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3题)
材料一 云南香格里拉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海拔约3 300米,晴朗的天空非常湛蓝。这里太阳辐射强,但气温较低,当地居民高效利用太阳能,在房屋南侧用玻璃搭建绝热暖棚,暖棚通过通风口与内室形成循环气流,使内室增温。
材料二 下图示意香格里拉房屋模型。

(1)分析香格里拉太阳辐射强,但气温低的原因。
(2)分析暖棚内温度较高的原因。
(3)利用热力环流原理,阐述暖棚是怎样通过1、2两个通风口使内室增温的。

(1)请在图中的线段中标上箭头,用以表示出该地区的水循环过程。
(2)若图中山脉的最高峰为7 000米,请指出图中河流的水源补给类型。
(3)结合水循环原理,说明植被破坏对该区域水循环的影响。
材料一 西红柿适应性强,最适合的生长环境:温度20-25℃,湿度45-50%.
材料二 澳大利亚A农场是一个利用太阳能发电、海水淡化和温控温室来运营的农场,利用温室进行西红柿的无土栽培,全年均可种植。图III示意A农场温室室内景观。

(1)夏季A农场的温室地面铺满饱吸海水的硬纸板,从水循环角度分析其主要作用。
(2)推断B地沙山迎风坡从坡底到坡顶表层沙粒粒径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2.单选题- (共24题)

【小题1】图中年轮宽度与太阳黑子相对数之间的关系是( )
A.正相关 | B.负相关 | C.成反比 | D.没有相关性 |
A.太阳活动能影响地球气候 |
B.太阳活动发射的电磁波能扰动地球的电离层 |
C.太阳活动时,抛出的带电粒子流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
D.太阳活动时,太阳风使两极地区出现极光,从而影响中、高纬度地区树木的生长 |
《大真探——迷失百慕大海域》中描述了探险家迈克和露丝夫妻在海洋上利用水循环原理获取淡水求生的经历。下左图为迈克制作的简易集水装置,下右图为某日塑料薄膜上下气温变化示意图。
【小题1】该集水装置在获取淡水的过程中,未体现出的水循环环节是
A.蒸发 | B.降水 | C.水汽输送 | D.径流 |
A.2点前后 | B.6点前后 | C.14点前后 | D.18点前后 |
植生滞留槽,又称作“雨水花园”,主要机制包含物理性的入渗、吸附拦阻作用和滞留槽中生物性的反应;植生滞留槽也可滞留大量雨水。目前,植生滞留槽建设成为建设海绵型城市的新亮点。下图为城市植生滞留槽示意图。
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城市建设采用植生滞留槽后( )
A.水汽蒸发减少 | B.地表水下渗增加 |
C.地表径流增加 | D.大气降水减少 |
A.增加地表水下渗,根治城市地下水水位下降 |
B.加重地表土壤干燥度,导致城市气温日较差增大 |
C.发挥生物滞水功能,根除城市内涝 |
D.调节城市局部气候,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
下图为某摄影师抓拍到的中国“神舟十一号”飞船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组合体穿过日面的场景。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小题1】“天神组合体”穿过日面的场景是一种“凌日”现象。在地球上看,太阳系中能产生“凌日”现象的行星是 ( )
A.金星和木星 | B.水星和金星 |
C.火星和木星 | D.金星和火星 |
A.温度相对较低 | B.会干扰地球无线电长波通信 |
C.出现在太阳内部 | D.以18年为一个活动周期 |

在城镇建设中,提倡用透水材料铺设“可呼吸地面”代替不透水的硬质地面。采用“可呼吸地面”之后,上图中四个环节的变化符合实际的是
A.a增加 |
B.b增加 |
C.c减少 |
D.d减少 |

大气中
A.臭氧层遭到破坏,会导致①增加 | B.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会使②减少 |
C.可吸入颗粒物增加,会使③增加 | D.出现雾霾,会导致④在夜间减少 |
【小题1】地震发生时,高雄市的居民会感到
A.左右摇晃 | B.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
C.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 D.上下颠簸 |
A.地核 | B.上地幔 | C.下地幔 | D.地壳 |

①地势高,离太阳近 ②太阳高度角小得多 ③云层厚,而且夜长
④地势高,空气稀薄 ⑤白天太阳辐射较强 ⑥夜晚大气逆辐射较弱
A.①②④⑤⑥ | B.③④⑤⑥ |
C.④⑤⑥ | D.①④⑤⑥ |
在水库及其周围,由于地面热容量的差异,导致了局部小气候的产生。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若在该水库旁建一度假村,下图中能正确反映水库与度假村之间风向的是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③ | D.③④ |
A.风力减小 | B.增加周边地区空气湿度 |
C.气温年较差增大,日较差减小 | D.雷电、阵雨等天气现象增加 |

【小题1】下列关于图中时刻的叙述,正确的是 ( )
①图中等压面一般出现在夜晚 ②图中等压面一般出现在白天③此时风向由Q到P ④此时风向由P到Q
A.①③ | B.①④ | C.②③ | D.②④ |
A.山坡上的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的较暖空气被冷空气抬升 |
B.山顶接受的太阳辐射多,山谷接受的太阳辐射少 |
C.山顶离太阳近,山谷离太阳远 |
D.在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
下图为到达地球太阳辐射量的分布图,图中曲线分别表示地表吸收太阳辐射量、地表反射太阳辐射量、大气上界太阳辐射量、云层反射太阳辐射量。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A.①表示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量 |
B.②表示云层反射的太阳辐射量 |
C.③表示地表反射的太阳辐射量 |
D.④表示地表吸收的太阳辐射量 |
A.地势高低 |
B.云层厚度 |
C.正午太阳高度 |
D.植被状况 |
A.气候变暖 |
B.云量增加 |
C.环境污染 |
D.人口增加 |

“冷岛效应”会使①处与周边地区相比
A.年降水量增多 | B.热量交换增强 |
C.空气对流减弱 | D.水汽蒸发加快 |

【小题1】该流域河流夏季补给来源主要是雨水和
A. 湖泊水 B. 地下水 C. 冰雪融水 D. 沼泽水
【小题2】能反映该流域地域特征的地理现象是
A. 地表风沙少 B. 山麓青青草 C. 树上柑橘红 D. 草场牦牛跑

【小题1】【小题2】甲河流在我国的主要分布地区是 ( )
A.亚热带季风区 | B.亚热带大陆西岸 | C.温带季风区 | D.高寒地带 |
A.南方地区 | B.北方地区 | C.东北地区 | D.西北地区 |
A.由高山冰雪融水补给 | B.有一个汛期 |
C.有结冰期,冬季断流 | D.年径流总量大 |

森林植被恢复后,该山地的
①降水量增加 ②坡面径流增加③蒸发(腾)量增加④地下径流增加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
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在成因上具有一定的联系。下图中各字母表示不同的主导外力作用类型。
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小题1】下列叙述正确的有
①.a表示风力侵蚀 ②.b表示风力搬运 ③.c表示流水溶蚀 ④.d表示流水搬运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
①沙尘暴 ②水土流失 ③泥石流 ④土地荒漠化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
位于澳大利亚西部沙漠中的波浪岩(甲图),是一块巨大而完整的花岗岩体,大约在25亿年前形成。经过日积月累的风雨冲刷和早晚剧烈的温差变化,渐渐地被侵蚀成波浪的形状。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A.固结成岩—风化剥蚀—侵蚀搬运—地壳抬升 |
B.岩浆侵入—地壳抬升—风化剥蚀—侵蚀搬运 |
C.地壳抬升—侵蚀搬运—岩浆侵入—风化剥蚀 |
D.侵蚀搬运—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固结成岩 |

【小题1】【小题2】该地区的岩盐属于
A.喷出岩 | B.侵入岩 | C.变质岩 | D.沉积岩 |
A.盐丘形成顺序为T2-T1-T3 | B.盐丘形成顺序为T2-T3-T1 |
C.盐丘形成顺序为T1-T2-T3 | D.盐丘形成顺序为T3-T2-T1 |
A.风力堆积 | B.流水侵蚀 | C.风化作用 | D.人为破坏 |

A.流水侵蚀 | B.固结成岩 | C.流水搬运 | D.风化作用 |
太阳能光热电站(下图)通过数以十万计的反光板聚焦太阳能,给高塔顶端的锅炉加热,产生蒸汽,驱动发电机发电。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小题1】我国下列地区中,资源条件最适宜建太阳能光热电站的是( )
A.东南丘陵 | B.山东半岛 |
C.黄土高原 | D.柴达木盆地 |
A.提高作物产量 | B.提升地表温度 |
C.误伤途径飞鸟 | D.干扰飞机电子导航 |
3.选择题- (共5题)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单选题:(24道)
选择题:(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