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战国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逐渐用郡县制替代了分封制。……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
材料四:英国“光荣革命”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什么?
(3)材料三中元朝设置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有何不同?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元朝为什么实行行省制?
(4)材料四中“光荣革命”创造了什么完美的政治设计?该设计是如何有效控制“控制者”的?
材料一:战国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逐渐用郡县制替代了分封制。……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三: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制,凡有重大军事,则遣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元史·地理志》中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材料四:英国“光荣革命”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
——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
(1)根据材料一,概括郡县制的特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意义?(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什么?
(3)材料三中元朝设置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有何不同?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元朝为什么实行行省制?
(4)材料四中“光荣革命”创造了什么完美的政治设计?该设计是如何有效控制“控制者”的?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真正的法律乃是一种与自然相符合的正当理性,它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并且是不变而永恒的。罗马的法律和雅典的法律并不会不同,今天的法律和明天的法律也不会不同。法是一种自然权利,是理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是衡量正义和非正义的标准。
(2)根据材料二,归纳古代中国与罗马在法治方面有哪些相似点?
材料一 真正的法律乃是一种与自然相符合的正当理性,它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并且是不变而永恒的。罗马的法律和雅典的法律并不会不同,今天的法律和明天的法律也不会不同。法是一种自然权利,是理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是衡量正义和非正义的标准。
——西塞罗
礼义法度者,是圣人之所生也……圣人积思虑,习伪故,以生礼义而起法度。故顺情性则兄弟争矣,化礼义则让乎国人矣。——荀子
材料二 中国法典的缘起与(罗马)查士丁尼法典的组成方式有相同之处……限制《中国法典》之外的出版物的发行(政府除外),罗马亦是如此:两国都各以公告、律令和诏书等形式立法,还有诸如过继、家庭财产共同占有关系等都有相同之处。——田涛《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法律接触与碰撞》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荀子和西塞罗关于法律的认识有什么不同?(2)根据材料二,归纳古代中国与罗马在法治方面有哪些相似点?
2.单选题- (共16题)
3.
在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进程中,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和伯里克里改革被视为三大里程碑式的事件,这三次改革的共同方向是
A.逐步提升妇女的政治地位 |
B.从治“公民”到治“万民” |
C.不断健全民主政治 |
D.城邦政权向所有的人开放 |
4.
罗素说:“我们习惯于指出,希腊人的’民主’是不充分的,因为它排除了妇女和奴隶。但是我们并不总能认识到,在某些重要的方面,它比起当政府的范围扩大时所可能有的民主来,要更加民主。每位公民对每一问题都能够表决。”他认为
A.雅典民主具有合理性 |
B.雅典民主有严重的局限性 |
C.雅典民主更强调集体统治 |
D.雅典民主是人类的黄金时期 |
5.
下表是一组关于雅典判处苏格拉底死刑的材料。
据此可知雅典民主
雅典人口总数 | 雅典公民总数 | 陪审、审判人员产生方式 | 表决方式 | 程序 | 罪名 | ||
约40万 | 约4.2万 | 陪审员 | 审判员 | 产生方式 | 举手 | 一审制 | 慢神与蛊惑青年 |
6000 | 501 | 抽签 |
据此可知雅典民主
A.体现了广泛代表性的特点 |
B.明显具有原始民主的特征 |
C.调动了公民的参政热情 |
D.保障了公民的言论自由 |
6.
在古罗马的法律中引用了这样一个案件:在一个公共广场上,一名理发师为一名奴隶刮胡子。另外两个人在附近玩球,其中一个人不小心用球砸到了理发师,导致他割了奴隶的喉咙。依据罗马法,在公共场所刮胡子是愚蠢的,因此奴隶本人对该事件负责。这表明罗马法。
A.本质是维护私有制和贵族利益 |
B.有利于调解矛盾,规范行为 |
C.保障平民权益,实现社会公平 |
D.是古代世界最完备的法律 |
7.
西汉大臣贾谊曾上奏,“君之宠臣虽或有过,刑戮之罪不加其身”,得到文帝的认可。而古罗马法学家西塞罗认为如果让恶人逃脱罪责,“就会挖空社会安全的基石,扼杀正义”。由此可见
A.罗马法更强调公平和正义 |
B.中国人法律意识淡薄 |
C.罗马法维护社会各阶级的利益 |
D.罗马法对中国古代法律影响深远 |
8.
一位美国法学家不得不承认:“尽管罗马帝国的人口或许为5千万,但现在有8亿7千万人生活在由罗马法所造就体系之下。”这表明
A.罗马法适用范围很广 |
B.罗马法影响范围很广 |
C.罗马法内容庞杂,成就辉煌 |
D.罗马法征服并控制了世界 |
9.
1694年,英国议会通过了《三年法案》,规定每三年必须召开一届议会,每届议会的最长任期不超过三年。其影响是
A.标志着君主立宪制度的正式确立 |
B.加强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的作用 |
C.使议会成为限制王权的常设性立法机构 |
D.保障内阁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 |
10.
1783年,英国政坛不稳,一年内更换了三届内阁。英国议会下院又对刚上台执政的小威廉·皮特内阁提出了“不信任案”。但小威廉·皮特未向下院称臣和接受辞职,而是要求英王乔治三世下令提前解散并重新选举下院。为保持内阁的相对稳定,英王批准了小威廉·皮特首相的要求,下令将未满任期的议会下院解散。材料表明
A.英国国王仍是国家权力的中心 |
B.英国内阁与议会可以相互监督制衡 |
C.解散下院不利于英国政坛稳定 |
D.英国内阁对议会负责的机制被破坏 |
11.
威廉·布莱克斯通在其《英国法释义》中阐述当时英国立法系统时说:“国王是议会的一部分,所以也是他适当享有立法权的理由。宪法赋予国王‘否决’权力而非‘决定’权……君主毫无权力胡作非为,而只是‘防止’胡作非为。当既定法律提出时,君主不得自始就擅作变动,但可以同意或反对两院提出和赞同的变动。”下列与此相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作者主张严格限制王权 |
B.英王和议会关系“均衡” |
C.国王可以批准议会法案 |
D.当时英王已“统而不治” |
12.
在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过程中,1701年颁布的嗣位法发挥了重要作用。该法规定,国王所作的任何决定必须由同意该决定的大臣签署方能生效。这一规定的目的在于()
A.防止国王独断专行 | B.扩大议会的权力 |
C.加强国王对内阁的控制 | D.扩大国王的行政权 |
13.
19世纪前期,《澳门新闻报》载:鸦片入口,议定规银,每箱若干。这些规银系与总督衙门以及水路文武官员,唯关口所得最多。此项银两,皆预备存在英国或他国鸦片船上,以便分派。或在船上来取,或在省城交收。据此可知当时
A. 鸦片走私导致白银大量外流
B. 虎门销烟后鸦片走私禁绝
C. 清政府对西方侵略的认识不足
D. 腐败统治潜伏着民族危机
A. 鸦片走私导致白银大量外流
B. 虎门销烟后鸦片走私禁绝
C. 清政府对西方侵略的认识不足
D. 腐败统治潜伏着民族危机
14.
孙中山在领导民主革命的过程中对太平天国有褒有贬,一方面自称“洪秀全第二”,另一方面又说太平天国:“只知有民族,不知有民权;只知有君主,不知有民主。即使成功了,也不过是历史上的又一个封建王朝而已。”这表明他评价太平天国的视角是
A.革命史观和全球史观 |
B.民族主义和现代化史观 |
C.进化史观和文明史观 |
D.民本主义和革命史观 |
15.
(题文)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反映了
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 |
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 |
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 |
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 |
16.
“民族”一词属于古汉语词汇,用于表达宗族和夷夏之辩,然而作为与英文单词nation的对应概念,大规模、高频率出现是在1895年之后,从日文汉字借用而来。这一变化
A.源于日本发动甲午侵华战争 |
B.表明宗法血缘观念的淡化 |
C.反映出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 |
D.顺应了当时革命潮流的兴起 |
17.
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
B.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
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
D.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 |
18.
在雅典历史进程中,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和伯里克利改革被视为三大里程碑式的事件,这三次改革的共同方向是
A.妇女政治地位逐步提升 | B.从治“公民”到治“万民” |
C.民主政治不断发展健全 | D.城邦政权向所有的人开放 |
3.选择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6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