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湛江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75711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8/3/3

1.综合题(共2题)

1.
“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是新形势下我国对外开放的重大战略。读“一带一路”主要线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陆上丝绸之路”地带性植被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 的地域分异规律,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2)A区域的地带性植被类型是 。当亚欧大陆受蒙古西伯利亚高压控制时,D海域的大洋环流呈_____时针流动,此时A区域的气候特征是___________。
(3)位于海上丝绸之路的马六甲海峡常年风浪较 ,其原因是 
(4)简析C岛屿东部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原因。
2.
读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示水循环类型是  ;乙处的地质构造是   ,丁处可以储存  (填矿产资源);若图示环节④所携带的泥沙在山前丙处堆积会形成   (外力地貌)。
(2)甲处的地貌形态是   ,简述该地貌的成因  
(3)图示海区的渔业资源丰富与水循环有关,若该地位于北美洲加拿大东海岸,试分析该区域能形成渔场的有利条件。

2.单选题(共18题)

3.
下图为“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图中F处的盛行风向是
A.东北风B.西北风C.东南风D.西南风
【小题2】图中D处的气候特征是
A.炎热干燥B.高温多雨C.温和干燥D.温和湿润
4.
下图为某山脉山坡的垂直植被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上图中山坡原有的一类自然植被现已完全缺失,该类自然植被可能是(  )
A.热带草原B.常绿硬叶林
C.落叶阔叶林D.高山草甸
【小题2】导致上题自然植被类型缺失的因素最可能是(  )
A.纬度位置B.海陆位置
C.地形地势D.人类活动
5.
北京时间2017年4月20日19时41分,搭载“天舟一号”货运飞船的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天舟一号是我国自主研制的首艘货运飞船,将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完成交会对接,实施推进剂在轨补加,突破和掌握推进剂在轨补加等关键技术。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天舟一号”升空进入预定轨道后,与下列哪个天体所属的类型相同
A.哈雷彗星B.月球C.火星D.太阳
【小题2】“天舟一号”升空进入预定轨道后,其属于 
①总星系②河外星系③太阳系④地月系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小题3】“天舟一号”发射时,国际标准时间(世界时)是2017年4月
A.21日11时41分B.20日3时41分
C.20日11时41分D.21日3时41分
6.
读“大气热力作用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有关大气热力作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A.①为长波辐射,②为短波辐射B.③只出现在晚上
C.地面热量的收入主要来自③D.近地面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②
【小题2】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纬度相当,关于两地热力状况的比较,正确的是
A.青藏高原的年平均气温较低,与①大小有关
B.四川盆地的气温日较差较小,与①③大小有关
C.四川盆地的年太阳辐射总量较小,与②大小有关
D.青藏高原的年太阳辐射总量较大,与④大小有关
7.
太阳有时很暴躁,被称为“活动的太阳”。太阳暴躁时有大量的带电粒子被抛入太空,会对人类生活和生产造成重大损失。中国科学院研制的7波段太阳层析成像系统,是目前世界上波段最多的多波段层析成像系统,其探测波长涵盖了太阳的光球层、色球层,可以预测太阳活动的爆发。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太阳处于“暴躁”时期时可能会对地球产生的影响是
A.无线电长波通讯受干扰B.地表植被遭破坏
C.卫星导航失灵D.地球获得稳定的光和热
【小题2】7波段太阳层析成像系统能够预测太阳活动是因为通过它能
A.精确观测太阳B.分析太阳辐射
C.推测活动规律D.探测温度变化
8.

   读“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小题1】关于图中各圈层的正确叙述是( )
A.地球外部圈层由A、B、C、D四部分组成
B.地球内部圈层由E、F、G三部分组成
C.外部圈层的温度总体上高于内部圈层
D.圈层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自然环境
【小题2】地球各圈层中()
A.水圈由地球上各种水体构成,连续但不规则
B.大气圈是由不同类型气体组成的,干燥洁净
C.生物圈是各种类型的生物的总称,生机勃勃
D.岩石圈由莫霍面以上的岩石组成,厚度不均
9.
嶂石岩地貌为中国三大砂岩地貌之一,主要由易于风化的薄层砂岩和页岩形成,形成绵延数公里的岩墙峭壁。右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甲、乙、丙、丁代表三类岩石和沉积物,序号代表地质作用。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嶂石岩的岩石类型是循环示意图中的
A.甲B.乙C.丙D.丁
【小题2】右图各序号表示的地质作用是
A.③表示变质作用B.①表示搬运作用
C.②表示固结成岩D.④表示侵蚀作用
【小题3】2017年9月23日,菲律宾发生5.0级地震,震源深度190千米。本次地震震源位于地球内部圈层中的
A.地壳B.地幔C.外核D.内核
10.
下图中心点为南极点。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若阴影部分表示黑夜,甲地地方时为
A.8时B.9时C.15时D.16时
【小题2】若阴影部分为11月20日,非阴影部分为11月21日,甲地地方时为
A.15时B.9时C.3时D.12时
11.
读二分二至日地球公转位置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当地球位于图示d位置时,下列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的城市是
A.北京B.广州C.武汉D.哈尔滨
【小题2】国庆期间,地球绕日公转位置最接近图中的
A.a点B.b点C.c点D.d点
【小题3】当地球公转经过b点时,湛江的昼夜变化是
A.昼长夜短,昼渐长B.昼长夜短,昼渐短
C.昼短夜长,昼渐长D.昼短夜长,昼渐短
12.
构建模式图,探究地理基本原理、过程、成因及规律,是学习地理的方法之一。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如果该图为大气环流模式,S线代表地球表面,则
A.E处气温比H处高B.F处气压比G处低
C.气流②自西向东运动D.E处的高度可达120千米
【小题2】如果该图为世界洋流模式的南半球部分,S线代表纬线,则
A.洋流①对沿岸气候有降温、减湿作用B.洋流②为西风漂流
C.洋流③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作用D.洋流④为赤道逆流
【小题3】若此图表示亚洲东部夏季季风环流,则
A.④气流较②气流湿润B.③气流由低纬流向高纬
C.G处是海洋,H处是陆地D.G处天气以阴雨为主
13.
下图为我国某山间河谷某时段等温面和等压面分布剖面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下列能正确反映图示情况的是
①该时段为夜间  ②该时段为白天  ③该时段吹谷风  ④该时段吹山风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小题2】下列古诗蕴含的原理与图中现象相关的是
A.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C.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D.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14.
读甲地气候资料及所在区域图,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该区域海岸非常曲折破碎,最主要原因是
A.流水侵蚀B.板块挤压C.冰川侵蚀D.地壳下陷
【小题2】甲地气候要素与同纬度大陆东岸差异明显,主要影响因素有
①洋流   ②大气环流  ③植被 ④太阳高度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15.
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从所处半球和气压场分布状况看,近地面属于
A.北半球、高气压B.北半球、低气压
C.南半球、高气压D.南半球、低气压
【小题2】关于该气压场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夏季出现在印度附近B.冬季切断副热带高压
C.夏季切断副极地低压D.冬季出现在亚欧大陆
16.
读北半球某天气系统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甲图中①③两地与乙图中相对应的点分别是
A.a、bB.d、aC.b、cD.d、c
【小题2】关于图中天气现象的正确叙述是
A.甲图中②地不可能出现降水天气B.甲图中①地的气温最低
C.乙图中城市为晴朗天气D.乙图中b处可能出现降水天气
17.
读某海区表层洋流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据图中海洋等温线排列和弯曲情况,可判断箭头所示洋流属于
A.北半球暖流B.北半球寒流
C.南半球暖流D.南半球寒流
【小题2】若该图所示是太平洋西岸,此洋流为
A.北太平洋暖流B.加利福尼亚寒流
C.千岛寒流D.日本暖流
18.
读某区域和该区域乙地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丙区域的气候类型及其对应自然带
A.温带季风气候—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B.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C.地中海气候—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D.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草原带
【小题2】左图中甲、乙两区域相同的是
A.气候类型B.大气环流C.自然带D.盛行风
19.
2017年2月8日,格陵兰岛北端的气温升至0℃以上,引发世人关注。近30年来,北极地区不仅在变暖,而且变暖速度是全球平均速度的2倍,这种加速变暖现象被称为“北极放大效应”。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北极放大效应”现象的形成机制是
A.受高气压带控制,晴朗天气多
B.极昼时间长,海水热量收入多
C.周边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剧增
D.海冰消融,海面的反射率下降
【小题2】受“北极放大效应”的影响,下列北极地区的现象中,首现日期推迟的是
A.苔原植物的花期B.沿海港口的封冻期
C.北极鸭的北迁日期D.入海河流的汛期
20.
下图为“某城市建设前后水量平衡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小题1】城市建设导致了当地
A. 汛期洪峰流量加大 B. 地面径流汇集速度减慢
C. 蒸发量增强   D. 地下水位上升
【小题2】城市建设后地面径流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生活用水量增加     B. 植被覆盖率增加
C. 城市热岛效应 D. 降水下渗量减少

3.选择题(共2题)

21.

读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22.

读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2道)

    单选题:(18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