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述题- (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20世纪90年代,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我国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进行了改革。1993年,国务院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实行少数毕业生由国家安排就业,多数由学生“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大部分毕业生实行在国家方针政策指导下,通过人才市场、采取“自主择业”的就业办法。1994年,原国家教委在《关于进一步改革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的试点意见》中提出,国家不再以行政分配而是以方针政策指导、货学金制度和社会需求信息来引导毕业生在一定范围内自主择业,引导毕业生参与人才市场的竞争。1997年3月,原国家教委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暂行规定》,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各个环节作了明确的规定。再次明确了实行大学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1998年,首批“并轨”改革后的大学生走向社会,就业政策进一步放宽,供求市场的调节对学生就业的作用日益明显。此后,全国高校全面按照新体制进行运作。在新的就业体制下,大部分毕业生按照个人的能力、条件到市场参与竞争,自主择业。
材料 20世纪90年代,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我国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进行了改革。1993年,国务院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实行少数毕业生由国家安排就业,多数由学生“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大部分毕业生实行在国家方针政策指导下,通过人才市场、采取“自主择业”的就业办法。1994年,原国家教委在《关于进一步改革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的试点意见》中提出,国家不再以行政分配而是以方针政策指导、货学金制度和社会需求信息来引导毕业生在一定范围内自主择业,引导毕业生参与人才市场的竞争。1997年3月,原国家教委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暂行规定》,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各个环节作了明确的规定。再次明确了实行大学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1998年,首批“并轨”改革后的大学生走向社会,就业政策进一步放宽,供求市场的调节对学生就业的作用日益明显。此后,全国高校全面按照新体制进行运作。在新的就业体制下,大部分毕业生按照个人的能力、条件到市场参与竞争,自主择业。
——摘编孙步凌《我国高校招生就业体制的历史演变探析》
阅读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合适角度自拟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述充分)2.材料分析题- (共2题)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尚书·酒诰》曰:“肇牵牛车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尔雅·释训》曰:“善父母为孝”,给予父母以物质方面的供养。孔子言:“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孟子将最初产生和存在于家庭中的孝悌观念推广到整个社会,提出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思想。先秦的各个朝代设立专职人员管理养老事务,如“乡大夫”,具体登记“免除赋役”的老者信息等。国家实行“学中养老”,将有智慧的老人奉养在学校,以兴教化,明人伦。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先秦时期养老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时期养老制度变化的背景,并谈谈你的认识。
材料一 《尚书·酒诰》曰:“肇牵牛车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尔雅·释训》曰:“善父母为孝”,给予父母以物质方面的供养。孔子言:“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孟子将最初产生和存在于家庭中的孝悌观念推广到整个社会,提出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思想。先秦的各个朝代设立专职人员管理养老事务,如“乡大夫”,具体登记“免除赋役”的老者信息等。国家实行“学中养老”,将有智慧的老人奉养在学校,以兴教化,明人伦。
——摘自朱海龙、欧阳盼《中国人养老现念的转变与思考》
材料二 晚清民初,人们开始重新考量带有封建色彩的养老观,“非孝”思潮盛行。但这种思潮只是批判具有封建色彩的不合理之处,对传统文化中的尊老、敬老传统并无推翻和反对之意。养老实践开始从传统的道德义务向制度义务转变,救养主体从家庭和宗族向社会力量转移。1928年,上海市颁布了《职工退职待遇暂行办法》,规定工人年满50岁、公务人员年满60岁退休时,由雇主发给养老费,按劳动时间的长短计算。1943年,国民政府公布了《公务员退休法》,对公务员领取退休金的具体情形作了详细规定。(1)根据材料一,概括先秦时期养老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时期养老制度变化的背景,并谈谈你的认识。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朱元璋惩元末法制松弛之弊,对立法十分重视。《大明律》分名例、吏律、户律、礼律、刑律、工律七部分。在对待谋反、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等“十恶”的行刑上,以及秘密宗教活动的处治,比以前严厉而且残酷。《大明律》增设“奸党”一条:“凡除授官员须从朝廷选用,若大臣专擅选用者斩”。明律专列“钞法”,保障货币秩序,并且还增订了《市廛》、《田宅》、《钱债》、《邮驿》、《营造》等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与《大明律》相比,清末修律制法有哪些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法制建设的积极作用。
材料一 朱元璋惩元末法制松弛之弊,对立法十分重视。《大明律》分名例、吏律、户律、礼律、刑律、工律七部分。在对待谋反、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等“十恶”的行刑上,以及秘密宗教活动的处治,比以前严厉而且残酷。《大明律》增设“奸党”一条:“凡除授官员须从朝廷选用,若大臣专擅选用者斩”。明律专列“钞法”,保障货币秩序,并且还增订了《市廛》、《田宅》、《钱债》、《邮驿》、《营造》等编。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清末新政中的修律变法改革,主要包括删改旧律、制定新法两部分内容。删改旧律,基本完成了传统中国律法的轻刑化、人道化、平等化的改造工作;制定新法,大体完成了刑法、民法、商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法院编制法等传统中国律法所没有的法律起草工作。经此改革,传统中国诸法合体的法律编纂体系基本被打破,初步建立较为完备的现代法律体系。——摘编自李在全《清末修律制法述略》
材料三 到2011年8月底,中国已制定现行有效法律240件、行政法规706多件、地方性法规8600多部。至此,涵盖社会关系各个方面的法律部门已经齐全,各法律部门中基本的、主要的法律已经制定,法律体系内部总体做到科学和谐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摘编自张金才《近十年来中国法制建设的历程及成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大明律》的主要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与《大明律》相比,清末修律制法有哪些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法制建设的积极作用。
3.单选题- (共15题)
4.
马克思在1853年就预言:“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马克思在这里使用了“暴力”一词,并没有用侵略和被侵略来概括全部中外关系,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暴力”更能概括战争对中国的破坏性 |
B.马克思对于西方列强的侵略行径认识模糊 |
C.列强发动对华战争意在打破中国隔绝状态 |
D.被侵略的说法不足以说明侵略的全部影响 |
5.
1907年,清政府决定将“龙兴之地”东三省对各国开放以“平均各国之势力”。结合下表可知,这一举措意在清政府在东北“新政”时期建立商埠
年代 | 奉天 | 吉林 | 黑龙江 |
1907年 | 大东沟、辽阳安东、凤凰城 | 长春、吉林 | 齐齐哈尔、瑷珲满洲里 |
1908年 | 奉天、葫芦岛 | 绥芬河 | |
1909年 | | 百草沟、龙村 三姓、头道沟 | |
1910年 | | 珲春、宁古塔 | 海拉尔 |
A.维护人民利益 |
B.发展东北经济 |
C.主动对外开放 |
D.遏制日俄扩张 |
7.
1937年11月,国民政府发表宣言:“淞沪一隅,抗战亘于三月,各地将士,闻义赴难,朝命夕至,其在前线,以血肉之躯,筑成壕堑,有死无退。”宣言中“抗战”的积极作用是
A.中国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
B.迅速扭转了抗战初期的不利局面 |
C.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
D.粉碎了日军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 |
8.
李泽厚先生对中国近代某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如下评述:“启蒙性的文化运动”与“救亡性的政治运动”的关系是“相互促进”、“一拍即合”、“彼此支援”、“相碰撞而又同步”。遗憾的是,这种局面并没有延续多久,严峻的危亡局势和剧烈的现实斗争,迫使政治救亡全面压倒了思想启蒙。据此判断作者评述的相关历史事件是
A.洋务运动 |
B.维新变法 |
C.辛亥革命 |
D.五四运动 |
9.
五四运动时,北京上海的学生派代表去找国民党,希望国民党能组织领导这场运动,但国民党领导人以“无力参加”为由拒绝了学生的请求。这表明
A.国民党反对五四运动的斗争目标 |
B.新政治力量兴起具有必然性 |
C.五四运动没有得到社会广泛认同 |
D.国民党的性质已经发生改变 |
10.
1895年5月,台湾士绅提出了台湾独立的主张,并于当月23日拥台湾巡抚唐景崧为总统,改年号为“永清”,正式宣告台湾民主国成立。对“台湾民主国成立”的认识比较正确的是
A.这是台湾士绅阴谋脱离祖国而独立的分裂行为 |
B.“永清”的含义是台湾永远是清朝的,因此这是维护清朝统治的爱国行为 |
C.这是台湾士绅进行的一次政治投机,有效地抵抗了日本的侵略 |
D.这是台湾士绅在非常情况下采取的一种保卫祖国领土完整的特殊措施 |
11.
1939年2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游击干部训练班在衡山开班,叶剑英为副主任。中共先后派30余人参加教学工作,主要负责游击战战略战术的培训和政治思想工作。这体现出国民党
A.从战略防御转向战略相持 |
B.对中共抗战的认同与合作 |
C.正为战略反攻做最后准备 |
D.已彻底放弃片面抗战方针 |
12.
以下内容摘自著名学者、作家宋云彬先生的日记:“各单位代表发言毕,继续讨论下列各案:一、政协组织法;……三、定都北平,改称北平为北京;……争辩数小时,幸周恩来做主席,能控制,居然逐案通过,……”。这段日记记载的史实是
A.中共七大 |
B.第一届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
C.七届二中全会 |
D.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
13.
《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政权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这一规定表明
A.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正式结束 |
B.人民政协在特殊条件下暂行人大职权 |
C.人民代表大会制是新中国政权组织形式 |
D.人民代表大会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
14.
1949年9月7日,周恩来向政协代表作解释说:放弃联邦制,除了防止帝国主义分裂中国的考虑外,还有一个重要的考量就是中国和苏联的民族国情不同。“历史的发展使我们的民族大家庭需要采取与苏联不同的另一种形式。每个国家都有它自己的历史发展情况,不能照抄别人的。”据此可知,周恩来
A.认为联邦制是国家分裂的根源 |
B.主张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C.反对照搬照抄苏联斯大林模式 |
D.首倡“一国两制”伟大构想 |
15.
1992年11月16日,“海协会”致函“海基会”:“为使海峡两岸公证书使用问题商谈早日克竞全功,现将我会拟作口头表述的要点函告贵会:海峡两岸都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努力谋求国家的统一。但在海峡两岸事务性商谈中,不涉及‘一个中国’的政治含义。”对此函解读不正确的是
A. 标志着“九二共识”的达成
B. 体现出求同存异的务实精神
C. 明确了两岸关系的根本原则
D. 推动了两岸关系的重大突破
A. 标志着“九二共识”的达成
B. 体现出求同存异的务实精神
C. 明确了两岸关系的根本原则
D. 推动了两岸关系的重大突破
16.
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对外援助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外援助显得更为“低调”,在此期间,援助补贴下降,对外经济联络部被降级,部分臃肿的援助项目遭到审查。对外援助相对于六七十年代也相当克制,相对突出受援的特征。这种变化反映出
A.“左”倾思想严重干扰中国外交的发展 |
B.中国物质匮乏无法提供更多的对外援助 |
C.对外援助由政治导向为主转向多元需求 |
D.不结盟外交政策导致中国援助对象减少 |
17.
有学者认为,建国初新中国外交有以下特征:革命性,在中国革命的理论思想指导下产生并同革命运动后期的实践有密切联系;内向性,外交决策受到国内政治的制约和影响;过渡性,从革命运动的对外关系向国家外交的过渡。以下事件更多体现“过渡性”这一特征的是
A.与苏联缔结友好同盟条约 |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方针 |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
D.援越抗法、抗美援朝的决策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