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通用版)历史一轮复习同步练习卷: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展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65588

试卷类型:专题练习
试卷考试时间:2019/7/3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持续提高是工业部门获得各种生产要素和销售市场的前提条件,任何国家和地区的工业化进程都离不开农业部门从劳动者到产业剩余的供给。工业化进程作为现代化的主体部分,通过对农业产业化的推动来完成农民、农业、农村现代化问题的解决。

——摘编自《民族工业资本家与近代中国农业发展》

解读材料:围绕“农业与工业”的关系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例证(评述)该论题。(要求:明确提出论题,史实运用准确)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晚清以来民族主义在中国社会的勃兴以经济层面表现较为明显。“商战”是经济民族主义的一个直接体现,强调“外国所需于中国者,自行贩运;中国所需于外国者,自行制造”“须减内地出口货税,以畅其源;加外来出口税,以遏其流”,使“中国之富可期”。重商主义者提倡政府设“商部”,定“商律”,轻“厘税”,给“凭单”(专利证书),以期获得政府对实业的支持。利权观念是晚清经济民族主义思想的核心理念。随着晚清利权观念的侧重点由保富争利转向维护国家主权,人们所倡导的“收回利权”的主要方式也逐步由19世纪后半期的发展工商业、与外人商战向20世纪初的对外交涉、收回路权、矿权转变。

——摘编自袁为鹏《从利权观念的变迁看晚清经济民族主义》等

材料二 近代早期的英国经济民族主义者认为,国内贸易固然重要,但对外贸易是检验一个王国是否繁荣的试金石,为便于远洋贸易而进行殖民扩张,是英国摆脱对西欧其他国家依赖并最终变成强国的关键。他们强调:“在我们出口的货物里边,不应只注意到自己富余的东西,还必须考虑到我们邻友们的必需品;即使是他们不需要的以及尚未在别的地方加工制成的东西,我们也应(除了出售原料之外)尽量加工制造以从中牟利。”他们强烈要求政府限制乃至禁止羊毛出口,在他们的努力下,英国于1617年最终禁止羊毛出口。

——摘编自傅琼《近代早期英国经济民族主义刍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经济民族主义思想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早期英国经济民族主义与晚清经济民族主义思想主张的异同。
(3)说明上述不同之处产生的原因。

2.单选题(共11题)

3.
1912年至1916年,北京政府颁布的发展实业的条例、章程、细则法规等达八十多项,如《暂行工厂通则》《公司条例》《商人条例》《矿业条例》等。这些条例、章程、细则
A.适应了洋务运动发展的需要
B.反映了清政府抵抗侵略的决心
C.旨在抑制列强对华资本输出
D.有助于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4.
下表是1935年和1941年中国民族工业资本状况对比表
时间
工业类别
1935年
1941年
资本总额(万元)
占全国总资本比例
资本总额(万元)
占全国总资本比例
冶炼业
47.4
0.19%
13570.7
37.01%
机械金属业
415.5
1.66%
4402.7
10.6%
纺织业
12170.3
48.53%
5884.7
14.17%
食品工业
6159.8
24.56%
2726.6
6.57%
 
表中数据的变化,反映了
A.轻工业的发展逐渐衰退
B.工业结构日趋合理化
C.工业生产为军事服务
D.民族经济遭到日本破坏
5.
《中国现代化历程》中说:“在1895—1901年间,除去铁路业不计,新办企业的资本已是洋务运动30年全部民用企业资本的一半。”这得益于
A.清末新政的推进
B.变法政策的实施
C.商品输出的加强
D.清政府政策的调整
6.
下表为1875~1894年上海等三口洋(工业制成品)土货(土特产品)净进口货值(五年平均)的数据。该数据表明单位:千关两
年份
上海
汉口
广州
进口洋货
进口土货
进口洋货
进口土货
进口洋货
进口土货
1875~1879
12660
7634
8653
4974
3886
5538
1880~1884
13667
7601
12440
6841
4178
8189
1885~1889
16727
6966
11549
5953
8140
8219
1890~1894
19480
8099
11341
5319
12519
13057
 
A.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较为缓慢
B.商品输出始终是列强侵华的主要方式
C.自然经济的抑制作用逐渐消失
D.中国经济的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
7.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上海久益烟公司立即生产出“三省”烟,烟盒上绘有东北三省地图,并印有曾子的名句“吾日三省而思”,告诫国人勿忘国耻,一时畅销全国。由此可知
A.民族资本家讲究商业营销策略
B.国民政府唤醒国民的爱国意识
C.日本全面侵华阻碍民族工业发展
D.中国民族工业发展面临巨大困难
8.
1930年国民政府颁布《国家进口关税税则》,进口税的最高税率比1929年提高了近一倍,1933年国民政府再次提高进口税率,比1930年的最高税则提高50%以上。这说明国民政府
A.为实现关税自主做准备
B.注重保护国内民族工业
C.旨在改变政府财政困难
D.积极抵制日本的侵略
9.
江苏松江、太仓一带是中国棉纺织业中心,索有“衣被天下”的美誉。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以低廉的价格长驱直入。因为洋布充斥市场,布市很快萧条。当地一些专门靠纺织为业的乡村已经无纱可纺。材料说明
A.农产品商品化提高
B.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C.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家庭手工棉纺织业转型
10.
据统计,1912年一年内成立的实业团体有40多个,遍及全国22个省区。这些实业团体以“振兴实业”,“富强国家”为宗旨。如中国实业共济会章程规定:“本会以集合五大民族,共筹振兴实业,开拓国家之富源,发展民族之经济为宗旨”。材料主要反映了
A.各种实业团体崛起
B.实业救国潮流
C.民族工业短暂春天
D.辛亥革命影响
11.
有学者认为,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启动并非始自中央,而是地方,中国早期近代化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部分区域的近代化。以下史实可以证明该观点的是
A.晚清政府限制私人投资工商企业
B.早期近代企业多由地方要员举办
C.通商口岸地区小农经济最早解体
D.江南地区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12.
1933年,南京国民政府推行“废两改元”,规定全国所有公私款项收付与订立契约票据及一切交易,一律改用银币,不得再用银两。1935年实行“法币政策”,规定全国停止使用银币,改用法币(中央各大银行发行的纸币)。这在当时
A.有利于收回贸易主权
B.造成严重通货膨胀
C.有利于稳定金融体系
D.导致白银大量外流
13.
1936年3月,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根据国防需要和可能的经济能力,拟定了一项重工业建设计划,预定于三年之内,在中部的湘、鄂、赣等内地建设与国防需要直接相关的重要工业和矿业,奠定我国冶金、燃料、化学、机器及电器工业的基础。这表明
A.政府忽视轻工业建设
B.国共对峙日趋缓和
C.民族危机的日益严重
D.工业布局逐步合理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