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述题- (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889年,两广总督张之洞从英国预购炼铁机炉,有人提醒先要确定煤、铁质地才能配置合适的机炉,张之洞认为不必“先觅煤、铁而后购机炉”。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购得大冶铁矿,开始筹建汉阳铁厂,由于找不到合适的煤,耗费六年时间和巨资,仍未能炼出合格的钢铁。盛宣怀接手后,招商股银200万两,并开办萍乡煤矿,但由于原来定购的机炉不适用,依然未能炼出好钢,只得贷款改装设备,才获得成功。通过克服种种困难,汉阳铁厂成为中国第一家大型的近代化钢铁企业,1949年后收归国有。
——摘编自陈真等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等
材料提供了一个中国近代企业发展的案例,蕴含了现代化的诸多启示,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材料1889年,两广总督张之洞从英国预购炼铁机炉,有人提醒先要确定煤、铁质地才能配置合适的机炉,张之洞认为不必“先觅煤、铁而后购机炉”。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购得大冶铁矿,开始筹建汉阳铁厂,由于找不到合适的煤,耗费六年时间和巨资,仍未能炼出合格的钢铁。盛宣怀接手后,招商股银200万两,并开办萍乡煤矿,但由于原来定购的机炉不适用,依然未能炼出好钢,只得贷款改装设备,才获得成功。通过克服种种困难,汉阳铁厂成为中国第一家大型的近代化钢铁企业,1949年后收归国有。
——摘编自陈真等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等
材料提供了一个中国近代企业发展的案例,蕴含了现代化的诸多启示,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2.材料分析题- (共1题)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传统户籍制度源远流长……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采用“编户”和“定籍”等办法进行人口控制。秦国确立了以“使民无得擅徙”等为内容的户籍管理制度。西汉时期随着口赋、算赋等的征收,家庭资产也成为户籍登录内容……《唐律·户婚律》规定“父母在,子孙别籍、异财者,徒三年”,元朝的户籍制度将居民按职业划分为若干种户,各户具有不同特权。明代户分军民匠三等……所有人户不得随意迁居或者是外出,出门须持有路引(通行证)。随着清代“摊丁入亩”的实行,人口统计遂与“保甲编户”正式结合起来,以弭盗安民为要任的保甲法也从此为清查户口所倚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20世纪早期户籍制度的新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材料一 中国传统户籍制度源远流长……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采用“编户”和“定籍”等办法进行人口控制。秦国确立了以“使民无得擅徙”等为内容的户籍管理制度。西汉时期随着口赋、算赋等的征收,家庭资产也成为户籍登录内容……《唐律·户婚律》规定“父母在,子孙别籍、异财者,徒三年”,元朝的户籍制度将居民按职业划分为若干种户,各户具有不同特权。明代户分军民匠三等……所有人户不得随意迁居或者是外出,出门须持有路引(通行证)。随着清代“摊丁入亩”的实行,人口统计遂与“保甲编户”正式结合起来,以弭盗安民为要任的保甲法也从此为清查户口所倚重。
——摘编自《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人口税演进》等
材料二 清政府在参考欧美等国户籍法规的基础上,于1911年初制定了第一部现代法律意义的《户籍法》。1912年《临时约法》明确规定“人民有居住迁徙之自由”,此条文为民国时期历次宪法所承袭。1915-1927年北洋政府相继颁布了《县治户口编查规则》、《警察厅户口调查规则》等户籍管理法规。清末民初制定的户籍法律使户籍有了传递人口信息、个人私权保障的功能,不再单纯是国家管制工具,民众对户籍吏处置不当行为有诉讼抗告权利。新的户籍法律解脱了过去的人身束缚,促进了社会的流动,大批农民来到城市,成为了第一批城市化的新市民。——摘编自王海光《中国户藉制度现代化演进路径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主要功能及其成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20世纪早期户籍制度的新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3.单选题- (共20题)
3.
古代雅典的公共墓地主要用于埋葬牺牲的战士,城邦为他们树立墓碑,分别落刻上所有牺牲者的名字,但不标明他们的身世。这一做法表明古代雅典
A.注重强化公民群体意识 |
B.具有精英政治显著特点 |
C.个人身世隐私得到尊重 |
D.贵族阶层掌控政治生活 |
4.
19世纪中期起,英国议会下院中各大政党都设立党监,其职责是督促本党议员在议会服从党的纪律,与本党的立场保持一致,并对违反者予以党内惩罚。这一举措意在
A.维护议会内部的团结 |
B.提高议会决策的效率 |
C.增强政党政治竞争力 |
D.贯彻内阁集体负责制 |
5.
1941年《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实行合理的税收制度,居民中除极贫者应予以免除税外,均须按照财产等第或多寡实施程度不同的累进税制,使大多数人民均能负担抗日经费。该规定的目的是
A.贯彻联蒋抗日的方针 |
B.减轻广大农民的负担 |
C.促进财政收支的平衡 |
D.体现社会平等的原则 |
6.
1919年,李大钊在《青年与农村》一文中说:“我们青年应该到农村里去,……我们中国是一个农国,大多数的劳工阶级就是那些农民。他们若是不解放,就是我们国民全体不解放;他们的苦痛,就是我们国民全体的苦痛。”李大钊在此强调的是
A.农民阶级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 |
B.借鉴苏俄社会主义革命成功的经验 |
C.团结工农大众以组建革命统一战线 |
D.倡导知识分子对民众进行思想启蒙 |
7.
1917年11月5日,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宣布戒严,对此俄国《新时代报》写道:“为什么要宣布戒严?临时政府已经不再是一个权力机关了,它既没有道义上的权威,也不具备必要的机构来使用武力。”由此可见此时的俄国
A.临时政府已经彻底失去权力 |
B.封建专制统治面临严重危机 |
C.无产阶级革命具备一定条件 |
D.无产阶级和平夺权胜利在望 |
8.
从1973年起,中国陆续加入或重返一些国际体育组织,如国际举重联合会、国际赛艇联合会等,中国体育重新在世界体坛崭露头角。这一局面的出现主要表明
A.邓小平全面整顿成效显著 |
B.国民素质大幅度提升 |
C.意识形态领域的对抗结束 |
D.外交领域实现新突破 |
9.
在赫鲁晓夫时代,苏联电影在国际上独领风骚。苏联导演查克菜回顾1956年的戛纳电影节:“有些人欢迎我们,有些人害怕我们,但没有人漠视我们。”这反映出
A.文化交流受到了冷战的影响 |
B.苏联通过电影宣传社会主义 |
C.苏联电影拍摄技术水平高超 |
D.苏联电影迎合了西方价值观 |
10.
不结盟运动各成员国充分平等,成员国无须承担义务,会议决议和宣言经过讨论协商以一致同意形式通过,1973年成立的协调局只是协商机构,不具领导和指挥效能。可见,不结盟运动有利于
A.促进世界经济新秩序的形成 |
B.提升第三世界的国际地位 |
C.推动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 |
D.推动国际关系走向民主化 |
11.
战国授田制是一种由国家掌握地权,并按一定标准将土地分配给个体农户耕种,直接向农户征收赋役的土地分配形式。这一制度的推行有利于
A.强化中央集权制度 |
B.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
C.巩固土地国有制度 |
D.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
12.
据考古资料统计,秦汉墓葬、村落遗址、冶铁遗址出土的1350件起土铁农具中,犁铧、铧冠、鐴土约计146件(其中,铧冠约计101件,鐴土4件),锸、锄、铲、镢之属1204件。这反映出秦汉时期
A.牛耕技术得到全面推广 |
B.冶炼业以生产铁农具为主 |
C.农业生产注重精耕细作 |
D.秦汉时期官营冶铁业发达 |
13.
大运河修建之后,成为南北经济交流的要道。唐朝中后期又在沿线相继开凿了不少运河漕渠,主要分布情况见下图。据此可知当时


A.南方经济影响力上升 |
B.交通设施渐趋于完善 |
C.经济区域化趋势增强 |
D.经济重心已完成转移 |
14.
下表为北宋都城夜市的记载,由此可知北宋
种类 | 概况 |
固定型店铺 | 酒楼、茶肆、金银首饰店、药铺等,其中大部分属个体私营 |
半固定型摊贩 | 装饰品、迷信品、日用杂货、各类小吃 |
流动型摊贩 | 各类饮食 |
A.娱乐生活丰富多彩 |
B.商业管理制度较为混乱 |
C.专业化市场已出现 |
D.商业经营方式灵活多样 |
15.
宋代平均每匹绢合银1.57两,明代平均每匹合银0.625两。除去白银价格降低的因素,若将绢价按当时米价折算,明代正统至嘉靖,绢价比宋代低约11%。明朝绢价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A.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
B.货币制度趋于规范 |
C.经济作物广泛种植 |
D.手工业领域的变革 |
16.
康熙时期,江南地区乡绅阶层衣服冠履多用棉布,冬天着裘衣者百只二三。到乾隆年间,无锡士绅“以布为耻,绫缎绸纱,争新色新样”。这反映出当时的江南地区
A.棉纺织业逐渐没落 |
B.社会消费行为趋同 |
C.社会风气由俭入奢 |
D.商业资本日益活跃 |
17.
19世纪末清政府举借了三大笔外债(下表),此举导致
借款时间 | 债主 | 借款额(白银) | 附带条件 |
1895 | 俄、法 | 9896.8万余两 | 1.同意以海关税款抵押 2.允许俄法参与海关管理 |
1896 | 英、德 | 9762.2万余两 | 不准改变由英国人控制中国海关管理权的现状 |
1898 | 英、德 | 1.1277亿余两 | 1.以海关关税为担保 2.以内地税收每年五百万两作抵押 3.由外国人控制海关征收 |
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
B.清政府彻底沦为列强侵华工具 |
C.中国民族工业陷入困境 |
D.清政府被迫作出经济政策调整 |
18.
下图是据杜恂诚《中国近代经济史概论》整理的“晚清时期生丝出口销售渠道”。这反映当时中国


A.生丝生产行业出现近代化趋势 |
B.生丝销售为列强所垄断 |
C.完全沦为列强的商品销售市场 |
D.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
19.
1914年1月,袁世凯政府颁布《公司保息条例》,对于棉丝业、制铁业、制糖业等资本在20万元以上的新设企业,自开机制造之日起的三年内,政府按实缴资本给予保息5厘或6厘。这一措施旨在
A.鼓励私人投资实业 |
B.减轻企业税收负担 |
C.打压中小工商企业 |
D.扩张官僚资本势力 |
20.
据不完全统计,1896-1898年,北京、上海、直隶、湖南、广东、广西等省先后设立学会、学堂、报馆达300余所。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近代教育体制的确立 |
B.传媒事业得到迅速发展 |
C.国内政治变革的要求 |
D.维新思想成为社会共识 |
21.
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规定了干部必须阅读的12本马列主义著作,其中包含《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列宁斯大林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等。这说明中国共产党
A.努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
B.注重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
C.加强对民众的马列主义理论教育 |
D.积极为新政权培养人才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2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8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