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4题)
近百年来,地大物博的中国曾屡遭外敌窥伺、入侵,广袤无垠的土地上一片断壁残垣。其间有无数的仁人志士不甘引颈受戮,奋起抗争,为祖国抛头颅、洒热血。今天,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这盛世足以慰藉那些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
A. cì huán jìng jí B. sì huán jǐng jièC. sì yuán jǐng jiè D. cì yuán jìng jí
A. 黄大年教授心无旁骛投入科研工作中,经常通霄达旦地工作。
B. 霍金是身体羸弱的病人,更是家喻户晓的科学家。
C. 河道一下子开阔起来,江水一泄千里,从此摆脱了重峦叠嶂的羁拌。
D. 因为心有愧怍,她连说话都语无纶次起来。
A. 是否重视课内外阅读,是学好语文的关键。
B. 保护并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C. “和谐”不仅它是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和基本特质,也是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的最高价值标准。
D. 神舟七号升空,中国航天员实现太空漫步,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空间出舱活动技术的国家。
A. 王维《使至塞上》“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一句的意思是:在萧关遇到了等候的骑兵,说都护在燕然前线。
B. 韦应物的《滁州西涧》从涧边幽草、水急舟横的清幽意境中传达出一种悠闲恬淡的心情。
C.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以百丈坚冰点缀大的环境,以万里愁云引出送别的气氛。
D. 杜牧的《泊秦淮》讽刺了那些不顾国事艰难、只顾自己享乐的上层人物。
2.现代文阅读- (共3题)
皇帝和全朝官员都站在岸上,等待着这一次伟大冒险的结果。他们只看到船只排成一个大半月形向前推进,却看不到我,因为这时水已经没过了我的胸脯。当我走到海峡中间时,他们更加愁闷,因为这时只有我的头是露在水面上的。皇帝断定我是溺死了,而敌人的舰队又来势汹汹地从对面开来。可是不久他就放心了。
我越往前走,海峡也就越浅。不多一会我已经走近岸边,到了可以听见喊声的地方。我用手举着拖来舰队的绳索的一端,高声呼喊:“最强大的利立浦特皇帝万岁!”这位伟大的君王迎接我上岸,对我说不尽的恭维,当场封我作“那达克”,这是他们最尊贵的爵位。
【小题1】下列各项中,填入空格正确的一项是( )
本文选自 国作家 写的《格列佛游记》。皇帝因为 ,当场封“我”作“那达克”。
A. 英国;儒勒·凡尔纳;我用绳子把不来夫斯古国的战舰拖过来了。
B. 法国;乔纳森·斯威夫特;我用诱敌之计把不来夫斯古国的战舰引过来了。
C. 英国;乔纳森·斯威夫特;我用绳子把不来夫斯古国的战舰拖过来了。
D. 法国;儒勒·凡尔纳;我用诱敌之计把不来夫斯古国的战舰引过来了。
【小题2】下面对《格列佛游记》的表述中,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格列佛游记》讲述的是作为船长的格列佛因海难等原因流落到小人国、大人国、飞岛、以及马(慧骃)国等地的经历。
B. 作者借游记来评议自己国家的现状,在尖刻与悲观的态度背后,隐藏着一种苦涩而热切的忧世情怀。
C. 小人国利立浦特的党派之争以鞋跟高低划分阵营,高跟党和低跟党争斗不休。
D. 慧骃国没有金钱、没有军队和警察。
五 猖 会
鲁 迅
①孩子们所盼望的,过年过节之外,大概要数迎神赛会的时候了。但我家的所在很偏僻,待到赛会的行列经过时,一定已在下午,仪仗之类,也减而又减,所剩的极其寥寥。往往伸着颈子等候多时,却只见十几个人抬着一个金脸或蓝脸红脸的神像匆匆地跑过去。于是,完了。
②我常存着这样的一个希望:这一次所见的赛会,比前一次繁盛些。可是结果总是一个“差不多”;也总是只留下一个纪念品,就是当神像还未抬过之前,花一文钱买下的,用一点烂泥,一点颜色纸,一枝竹签和两三枝鸡毛所做的,吹起来会发出一种刺耳的声音的哨子,叫作“吹嘟嘟”的,吡吡地吹它两三天。
③现在看《陶庵梦忆》,觉得那时的赛会真是豪奢极了,虽然明人的文章,怕难免有些夸大。因为祷雨而迎龙王,现在也还有的,但办法却已经很简单,不过是十多人盘旋着一条龙以及村童们扮些海鬼。那时却还要扮故事,而且实在奇拔得可观。他记扮《水浒传》中人物云:“于是分头四出,寻黑矮汉,寻梢长大汉,寻头陀,寻胖大和尚,寻茁壮妇人,寻姣长妇人,寻青面,寻歪头,寻赤须,寻美髯,寻黑大汉,寻赤脸长须。大索城中;无,则之郭,之村,之山僻,之邻府州县。用重价聘之,得三十六人,梁山泊好汉,个个呵活,臻臻至至,人马称娖而行……”这样的白描的活古人,谁能不动一看的雅兴呢?可惜这种盛举,早已和明社一同消灭了。
④赛会虽然不像现在上海的旗袍,北京的谈国事,为当局所禁止,然而妇孺们是不许看的,读书人即所谓士子,也大抵不肯赶去看。只有游手好闲的闲人,这才跑到庙前或衙门前去看热闹;我关于赛会的知识,多半是从他们的叙述上得来的,并非考据家所贵重的“眼学”。然而记得有一回,也亲见过较盛的赛会。开首是一个孩子骑马先来,称为“塘报”;过了许久,“高照” 到了,长竹竿揭起一条很长的旗,一个汗流浃背的胖大汉用两手托着;他高兴的时候,就肯将竿头放在头顶或牙齿上,甚而至于鼻尖。其次是所谓“高跷”、“ 抬阁”、“ 马头”了;还有扮犯人的,红衣枷锁,内中也有孩子。我那时觉得这些都是有光荣的事业,与闻其事的即全是大有运气的人——大概羡慕他们的出风头罢。我想,我为什么不生一场重病,使我的母亲也好到庙里去许下一个“扮犯人”的心愿的呢?……然而我到现在终于没有和赛会发生关系过。
⑤要到东关看五猖会去了。这是我儿时所罕逢的一件盛事,因为那会是全县中最盛的会,东关又是离我家很远的地方,出城还有六十多里水路,在那里有两座特别的庙。一是梅姑庙,就是《聊斋志异》所记,室女守节,死后成神,却篡取别人的丈夫的;现在神座上确塑着一对少年男女,眉开眼笑,殊与“礼教”有妨。其一便是五猖庙了,名目就奇特。据有考据癖的人说:这就是五通神。然而也并无确据。神像是五个男人,也不见有什么猖獗之状;后面列坐着五位太太,却并不“分坐”,远不及北京戏园里界限之谨严。其实呢,这也是殊与“礼教”有妨的,——但他们既然是五猖,便也无法可想,而且自然也就“又作别论”了。
⑥因为东关离城远,大清早大家就起来。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
⑦“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⑧这所谓“书”,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鉴略》。因为我再没有第二本了。我们那里上学的岁数是多拣单数的,所以这使我记住我其时是七岁。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
⑨“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⑩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⑪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粤自盘古,生于太荒,
首出御世,肇开混茫。
⑫就是这样的书,我现在只记得前四句,别的都忘却了;那时所强记的二三十行,自然也一齐忘却在里面了。记得那时听人说,读《鉴略》比读《千字文》、《百家姓》有用得多,因为可以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那当然是很好的,然而我一字也
不懂。“粤自盘古”就是“粤自盘古”,读下去,记住它,“粤自盘古”呵!“生于太荒”呵!……
⑬应用的物件已经搬完,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清朗。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⑭他们都等候着;太阳也升得更高了。
⑮我忽然似乎已经很有把握,便即站了起来,拿书走进父亲的书房,一气背将下去,梦似的就背完了。
⑯“不错。去罢。”父亲点着头,说。
⑰大家同时活动起来,脸上都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工人将我高高地抱起,仿佛在祝贺我的成功一般,快步走在最前头。
⑱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⑲直到现在,别的完全忘却,不留一点痕迹了,只有背诵《鉴略》这一段,却还分明如昨日事。
⑳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
【小题1】请用简洁的语句概括文章的内容。【小题2】第①-④段的作用是什么?
【小题3】第⑬段画线的句子有什么妙处?
【小题4】文章最后说“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你对文中父亲的举动也觉得“诧异”吗?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理由。
有趣的“三”
①数字中最神秘、最受青睐的大概要算三了。在我国,从许慎的《说文解字》到《淮南子·天文训》,历来注家对此都有解释。其中,《淮南子·天文训》的解释是:道始于一;一而不生,故分而阴阳;阴阳合和而万物生,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三”是两性合和的成果,是万物生殖繁衍的体现。
②如中国古代建筑,王城的营建制度是九里见方,城的每一面各开三个城门;城内南北道路、东西道路各九条,路宽72 尺。这些数字都是三或三的倍数。为何要这样修建呢?一是帝王都自称受命于天,表示其统治人民的权力是上苍赋予的,于是
干什么都打着“行天之道”的旗号;二是因为“三生万物”,王朝要兴盛发达,就得行“三”之法。
③再如历史上的“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共计120 个官。这说明王朝设官也是以“三”为法的,其用意仍然是为了表明王者法天,即所谓“顺天成道”。
④在社会和民俗方面,“三”这个数字也是无所不在的。“一问三不知”中的“三”体现了事物的开始、过程和结果。“三羊开泰”中的“三”在民俗中有吉祥之意。“三教九流”中的“三”和“九”概括了社会各行业的方方面面。
⑤自古以来,中国就有礼仪之邦的美称。通过对中国古代礼节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的事情,古代的礼节也多与“三”这个数字有关。古时候,中国人待客,往往要客人熏三次香,洗三个澡,叫做“三衅”、“三浴”,表示极高的尊重。古有“退避三舍”之说,也是起源于一种礼节。晋重耳为报楚王之恩,在两国交兵时,后退三次,以表示感谢和敬畏之心。
⑥古代,臣民们拜见帝王都得行三叩九拜之礼,同时还得三呼万岁。如遇家中长辈死丧,晚辈人还有守孝三年之说。《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高卧隆中,刘备一而再,再而三地去请他出山,帮自己打天下,演出了一部思贤若渴“三顾茅庐”的剧目,诸葛老师在三请之下如再不出山,恐怕就有失礼之嫌了。
⑦古代的许多礼节对于现代人来讲是很繁琐的,没有必要去讲究了,但是有的礼节我们还仍然保留着,如去吊唁时,面对死者,哀悼者要三鞠躬;去别人家里作客,需得敲门而进,而敲门三下,则是比较礼貌的行为;现在还有一种礼貌与“三”的联系比较密切,就是我们常见到汽车的厢板上往往写着“礼让三先”。
⑧“三”这个数字也被广泛地应用于时空和算数。凡极言时间之长、空间之大、数量之多,古时多用三或三的倍数来表示。如“三思而行”“九天”“十八层地狱”“三人行必有吾师”“三百六十行”等等。
⑨可见,“三”这个数字,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在中国古代被广泛运用到各个方面。
【小题1】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 )
A.本文从中国古代建筑、官职设置、社会民俗、礼节、时空和算数等方面说明了“三”的深厚文化内涵和广泛运用。 |
B.中国古代的王城讲究“九里见方”,城门数、道路数及宽度都是三或三的倍数,都是为了表示帝王是受命于天,也是为了祈祷王朝兴盛发达。 |
C.古时候,“三衅”“三浴”是为了表达客人对主人的极高尊重。 |
D.“三思而行”“九天”“十八层地狱”“三人行必有吾师”“三百六十行”里的“三”分别表示时间长、空间大、数量多。 |
A.第①段引用《淮南子·天文训》的解释是为了增加文章的文采。 |
B.第②段画线句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加强语气,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说服力。 |
C.第④段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将“一问三不知”“三羊开泰”“三教九流”作了比较,突出了“三”这个数字也是无所不在的。 |
D.全文运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使文章层次清晰,条理分明。 |
数字中最神秘、最受青睐的大概要算三了。
凡极言时间之长、空间之大、数量之多,古时多用三或三的倍数来表示。
3.课外阅读- (共1题)
谋 攻(《孙子》)
①孙子曰: 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②故上兵伐谋①,其次伐交②,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③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④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⑤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③;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⑥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⑦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注释)①谋:计策。②交:外交。③縻军:牵制军队。【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 夫:发语词,用在句子开头,无实在意义。
B. 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 敌:对抗。
C. 不若则能避之。 若:比得上。
D.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殆:危险。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与“夫将者,国之辅也”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 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B.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C.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D.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
【小题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与“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中“屈”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B.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C.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D.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小题4】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是从战争利害、谋攻、众寡、将帅、君主、知胜几个方面来归结战争胜败规律的。
B. 作者认为百战百胜,不如不战。
C. 作者认为君主縻军、乱军就会搞乱自己的军队以致敌人获胜。
D. 文章多处运用排比的手法,增强了说服力。
【小题5】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
②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
4.综合性学习- (共2题)
学历 | 占比 | 学历 | 占比 |
本科 | 40% | MBA/EMBA | 12% |
硕士 | 22% | 本科辍学/肄业 | 9% |
博士 | 14% | 高中 | 3% |
(1)你从表格中看出了什么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赵大爷上初中的孙子不好好学习,老师经常找他家长沟通。心疼孙儿的赵大爷私下里说“学习好有什么用,我儿子初中毕业一样开工厂赚大钱,很多大学生都到我儿子工厂打工。学不学都一样。”请你结合着上面表格得出的结论劝说一下赵大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4道)
现代文阅读:(3道)
课外阅读:(1道)
综合性学习:(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7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