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昆明五华区2018届九年级适应性测试语文试题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4782

试卷类型:中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8/6/22

1.选择题(共6题)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着.落(zhuó)   叱咤.(zhà)  迸.溅(bèng)   潜.移默化(qián)
B.惬.意(qiè)    秀颀.(qí)   癖.性(pì)    鳞次栉.比(zhì)
C.召.唤(zhào)   执拗.(niù)  编撰.(zuàn)   锲.而不舍(qiè)
D.纤.细(xiān)   旋即.(jì)   创.伤(chuāng) 退避三舍.(shè)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遐想   竣工  杳无音迅  若无其事B.遮敝   萧索  黄金搭档  不可思议
C.恻隐   案牍  邪魔鬼崇  与日俱增D.潦草    陶冶   奇闻轶事   物竞天择
3.
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过沙尘暴的洗礼之后,地下露出了一件件惟.妙.惟.肖.的古代艺术珍品。
B.对于这些荒谬的言论,他们表面上洗.耳.恭.听.,心里却十分不以为然。
C.他却欲言又止,先故.弄.玄.虚.一番,才慢条斯理地把好消息公布出来。
D.但是漫天大雪封住了他们的眼睛,使他们每走一步都漫.不.经.心.,因为一旦偏离方向,错过了贮藏点,无 异于直接走向死亡。
4.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中国是否能强盛、能复兴,关键于大力发展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
B.今年 6 月,好莱坞大片《侏罗纪世界 2》将陆续在全球上映,是恐龙迷们翘首期盼的盛事。
C.为更好地服务考生,为考生营造安心、舒心的考试环境,教育部要求优化高考综合服务,要在噪音治理、 卫生防疫、防暑降温等方面进一步加强综合保障。
D.三月的昆明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每到这个时节就会有大批的中外游客慕名前来。
5.
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蓝天衬着高矗的巨大的雪峰,在太阳下,几块白云在雪峰间投下云影,就像白缎上绣上了几朵银灰的暗 花。
②这飞泻下来的雪水,在山脚汇成冲激的溪流,浪花往上抛,形成千万朵盛开的白莲。
③进入天山,戈壁滩上的炎暑就远远地被撇在后边。
④那融化的雪水,从高悬的山涧,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像千百条闪耀的银练。
⑤迎面送来的雪山寒气,立刻使你感到像秋天似的凉爽。
A.③⑤①④②B.③⑤④②①C.①④②③⑤D.①③④②⑤
6.
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雪》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文中以丰富、鲜明的形象,展现了两幅各具特色的画面,营造了 两种不同的感情氛围。
B.《变色龙》出自俄国作家契诃夫的《契诃夫短篇小说选》。变色龙,蜥蜴的一种,皮肤的颜色会随着四 周物体颜色的不同而改变,这儿用来比喻在政治上善于变化和伪装的人,指文中的首饰匠赫留金。
C.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是用韵的。
D.陶渊明,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是我国第一位杰出的田园诗人,主要作品 为《陶渊明集》,我们初中阶段学过他的诗歌《归园田居》和《饮酒》。

2.字词书写(共1题)

7.
请将下面内容用楷书正确、规范地抄写在田字格内。
脍炙人口   中西合璧
 
 
 
 
 
 
 
 
 
 
 
 
 
 
 
 
 
 
 
 
 
 
 
 
 
 
 
 
 
 
 
 
 

3.诗歌鉴赏(共1题)

8.
阅读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完成小题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小题1】请指出本首诗中运用的一个典故,并说出借用的典故表达了诗人什么感受。
【小题2】请谈谈你对“暂凭杯酒长精神”中“长精神”的理解。

4.文言文阅读(共1题)

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 小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 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 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骈.死于槽枥之间
(2)策.之不以其道
【小题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小题3】文中“安求其能千里也?”应该用什么语气读,为什么?
【小题4】文中作者认为千里马只有靠伯乐的慧眼才能发现,这种观点你赞同吗,为什么?

5.现代文阅读(共2题)

10.
阅读,完成小题
简静
①初秋的清晨,翻阅吴冠中先生的画。画上是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一江烟水照晴岚, 两岸人家接画檐。用笔极简极淡,画上大面积的白色是粉墙,黑色的线条勾勒飞檐、门窗、 乳燕、春柳、水中柳树的倒影。只用黑白两色,表现出东方文化的意境之美。画面宛如一首 小令,干净、简静之极。
②杏花春雨里,去看苏州博物馆,这是大师贝聿铭的杰作。你会被它弥漫着典雅的气息深 深吸引。建筑是以灰白两色为主色调,没有红墙碧瓦,金碧辉煌。简洁的线条,三角形的屋 顶,几何图案组成的窗棂,白色的粉墙和灰色的屋檐,不失苏州园林的气韵和灵秀。灰白两 色完美和谐地结合在一起,让人不由得赞叹,建筑简约之美,竟是最动人心魄的。
③在苏州博物馆看宋代的瓷器。人站在一尊宋瓷面前,会一瞬间安静下来。因为,静美的 瓷器竟有一种奇特的气场。 瓷器到了宋代就和唐代截然不同了,唐代的唐三彩,五彩斑斓, 华美大气,光彩夺目。宋代瓷器则舍弃了一切的艳丽和装饰,她朴素简洁,平淡天真,渐渐 向内而求,不再桃红柳绿,绚丽缤纷。她像一位中年的女子,慢慢舍弃华丽的外表,将人生 渐渐向回收拢了,内心逐渐洁净和安宁起来。回归朴素、含蓄、清丽的色彩,简静的宋瓷,诠释了古老文化淡泊典雅、质朴无华的美。
④宋徽宗是历史上一位不称职的帝王,不爱江山,只爱琴棋书画诗酒花。可是,他却是一 位杰出的艺术家。他创立了独具特色的书法——瘦金体。瘦,是风骨,是一枝孤独的兰,是 一枝清寒的竹。金,是锋芒,一种多么耀眼的光芒,那是掩藏不住才华和冷傲。他的书法, 是悬崖峭壁上的一枝盛开的腊梅,临深渊而有清香袭人。中国的书法美学讲究藏锋,不外露, 刚柔相济,绵里藏铁,浑厚拙朴,暗合了东方文化内敛含蓄、优雅沉静的审美观。可是,他 的书法笔锋尽显,锋芒毕露,峭拔凌厉,如一把闪着寒光的利剑,这是书法美学之大忌。可 是,也是他的书法,打破常规,率性随意,本真自我,彰显了书法另一种凛冽、冷艳,寒气 逼人的美。欣赏他的书法,仿佛能看见他的灵魂。他的书法,瘦到只是枯水寒山,却风骨铮 铮,没有一丝圆滑、退让和妥协。瘦金体是一位君王留给中国书法的绝笔。他的字多像他自 己,坚硬、率真,不盲从,不迎合,我行我素,独树一帜。
⑤他的诗写道:“舞蝶迷香径,翩翩逐晚风。”都是他心灵的写照。他是一只在斜阳里迷路 的蝴蝶,徘徊在清凉的晚风里。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那是一个朝代日落西山的时刻, 也是他玉石俱焚的时刻。简静的书法留在光阴里,仿佛还能听见玉碎的声音。
⑥一夜北风呼啸,楼下的银杏树卸下一身金黄的叶子,只留下枯瘦的枝桠伸向碧玉似的天 空,大自然庄严肃穆的季节来了。深夜里,落了大雪。天地一派洁净晶莹,所有的树枝上落 满了积雪,墙角一树红梅映着皑皑白雪。简静,原来是雪落梅花,当空皓月,纸上云霞,陌上 烟花。
⑦杨绛先生说:“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此刻,才懂得简静是 一种奇异的力量。也是经历如梦繁华之后,内心的豁达和优雅,清澈和安静,那是生命另一
种大美的境界。
【小题1】文中举了哪些例子来诠释“简静”?
【小题2】文中③④段都运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请举一例说明。
【小题3】赏析下列句子。
(1)画面宛如一首小令,干净、简静之极。
(2)天地一派洁净晶莹,所有的树枝上落满了积雪,墙角一树红梅映着皑皑白雪。
【小题4】文章第④段“欣赏他的书法,仿佛能看见他的灵魂。”怎么理解?
【小题5】请谈谈你对标题“简静”的理解。
11.
阅读,完成小题
丈量世界的人体之尺
①我们的生活离不开长度计量,那么长度计量是如何开始的呢?要准确地回答这个问题非 常困难,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人体之尺在计量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有趣的 是,世界主要文明国家最初都选用人体之尺进行长度测量,并且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相近的单位制。
大禹统尺,开中国长度标准先河
②大禹治水的故事在我国广为传颂,然而,你知道大禹对我国计量的贡献吗?据《史记》记载,大禹授命治理洪水,改“堵”为“疏”,为此需要进行比较准确的测量。史书上记载的“左准绳,右规矩”,就反映了当时的测量情景。这里的准绳和规矩,就是两种重要的长度测 量工具。然而,测量的前提条件就是建立统一的长度标准,否则测量的意义就会大打折扣。《史记·夏本纪》中说禹“身为度,称以出”,意思是说大禹以自己身体的某一部分作为长度 标准,制造了统一的测量工具。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件具有权威性的长度标准器,并在大禹 治理黄河水患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了单位和标准,并把它复制到木棍、矩尺和准绳上, 就可以测量长度了。用准绳定平直、测长短,用规矩可以画图,还可以确定山川之高下、大 地之远近。
③商代的骨尺、牙尺是目前所见的最早的测长工具。骨尺是用一根兽骨磨制而成的,骨尺 长 17 厘米,尺面刻 10 寸。牙尺有两支,长为 15.75 厘米和 15.8 厘米,尺面刻有 10 寸,每 寸刻 10 分。它们分别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和上海博物馆。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度量衡大 小不一。秦始皇统一全国后,颁发了统一的度量衡诏书。在我国古代,通常 1 尺等于 10 寸, 但不同的朝代尺的量值并不一致。(A)周代的一尺大约合现在的 19.91 厘米,战国时期一尺 大致相当于现在的 23.12 厘米左右,秦代使用的 1 尺大约合现代的 23 厘米。这也说明,古代 的尺度要比现代的尺子短一些。
钦定腕尺,创造埃及金字塔传奇
④说起古埃及的长度计量单位也很有趣,是以国王的手臂作为标准的,称为腕尺。长度为 从肘拐至中指尖的距离。在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中,腕尺是用前臂和手来表示的。在古埃及的 纸草记录中,关于腕尺的最古老记载则与金字塔有关。闻名于世的胡夫金字塔,就是以胡夫 国王钦定腕尺作为标准修建的。金字塔塔高 300 腕尺,按每腕尺合 0.49 米计算,约合现在的147 米,这在当时的条件下无疑是一个建筑奇迹。在古埃及,丈量土地时也要用到腕尺。(B) 当时,古埃及人制定的腕尺标准有两种规格:一种是国王钦定的腕尺,长度为 20.59 英寸(约 合 52 厘米);另一种是民间的短腕尺,长度只有 17.72 英寸(约合 45 厘米)。为了解决腕尺 长度不一的问题,古埃及人统一了腕尺的长度标准。他们还用质地坚硬的花岗岩制作了一根 腕尺长度标准物。后来,随着宗教的传播,腕尺也被应用于古希腊和古罗马,不过长度略有 差别。如一个古希腊腕尺的长度大约为 18.22 英寸(约 46 厘米),而一个古罗马腕尺的长度 则大约为 17.47 英寸(约 44 厘米)。
千年英尺,万变不离“脚丫子”
⑤说起英制单位,人们立即会想到英尺。其实,英尺来源于罗马帝国的计量单位———罗 尺,其本意就是一只脚的长度。英尺的标准虽在不断变化,但在千年历程中不曾离开过“脚丫子”。13 世纪初期,英国的度量衡十分混乱,给生活和贸易带来了诸多麻烦。英国高层对此十分关注,但一时找不到更好的办法。曾签署《大宪章》的约翰王有一次不耐烦地在地上 踩了一脚,然后指着凹陷下去的脚印对大臣们说:“就让这个脚印作为丈量的标准吧!”自此, 英尺的标准算有了着落。具有历史意义的“英王御足”被制成长度标准,现珍藏在大英博物馆中。用一个成年人的脚长作为英尺的标准,在应用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因为人们基.本.都是依据自己的脚长来进行长度测量,所以结果往往会因人而异。到了 16 世纪,有个德国人找 了 16 个从教堂出来的男子,分别测量了他们左脚的长度,然后取平均值,以得到一种更加科 学的英尺标准。1 英尺的标准长度约合现在的 30.48 厘米。
      
【小题1】选文第①段有何作用?
【小题2】请从文中(A)(B)两句任选一句,简要分析其说明方法及作用。
【小题3】选文第⑤段中加点的“基本”能否删去,为什么?
【小题4】结合选文内容,请你谈一谈用人体之尺丈量世界有何意义,为选文补充最后一段。

6.作文(共1题)

12.
请以“留在心底的风景”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说真话,抒真情,忌抄袭。 文中不要使用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书写工整,不少于 600 字。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6道)

    字词书写:(1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