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1题)
为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某同学进行自主学习探究活动。阅读相关资料,回答下列问题,帮助该同学完成学习探究任务。
学习材料:八大行星主要物理性质比较(下表)、太阳系模式图(下图)
行星 | 距太阳(地球=1) | 体积(地球=1) | 赤道半径(千米) |
水星 | 0.387 | 0.056 | 2440 |
金星 | 0.723 | 0.856 | 6050 |
地球 | 1.00 | 1.00 | 6378 |
火星 | 1.52 | 0.15 | 3395 |
木星 | 5.20 | 1316.00 | 71400 |
土星 | 9.50 | 745.00 | 60000 |
天王星 | 19.20 | 65.20 | 25900 |
海王星 | 30.10 | 57.10 | 24750 |

活动一 读上表和上图,认识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该同学对地球在宇宙中位置是这样描述的:
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是浩瀚宇宙中的一个天体。 地球所处的天体系统,按照级别从高到低,依次为总星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地球是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之一,它和其他行星在同一条椭圆轨道上围绕太阳公转,公转方向不同。按照距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地球排在第三位,地球内侧相邻的是金星,地球外侧相邻的是土星。太阳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日地平均距离约1.5千米。
(1)请你挑出该同学描述中的两处错误,按示例格式抄写错误原文并改正。
(示例) 错误1. 原文:河外星系 改正:银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活动二 参考一表和上图,制作太阳系模型模拟地球的宇宙环境。

(2)读上图“该同学制作的太阳系模型照片”,请你从科学性角度对该同学制作的太阳系模型进行简单评价,并提出改进建议。
活动三 在前面学习和制作模型的基础上,探寻地球上存在生命的主要原因。
(3)地球上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是_______(选择填空)。
A. 太阳辐射 B. 太阳活动
C. 地热能 D. 重力势能
(4)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主要原因有_________(选择填空)。A. 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 B. 地球有一颗天然卫星——月球
C. 地球所处宇宙环境稳定 D. 地球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
2.单选题- (共40题)
①地球上昼夜更替的周期适中 ②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
③地球处于一个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 ④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比较适中
A.①③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

【小题1】与“开普勒-22b”行星所处的恒星系统级别相同的是
A.地月系 | B.太阳系 | C.银河系 | D.总星系 |
A.行星距离恒星远近合适的区域 |
B.恒星的辐射能量集中的区域 |
C.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区域 |
D.银河系之内的所有区域 |
A.肥沃的土壤 | B.平坦的表面 | C.适宜的温度 | D.厚厚的大气 |
2017年9月4日至9月11日,太阳表面爆发黑子群。下图为某同学在天文台望运镜中观测黑子后绘出黑子位置示意图。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小题1】该同学在望远镜中看到的是太阳的( )
A.光球层 | B.色球层 | C.日冕层 | D.太阳风层 |
A.黑子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之一 |
B.从数量众多到数量稀少,黑子的周期是11年 |
C.黑子和耀斑的变化同步起落,说明太阳活动具有差异性 |
D.黑子是出现在太阳表面的黑色区域 |
①地球上发生磁暴 ②部分地区的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到影响
③引发钱塘江大潮 ④可能出现极光现象
⑤日本阿苏火山喷发 ⑥印尼爪哇深海6.5级地震
A.①③⑤ | B.②④⑥ | C.②③⑤ | D.①②④ |
古代御寒保暖条件差,在北方地区,人们对天寒地冻滋生恐惧感,觉得冬季莫名奇妙漫长,遂发明以“数九”方法消遣,用以打发时间缓解寒冬威胁下出现的心理危机。“数九”又称“冬九九”,是一种汉族民间节气。“数九”从每年冬至日开始,每九天算一“九”,一直数到“九九”八十一天,“九尽桃花开”,天气就暖和了。
据材料完成下列各题。【小题1】“九尽桃花开”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移动方向是 ( )
A.赤道与北回归线之间;向北移 | B.赤道与北回归线之间;向南移 |
C.赤道与南回归线之间:向北移 | D.赤道与南回归线之间;向南移 |
A.昼长夜短,且昼长变长 | B.昼短夜长,昼长变短 |
C.正午太阳高度角不断变小 | D.日出时间不断提前 |
A.太阳活动产生的电磁波为太阳辐射,可维持地表温度 |
B.五带的划分反映了年太阳辐射量的时间分布规律 |
C.太阳辐射是大气、水、生物、地壳运动的主要动力 |
D.日常生活生产所用能源如煤、石油等来自太阳辐射能 |
A.太阳日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
B.一个恒星日比一个太阳日地球要多转59分 |
C.一个太阳日比一个恒星日多3分56秒 |
D.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是24小时 |
A.0°—23°26′N各地,昼长逐渐缩短 |
B.0°—23°26′N各地,正午太阳高度都是渐增 |
C.0°—23°26′S各地,都是昼长于夜 |
D.0°—23°26′S各地,正午太阳高度都是渐增 |

【小题1】图中虚线表示回归线和极圈,关于图中内容的正确叙述是
A.XY是地轴,与黄道MN垂直 |
B.E′F是黄道,与所有纬线相交 |
C.MN是赤道,与所有经线垂直 |
D.角FE′F′表示的是黄赤交角 |
A.温带扩大 | B.热带变小 |
C.热带变大 | D.寒带变小 |
A.4月21日 | B.6月22日 | C.8月23日 | D.10月21日 |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67P彗星
A.公转轨道具有近圆性特点 | B.位于近日点时公转速度最慢 |
C.运行中越靠近太阳彗尾越长 | D.由冰物质和岩石构成,可能存在生命 |
A.1月20日半夜 | B.1月20日傍晚 |
C.1月19日下午 | D.1月20日上午 |

【小题1】关于图10中各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层厚度不均,陆壳厚、洋壳薄 | B.岩石圈只位于②层上部 |
C.②层与③层间纵波消失、横波减慢 | D.①层与②层的分界面称为古登堡面 |
A.地壳 | B.上地幔 | C.下地幔 | D.岩石圈 |
①生物圈是由动植物、微生物构成的圈层
②生物圈是地球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③生物圈的范围包括大气圈底部、水圈全部和岩石圈上部
④生物圈中的生物均通过光合作用改造大气圈成分
A.①③ | B.②④ | C.②③ | D.①④ |
下图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A.I层顶部 | B.II层底部 | C.II层中部 | D.III层 |
A.I层 | B.II层 | C.III层 | D.III层以上 |
读下表和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A. 高压中心 B. 暖锋 C. 低压中心 D. 冷锋
【小题2】上题所述天气系统过境前后该市气压的变化符合图21中的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小题3】上题所述天气系统不同季节造成我国天气现象不同,下列与该天气系统无关的是
A. 北方夏季暴雨 B. 冬季爆发的寒潮
C. 东南沿海台风 D. 冬春季节沙尘暴
【小题4】下列天气现象发生时,气压变化符合图中曲线②的是
A. 北方夏季暴雨 B. 沙尘暴 C. 台风 D. 秋高气爽

A.住宅区大气污染程度夜间比白天严重 |
B.一年中该城市晴天的日子很多 |
C.商业区大气污染程度白天较夜间严重 |
D.住宅区大气污染程度全天相同 |
A.对流层中的臭氧能吸收太阳紫外辐射 |
B.平流层中的水汽能吸收太阳红外辐射 |
C.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 |
D.大气通过大量吸收太阳辐射而明显增温 |
A.城市上空的雾比郊区多——大气的反射作用 |
B.低云笼罩的白天,天空仍然明亮——大气逆辐射作用 |
C.雨后晴朗的天空格外蓝——大气的散射作用 |
D.夏季的白天天空多云,感觉凉快——大气吸收作用 |

【小题1】上图中所示近地面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A.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① | B.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② |
C.大气射向地面的辐射③ | D.大气射向宇宙空间的辐射④ |

【小题1】有关图中信息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地气温高于②地 |
B.①地气压低于④地 |
C.③地气压高于④地 |
D.④地气温高于②地 |
A.甲是陆地,乙是海洋 | B.甲乙都是陆地 |
C.甲是海洋,乙是陆地 | D.甲乙都是海洋 |
A.对流层厚度最大,约占整个大气质量的3/4 |
B.对流层与人类活动关系最密切 |
C.平流层中有一个电离层,能够反射无线电短波 |
D.高层大气非常稳定,利于高空飞行 |

A.锋面系统 | B.温室效应 |
C.热力环流 | D.台风活动 |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3.选择题- (共1题)
试按照实验室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的方法,在下列叙述的步骤中,选择正确的步骤,并把它的编号依次排列:
A.选用测量范围合适的温度计;
B.估计被测液体的温度;
C.读出温度计的示数;
D.把温度计的玻璃泡跟被测的液体充分接触;
E.取出温度计;
F.让温度计与被测的液体接触一段时间,直至温度计内液面稳定。
正确步骤:{#blank#}1{#/blank#} .
4.填空题- (共3题)
登封观星台位于河南省登封县(约 113°E,34°N),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古天文台建筑。观星 台上有两间小屋,小屋之间有一横梁,台下正北方有一“长堤”(见下左图),每天正午,横梁的影 子会投在“长堤”上,利用它可以了解四季变化。

(1)图中,当地球由乙处向甲处运动期间,太阳直射在________半球,河南登封昼夜长短状况是_________(填“昼长夜短”或“昼短夜长”),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填“昼渐长夜渐短” 或“昼渐短夜渐长”),横梁在“长堤”上的正午投影逐日向________(填写方向)移动。此时段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是________。
(2)横梁在“长堤”上的正午投影距离观星台最近之日,北半球的节气为___日,该日地球 位于图中公转轨道上的____处,该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是________。
(3)每日横梁在“长堤”上离观星台最近的投影出现时间比北京时间 12:00________(早或晚),原因是________。
(4)若黄赤交角变小,则夏至日时横梁在“长堤”上正午投影变________(长或短)。

(1)上图中a、b、e、d 四箭头表示的风向正确的是_____(填字母),该地风的性质可能是______。
A.热湿 B.冷干 C. 热干 D. 冷湿
(2)图中①②两地中此时可能出现降水的是_________地。在B、C两地的暖空气被迫抬升的是_______地。
(3)上图中D点与C点相比,风力较大的是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
(4)上图中B、C、D三地中,即将发生明显天气变化的是_______,原因是该地将受到______天气系统的影响。
从利弊两方面说出该天气系统给当地带来的影响_______________。当此天气系统过境后,天气状况是______。
(5)上图中关于①、②两地之间的天气系统的画法正确的是_____(多选)
A.


C.


材料一:珠江三角洲某市区、郊区、近郊农村夏季午后气温变化示意图(下图)。

(1)上图中四条曲线能正确表示市区、郊区、近郊农村夏季午后气温变化的是______;
材料二:下图

(2)根据上图所示的信息,市区与郊区近地面的风向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城市热岛环流的特点,你认为该城市规划的造林重点应选在上图中①、②两地中的_______地,理由是____________。
(4)该城市要把大气污染严重的某大型企业从市区迁出。根据城市热岛环流的特点,你认为最适合该企业的新厂址应选在上图的①、②两地中的_______________地。在该处建设新厂对环境影响的利、弊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由于城市化的影响而使城市气候呈现出所谓的“多岛效应”,即“热岛”“湿岛”“雨岛”“混浊岛”……
(5)请在“热岛效应”或“雨岛效应”中任选其一,简要说明成因。_____________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1道)
单选题:(40道)
选择题:(1道)
填空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