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郑州市2019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65808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9/1/16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上海是近代中国电力工业的发祥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82年,英商立德尔等招股筹银5万两,组建上海电气公司,并从美国购得发电设备创办了中国首家发电厂。7月26日试灯的亮灯盛况标志着中国电力工业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充足的电力“不仅供应城市照明,而且为新兴的资本主义近代工业提供动力,大大促进了城市的工业化,成为鼓舞中外资本在上海向近代工业投资的重要推动力”。
材料二 租界内应用越来越广泛的电灯,上海人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反映。有识之士对之赞赏,称之为“奇异的自来月”,咏诗加以称颂;而地方官吏却认为“电灯有患”,如有不测,将焚屋伤人无法可救,一度下令禁止租界里的华人使用电灯,并照会英国领事馆停用。……1897年秋,新任上海道台蔡钧与上海县令黄承暄决意效仿租界,拨银4000两,创设南市电灯厂,从英商沪北怡和洋行租来一套发电机,仿照租界的办法,用洋松木制成电杆,沿着新辟的外马路(今中山南路)树起30盏路灯。
1936年,上海的城市人口已逾300万,跃居为“世界第五、远东第二、中国第一”的国际性大都市。此时,上海的发电设备容量已达26.62万千瓦,占到全国总容量的45.5%。每至入夜,上海滩灯火通明,恰似诗中所描绘的“水晶帘映宝灯明,海上移来不夜城。”“不夜城”随之成为了上海的又一代名词。
——以上材料摘编自《上海档案》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电力技术传入我国的特点并分析其传入的原因。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电力技术传入我国的影响。
2.
教育发展体现时代特色与要求,推动了社会的进步。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于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创建太学。董仲舒指出,太学可以作为“教化之本原”;他建议:“臣愿陛下兴太学,置名师,以养天下之士,数考问以尽其材,则英俊宜可得矣。”汉武帝时期的太学,虽然规模有限,只有几位经学博士和50位博士弟子,但是这一文化雏形,却代表着中国古代教育发展的方向。

——张岂之《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

材料二:清代教育,前期集唐宋以来学校体制之大成,后期开现代教育体制的先河。前期学校,育才教化,贵通不贵专,所重在于养成做人之道和御人之人。后期学堂,分科教学,虽有普通学和国民教育取向,总体上贵专不贵通,所重在于培育治事之人和办事之才,使人人各得其所。此一分界,对中国社会历史文化转折的影响至深至远。

——《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汉代太学设立的背景及产生的积极社会影响。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清代后期教育方向转变的特点与原因。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中国,中原王朝的统治者和信奉儒家学说的学者都认为,中国是天下的中心,文明的中心,中心之外,便是四夷。国内统治秩序范畴的君臣等级关系,被中国的统治者逐步地运用到了处理中国和东亚各周边国家的活动中。册封与朝贡是最基本的行为模式。蛮夷小国在与中原王朝保持这种特殊关系的同时也可以得到不少的好处,例如经济上的互市贸易、朝贡之后的丰厚赏赐;安全上可以依仗中原王朝的强大实力;政治上得到中原王朝的册封,从某种意义上印证了其政权的合法性与权威性。中原最高统治者也希望通过与周边诸国的封贡关系来建立自身的藩篱和屏障。
——摘编自《古代中国外交思想的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碰撞》
材料二 有研究认为,近代以来,中国被动地卷入世界体系,面对的是不断的失败和挫折,中国对世界问题很少发言。一战爆发后,1917年,中国对德宣战。可以认为,参战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从消极回避到积极参与发生了一个重大转变。参战使得中国获得了加入战后和会的机会,中国能够参加巴黎和会,阐明自己的观点,在国际舞台上出色的亮相,其本身便是很重要的。一战后,中国作为战胜国力图抓住时机争取独立、自主和平等的国际地位,一场场前所未有的争国权的斗争充分表明了北洋政府外交思想与实践已进入新时期。
——摘编自《近代中国外交史上一个被忽略的重大转变》
材料三  1953年斯大林去世后,苏联对外政策流露出寻求缓和的端倪。1954年4月举行了日内瓦会议。日内瓦会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讨论国际问题的一次重要会议。会上,新中国发挥了重要作用。
(1)材料一反映了古代中国怎样的外交观念?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这一观念产生并得以维持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概括北洋政府的外交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指出在北洋政府时期,有哪些促进中国近代化的活动?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日内瓦会议召开的背景。综合上述材料,你能得到哪些启示?

2.单选题(共22题)

4.
6世纪时,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主张各民族一体遵守的自然法是上帝神意制定的,因此是始终固定不变的。13世纪时意大利神学家阿奎那主张自然法和人法都受永恒法的支配,永恒法是上帝的意志力。由此可知
A.当时西方普遍认为自然法是上帝意志的体现
B.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罗马法蕴含自然法精神
C.中世纪的基督教神学统治影响到了法律思想
D.罗马法中蕴含的自然法思想深刻影响后世
5.
有学者认为,美利坚合众国的建立不是自上而下,而是自下而上完成的。国家体系的形成是先有州而后才有国家。“州”的地位的演变,一直是这个国家形成过程中的关键。关于材料中“州”的地位的演变,正确的是
A.从邦联制到联邦制推动了“州”的独立性加强
B.从殖民地到独立的“邦”,又到从属于联邦的成员
C.在地位的升降过程中逐渐丧失了独立性
D.联邦政府完全实现了中央集权
6.
1760年,英王乔治三世继位后无视《权利法案》的规定,任命“国王之友”派组成内阁,干预下院议席分配,力图独揽行政和立法大权。这表明此时的英国
A.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B.责任内阁还未形成
C.立宪政体尚未完善
D.议会立法权被剥夺
7.
《北华捷报》曾报道:“我们正目睹着这个自以为是、愚昧无知、毫无原则的大清帝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全方位的蹂躏。尤为讽刺的是,给予他们如此打击的正是他们最痛恨和鄙视的在一两百年前还如小学生般仰望他们的邻国”。材料反映了
A.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打击
B.甲午战争导致中日关系的逆转
C.各国列强对中国遭遇的同情
D.甲午战争中国对日本的鄙视
8.
1927年7月20日,中共中央发布农字第九号通告,要求“不缴苛捐苛税”,“不缴预征钱粮”,“取消高利贷”,“没收大地主土豪劣绅及反革命的土地”,“农会政权的斗争和土地革命必须武装才能保障其胜利”。据此可知当时中共
A.正开展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
B.竭力加强根据地政权建设
C.全面贯彻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D.初步总结大革命失败教训
9.
下图是一幅政治漫画,漫画中赫鲁晓夫对肯尼迪说:“为了维护和平,我们必须相互拥抱”。中间人物为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该漫画表明
A.古巴成为美苏实现和解的纽带
B.美苏在危机中保持克制与妥协
C.苏联在危机处理中掌握主动权
D.小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生存困难
10.
中国人很早就发明了餐叉,甘肃武威齐家文化遗址和河南郑州二里岗商代遗址都出土过骨质三齿餐叉。“三礼”中也记有一种“毕”的礼器,就是用叉取祭肉。但从汉代以后,筷子的地位渐渐取代了餐叉,餐叉基本被淘汰出了中国餐桌。发生此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传统饮食结构变为粮食为主,肉食为辅
B.筷子实现了人们对食物精加工的需求
C.古代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D.礼乐制度在汉代以后日益瓦解
11.
在货币需求的强烈刺激下,私人海外贸易蓬勃兴起,明朝的海洋政策也从防止货币流失转向白银货币引进。隆庆元年(1567)明朝开放海禁,开始大规模对海外贸易征税。这表明当时明朝
A.经济日益融入世界市场
B.经济开始走向全面开放
C.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
D.自然经济的优势充分发挥
12.
英国为加强北美殖民地对宗主国的经济依赖,于1651年和1660年先后颁布两个《航海条例》;而到1854年,外国的商船被准许从事英国沿海的贸易。至此,《航海条例》所规定的限制完全取消。这种改变
A.加速了英国的资本原始积累
B.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C.推动了英国的对外资本输出
D.加剧了南北半球的贫富差距
13.
鸦片战争以后,地方督抚谈到欧美国家时“必以‘船坚炮利’论之”。但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洋厂矿”、“洋人公司”日渐成为他们的谈资。由此可知:
A.开明地主对西方的认识不断加深
B.洋务运动的战略重心发生了转移
C.欧美工业革命的成果震惊了中国
D.地方督抚已成为清廷的中坚力量
14.
1903年8月,清政府正式成立了商务部,在各部中仅次于外务部。后又颁布了《公司律》、《公司注册试办章程》、《破产律》等一系列商法商律,对经营商务作了具体规定。这一系列改革和法令的推行
A.有助于改变长期视工商为末业的观念
B.表明了清政府的经济法律体系完备
C.彻底瓦解了居于主导地位的自然经济
D.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进入黄金时代
15.
1938年国民党临时代表大会通过的《抗战建国纲领》中,决定“整顿交通系统,举办水陆空联运,增加铁路、公路,加辟航线。”国民政府遂在后方各省迅速发展交通事业,赶筑多条省际和国际交通要道,同时加快航运的整治和开辟新的空中航线。这些举措
A.表明了抗战相持阶段已经到来
B.体现了国民党全面抗战的意图
C.便利了外部援助的及时输送
D.促进了后方经济建设良好发展
16.
社队企业是中国一定时期的一种特殊经济形式,农民只要上缴一定的管理费用,就可以开办工厂。温州1976年社队企业的工业产值已经是1965年的5倍左右,甚至在乐清柳市镇直接出现了不挂靠社队的地下工厂。1976年,当地家庭工厂的产值已经是国营企业的2倍。这一现象
A.是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的产物
B.说明“文革”的左倾错误已被纠正
C.不利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D.说明中国的民营经济发展并未断层
17.
董仲舒认为:君主统治百姓,让他们有欲望追求,但不能超过一定的限度;让他们纯厚朴实,但不能没有欲望。有欲和无欲,各自都能得到满足,则君主之道就有了合适的尺度。材料反映了
A.天子应该关注百姓呼声、以德治民
B.为君之道一定要“存天理、灭人欲”
C.百姓的“欲望”应当符合三纲五常
D.百姓适当的利益追求利于君主专制
18.
诗人歌德说:“《唐璜》是彻底的天才的作品,愤世到了不顾一切的辛辣程度,温柔到了最纤细动人的地步。”这表明《唐璜》
A.体现了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特征
B.激烈批判了自由主义
C.具有浓郁的反思理性社会的特点
D.深刻影响了启蒙运动
19.
伏尔泰这样评价儒学:孔夫子不做受神启者,也不做先知,他所说的只是极纯粹的道德,既不谈奇迹,也不涉及玄虚……在道德上欧洲人应该成为中国人的徒弟,信奉儒学的中国人没有侮辱理性和曲解自然。这一观点
A.恰当地评价了儒学的进步性和科学性
B.体现了伏尔泰对欧洲道德沦丧的担忧
C.指出当时欧洲学习儒家思想的必要性
D.借助儒家思想阐述理性精神的重要性
20.
文艺复兴时期,一些先进的意大利人要求追求个人的充分发展。他们崇尚“全才”,不仅重思辩和理论,还追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日常生活的实际需要服务”。这
A.反映了资本主义进入手工工场阶段
B.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
C.反映了资产阶级反对宗教禁欲主义
D.源于苏格拉底对他们的影响
21.
京剧起源于“朱子桑梓”安徽,很多曲目都体现了历代徽州人对传统道德的尊重,如《将相和》的爱国和谦让精神,《铡美案》中包公的正义等。在徽商的运作下,徽班的伶人抛弃门户之见,微调与汉调合流,京剧作为一个新的剧种诞生。由此可知,京剧
A.源于对儒家道德的宣扬
B.是宋明时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C.标志中国戏曲艺术成熟
D.建立在中华文化深厚的基础上
22.
《黄帝内经》以“阴阳”为其解说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和养生的理论基础和思维法则。在此基础上,《伤寒杂病论》系统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和发展阶段,确立了辨证施治方法。这说明中医
A.具有其内在逻辑体系
B.立足唯物主义观念
C.坚持道家的理论基础
D.重视经验体系建构
23.
“在一个毫无组织而暮气沉沉的国家里,若是没有经济制度上的彻底改变,问题是不可能彻底解决的”。对此,1919年李大钊在与胡适的论战中以马克思主义为解决方案。这说明在李大钊看来,马克思主义
A.改变了国家经济制度
B.强化了暴力革命手段
C.推动了无产阶级运动
D.迎合了历史发展趋势
24.
梁启超读了《天演论》后感慨道:“夫竞争者,文明之母也。竞争一日停,则文明之进步立止。……一国者,团体之最大圈,而竞争之最高潮也。”据此,梁启超认为
A.面临民族危机亟待进行政治改革
B.文明发展推动竞争的激烈
C.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D.国家的出现是竞争的产物
25.
清顺治八年祭黄帝文:“自古帝王,受天明命,祭道统而新治统”。孙中山1912年3月祭黄帝文:“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1937年清明节***、朱德祭黄帝文:“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这说明
A.爱国主义是黄帝文化的重要内涵
B.黄帝文化对中华民族的构建起了关键作用
C.黄帝文化被时代赋予了新的意义
D.历代统治者以寻根方式激发民族主义意识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2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23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