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辽宁省大连市第八中学高三上期中考试地理试卷(带解析)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76192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5/12/16

1.综合题(共1题)

1.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冰岛位于北大西洋和北冰洋的交汇处,被誉为“冰与火之国”,境内的火山一般都被厚厚的冰川覆盖。冰岛土地面积1002.5万公顷,林地面积2.81万公顷。首都雷克雅未克环境优美,是著名的旅游胜地,但天气变化无常,雨雾较多。
材料二 冰岛某火山附近的沉降堆积盆地中,河流发育成为“辫状水系”。

(1)分析雷克雅未克天气多变的原因。
(2)简述材料二中地貌的形成过程。
(3)请分析推断冰岛的农业结构。

2.单选题(共11题)

2.
读“我国某区域1月和7月等温线分布图”(下图)(冬夏季等值距相同),完成下面各题。

【小题1】对该区域1月份等温线走向影响最大的是
A.地形B.纬度C.海陆D.洋流
【小题2】A地7月气温可能是
A.29℃B.27℃C.25℃D.23℃
3.
读世界某区域图,其中①②③图均表示同一区域,且其图幅面积依次减少四分之三。若①图比例尺为1∶N,则②图、③图的比例尺依次为(  )
A.2∶N 3∶NB.1∶2N 1∶3N
C.2∶N 4∶ND.1∶2N 1∶4N
4.
下图为亚欧大陆气温年较差等值线分布示意图(单位:摄氏度),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气温年较差最大值出现在甲处附近的原因是
A.地处内陆高原山地,受海洋影响小
B.地表缺少植被
C.地处高纬度,昼夜温差的变化幅度小
D.属于沙漠地区,大陆性强
【小题2】关于乙、丙两地的正确判断是
A.乙处自然带为温带落叶林带
B.乙处附近气候有利于粮食作物生长
C.丙处外侧的大洋有暖流流经
D.丙处为温带海洋气候
5.
   下列甲图为地震波典型时距曲线(表示地震时纵波和横波到达不同地震台站所需的时间),乙图为某次地震时,M、N、Q三地震台站测得不同的震中距,并以此为半径绘成大小不同的圆。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甲 乙
【小题1】下列关于图中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  )
A.W1和W2两者皆无法通过地幔
B.W2造成的破坏最大
C.W1和W2可以在任何物质中传播
D.能通过地核的是W1
【小题2】若M台站测得纵波和横波时距差为6分钟,则M台站的震中距最接近(  )
A.3 000 kmB.3 500 km
C.4 500 kmD.4 000 km
【小题3】依据M、N、Q三地震台测得的震中距判断,此次地震震中位于(  )
A.①B.②C.③D.④
6.
我国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在操场测量一直立杆的影子,当太阳高度为20°时测得影长为OA(OA的朝向每天都在发生变化),在北京时间11:30时测得最短影长为 OB(如图所示)。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该学校最可能位于
A.山西B.黑龙江C.新疆D.云南
【小题2】图示日期前后,该地
A.太阳从西北方向落下B.昼短夜长C.正午太阳高度渐大D.日出时间推迟
7.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图。遥感发现,近年来图中乙湖分裂成南北两片,南片已基本成为盐滩。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乙湖南北分裂的主要原因是
A.围湖造田B.地壳抬升
C.入湖河水减少D.人工围堰
【小题2】观测发现,乙湖沿岸终年昼夜风向相反,若游客在①处疗养,夜晚最可能的风向是
A.西北风B.西南风
C.东北风D.东南风
8.
霾的形成与水平方向的静风现象、垂直方向的逆温现象、悬浮颗粒物的增加有关。当大气湿度增加时,霾可以转化为雾,因而霾与雾常常相伴而生,统称雾霾。在我国雾霾天气分布一般规律是,中西部地区少东部地区多,乡村少城市多,春夏季节少秋冬季节多。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下图所示天气状况容易出现严重雾霾的是
A.①B.②C.③D.④
【小题2】雾霾天气对下列相关产业,直接影响最大的是
A.果林园艺及乳畜业B.旅游业及交通运输业
C.钢铁及汽车制造业D.环境保护及文教事业
【小题3】我国处于雾霾多发时期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与经度相近的包头市对比,海口市日出早、日落晚的日子少些
B.南半球低纬度地区气温日变化幅度较大
C.从波斯湾开往东亚的油轮在北印度洋顺风顺水行驶
D.巴西高原与意大利沿海的农业旱情严重,需要引水灌溉
9.
读南亚部分地区地形分布图和该地区某城市的气候资料统计图。完成各题。

【小题1】气候资料所示城市最可能是
A.卡拉齐B.班加罗尔
C.加尔各答D.孟买
【小题2】该城市所在自然带
A.热带雨林带B.热带荒漠带
C.热带草原带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小题3】导致该城市各月份日照时数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A.昼夜长短B.海拔高度
C.正午太阳高度D.天气状况
10.
下图是某地区岩石与年均温等值线分布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据图分析,该地区地质史上不曾发生的内力作用可能是
A.水平挤压运动B.水平张裂运动
C.岩浆活动D.变质作用
【小题2】该地区地形的成因是
A.侵蚀作用B.内力作用
C.外力作用D.内、外力共同作用
【小题3】实地调查发现,图中甲地植被比乙地更加茂密,则该地区可能在
A.我国东部B.欧洲西部
C.中南半岛D.巴尔干半岛
11.
径流系数,是指某一时期的地表径流量(毫米)与这一时期的降水量(毫米)之比,用百分率表示。它能反映一个地区降水量有多少变成径流补给河流,有多少被蒸发或下渗。读上图,回答11题。
11.调查发现图中的A处径流系数有增大的趋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A处径流系数增大,下渗也增大
②A处近些年来,森林植被被破坏,对水源涵养有减弱趋势,不稳定径流增大
③A处径流系数增大,对河流补给变得不够稳定,水位季节变化增大
④A处径流系数增大,使当地气候将变得更加湿润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12.
下图中实线和虚线表示自然状态下某河流两个不同时期的河岸线。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实线河岸形成时间早于虚线河岸
B.河岸的变迁只与地转偏向力有关
C.甲乙丙三处,甲处侵蚀作用最强
D.甲乙丙三处,乙处以堆积作用为主
【小题2】若图示河段形成“地上河”,其成因不可能是
A.河道弯曲,水流不畅
B.防御洪涝,人工修堤
C.中上游植被破坏,水土流失
D.地壳断裂,局部抬升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1道)

    单选题:(1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