种从容不迫,举止得当的神态,令我神往。我想换了我,是做不到的,尤其那些有钱的和尚在身边走来走去的时候,大概是无法沉得住气和大度起来的。
于是,我向他请教心静之术。他合十说,佛是不许打诳的,他没有想那么多,甚至根本不曾想,心里只有这桶水,也就不可能生出其他杂念了。他虽然不是高僧,但他的话,他的行为,却透出一种颖悟。从此,每当我感到心烦意躁之时,就想想这位担水的和尚,顿觉有习习凉风,由腋下生起,不由轻快许多。其实,杂念即欲。人世间的许多工作烦恼,皆因太在乎那桶水外的名欲和物欲,纠缠其中,才不能自拔的。如果只求挑好自己那桶水,摒除杂念,力臻宁静淡泊的境界,我想,无论对己,还是对人,都会是一件有益的事情。
通常,人老了,意味着成熟。作家老了,尤其应该如此。我特别钦佩文学长者笔下,那种对于命运的领悟,人生的豁达,世情的谙悉,社会的了解,所言所行,常常于不期然中所闪烁出的智慧之光,足使我们这些后辈于迷蒙中清晰,混沌中了然,因获益匪浅,于是在我脑海里,对这些敬仰的前辈,遂凝固成一个如玉之润,如石之坚,如水之静,如海之深的永恒形象。虽然,陪伴着这些文学巨人的,是那晶莹的雪和那冷冽的空气,但他的智慧之光,却会永远点亮世人的心。
【小题1】小和尚“年纪不大,话也不多”, 挑着一担担井水。他令作者“肃然起敬 ”的原因是什么?【小题2】本文主要写的是“担水的和尚”,为什么还要写“海峡那边来的一位法师”?
【小题3】文中所说的“心静之术”中的“术”应如何理解?作者从小和尚那里找到答案了吗?请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小题4】文章第四段作者谈到“只求挑好自己那桶水”,这句话的普遍意义是什么?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简要 分析。
【小题5】文章最后一段,作者深情礼赞文学长者的光辉。你最敬佩的文学家是谁?请结合他(她)的名著谈一谈你的收获。
(甲)
如此继续了半小时,一小时……他从没有对我说一句话。除了创造他理想中的具象之外,什么都忘记了。似乎天地间只有这工作的存在,好像上帝着手创造世界的第一天那样。
后来,他大功告成似的松了一口气,丢下小刀,把刚才的那块湿布给塑像盖上,那种小心翼翼的神情,宛如一个男人给他情侣披上披肩。然后转身向外,那魁梧的老人恢复了初见时的样子。
他还没走到门口,忽然发现了我,他一惊。直到这时候他才想起了我,刚才的失礼显然使他非常过意不去。“对不起,先生。我简直把你忘记了。但是……”我十分感激地紧紧地握住他的手。或许他也感觉到我的情绪,所以微微笑着,举起膀子围住了我的肩头,两人一同走出那房间。
一个人可以这样完全忘记时间空间与整个世界,这个认识,使我受到空前绝后的感动。这一小时,使我把握住了一切艺术、一切事业成功的奥秘——聚精会神;集中所有的力量以完成不论大小的一件工作;把我们容易分散、容易旁骛的意志贯注在小小的一点上。
(乙)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但要获得成功,其实还需要好好的坚持到底。“行百步者半九十”,如果坚持不到终点,就会失去差不多全部的意义。所谓“笑到最后的笑得最好”就是这个意思,所谓“功亏一篑”也就是这个意思。
坚持意味着忍耐。人的一生必须通过不断的抗争才能获得一些机会,才能拥有一丝希望。机会仅仅是一种幸运,希望也最多不过是挂在高处的一个奖杯。奖杯的设置只是一种诱惑。而诱惑的目的,在于激发我们去奋力拼搏,显示实力。显示实力的过程,往往需要忍耐。
坚持体现着沉着。人都是有愿望的,为了实现某一个预定的设想,最容易心急如焚,心急火燎。这实际上是很难归入竞争范畴的,在更多的时候,体现在更多的人身上只不过是一种浮躁和慌张而已。滴水不求朝夕之效,故能坚持到穿石的日子;穿石之后,依然平心静气,坚持着自己的步伐。沉着拒绝急功近利,所以才会勾起人们的长久怀念,所以才会对所有的人永远地发挥作用。
坚持下来很不容易。鲁迅先生非常赞赏虽然是最后一个但仍能坚持跑到终点的人。这样的人在赛程中可能最不引人注目,但却最能鼓舞我们这些平凡但仍要生活的人。其实,如果我们能以这样的竞技状态来应付我们所有平淡无奇的日子,这本身就是一种奇迹。
愚公荷担移山,终得天帝相助;达摩静坐参禅,石壁为之感化。这样的效果虽是不可企求的,但毕竟是坚持者才会得到的待遇。
【小题1】结合(甲)文第三段,说说罗丹是一个怎样的人。
【小题2】(甲)文中的作者遭受冷遇却不生气,反而“受到空前绝后的感动”,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题3】(乙)文第一段中“这个意思”指的是什么?
【小题4】结合(乙)文第四段,说说“这本身就是一种奇迹”的含义是什么。
【小题5】(乙)文结尾引用愚公和达摩的事例有什么用意?
【小题6】(甲)(乙)两文相同之处是都谈到了“成功的奥秘”,请说说两文在写法和内容方面的不同之处是什么。
3.语言表达- (共1题)
4.综合性学习- (共1题)
学校将举办师生共同参与的“知识与我同行”读书竞赛活动,为了体现竞赛的宗旨及意义,请你为本次竞赛设计一条主题语,并简要说明你的创意。
(1)主题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创意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共3题)
(1)写出你最喜欢的一位作家和一部作品。
作家:________________;作品: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你印象最深刻的两句古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用“持之以恒”这个成语造一个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自余为戮人,居是州,恒惴粟。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小题1】(甲)(乙)两文的作者分别是“唐宋八大家”中的柳宗元和苏轼,请你再写出“八大家”中一位作家的姓名:【小题2】解释下面的加点词语。
①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_____________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①意有所极,梦亦同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念无与为乐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说说(甲)(乙)两文在写作手法和所表达思想感情方面的共同点:
写作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7道)
现代文阅读:(2道)
语言表达:(1道)
综合性学习:(1道)
:(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6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