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3题)
1.
读下面的“世界部分地区年太阳辐射分布图”,回答问题。

(1)归纳图中从A→B→C,年太阳总辐射量的分布规律,并说明其主要影响因素。
(2)比较图中A、D两处年太阳总辐射量大小的差异,简要分析原因。
(3)图中E处是我国年太阳总辐射量最高的地区,分析其原因。

(1)归纳图中从A→B→C,年太阳总辐射量的分布规律,并说明其主要影响因素。
(2)比较图中A、D两处年太阳总辐射量大小的差异,简要分析原因。
(3)图中E处是我国年太阳总辐射量最高的地区,分析其原因。
2.
阅读太平洋地区示意图,回答问题。

(1)图中,从A地到B地的航线多选择沿较高纬度自西向东航行,而从B地到A地航线多选择沿较低纬度航行,简要分析两种航行路线的利弊。
(2)在南太平洋海区标注箭头表示大洋环流,说明图中M洋流的名称。发生厄尔尼诺现象时,M洋流有何变化?简要说明变化的原因。
(3)发生厄尔尼诺期间,秘鲁渔场渔业生产受到怎样影响?分析其原因。
洋流是大规模流动的海洋水体,厄尔尼诺现象是热带海洋洋流与大气相互作用的产物,对地理环境产生巨大影响。

(1)图中,从A地到B地的航线多选择沿较高纬度自西向东航行,而从B地到A地航线多选择沿较低纬度航行,简要分析两种航行路线的利弊。
(2)在南太平洋海区标注箭头表示大洋环流,说明图中M洋流的名称。发生厄尔尼诺现象时,M洋流有何变化?简要说明变化的原因。
(3)发生厄尔尼诺期间,秘鲁渔场渔业生产受到怎样影响?分析其原因。
3.
读“澳大利亚自然带分布示意图”、“澳大利亚地形分布示意图”,回答问题。


(2)小明在C地和D地时分别领略了何种自然带景观?从B到C,再到D,这一路景观的变化体现了哪种地域分异规律?分析引起这种自然景观变化的主要原因。
(3)小明在A、E两地感受到明显的气候差异,分别说明两地当时的气候特征,并分析成因。


留学澳大利亚的小明同学安排了一次愉快的圣诞旅行,沿途欣赏美丽的澳大利亚风光。小明从澳大利亚东部A地出发,借助地面交通,先到B地;然后由东向西游历C地后到达D地;最后从D地乘飞机直达E地。
(1)小明同学从A地到B地的旅途中观察到热带、亚热带的自然带景观,这些景观的变化反映了哪种地域分异规律?分析引起这种自然景观变化的主要原因。(2)小明在C地和D地时分别领略了何种自然带景观?从B到C,再到D,这一路景观的变化体现了哪种地域分异规律?分析引起这种自然景观变化的主要原因。
(3)小明在A、E两地感受到明显的气候差异,分别说明两地当时的气候特征,并分析成因。
2.单选题- (共20题)
9.
北京(40°N)某中学高中生开展地理课外活动,在连续三个月内三次测量正午太阳高度角,获得测量的数据(见表)。从第一次到第三次测量期间,该地昼夜长短状况及其变化是
第一次 | 第二次 | 第三次 |
60° | 50° | 40° |
A.先昼长夜短,后昼短夜长,昼渐短 |
B.先昼长夜短,后昼短夜长,夜渐短 |
C.先昼短夜长,后昼长夜短,夜渐短 |
D.先昼短夜长,后昼长夜短,昼渐短 |
12.
北京时间2016年11月13日19时02分新西兰南岛发生了8级地震。新西兰南岛位于


A.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消亡界 |
B.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生长界 |
C.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消亡界 |
D.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生长界 |
18.
一艘货船7月从日本横滨出发,沿下图中路线前往瑞典的哥德堡。图中甲、乙、丙海区洋流按成因分类正确的是


A.风海流、密度流、涌升流 |
B.涌升流、密度流、风海流 |
C.密度流、风海流、涌升流 |
D.风海流、涌升流、密度流 |
19.
读长江全年补给水源示意图,读图判断长江补给水源


A.b是雨水补给,a是冰雪融水补给 | B.a是地下水补给,c是冰雪融水补给 |
C.a是雨水补给,b是冰雪融水补给 | D.a是冰雪融水补给,c是地下水补给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单选题:(2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