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2题)
1.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特征。水分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澧水是湘西北的河流,支流众多,大部分流经山区,多隘谷、峡谷。河谷底部呈线形,两壁陡峻,滩多水急,下游可通航。
材料二 下图为湖南省西北部区域图。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推测澧水河谷的形成原因。
(2)人类活动会导致某些自然要素的变化,进而带动其他要素的变化。在图中澧水河出山口处修建水利枢纽,会引起上游及周边地区自然环境的一系列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将框图补充完整。

①土壤水分含量增多 ②水面增大,蒸发量增大 ③蒸腾作用加强 ④植被覆盖率增大
上图方框中Ⅰ、Ⅱ、Ⅲ、Ⅳ与号码①~④所示内容相对应的顺序是 。
(3)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分析在图示区域保护植被对洞庭湖的作用。
材料一 澧水是湘西北的河流,支流众多,大部分流经山区,多隘谷、峡谷。河谷底部呈线形,两壁陡峻,滩多水急,下游可通航。
材料二 下图为湖南省西北部区域图。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推测澧水河谷的形成原因。
(2)人类活动会导致某些自然要素的变化,进而带动其他要素的变化。在图中澧水河出山口处修建水利枢纽,会引起上游及周边地区自然环境的一系列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将框图补充完整。

①土壤水分含量增多 ②水面增大,蒸发量增大 ③蒸腾作用加强 ④植被覆盖率增大
上图方框中Ⅰ、Ⅱ、Ⅲ、Ⅳ与号码①~④所示内容相对应的顺序是 。
(3)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分析在图示区域保护植被对洞庭湖的作用。
2.
下图表示的是陆地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读后完成下列各题。

(1)此图反映出地理环境具有________的特点。常常被作为自然环境标志的是________。
(2)图中A、B、C、D箭头中,表示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质作用的是________,表示不同温度带生长植物不同的是________,表示绿地对城市空气净化作用的是________,表示植被破坏引起土壤肥力下降的是________________。
(3)简要说明黄河含沙量大的原因。

(1)此图反映出地理环境具有________的特点。常常被作为自然环境标志的是________。
(2)图中A、B、C、D箭头中,表示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质作用的是________,表示不同温度带生长植物不同的是________,表示绿地对城市空气净化作用的是________,表示植被破坏引起土壤肥力下降的是________________。
(3)简要说明黄河含沙量大的原因。
2.单选题- (共6题)
3.
【小题2】图示中河流水文特征的变化,反映了( )
图①至图④为一组景观剖面示意图,反映了某地区土地利用状况由图①时期到图④时期的变化过程(图①时期到图④时期气候变化甚微,可忽略不计;图中河流断面位于河流中游)。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A.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变小 |
B.河流的含沙量增大 |
C.结冰期变长 |
D.无变化 |
A.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 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
C.地理要素的稳定性 | D.地理要素的孤立性 |
4.
某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制作规格大小相同的M、N、O、P四个水槽,现将底部具有透水性能的M、N水槽置于同一水平高度,水槽内分别放置带土草坪和小砾石;在M、N水槽的正下方,斜放底部不透水的倾角相同的O、P两水槽,如下图所示。实验时,兴趣小组同时在M、N上方均匀洒入等量自来水,并立即观察记录O、P水槽出水口流量的情况。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小题1】此实验可以模拟的地理现象是( )
【小题2】下图是兴趣小组两位同学分别绘制的上图中O、P水槽出水口水流量过程简图。你认为最能反映水槽O出水口的是( )


【小题1】此实验可以模拟的地理现象是( )
A.降水强度与水土流失 |
B.植被涵养水源 |
C.水污染的成因 |
D.地表水补给地下水 |

A.曲线甲 | B.曲线乙 |
C.曲线丙 | D.曲线丁 |
5.
腐殖质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在微生物分解作用下可形成无机质。读我国某地土壤腐殖质层级土壤剖面图(局部),完成下列问题。

【小题1】该地区土壤表层黑色腐殖质层厚度小,最主要的原因是( )
【小题2】该图体现的物质循环有( )
①水循环 ②生物循环 ③地质循环 ④大气三圈环流

【小题1】该地区土壤表层黑色腐殖质层厚度小,最主要的原因是( )
A.植被稀疏 | B.气温较高 |
C.降水量大 | D.地下水丰富 |
①水循环 ②生物循环 ③地质循环 ④大气三圈环流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④ | D.③④ |
6.
海洋蓝洞形成于第四纪冰期时的陆上溶洞,后因海平面上升被海水淹没而形成。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海洋蓝洞形成时期生物发展的主要事件是
【小题2】材料中海平面上升的原因是
【小题1】海洋蓝洞形成时期生物发展的主要事件是
A.哺乳动物时代 | B.人类时代 | C.裸子植物时代 | D.孢子植物时代 |
A.人类活动 | B.臭氧层被破坏 | C.地壳下沉 | D.全球气候变化 |
7.
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含氮化合物浓度增加,产生沉降,是新出现的令人担忧的全球变化问题。一科研小组选择受人类干扰较小的某地,实验模拟大气氮沉降初期对植被的影响。实验地植被以灌木植物为主,伴生多年生草本植物。下表中数据为实验地以2009年为基数,2010-2013年实验中植被的变化值(测量时间为每年9月30日)。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实验期间植被变化表现为( )
①生物量提高 ②生物量降低
③植株密度改变 ④植被分布改变
【小题2】实验期间大气氮沉降导致灌木、草本两类植物出现此消彼长竞争的是( )
【小题3】根据实验结果推测,随着大气氮沉降的持续,植被未来变化趋势是( )
年份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
植株 | 灌木植物 | 1 | 1.00 | 1.00 | 1.00 | 1.00 |
数量 | 草本植物 | 1 | 1.18 | 1.20 | 1.21 | 1.23 |
地上生物量 | 灌木植物 | 1 | 1.09 | 1.10 | 1.12 | 1.11 |
草本植物 | 1 | 1.47 | 1.55 | 1.52 | 1.53 | |
地下生物量 | 灌木植物 | 1 | 1.01 | 0.99 | 0.98 | 0.97 |
草本植物 | 1 | 1.21 | 1.29 | 1.42 | 1.58 |
【小题1】实验期间植被变化表现为( )
①生物量提高 ②生物量降低
③植株密度改变 ④植被分布改变
A.①③ | B.②③ | C.①④ | D.②④ |
A.植株数量 | B.总生物量 |
C.地上生物量 | D.地下生物量 |
A.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繁茂 |
B.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萎缩 |
C.灌木植物茂盛、草本植物萎缩 |
D.灌木植物萎缩、草本植物茂盛 |
8.
茶树是富锰植物,茶叶中积累了大量的锰,且茶中近30%的锰能通过Mn2+的形态溶入茶水中,因此,饮茶是人体摄取锰的重要来源。根据理想土壤成分的体积分数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小题1】不考虑人类活动的影响,茶叶的锰元素主要来自土壤成分中的( )
【小题2】森林中的枯枝落叶绝大部分变成了土壤中的( )
【小题3】最适合茶树栽种的土壤是( )

【小题1】不考虑人类活动的影响,茶叶的锰元素主要来自土壤成分中的( )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A.黄土 | B.红壤 |
C.水稻土 | D.黑土 |
3.选择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2道)
单选题:(6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