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通用版)历史一轮复习同步练习卷: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65587

试卷类型:专题练习
试卷考试时间:2019/7/4

1.论述题(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面是1951~1957年中国高等教育中不同学科学生数量的构成比重情况表(%)。
 
解放前最高年
1951年
1952年
1953年
1957
合计
100
100
100
100
100
工科
17.8
31.6
34.8
37.7
37.0
农科
6.6
6.2
6.9
6.1
7.7
林科

1.6
1.1
1.2
1.4
医科
7.7
13.9
13.0
13.7
11.1
师范
13.5
11.9
16.5
18.8
26.0
文科
10.5
7.8
7.1
6.7
4.4
理科
6.4
5.1
5.0
5.8
6.5
财经
11.4
16.5
11.5
6.4
2.7
政法
24.4
2.8
2.0
1.8
1.9
体育
0.4
0.1
0.2
0.5
0.7
艺术
1.6
2.5
1.9
1.3
0.6
 

——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年)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特征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表格中的一种或多种特征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2.材料分析题(共1题)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国学的发展和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第一阶段是晚清到辛亥革命,以章太炎为代表,提出了“用国粹激励种姓,增进爱国的热肠”的著名口号,倡导保存、捍卫国学。第二阶段是辛亥革命到新文化运动,国学被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名词,特别是从新文化运动开始,人们批判原有文化,引进西方文化价值来发展中国的文化。第三阶段是20世纪20年代,北大、燕京大学等纷纷设立国学研究院,王国维和清华国学院的学者是这一阶段的代表,他们认为国学研究不是关起门来研究,应该始终与世界的中国研究、汉学研究、东方学研究连接在一起。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资料》

材料二  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迎来了第一波“国学热”。社会转型需要一种与革命时代不同的意识形态,由此促进的文化转型,构成了现代文化景观的大背景。进入21世纪以来,全方位的国学热兴起并持续升温,其中媒体的参与固然起了很大作用,而来自民间的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和需求是主要的推动力量,目前的国学热主要集中在大众教育和国学知识的传播方面,国学热兴起和持续的原因,在于中国现代化快速和成功的发展,及其所引起的国民文化心理的政变。

——周琳《当代国学热的表现及评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近代国学发展的背景和变化历程。
(2)根据材料一、二,分析近代国学的发展和演变与现代国学热有何不同。
(3)结合时代背景,谈谈你对现代国学热的认识。

3.单选题(共12题)

3.
2017年7月30日,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的阅兵仪式在朱日和训练基地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人民军队的常规重型武器装备是火炮,本次阅兵式上先后亮相歼-20、歼-10、C红旗-22防空导弹等六种新型战略武器,成为合成兵种的常规装备。这一变化反映了改革开放后
A.全面实施“科技强军”战略的成效
B.工业化为国防现代化提供保障
C.人民军队突破西方国家的军事封锁
D.教育与军事科技创新高度结合
4.
20世纪80年代,农村职业教育逐渐恢复并迅速发展,并提出“多层次、多形式、多功能的农村、林区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发展目标。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
A.使乡镇企业获得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
B.推动“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C.适应了农业生产由分散到集约的改变
D.符合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
5.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文艺创作上开始更加尊重个体尊严,更加强调人文关怀。主旋律电视剧中的英雄人物开始走向多元化的局面。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双百”方针的恢复
B.对外开放的全面实施
C.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D.社会道德风尚的变革
6.
1978年3月,全国人大五届一次会议把“双百”方针写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国家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以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这一法律规定出台的主要原因是
A.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决策
B.邓小平提出了“三个面向”的教育思想
C.建国以来的“左”倾错误得到全面纠正
D.总结社会主义时期文艺工作的经验教训
7.
孙丽在《“两弹一星”人文精神哲学反思》一书中说,中国研发“两弹一星”旨在维护本国安全、地区及世界的和平与安宁,构建和谐的世界,这实际上已经超越了“两弹一星”科学技术本身的价值。这说明科学技术
A.保障了我国的国家安全
B.撑起了中国经济崛起的保护伞
C.承载了济世的价值诉求
D.维护了地区及世界的和平安宁
8.
1978年2月,教育部颁发了新的“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将“农民战争史”和“儒法斗争史”改回中国古代史,“党内两条路线斗争史”改回中国现代史,“国际共运史”改回世界史。上述课程调整体现了
A.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成果
B.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
C.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要影响
D.“双百方针”的贯彻落实
9.
据《中国高等教育研究50年》记载,1952年我国各类高校调整前后高校数量变化如下:
类别时段
综合
理工农医
师范
其他
调整前
51
78
30
51
调整后
21
108
37
49
 
这一变化反映的高等院校调整的任务是
A.满足以工业化为主的经济建设需要
B.将近代科学各个门类引进高等教育
C.建成学科专业齐全的高等学校体系
D.提高广大工农群众的科学文化水平
10.
美国普都大学名誉教授汤·巴来伯格评价中国某科学家:“他增产的粮食实质上使人口增长率下降了。他在农业科学上的成就击败了饥饿的威胁,……他把西方国家抛到了后面……”这段话反映了
A.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现代化取得跨跃式发展
B.中国粮食产量提高,解决了世界范围内的食物短缺问题
C.袁隆平在农业领域为世界做出重大贡献
D.西方国家的粮食生产逐渐落后于中国
11.
1956年,郭沫若在一次会议上指出:“关于科学技术,凡是于我们国家建设有益的东西,我们都是必须学习的。我们不仅要向苏联和人民民主兄弟国家学习,也要向亚洲、非洲、欧洲、美洲各国的科学家们学习。”据此可知
A.当时国际上意识形态斗争并不激烈
B.该讲话是为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做铺垫
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实行积极的科技文化政策
D.“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正式提出
12.
1977年12月10日前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先后举行了高考,有570万青年穿着厚厚的冬衣走进了他们陌生而又倍感亲切的考场,构成我国高校招生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独特景观。这一制度的实行
A.有利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B.保障了新时期建设人才需要
C.解决了知识青年待业问题
D.促进了科技教育事业的复兴
13.
1964年10月2日,《东方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首演,全剧共分《东方的曙光》《星火燎原》《万水千山》《抗日的烽火》《埋葬蒋家王朝》《中国人民站起来》《祖国在前进》《世界在前进》等八场,采用了歌舞、合唱等多种艺术表现方法,并且有民族乐队和西洋管弦乐队联合演奏。这一艺术创作反映出
A.这一时期文艺作品以革命题材为主
B.政策支持推动了艺术精品的创作
C.文化园地里“样板戏”一枝独秀
D.“二为”方向使艺术创作更有生机
14.
我国政府最终确定每年4月24日为中国航天日,是因为
A.1964年的这一天,我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B.1970年的这一天,我国成功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入太空
C.1980年的这一天,我国向南太平洋海域成功发射远程运载火箭
D.2003年的这一天,我国成功发射“神舟五号”载人宇宙飞船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