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表是有关甲年中日战争中中国战败原因分析的一些观点
材料二 李鸿章1895年3月19日在日本马关指出:“此次战争,实获两个良好结果。
第一,日本利用欧洲式之海陆军组织,取得显著成功,足以证明黄色人种亦决不逊于白色人种:第二,由于此次战争,中国侥幸得以从长夜之梦中觉醒,此实为日本促成中国发奋图强。日本有不弱于欧洲各国之学术知识,中国有天然不竭之富源,如两国将来能相互合作,则对抗欧洲列强亦非至难之事。
——《蹇蹇录》中译本,第131~132页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甲午战争中中国战败的原因有哪些?对此,我们有何启示?
(2)根据材料二,归纳李鸿章对甲午中日战争结果的认识,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其认识。
材料一 下表是有关甲年中日战争中中国战败原因分析的一些观点
作者及著作 | 基本观点 |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中国的奋斗》 | 中国政体基本仍处于中世纪,政府和人民各行其是,战争压根没有影响到民众,这场战争几乎是李鸿章的北洋水师和淮军在作战。西方观察家精辟地将这场战争称为李鸿章一人与日本之间的战争。 |
张鸣《浮脚的甲午战争》 | 在中国士大夫看来,日本的海军跟北洋水师比起来,不值一提,日本的陆军,也不够湘准军打的。在更多的人眼里,日本不过是个住着众多小矮子的藩属,現在居然掀起“叛乱",肯定天兵一到,寸草不生,要被荡平的。 |
尤水斌《论甲午战争中清军的战斗精神》 | 战场上到处有清军溃逃的现象,战斗精神的极度低落使清军在战争一开始就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缺乏战斗精神的消极防御,随之而来的必然是强烈的逃跑意识,使得原有的武器装备还没有发挥作用就拱手让人。 |
雪珥讲述《日本宣传战操控甲午战争风向》 | 纽约《先驱报)说,日本在朝鲜的作为将有利于整个世界,日本一旦失敗,将令整个朝鲜重回中国野蛮的统治……美国公众毫无疑问地同情日本,认为日本代表着亚洲的光荣与进步。 |
材料二 李鸿章1895年3月19日在日本马关指出:“此次战争,实获两个良好结果。
第一,日本利用欧洲式之海陆军组织,取得显著成功,足以证明黄色人种亦决不逊于白色人种:第二,由于此次战争,中国侥幸得以从长夜之梦中觉醒,此实为日本促成中国发奋图强。日本有不弱于欧洲各国之学术知识,中国有天然不竭之富源,如两国将来能相互合作,则对抗欧洲列强亦非至难之事。
——《蹇蹇录》中译本,第131~132页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甲午战争中中国战败的原因有哪些?对此,我们有何启示?
(2)根据材料二,归纳李鸿章对甲午中日战争结果的认识,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其认识。
2.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与研究政治现代化相关的材料列表
根据上述材料,从中归纳出体现政治现代化特征的一个关键词或观点,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有关历史事实加以论证。(说明:关键词准确或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严密)
材料 与研究政治现代化相关的材料列表
作者 | 作品 | 内容 |
马克 | 《世界文明史》 | 整个现代民主政治都是妥协的产物。因此也可以说,一个民族不善于妥协,就不可能走向真正的民主。 |
亨廷顿 |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 政治现代化最关键的方面大致归纳为:第一,将国家的权力集中在举国公认的全国性立法机构手里,第二,划分新的政治职能并建立专业化的机构来执行这些职能,第三,增加社会上所有的集团参政的程度。 |
张华青 | 《论政治现代化与公民文化》 | 政治系统的运作和政治活动的展开,其根基在于民众的政治认知、情感及价值观念所交织而成的一种信念体系。 |
根据上述材料,从中归纳出体现政治现代化特征的一个关键词或观点,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有关历史事实加以论证。(说明:关键词准确或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严密)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文官制度历史悠久、体系严密。特别是实行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作为考选官员的形式在技术上已臻于完善,其体现的“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的精神深为当时欧洲各国所仰慕,并对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创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令人遗憾的是,由于缺乏相应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条件,中国传统文官制度并没有在近代的社会转型中获得新生,而是随着大清王朝一道覆灭,在欧英国家的侵袭下,中国仿照西方开始了建立近代文官制度的艰难探索。
——《中国传统文官制度及其特点》
材料二 1688年光荣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统治和资本主义民主政治为了克服政治上“政党分賍制”造成的政治乱,问题和提高官员行政素质,保证政党轮流执政背景下行政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英国实行了文官制度,逐渐成为英国民主政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石。在文官制度中,考试制度又是文官制度的核心和支柱,英国文官制度的建立就是以考试制度的建立为开端的。1870年,英国政府颁布枢密院令,规定“凡未经考试并持有合格证书的一律不得从事任何事务性官职”标志着以考试任职为核心的英国文官制度的正式确立。
——摘编自吴湖《英国文官考试制度的演变》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并分析中国古代文官制度并没有在近代的社会转型中获得新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文官制度确立的原因,并指出中国古代文官制度与英国文官制度的本质区别。
材料一 中国古代文官制度历史悠久、体系严密。特别是实行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作为考选官员的形式在技术上已臻于完善,其体现的“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的精神深为当时欧洲各国所仰慕,并对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创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令人遗憾的是,由于缺乏相应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条件,中国传统文官制度并没有在近代的社会转型中获得新生,而是随着大清王朝一道覆灭,在欧英国家的侵袭下,中国仿照西方开始了建立近代文官制度的艰难探索。
——《中国传统文官制度及其特点》
材料二 1688年光荣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统治和资本主义民主政治为了克服政治上“政党分賍制”造成的政治乱,问题和提高官员行政素质,保证政党轮流执政背景下行政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英国实行了文官制度,逐渐成为英国民主政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石。在文官制度中,考试制度又是文官制度的核心和支柱,英国文官制度的建立就是以考试制度的建立为开端的。1870年,英国政府颁布枢密院令,规定“凡未经考试并持有合格证书的一律不得从事任何事务性官职”标志着以考试任职为核心的英国文官制度的正式确立。
——摘编自吴湖《英国文官考试制度的演变》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并分析中国古代文官制度并没有在近代的社会转型中获得新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文官制度确立的原因,并指出中国古代文官制度与英国文官制度的本质区别。
2.单选题- (共9题)
4.
下图是小华同学在学习某课时,记的是有关于改革内容的课堂笔记一部分,据此判断,该改革是
(1)扩大公民参政范围
(2)改革公民大会……
(6)制定“公职津贴”制度
(7)向公民发放“观剧津贴”
(1)扩大公民参政范围
(2)改革公民大会……
(6)制定“公职津贴”制度
(7)向公民发放“观剧津贴”
(1)扩大公民参政范围
(2)改革公民大会……
(6)制定“公职津贴”制度
(7)向公民发放“观剧津贴”
(1)扩大公民参政范围
(2)改革公民大会……
(6)制定“公职津贴”制度
(7)向公民发放“观剧津贴”
A.梭伦改革 |
B.伯利克里改革 |
C.克里斯提尼改革 |
D.英国议会改革 |
5.
抓关键词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下列各项与“联邦制”“皇帝公布及督法律”“皇帝任命宰相”三个关键词直接相关的是
A.英国《权利法案》 |
B.《美利坚合众国宪法》 |
C.《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
D.《德意志帝国宪法》 |
6.
两党对垒,交替执攻,成为美国共和政体的一大特色,在美国大选中,两党选举异常激烈,但没有造成政局不稳。下图漫画(主题:“不是我想和你争,而是你让我和你争!)表达的主要含义是


A.美国法律健全 |
B.两党的根本利益一致 |
C.两党互相牵制 |
D.民主制度充分发展 |
7.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钱乘旦在《英国通史》中认为,“光荣革命是英国历史的转折点。从表上看似乎一切都没有变,只是换了国王,但实际上新国王是由议会创造出来的,没有议会就没有国王的王位…”。由此可知,
A.革命前后国王的地位没有发生变化,只是议会发生了变化 |
B.革命前后国王与议会不仅互换了位置,而且发生了质变 |
C.革命只改变了统治形式,本质没有改变 |
D.革命后议会与国王共同掌权,两者地位相等 |
8.
奥巴马政府曾发生过“政府停摆或关门”事件。即在国会无法通过足够的预算案的情况下,政府关闭一些政府机构,暂时停止提供“非必要服务”,相关的政府雇员停发工资以减少开支。这体现了《1787年宪法》中的原则是
A.中央集权 |
B.国会独栽 |
C.分权与制衡 |
D.总统统而不治 |
9.
下表是英国在1844年-1854年对华输出货物的统计表,导致英国输华货物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年份 | 1844 | 1846 | 1848 | 1850 | 1854 |
正当货物(万英镑) | 230.5 | 179.1 | 154.6 | 157.4 | 152.1 |
A.通商口岸太少 |
B.鸦片仍然不能输入 |
C.自然经济的抵制 |
D.清政府不听话 |
10.
学者张德坚在《贼情汇纂》记载,“1853年2月,太平军由武昌东下江南,帆幔蔽江,炮声遥震,沿江州邑,莫不望风披靡。……长歌涌入金陵,开始建造‘人间小天堂’…天国的将士们并没有建立起真正的‘人间天堂’。”太平天国没有建立起真正的“人间天堂”的根本原因是
A.定都天京的战略失误 |
B.“人间小天堂”的腐朽享乐 |
C.绝对平均的社会纲领 |
D.“农民造反者”的社会角色 |
11.
学者张海鹏在《近代中国历史进程概说》中认为,“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轨迹像个元宝形(见下图),开始是下降,降到谷底,然后上升,升出一片光明。”但在下降沉沦的过程中始终“包含着向上的因素”。据此可知,其中在B段“谷底”包含“向上的因素”指的是


A.八国联军侵华 |
B.辛亥革命 |
C.国民大革命 |
D.《辛丑条约》的签订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