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辽宁省抚顺二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卷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78998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1/10/27

1.单选题(共5题)

1.
下图为“某地等高线示意图”,两地理兴趣小组3月21日在图示地区宿营,甲地的小组在4:00(地方时)看到日出,乙地的小组在5:00(地方时)看到日出。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为800米。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小题1】图中①~④四地,此日地方时6点能看到日出的是
A.①B.②C.③D.④
【小题2】⑤地海拔高度可能为
A.-500米B.250米C.390米D.-920米
2.

   读某气压带及两侧风向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该气压带属于(   )
A.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B.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
C.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D.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
【小题2】此时,地中海沿岸的气候特征是(   )
A.温和多雨B.高温多雨C.炎热干燥D.寒冷干燥
3.
读下面四幅近地面气流分布图,完成下题。

四幅图中能正确反映西北太平洋台风的是 ( )
A.①B.②C.③D.④
4.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中国要逐步构建节约型的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节约型发展道路。下列哪项不属于节约型发展道路(  )
A.多产出,高经济增长
B.重视生态农业,改善生态环境
C.倡导循环经济,变废为宝
D.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5.
广东省北部山区及粤东、粤西等地经济发展比较缓慢,现将与珠江三角洲地区联手,在当地划出专用土地设立产业转移园区。根据资料,运用所学的知识回答问题。
【小题1】近年来,珠三角部分产业群向粤北山区转移,引发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A.土地成本和劳动力B.环境和技术C.交通和市场D.原料和能源
【小题2】在粤北、粤东、粤西建立产业转移园区将有利于:
A.充分利用三地丰富的矿产资源B.节约土地,形成集聚效应
C.城市人口向农村转移D.促进工业向乡村地区扩散

2.选择题(共2题)

6.

阅读胡忠伟《读书贵有疑》一文,完成小题。
        ①清代著名戏曲理论家李渔,儿时向老师质疑:“胡不窄小其制反宽大其形,是何以故?”老师默然不答,李渔颇感失望。直到远游塞外,才终于揭开谜底:原来塞外天寒地冻,这种服装是日当蓝衫夜当被的。
  ②这应是“学贵疑”的很好的事例了。读书做学问,难免会遇到许多的疑难处,自古以来,人们就很赞赏提出疑问的精神,认为“会读书,当先要会疑,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怕的不是有疑难,而是终日读书没有疑问——书上说什么就信什么,是不会有进步的;书上说什么,不懂装懂,更是难有出息的。
  ③有疑难就会想方设法去破疑释疑。学问学问,当然是既“学”且“问”的。“问”是钻研,是“学”的深化;只“学”不问,容易埋进死读书、读死书的昏庸里。“问”是知识长进的一种方式,无所谓“羞耻”之意,“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惑而不从师,终为惑矣”。
  ④惑能从师,固然是好事,但做学问终须自己动手动脑,才有所得,否则我们便与留声机无异了。进一步说,读书做学问,不能只当翻译家,而当有自己的思考和见地,这就是善于思考,思考才能有所启发,有所得。“始当求其所以入,终当求其所以出”,是谓知其然,还应知其所以然。古人说“学而不思则罔”,“学贵心悟,守旧无功”,都是经验之谈。思考可以明智,可以捷才。更进一步说,读书做学问有一个知识转化的问题在里头,知识转化为能力,转化为学问,才能集大成,成一家之言。
        ⑤古人读书尚疑贵思,这应该是一个很好的传统,值得我们继承。在这个浩瀚的世界中,一定有很多东西是我们还未能了解的,思考与质疑的脚步一刻都不能停滞。那种食而不化,只读书不求甚解的做法,潇洒是潇洒,只怕未必能于学问有所长进。

7.

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均衡营养更健康
①我国5岁儿童体重不足者比率为10%-20%,生长迟缓者比率为35%,个别贫困地区高达50%以上。这是第三次全国营养调查为我们提供的一组惊人数据。专家指出,维生素和矿物质摄入不足或不均衡是导致中国人特别是青少年儿童体质普遍下降的根本原因。因此,在追求食品安全的前提下,建立科学补充营养元素的观念,已经成为改善中国人营养状况的当务之急。
②中国人究竟缺少哪些营养元素呢?
③钙、维生素B2和维生素A是中国人严重缺乏的营养元素。其中钙缺乏的严重程度排名第一。科学显示,人体每天对钙质的需求量为800毫克,而我国人均每天摄入量为405毫克,仅达需求的50.6%。缺钙会导致脚抽筋、盗汗、腰酸及骨质疏松等症状。维生素B2和维生素A的每天摄入量也只达到人体需求的61.5%和59.5%。
④维生素C、锌、铁也是中国人缺乏的营养元素。据调查,全国人均每天摄入维生素C量为100.2毫克,已达到100毫克的标准。但是,维生素C主要来源于蔬菜中,中国居民饮食上习惯食用煮熟的蔬菜,致使其中大多数维生素C被破坏。有文章分析中国居民维生素C的实际摄入量仅达50毫克。另外,我国人均每天摄入锌12毫克,比需求量少20%。青少年儿童缺锌比较严重,已影响部分青少年儿童智力和身高的正常发育。中国居民食用的铁,主要来自于大米、坚果、果叶蔬菜等植物中的非原血红素铁,其利用率较低,吸收率也远远低于动物性食物中所含的铁。此外,中国人食用量最大的谷物中,含有浓度较高的植物酸。植物酸会明显抑制铁的吸收。所以,尽管摄入了一定量的铁元素,但真正被人体吸收的并不多,因此仍然有许多贫血病人。
⑤人体补充营养元素的基本原则是:把所缺的全部补齐,补缺的不能再补,使人体内各种营养元素达到均衡。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元素,彼此关系密切,只有达到它们之间的均衡,其作用才能充分发挥,人体才可能健康。比如:钙、磷、锌、铜要成一定的比例,磷过量,钙会被耗损,通过量,锌会损失;铁促进维生素B族的代谢;锌要与维生素B1一起增加摄入量为宜。
⑥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时,有些人认为西方国家的配方比中国的好。实际上,中西方饮食结构不同,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的要求也不相同;另外,黄种人与白种人在体质上也存在着差异。例如,磷、铜、镁、维生素E、维生素B12等就属于中国人不缺的营养元素。以铜为例,全国人均每天摄入铜元素的量为2.4毫克,推荐量为2毫克。摄入过量的铜元素有明显的毒副作用,且会导致锌的损失。所以中国人不要盲目补充。
⑦现行补充的误区是缺什么补什么,没有科学配比,人体内营养仍然达不到均衡。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一定要有统筹思想,在医生指导下,总体判断自己缺什么维生素和矿物质,寻找一个适合自己的方案。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单选题:(5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