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4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铁器生产由西向东、由北向南逐渐扩展,使列国的生产力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春秋中后期牛耕已成为一种常见现象。战国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并开始使用铁犁,耕作技术进一步提高。牛耕的推广和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使一家一户为一个生产单位的个体经营方式成为可能,这就为土地私有制的出现提供了条件。男耕女织的综合型小农经济开始形成,并成为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中叶后农业经营的变化,并说明该变化的历史意义。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铁器生产由西向东、由北向南逐渐扩展,使列国的生产力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春秋中后期牛耕已成为一种常见现象。战国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并开始使用铁犁,耕作技术进一步提高。牛耕的推广和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使一家一户为一个生产单位的个体经营方式成为可能,这就为土地私有制的出现提供了条件。男耕女织的综合型小农经济开始形成,并成为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编自刘涛、齐秀生《论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对社会进步的促进》
材料二:明中叶以后,由于赋役沉重,农民单纯种植粮食作物已不能维持正常的生活,便纷纷种植具有较高经济效益的经济作物或兼营其他副业。以生产粮食为主的单一的农业结构开始向多种经营方向发展,导致了粮食作物生产相应减少。随着这种现象的日益加剧,许多农村中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出现了一定的解体征兆。随着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增加,农业与商业发生了越来越密切的联系。——摘编自王言锋《中国十六一十八世纪社会心理变迁与白话短篇小说之兴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并说明其形成的历史条件。(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中叶后农业经营的变化,并说明该变化的历史意义。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商会渊源于唐代。唐太宗时期,为方便购物,长安东市的同行业店铺都集中于同一区城,称为“行“。为了便于政府管理,所有同行业店铺都需要加入一家叫“行会”的组织,这便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商会。唐代行会设有“行头”一名,负责代表行会与政府交涉,组织行会成员开展社会活动,等于商会主席。明清时期,商人利用他们天然的乡里、宗族关系联系起来,互相支持,和衷共济,成为市场价格的制定者和左右者,形成商帮。商帮规避内部恶性竞争,增强外部竞争力。清代最为有名的商帮,当推“徽商”和“晋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与近代中国商会的主要不同之处,并说明造成不同的主要原因。
材料一:中国古代商会渊源于唐代。唐太宗时期,为方便购物,长安东市的同行业店铺都集中于同一区城,称为“行“。为了便于政府管理,所有同行业店铺都需要加入一家叫“行会”的组织,这便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商会。唐代行会设有“行头”一名,负责代表行会与政府交涉,组织行会成员开展社会活动,等于商会主席。明清时期,商人利用他们天然的乡里、宗族关系联系起来,互相支持,和衷共济,成为市场价格的制定者和左右者,形成商帮。商帮规避内部恶性竞争,增强外部竞争力。清代最为有名的商帮,当推“徽商”和“晋商”。
——摘编自罗三洋《探寻古代中国商会的历史轨迹》等
材料二:在近代中国林林总总的各类新式民间社团中,商会存在时间最长,也最为普及,社会能量与影响格外引人瞩目。其原因在于商会系由具有经济实力之新兴工商业者组成,并且建立了全国性商会、省总商会、县分会、镇分所这四级组织系统,网络遍及各大都市与中小城市乃至为数众多的乡镇。而经由这一独特组织系统建立起来的“联动”机制,则是商会县有“登高一呼,众商皆应”之巨大号召力,能够在政治、经济、外交等领域开展一系列大规模活动并产生显著影响的重要原因,同时也是商会维护自身合法社会地位和权利行之有效的主要途径。——摘编自朱英《近代中国商会的“联动”机制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商会的演变,并分析其影响。(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与近代中国商会的主要不同之处,并说明造成不同的主要原因。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图示法是学习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如图为某学者为研究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而制作的框架结构图。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近现代史的有关知识,围绕“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材料:图示法是学习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如图为某学者为研究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而制作的框架结构图。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近现代史的有关知识,围绕“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政府即把依托城市发展工业,再向乡村辐射,最终实现国家工业化,变农业国为工业国作为国策。在其影响之下,一些城市附近的乡村地区成为轻重工业区和家属生活区所在地,并因此很快成为城市的一部分。离城市较远的很多乡村地区也因为采矿、釆油、军工、修水库等建设活动而日益繁荣,达到一定规模与程度后成为了新兴城市。与此同时,作为乡村主体的农民其青壮年中有相当一批人被招进工厂当了工人。这其中又有很多人安家于城市,逐渐成为都市居民,物质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70年代末,上述两种模式是大陆乡村都市化的最主要的模式。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后中国城镇人口的主要来源。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现代中国工业化与城镇化之间关系的认识。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政府即把依托城市发展工业,再向乡村辐射,最终实现国家工业化,变农业国为工业国作为国策。在其影响之下,一些城市附近的乡村地区成为轻重工业区和家属生活区所在地,并因此很快成为城市的一部分。离城市较远的很多乡村地区也因为采矿、釆油、军工、修水库等建设活动而日益繁荣,达到一定规模与程度后成为了新兴城市。与此同时,作为乡村主体的农民其青壮年中有相当一批人被招进工厂当了工人。这其中又有很多人安家于城市,逐渐成为都市居民,物质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70年代末,上述两种模式是大陆乡村都市化的最主要的模式。
——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二: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推行,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使农业生产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农副产品严重供不应求的局面,为城镇吸收更多的人口和城市轻纺工业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与此同时,知青与下放的城镇干部、居民大批返城。城乡集市贸易开放,吸引了一大批农民进城开店办厂。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使农村非农化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农村城镇化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旧的工农业、城乡二元分割发展格局被打破,新兴小城镇迅速发展起来。——摘编自叶明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及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改革开放前中国城镇化的主要特点,并指出其成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后中国城镇人口的主要来源。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现代中国工业化与城镇化之间关系的认识。
2.单选题- (共23题)
5.
当今中国正在进入“微时代”。微时代,即以微博作为传播媒介代表以短小精炼作为传播特征的时代,人们在身体力行地写微博、读微博之后,恍然发现,原来传播交流乃至情感沟通仅仅通过百余字就可以完全实现。这说明现代中国
A.民众生活依赖于现代信息技术 |
B.互联网技术促进了大众传媒的更新 |
C.经济结构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
D.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优化了经济格局 |
6.
《点石斋画报》(1884~1898年)创刊于上海,是风行于晚清的一种新闻画报,其以图证史,所载内容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新闻、市井生活等真实地反映了晚清的社会生活状况、风俗习惯以及民众的社会心理。《点石斋画报》的风行
A.彰显了统治阶级的意志 |
B.为清末新政准备了条件 |
C.反映出大众传媒的异变 |
D.迎合了民众的社会需求 |
7.
清末民初,大生企业借助张謇的状元身份以及政府的支持,把南通视为自己专利经营的地域范围,实行独家垄断经营,这使大生企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也丧失了竞争能力。一战结束不久,大生企业很快萧条下去。大生企业的命运折射出
A.民族工业发展受社会环境影响较大 |
B.封建政府的干预使民族资本家的力量分散 |
C.内部竞争是民族工业衰落主要原因 |
D.民族资本主义企业逐渐被欧美列强所控制 |
8.
1953年,苏联对我国“一五”计划提出一些建议,例如:要十分注意农业的发展,不仅要大量生产质量好、价格低的农机具和肥料,还要保证工业品对农村的供应,发展城乡物资交流等。基于此,我国对“一五”计划作了较大的调整。这一调整
A.避免了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
B.着眼于工业化措施的完善 |
C.推动了工业化的迅速完成 |
D.有利于农业责任制的推广 |
9.
1960年冬,中共中央指示:农村生产队的产业永远归队所有或使用,永远不许“一平(平均主义)二调(无偿调拨)”。公共积累不能多,公共工程也一定不能过多。不是死规定几年改变农村面貌,而是依据情况一步一步地改变农村面貌。中共中央这一指示意在
A.调整农村生产关系 |
B.推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
C.纠正农村右倾错误 |
D.否定农村人民公社体制 |
10.
1978年12月13日,中国粮油进出口总公司与美国可口可乐公司在北京饭店签订协议。协议规定,美国采用补偿贸易方式或其他支付方法,向中国主要城市和游览区提供可口可乐制罐、瓶装设备,在中国开设专厂灌装并销售。这一协议
A.拉开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序幕 |
B.标志着对外开放政策的正式实施 |
C.为改革开放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
D.改变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
11.
如图为1989年和2002年城市与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变化图(单位:元),导致表中数据变化的历史背景是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在广大农村地区实行 |
C.经济特区与沿海开放城市的经济示范效应凸显 |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践在不断深入 |
12.
1872年,中国留美幼童深感穿着长袍马褂和青缎瓜皮帽的“国服”大为不便,对头上拖着的发辫尤觉尴尬,他们于是鼓起勇气和“学监”斗争,终于改服西装,有的还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而毅然剪掉辫子,揭开了“剪辫易服”运动的序幕。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祟洋媚外败坏了社会风气 |
B.传统生活习俗受到西方文明冲击 |
C.社会生活已经完全西方化 |
D.中西方文明发生激烈碰撞与冲突 |
13.
据统计,2002年中国农村新建住房面积7.42亿平方米,砖瓦结构的平房逐渐被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楼房所取代,房屋内部也开始注重装修。“50年代住草房,70年代住瓦房,80年代住楼房,90年代住洋房”正是农村民居改变的生动写照。这一变化表明
A.农村民居装修水平已超越城市 |
B.城乡社会生活趋于一致 |
C.农村间的地区差异趋向于缩小 |
D.农村居住条件逐渐改善 |
14.
1903年3月,天津济安公司芥园水厂建成供水,举行了通水典礼,津海关道代表和直隶总督前来祝贺,并举行了救火水枪喷水表演,济安公司采取免费品尝的推销方式,使每天到“井口”买水的人逐渐多了起来。这
A.有助于社会生活近代化 |
B.反映出封建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扰 |
C.体现了洋务企业的转型 |
D.促进了近代水厂在全国范围的普及 |
15.
在使用传统交通工具的时代,陌生男女同处某一交通工具内的情况是很少见的,近代以来,随着轮船、火车和公共汽车的相继传入,男女同处一个公共空间的情况越来越多,人们从开始的忧虑、防范,逐渐过渡到习以为常。这反映出
A.民众出行方式更新的速度在不断加快 |
B.大众交通运输工具的层次性日益突出 |
C.近代交通工具改变了人们的社会观念 |
D.近代交通运输扩大了人们的私人空间 |
16.
据历史记载,民族资本家卢作孚在国内首创用经理制代替承包制的企业制度,以及低级人员考高级人员的人才录用制度等;穆藕初在德大纱厂建立工程师制为主、工头制为辅的新型体制。这说明近代民族资本家
A.重视企业的生产环境 |
B.实现了实业救国的抱负 |
C.关注企业的管理创新 |
D.以追求利润为主要目标 |
17.
汉初,盐、铁由私人经营,国家则设官征税。汉武帝时期,中央设立盐铁丞总管全国盐铁之事。地方设立盐官、铁官经营产销。盐业由政府提供器具和生活费用,招募盐户,民制官收,而铁业则由政府直接控制。这一变化
A.推动了庄园经济的发展 |
B.提高了手工业者的社会地位 |
C.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
D.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的结合 |
18.
中唐以后,在人口不断增长的形势下,江南、剑南、岭南三道新增州四十二个,县一百八十五个,“两京衣冠,尽投江湘,故荆南井邑,十倍其初”。这可以用来佐证当时
A.经济重心的南移 |
B.江南商品经济空前繁荣 |
C.北方农业的衰落 |
D.南方的人口超过了北方 |
20.
北宋时,江浙一带所织“缣绮之美,不下齐鲁”丝织业的产地以两浙和蜀地为两大中心。在海南岛和广西、云南大理地区,棉纺织业则比较普遍,棉纺织品除制作衣物外,还可拼成“黎单”“黎帐”“鞍搭”,铺在床上和桌上。据此推知,北宋时期
A.行业分工提升了经济效益 |
B.纺织业技术领先世界 |
C.南方各地经济实现了平衡 |
D.纺织业地域特色鲜明 |
21.
明清时期,政府在赋税、人身关系上对工商业者有所解禁和宽松,但在保障私有财产、维护个人收益方面并无制度创新,市场关系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仍被看作是对“农本”的侵蚀。这表明
A.政府重视工商业的发展 |
B.传统“商末”观念仍根深蒂固 |
C.工商业者政治地位提高 |
D.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比较缓慢 |
22.
据某学者统计,明代从洪武到嘉靖200年间主要实行“海禁”,隆庆、万历以后部分“开禁”,“海禁”时间是“开禁”的3倍;清代前期196年,39年“闭关”,157年基本开放,其中1757~1840年实行广州一口通商的“半闭关”。明清时期的“海禁”和“闭关”
A.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 |
B.旨在保护民族经济的发展 |
C.推动了国内各地区长途贩运贸易的兴起 |
D.反映出经济状况逐渐恶化 |
23.
甲午中日战争前,受商人主导生产的传统影响,人们习惯用“商”来统称工商等业。甲午中日战争后,“实业”的观念出现并被广泛接受,人们在强调实际生产的重要性的同时,也更为重视企业当中的管理技术和管理制度。这一变化的历史背景是
A.洋务企业的弊端已经被纠正 |
B.资木主义列强对华资本输出遭到了抵制 |
C.发展民族工业成为社会共识 |
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内部环境改善 |
24.
传统观点认为,一战期间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代”,并把“欧洲列强忙于一战”看成其出现的最主要因素;后来有研究者认为,早在辛亥革命后的1912年,“黄金时代”就已到来。据此可知,关于“黄金时代”的认识
A.只能有一种合理的历史解释 |
B.缺少和其他时段的对比 |
C.随着研究的深入而趋于全面 |
D.传统的观点应该更可信 |
25.
有数据表明,国民政府法币政策实施后,出现了几十年来未曾有过的贸易顺差,出口超过了进口。但进口也有相应增加,到1937年上半年,进口比前一年同期增加了40%.可见,当时国民政府的法币政策
A.客观上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
B.延缓了世界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冲击 |
C.造成了非常严重的通货膨胀局面 |
D.强化了官僚资本主义对经济的垄断 |
26.
如图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水利工程示意图,秦国的都江堰和郑国渠尤为著名。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水利枢纽沟通了江河湖海 |
B.水利状况决定了经济水平 |
C.水利兴修扩大了割据态势 |
D.区域水利推动了农业发展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2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6
7星难题:0
8星难题:10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