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也伴随着城市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宋代,成为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的转折点,市镇开始发生明显的分化。有一类市镇,其功能与往时不同。小农户无法自给自足,必须将手中剩余的家产品卖掉,换取所需的日用品,于是农村夜市应运而生。这类市镇我们可能称之谓传统式市镇。宋以后另有一类市镇出现。因为人口过剩,农户无法靠农业生产维生,不得不以副助农。这些农户要出售他们的副业产品,要换取的是粮食,市场商品的流向完全颠倒过来。
(2)材料二:60年来中国城镇人口比重变化表:
(2)根据材料二分析我国近60年来人口城镇化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80年以来我国城镇人迅速增长的经济原因。
材料一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宋代,成为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的转折点,市镇开始发生明显的分化。有一类市镇,其功能与往时不同。小农户无法自给自足,必须将手中剩余的家产品卖掉,换取所需的日用品,于是农村夜市应运而生。这类市镇我们可能称之谓传统式市镇。宋以后另有一类市镇出现。因为人口过剩,农户无法靠农业生产维生,不得不以副助农。这些农户要出售他们的副业产品,要换取的是粮食,市场商品的流向完全颠倒过来。
——(美)赵冈《论中国历史上的市镇》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两类市镇的异同并分析宋代市镇分化的原因。(2)材料二:60年来中国城镇人口比重变化表:
年份 | 总人口(万人) | 城镇人口(万人) | 百分比(%) | 世界平均百分比(%) |
1950年 | 55196 | 6169 | 11.2 | 28.8 |
1960年 | 66207 | 13073 | 19.7 | 33.9 |
1980年 | 98705 | 19140 | 19.4 | 38.2 |
2000年 | 129533 | 46630 | 36.1 | 42.6 |
2008年 | 132800 | 60667 | 45.7 | 47.0 |
(2)根据材料二分析我国近60年来人口城镇化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80年以来我国城镇人迅速增长的经济原因。
2.
社会生活的变迁本身是一种记忆,也是一种语言,它的变化以非文本的方式记录着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变迁。
材料一 西方科技在上海、重庆出现的时间表
(1)根据材料一,从中可以得出的合理结论有哪些?
材料二

近代中国出现的新事物(部分)
材料二 将零散而混乱的过去信息整理成有条理的历史知识是历史解释的基本任务;探讨因果是历史解释的重要形式。
(2)根据材料二对历史解释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对图所示近代中国新事物的出现进行整理归类,并分析这些新事物出现的原因以及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材料一 西方科技在上海、重庆出现的时间表
技术门类 | 西方发明 | 上海 | 重庆 |
铁路 | 1825年 | 1876年 | 1934年 |
电话 | 1876年 | 1882年 | 1912年 |
电灯 | 1881年 | 1882年 | 1906年 |
汽车 | 1883年 | 1901年 | 1928年 |
无线电 | 1896年 | 1909年 | 1928年 |
(1)根据材料一,从中可以得出的合理结论有哪些?
材料二

近代中国出现的新事物(部分)
材料二 将零散而混乱的过去信息整理成有条理的历史知识是历史解释的基本任务;探讨因果是历史解释的重要形式。
——(据李剑鸣《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
请问答:(2)根据材料二对历史解释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对图所示近代中国新事物的出现进行整理归类,并分析这些新事物出现的原因以及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3.
中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历史悠久。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秦是一个能量很大的皇朝,它统一中国后出于政治和经济上的需要,组织了一系列大规模的人口迁移,第一类是"实关中",第二类是戍边和开发新区。
西晋末年,发生了八王之乱,……中原汉族中王室贵族和富户、大户相继南迁,以致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了很多侨乡。
安史之乱历时八年,….从湖北荆州至湖南常德一带,因移民而增加户口十倍。
北宋末年,由于战乱,北方居民为逃避灾难,大批人口南下,进一步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元朝统一以后,许多汉族人民来到边疆地区,为那里的开发作出了贡献,边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批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等杂居相处。
清代后期,朝廷鉴于国际形势之险恶,对台湾的战略意义有所认识,不仅完全解除了对移民的限制,还在厦门、汕头、香港等地设立"招垦局",以提供资助和优惠来促进对台湾的移民,为日后的发展在人口上奠定了基础。
材料二 闯关东"是中国近代向东北移民的略称,闯关的以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人为多。为什么要去闯关东,因为随着日、俄势力进入东北,满清对东北的移民禁忌形同虚设,还因为随着日、俄对东北的开发,需要大量的劳动力;第三,因为内地曾发生了光绪3年、民国18年、民国31年三次大灾荒,内地居民扶老携幼,结队成群,逃荒到东北,以投靠亲友,并可开种荒地。可以说,今天东北超过8成人的祖先,都是那个时期的移民。
抗日战争时期河南人沿陇海铁路的西北大移民。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及以后半个多世纪的移民路线。一是生产建设兵团:成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又有10万来自上海的知识青年和鲁、豫、赣、蜀等省的农民加入兵团,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当年10万转业官兵,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吸纳了20多万名来自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和自治区内城市的知识青年。二是三线建设:"三线"如果从卫星上俯瞰,三线地区是甘肃乌鞘岭以东、京广铁路以西、山西雁门关以南、广东韶关以北的广大山区腹地,16年中,国家在属于三线地区的13个省、区投入巨资,400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等,建起了1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三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劳动大军奔往东南沿海和农民工进城。四是出国潮,……估计也有几百万人的。
(1)根据材料一,分析中国古代代人口迁移的方向。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人口迁移的原因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移民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知识,分析现代国移民的原因。
材料一 秦是一个能量很大的皇朝,它统一中国后出于政治和经济上的需要,组织了一系列大规模的人口迁移,第一类是"实关中",第二类是戍边和开发新区。
西晋末年,发生了八王之乱,……中原汉族中王室贵族和富户、大户相继南迁,以致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了很多侨乡。
安史之乱历时八年,….从湖北荆州至湖南常德一带,因移民而增加户口十倍。
北宋末年,由于战乱,北方居民为逃避灾难,大批人口南下,进一步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元朝统一以后,许多汉族人民来到边疆地区,为那里的开发作出了贡献,边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批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等杂居相处。
清代后期,朝廷鉴于国际形势之险恶,对台湾的战略意义有所认识,不仅完全解除了对移民的限制,还在厦门、汕头、香港等地设立"招垦局",以提供资助和优惠来促进对台湾的移民,为日后的发展在人口上奠定了基础。
材料二 闯关东"是中国近代向东北移民的略称,闯关的以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人为多。为什么要去闯关东,因为随着日、俄势力进入东北,满清对东北的移民禁忌形同虚设,还因为随着日、俄对东北的开发,需要大量的劳动力;第三,因为内地曾发生了光绪3年、民国18年、民国31年三次大灾荒,内地居民扶老携幼,结队成群,逃荒到东北,以投靠亲友,并可开种荒地。可以说,今天东北超过8成人的祖先,都是那个时期的移民。
抗日战争时期河南人沿陇海铁路的西北大移民。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及以后半个多世纪的移民路线。一是生产建设兵团:成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又有10万来自上海的知识青年和鲁、豫、赣、蜀等省的农民加入兵团,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当年10万转业官兵,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吸纳了20多万名来自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和自治区内城市的知识青年。二是三线建设:"三线"如果从卫星上俯瞰,三线地区是甘肃乌鞘岭以东、京广铁路以西、山西雁门关以南、广东韶关以北的广大山区腹地,16年中,国家在属于三线地区的13个省、区投入巨资,400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等,建起了1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三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劳动大军奔往东南沿海和农民工进城。四是出国潮,……估计也有几百万人的。
(1)根据材料一,分析中国古代代人口迁移的方向。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人口迁移的原因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移民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知识,分析现代国移民的原因。
2.单选题- (共20题)
4.
二十四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人依据黄河流域的气候、物候建立起来的补充历法。战国末期《吕氏春秋》一书记载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两汉时期二十四节气完全确立并写入历法且沿用至今。这反映出中国古代
A.北方经济的持续领先 |
B.天文历法科学严密 |
C.农学研究因循守旧 |
D.农耕文明的积淀传承 |
5.
唐前期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后期则规定:“中县户满三千以上,置市令一人、史二人,其不满三千户以上者,并不得置市官。若要路须置,旧来交易繁者,听依三千户法置”。由此可见唐后期
A.市的交易不再受官府监管 |
B.县不满三千户绝不许设市 |
C.市的建置制度已有所调整 |
D.只有州县所在地才许设市 |
6.
下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土地规模(亩) | 户数 | 户数比例 |
20以下 | 24 | 17.3% |
20~130 | 103 | 74.1% |
131~300 | 10 | 7.2% |
300以上 | 2 | 1.4% |
小计 | 139 | 100% |
A.土地集中现象突出 |
B.自耕农经济盛行 |
C.均田制破坏严重 |
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
7.
《唐六典》记:“工巧业作之子弟,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新唐书》载:“细镂之工,教以四年;车路、乐器之工,三年;平漫刀矟(长矛)之工,二年……教作者传家技。”这表明唐代工匠
①频繁更换工种
②长期在官府作坊干活
③是临时工人
④职业是世袭的
①频繁更换工种
②长期在官府作坊干活
③是临时工人
④职业是世袭的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③ |
D.②④ |
8.
“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纺织原料……到了元代,丝、麻、棉鼎足而三,明代以后,棉花的重要性超过麻。”出现这些变化的前提条件是
A.棉纺织技术的改进 |
B.政府的大力推广 |
C.商品经济的发展 |
D.棉花成为经济作物 |
9.
明清时期,江苏松江府、太仓州、海门厅因“种花者多,而种稻者少,每年口粮全赖客商贩运”。嘉定“其民托命于木棉,因而县不产米,仰食于四方”。据此可知,明清江南地区
A.农家副业占据主导地位 |
B.抑商政策发生重大转变 |
C.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 |
D.粮食手工加工业发展滞后 |
10.
1962年,中共中央发布文件规定,农村人民公社一般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至少30年不变。这项政策在当时
A.消除了“左”的错误影响 |
B.改变了农村所有制成分 |
C.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 |
D.增加了城市的粮食供应 |
11.
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
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 |
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 |
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
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
12.
《礼记?月令》载,每年正月周天子亲率臣下耕作,称为“藉田”;三月王后亲率嫔妃举行采桑养蚕仪式,称为“亲蚕”。后来,历代皇帝、皇后不断举行这样的仪式。这反映了
A.周代制度在后代被严格奉行 | B.古代政治制度变迁异常缓慢 |
C.重农抑商从周代始一直推行 | D.农桑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
13.
1897年,有人指出:“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火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 |
B.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 |
C.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 |
D.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 |
14.
有学者认为,徽商胡雪岩“垄断蚕丝,冀获暴利。此既为出口大宗,适光绪九年(1883年)外国丝市不振,洋商不购,而胡氏存货山积,悉归腐敝。由是尽丧其资,波及全国,钱庄分设各地者,纷纷倒闭,而胡氏一蹶不振”。在该学者看来,胡雪岩破产的主要原因是
A.没有投资近代工矿企业 |
B.买办商人势力的恶性竞争 |
C.金融业形势发生了变化 |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 |
16.
下图数据来源于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导致1843~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
1838~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年平均数) 单位:镑

1838~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年平均数) 单位:镑

A.鸦片耗去了中国对英国制造品的支付能力 |
B.英国制造品遭到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 |
C.英国制造品输入太多超过中国的购买能力 |
D.中国征内地税限制了英国制造品在华销售 |
17.
1893年,有位官员上奏朝廷说:“近来体察沿海各口商务情形,洋纱一项进口日多,较洋布行销尤广。江、皖、川、楚等省,或有难销洋布之区,更无不用洋纱之地。”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洋纱洋布主要在通商口岸使用 | B.进口洋布在中国销售市场萎缩 |
C.长江流域传统织布业逐渐消失 | D.民族织布业大量使用进口洋纱 |
18.
荣德生等刊登宣言:“东(三)省沦亡,于今两月,我国民政府迁延无措······且于国际联盟中让步......同人等以匹夫有责之义,谨先发起'国难自救会'之组织“,相约”监督政府之外交进行,对于一切有碍于国家利益之行动,共抗争之。“这可作为直接史料来说明()
A.国际联盟对日本侵略中国东北的迁就 |
B.民族工业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历史命运 |
C.近代实业家具有较强的民族救亡意识 |
D.国民政府对日本侵华采取不抵抗政策 |
20.
1977年,我国各大专院校录取新生27.3万人,至1988年高校在校生总规模达206万人,2001年增长至719万人。在此期间,高等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入学人数也有很大增长。由此可知
A.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得到了解决 |
B.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 |
C.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
D.恢复统一高考制度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普及 |
21.
1977年,我国各大专院校录取新生27.3万人,至1988年高校在校生总规模达206万人,2001年增长至719万人。在此期间,高等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入学人数也有很大增长。由此可知( )
A.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得到了满足 |
B.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
C.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 |
D.恢复统一高考制度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普及 |
22.
“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这一制度的实行
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 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 |
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 | 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
23.
1977年,我国各大专院校录取新生27.3万人,2001年高校在校生规模增长至719万人,2017年已达3654万人,在此期间,高等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入学人数也有很大增长。由此可知
A.恢复统一高考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普及 | B.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
C.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 | D.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得到了解决 |
3.选择题- (共8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20道)
选择题:(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6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