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3题)
A. 共享单车用一次次创新与突破,孜孜以求地践行着脚踏实地、为梦想执着奋斗的轨迹。
B. 扶贫工作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工程,涉及多个方面,解决交通问题首当其冲。
C. 我们在学习中,不能不求甚解,要有刻苦钻研的精神。
D. 读屏和读书两种阅读方式并存,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多元化的阅读时代。。
A. 这三年多来,“一带一路”建设从无到有、由点及面,进度和成果都超出了预期。
B. 只有沿线的拆迁工作能顺利进行,是高铁站顺利施工的条件之一。
C. 为了防止这类校园欺凌事件不再发生,我校加强了生命安全的教育。
D. 《见字如面》节目受到人们的喜爱,是因为其形式新颖,有文化内涵的原因。
①但是这句话也并不是永远是真的,因为奥古斯都大帝与泰特思都是精神崇高、志向远大的人,然而同时也是同时代最美的男子。
②无疑地,才德如果是在一个容貌虽不姣丽,然而形体娴雅,气概庄严的身体内,那是最好的。
③因此,那些很美的人多是容颜可观而无大志的。
④才德,有如宝石,最好是用素净的东西镶嵌。
⑤同时,很美的人多半不见得在别的方面有多大的才德,好像造物主在它的工作中但求
无过,不求十分的优越似的。
⑥他们所研求的也多半是容颜而不是才德。
A.②⑤③①⑥④ |
B.②③⑤⑥①④ |
C.④②⑤③⑥① |
D.④②③⑤①⑥ |
2.诗歌鉴赏- (共1题)
春日即事李弥逊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 ①李弥逊(1085~1153),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小题1】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的前两句所描绘的画面
【小题2】“宿鸟声中自掩门”一句中的“自”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绪?
3.现代文阅读- (共2题)
家务劳动也是必修课
张烁
①“家里有的是大人,哪用得着孩子做家务?”“你好好学习就行,家务不用你操心。”这样的话是不是很熟悉?去年开始,四川达州某中学初中部却开始探索“家务作业”,从铺床叠被开始,到洗衣服、下厨房,如今实行大半年,收效良好。②劳动教育是人生的第一教育。马克思曾在《资本论》中说:“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劳动教育,在以前不是问题,生活艰难,家里再小的孩子也会分担。可随着生活水平提高,越来越多的孩子被两代6个大人围着转,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口里怕化了,劳动教育自然就被软化、淡化了。
③家务劳动是最基础的劳动,能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孩子总有一天要离开父母,自理是最基本的生存能力。父母之爱子,最终是要让孩子长大成人,能坚强面对未来的风雨、解决遇见的问题,而不是成为长不大的“巨婴”。所以,家长要适时放手而不是事事包办,鼓励孩子多做力所能及的家务。
④做家务,能培养孩子的责任心。被子堆着不叠,垃圾遍地不扫,油瓶子倒了不扶,看似心疼孩子,让孩子少受累,实则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机会。不少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被诟病“没眼力见儿”、无责任心,很大程度上和从小养成的习惯有关。自家的事都能视而不见、置若罔闻,如何能对单位、对社会“上心”?
⑤做家务,还能让孩子懂得生活不易。一个孩子,喜欢吃饭时往地上扔饭菜,如何劝都不听。最后,妈妈说,扔可以,但谁扔的谁收拾。孩子悻悻收拾了一次,从此之后,再也不扔了。为何?是因为孩子体会到了打扫卫生的辛苦,否则也就不知珍惜劳动成果。
⑥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青少年劳动的习惯、能力,影响的不仅仅是一个人、一个家庭,某种意义上说,也影响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劳动教育让人受益无穷。现在放手让孩子做些家务,不是让孩子“受累”,而是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基。
(选自《人民日报 》2018年5月11日)
【小题1】本文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小题2】第②段主要运用了那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小题3】如何理解第③段中的“巨婴”一词的含义?
【小题4】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邓迎雷
这个周末回家,临走时,母亲将我送到门口。
我走了一段,即将拐进小巷时,发现母亲竟然在身后跟了过来。我催她回去:“妈,快回吧,大门敞着呢。”她说:“没事,我就站在这路口。”
我知道,母亲是要站在路口看我远去的背影。带着一种温暖的滋味,我走进小巷,再回头看母亲,只见她站在原地,正一动不动地看着我的方向。因为隔着一段距离,我看不清她的表情,但我能感觉到她殷殷期望的眼神里满是留恋不舍。
近些年,母亲越来越显老了。孩子们像小鸟一样,离开她温暖的羽翼,有了自己的家,也有了各自的事业,陪伴她的日子少了许多。母亲不止一次地感叹:“还是你们小时候最好,天天在一起,现在你们姊妹几个天南海北四下分散,团聚一回可真不容易。”
每听见她这样说,我总不以为然,没品味出她话里面的孤单和失落。直到有一天,我猝不及防地发现,在我远去的身后,母亲追随的目光是那样爱意深沉。
那是个夏天,母亲住在弟弟家。有次我去看她,告别时,她又送到门外。直到我从五楼下到四楼,看不见我的身影,我才听见她关门的声音。
我出了楼,绕过一片绿地,走过小区院子。快走到小区门口时,我偶然间向后望去,忽然被身后的一幕惊呆了——只见弟弟家那个小小的窗框里,母亲正趴在窗口,向我望着,就像一只守在巢里的老鸟,眼巴巴地看着小鸟的远去。看见我回头,她向我不停地挥手,依稀又在说着什么。
那一刻,我心里酸酸的,眼泪不由得落了下来。如果不是我偶然回头,我哪里知道,就在我一路走去的时候,身后会有母亲浓得化不开的目光。
也是从那时起,我才发现母亲是多么痴恋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光,哪怕只是渐渐远去的背影,她也想多看几眼,不愿错过。
去年秋天,母亲患病住院。我在医院陪她,午后下起了雨,天色阴暗,母亲催我回去。她说:“我好好的,没有什么事,你妹妹也快来了,你快回去吧,别等雨下大了。”
我收拾东西回去,母亲送我上电梯。
很快,电梯从八楼下到一楼。我穿过病房楼大厅,走到院子里,看雨下得不大,我没有打伞。就在这时,电话忽然响了。只听母亲在电话里说:“你怎么不打伞呢,快把伞打起来,别冻感冒了。”
病房楼的电梯间没有窗户,想望向我出门的这个方向,需要出了电梯间,穿过病房长长的走廊。我能想象到,当电梯门关上的那一刹那,母亲是怎样拖着行动迟缓的腿,努力加快脚步,快速占领那个窗口。然后,老眼昏花地她透过蒙蒙细雨,努力向外望着,只为了看女儿在院子里经过的那一分钟。
雨天里没有打伞,淋湿的是母亲的心。我连忙撑起了伞,在连绵不断的冷雨里一步步走得很稳。我知道身后有双爱我的眼睛,而母亲不知道的是,伞下的我,眼泪早己不知不觉地流了下来。
(选自《特别关注》,有改动)
【小题1】本文叙述了母亲注视着“我”背影的三个事件,请根据文章内容,按照时间顺序,概括另外两件事。
①那个夏天,母亲趴在弟弟家的窗口里望着我离开小区。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小题2】结合语境,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①直到我从五楼下到四楼,看不见我的身影,我才听见她关门的声音。(句中的“才”字能否删去,为什么?)
②雨天里没有打伞,淋湿的是母亲的心。(此句在表达上有何妙处?)
【小题3】文章两处画横线的句子都写到“我”掉泪,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泪水中蕴含着“我”怎样的复杂情感。
【小题4】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母亲形象。
4.对比阅读- (共1题)
(甲)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
(节选自《史记.陈涉世家》)
(乙)齐桓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曰;“贵天。”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诗》云:‘人而无良,相怨一方。’民怨其上①,不遂亡者,未之有也。”
——(选自刘向《说苑》)
(注)①上:君王【小题1】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1)度已失期(2)为天下唱
(3)仰而视天(4)不遂亡者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
(1)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2)齐桓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
【小题3】下列选项中“以”字的意思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扶苏以数谏故
A. 君人者,以百姓为天。 B.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C.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D. 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小题4】(甲)文中陈胜以“天下苦秦久矣”揭示起义的根本原因,正是(乙)文管仲所说的“ ”。(甲)(乙)选文都是通过 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选文中陈胜、管仲共同的性格特征是 。
5.名著阅读- (共1题)
(1)下列有关名著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鲁迅在《琐记》中记述了最初接触进化论时兴奋的心情和不顾本家的老辈反对,如饥似渴地阅读《鉴略》的情景,表现了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 |
B.白骨精是《西游记》中唐僧师徒西天取经途中所遇到的一个妖怪,她曾先后变成年轻女子、老妇人和老公公来哄骗唐僧师徒,但都未能逃过孙悟空的火眼金睛。 |
C.叛徒甫志高带领特务窜到乡下,江姐不幸被捕。在狱中,她受尽折磨,特务把竹签钉进她的十指。面对毒刑,她傲然宣告:“毒刑拷打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铸成的!” |
D.《格列佛游记》中,小人国国王狂妄昏庸,野心勃勃;大人国国王治国有方,公正无私。 |
“离开桑菲尔德,我感到痛苦,我爱桑菲尔德;——我爱它,因为我在那里过着丰富、愉快的生活,至少过了短短的一个时期。我没有受到践踏。我没有被弄得僵化。我没有被排斥在同光明、活力、崇高的一切交往之外。我曾经面对面地同我所尊敬的人,同我所萼爱的人,——同一个独特、活跃、宽广的心灵交谈过。我已经认识了你,现在感到自己非从你这儿被永远拉走不可,真叫我害怕和痛苦。我看到非走不可这个必要性,就像看到非死不可这个必要性一样。”
“真的,我得走!”我有点恼火了,反驳说,“你以为我会留下来,成为你觉得无足轻重的人吗?……你以为,因为我穷、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你想错了!——我的灵魂跟你的一样,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样!要是上帝赐予我一点美和一点财富,我就要让你感到难以离开我,就像我现在难以离开你一样。我现在跟你说话,并不是通过习俗、惯例,甚至不是通过凡人的肉体——而是我的精神在同你的精神说话;就像两个都经过了坟墓,我们站在上帝脚跟前,是平等的——因为我们是平等的!”
①“我”和“你”分别是作品中的哪两个人物?
②你是怎样理解“我的灵魂跟你的一样,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样!”这句话的?读完整部作品你觉得选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6.综合性学习- (共1题)
材料一:《经典咏流传》是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和央视创造传媒联合制作推出的大型文化节目,它将古诗词和部分近代诗词配以现代流行音乐,带领观众在一众唱作歌手的演绎中领略诗词之美。
材料二:清代诗人袁枚的一首小诗“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后来来自大山深处的支教老师梁俊在原诗的基础上,给这四句诗谱上了旋律,让大山的孩子们用音乐的形式来了解中国的经典文化。他们演唱的《苔》,令现场许多观众感动落泪。
材料三:教育部部长陈宝生甚至有更为具体的推广设想,比如让经典诗词歌曲能进入校园,能够成为我们大课间啦啦操的配乐,能够成为学生们平时张口就唱的作品。
(1)请为《经典咏流传》写一则宣传标语。(至少用到一种修辞。)(2)概括材料二的主要内容。
(3)除了用“唱”经典的形式传播外,你还想到哪些方式传播经典?请写出两种。
7.- (共1题)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3道)
诗歌鉴赏:(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对比阅读:(1道)
名著阅读:(1道)
综合性学习:(1道)
:(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