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共28题)
1.
下图列出了1645年、1725年、1843年、1865年四个年份上海道台职能的变化情况。此图主要反映了上海道台


A.渐变为近代化的行政官员 |
B.职务管辖范围越来越大 |
C.在时代驱动下的被动转型 |
D.逐渐具备近代洋务思想 |
2.
下表是美国城市人口在不同时段的统计
由此推知,美国
年代 | 2500人以上的城市数目 | 总人口(单位:百万人) | 城市人口比例(%) |
1690 | 4 | 0.21 | 8.3 |
1790 | 24 | 3.9 | 5.1 |
1820 | 61 | 9.6 | 7.2 |
1860 | 392 | 31.4 | 19.8 |
1880 | 939 | 50.2 | 28.2 |
由此推知,美国
A.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
B.巳经完成了工业化的进程 |
C.工业革命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
D.工业发展已位居世界首位 |
3.
如图是英国1600年-1850年间人口的变化情况(单位:万)。以下关于图中信息分析最正确的是


——据齐涛主编《世界通史教程近代卷》制图
A.工业革命推动了英国城市化的兴起 |
B.技术进步引起英国经济地理的变化 |
C.英国人口优势促进其完成产业革命 |
D.工厂制度兴起壮大了工人阶级队伍 |
4.
尊重女性,强烈的主人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是中世纪英国贵族绅士文化的核心。随着时代变迁,个人奋斗与商业意义上的成功日新成为新的绅士标准,“绅士”的适用范围不断扩大到平民阶层。到19世纪末,传统的绅土概念被彻底稀释。这说明,英国绅士文化
A.随着经济的转型而变 |
B.朝着低俗化的方向发展 |
C.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 |
D.在商业社会中逐渐消亡 |
5.
现代经济学创始人亚当·斯密认为自己所处时代的经济政策是商人们精心设计,然后灌输给对经济事务一窍不通的统治者和政客,并用“重商主义”一词来使其制度化,突出其荒诞性和不公正性。由此判断亚当·斯密认为
A.重商主义政策需要辩证认识 |
B.重商主义政策已不合适宜 |
C.重商主义政策对经济发展是无益的 |
D.重商主义政策只对商人有利 |
6.
有学者认为,与工业化一起到来的是人口的大量增长、大规模移民与迅速的城市化,“劳动力在地理上的重新分化,一些地区提供原材料,而另外一些加工或者消费这些原材料,从而增加了世界贸易的总量……大船、巨大的码头、深水运河加速了贸易和运输的发展。这一新体系所带来的利润主要流向欧洲、北美洲和日本。”由此说明
A.资本开始自由开放地流动 |
B.国际经济交流基本准则得到确立 |
C.人类社会的横向交流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
D.人类朝着世界一体化进程迈出关键性一步 |
7.
19世纪70年代,在美国减轻茶税后,安徽一个普通农家从国际茶叶贸易中获得了丰厚的现金收入。但这个农家并没有趁机对家庭经济结构做全面调整,而是把经营的重心投向了就近的土地开发和粮食生产,以缓解口粮不足问题。这一个案例
A.丰富了“晚清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动复杂性”的历史认识 |
B.印证了“世界市场加速了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历史结论 |
C.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民已主动融入世界市场”的历史现象 |
D.支撑了“国际市场利好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的历史解释 |
8.
以下对下表中数据解读合理的是
1871—1911年间中国进出口贸易净值(单位:百万元以1871—1873年为指数100基准)
1871—1911年间中国进出口贸易净值(单位:百万元以1871—1873年为指数100基准)
年份 | 出口 | 指数 | 进口 | 指数 |
1871—1873 | 110 | 100 | 106 | 100 |
1881—1883 | 108 | 98.2 | 126 | 118.9 |
1891—1893 | 167 | 151.8 | 219 | 206.6 |
1901—1903 | 311 | 282.7 | 473 | 42 |
1909—1911 | 570 | 518.2 | 702 | 662.3 |
A.晚清中国对外贸易始终处于逆差地位 |
B.中国经济游走于世界市场的边缘之外 |
C.中国商品整体上缺乏有效国际竞争力 |
D.辛亥革命推动中国出口贸易加快发展 |
9.
1882年底,华商大量抛售洋务企业股票转而投资生丝市场,使洋务企业陷人绝境。导致朝廷对职业买办操持的洋务企业丧失信心,变其由放权的“官督商办”为集权的“官员督办”。这说明
A.政策决定中国近代企业的发展 |
B.民间资本主导洋务企业发展方向 |
C.官员督办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
D.洋务企业的局限性制约了其发展 |
10.
晚清洋务派郭嵩焘在开矿问题上认为“天地自然之利,百姓都可以为之,不必官为督率,若经由官开采,则将夺民业,烦扰百端,百姓岂能顺从。”这一主张
A.客观上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 |
B.保证了煤矿业的健康发展 |
C.说明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限制 |
D.突破了洋务派的核心思想 |
11.
下图是“1926~1936中国进出口商品结构百分比图”(单位:百分比;轻工业有纤维、食品等,重工业有机器、金属等)。由该图可以看出


A.经济结构趋于平衡 | B.外国加强了华资本的输出 |
C.民族工业发展受挫 | D.中国工业化水平逐步提高 |
12.
下表为1871—1910年间中国棉布和棉纱进口量统计表。从材料可知
年代 | 棉纱(千担) | 价值(千海关两) | 棉布(千匹) | 价值(千海关两) |
1870年代 | 70 | 1877 | 14439 | 24877 |
1880年代 | 152 | 3648 | 13561 | 19735 |
1890年代 | 1081 | 19392 | 16561 | 25629 |
1900年代 | 1488 | 30187 | 15964 | 45419 |
1910年代 | 2282 | 62831 | 17013 | 67852 |
A.《马关条约》的签订推动了棉纱棉布进口量的增加 |
B.棉布进口量的相对稳定反映了中国贸易地位的改善 |
C.这一阶段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以商品倾销为主 |
D.二者进口量折射出近代民族织布业发展变化的特征 |
13.
阅读《1894—1920年工矿企业和交通运输业资本平均年增长率表》,此阶段
| 1894—1914 | 1914—1920 | 1894—1920 |
外国在华资本 | 15.83% | 4.50% | 13.11% |
本国资本其中:官僚资本民族资本 | 14.44% | 6.31% | 11.88% |
14.54% | 3.81% | 10.71% | |
15.08% | 10.54% | 13.84% |
A.官僚资本因甲午战争失败而衰退 |
B.重工业资本超过轻工业资本 |
C.外国资本因特权而占据主导地位 |
D.民族资本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
14.
1843—1850年间白银与制钱比价波动表
推动白银与制钱比价波动的主要因素是
年代 | 白银兑换制钱文数 | 指数 | 年代 | 白银兑换制钱文数 | 指数 |
1843 | 1656.23 | 123.93 | 1847 | 2167.44 | 162.16 |
1844 | 1724.12 | 128.96 | 1848 | 2299.34 | 172.02 |
1845 | 2024.74 | 151.51 | 1849 | 2354.98 | 176.19 |
1846 | 2208.36 | 165.22 | 1850 | 2230.32 | 166.86 |
推动白银与制钱比价波动的主要因素是
A.清王朝实施银本位制度 |
B.政府镇压农民运动 |
C.民众对制钱需求量增大 |
D.白银大量流向外国 |
15.
洋务派初期只准官办企业,不准民办企业。即使后来建立的“官督商办”或“官商合办”企业,也是置于衙门的严格控制之下。据此可以推知,洋务派
A.企图借助政权力量来实现“分洋利” |
B.试图通过经济垄断以达求富之目的 |
C.为确保洋务企业独尊地位不择手段 |
D.并未真正跨出师夷长技的坚定步伐 |
16.
1878年,李鸿章主持筹建上海机器织布局,机器设备均从美国引进,聘请美国技术人员担任总工程师,“期渐收回利源”,并规定“十年以内不准另行设局”。这一举措客观上
A.解决了军事工业资金困难 |
B.抵制了欧美列强经济侵略 |
C.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
D.推动政府放宽了实业限制 |
17.
下表为1912—1920年中国主要民营工业发展速度表。该表可以反映出当时中国的民营产业
A. 发展速度已超过外来资本
B. 深受国内民族主义运动影响
C. 受“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推动
D. 得到独立、均衡的发展
行业 | 项目 | 1912年 | 1920年 | 年平均增长率(%) |
棉纱 | 棉纱产量指数 | 100.0 | 422.4 | 17.4 |
面粉 | 面粉产量指数 | 100.0 | 516.9 | 22.8 |
卷烟 | 资本额 | 137.8 | 1680.4 | 36.7 |
A. 发展速度已超过外来资本
B. 深受国内民族主义运动影响
C. 受“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推动
D. 得到独立、均衡的发展
18.
1961年国家征购粮食的数量是4050万吨,与1959的6740万吨义务交纳粮食相比,这个数字大大下降了,农村保留的产量份额上升到82.5%。由此可见
A.“大跃进”客观上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
B.“二五计划”实施加剧了农业的劣势 |
C.农村的消费急剧下跌的态势得以缓解 |
D.国家经济政策调整倾向于以农业为重 |
19.
20世纪90年代初,国务院制定《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变经营机制条例》,要求国有企业打破“三铁”,即打破“铁饭碗”、“铁工资”、“铁交椅”,建立能高能低的分配机制,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劳动用工制度;解决“双轨制”,给予企业充分经营自主权。这说明当时
A.经济体制改革继续深化 |
B.从供给端重新优化配置 |
C.国有企业改革拉开帷幕 |
D.市场经济体制已经确立 |
20.
1980年,深圳蛇口工业园区主任袁庚提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立刻引起轩然大波,许多人议论“蛇口宣扬拜金主义”、“袁庚要人钱还要人命”。1984年该口号得到了邓小平的肯定和赞许,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和准则。这种变化反映了
A.领导人的决策决定了社会意识 |
B.“左”倾思想仍占据社会主流 |
C.市场经济体制是改革开放的关键 |
D.认识的提高具有长期性、过程性 |
21.
1986年,有美国学者撰文指出,中国不能从先进工业国为保持就业水平而采取的凯恩斯主义的管理手法上学到什么东西,更不能学习某些不发达国家,促进了经济的名义上的增长而实际上却是通货膨胀,而中国倒是可以从某些保守主义信条中获益。该文旨在
A.肯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成果 |
B.批评凯恩斯主义理论已经失效 |
C.说明中国经济模式比其他国家先进 |
D.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提出建议 |
22.
下表数据的变化主要说明我国
时间 | 直接利用外资额(亿美元) | 对外直接投资额(亿美元) | 差额(亿美元) |
2011年 | 1160 | 600 | 560 |
2012年 | 1117 | 772 | 345 |
2013年 | 1176 | 902 | 274 |
2014年 | 1196 | 1029 | 167 |
2015年 | 1263 | 1180 | 83 |
2016年11月截止 | 1138 | 1617 | —479 |
A.利用外资规模呈下降趋势 |
B.融入世界经济的步伐加快 |
C.对外开放呈现跨越式发展 |
D.对外贸易逆差呈增长趋势 |
23.
1980年7月,习仲勋指出:“清远(广东)的经验之所以值得注意,就是他们那不是坐等上级给他一个现成的好办法,而是勇于实践,去试验、去闯,上面有些部门提出不同意见时,他们也冷静地分析,继续认真搞试点。”“清远经验”的特点是
A.发挥特区示范作用 |
B.发扬地方创新精神 |
C.充分利用地理优势 |
D.加快全面深化改革 |
24.
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和以深圳、广州、香港为中心的珠三角,是中国经济最有活力的地方,而且长三角和珠三角已经连成一片,京津冀只有北京和天津经济比较发达,并没有形成那种真正的城市片区。从这一角度看,雄安新区(地理位置见下图)的成立


A.有利于南北方经济的均衡发展 |
B.改变了中国延续千年的经济格局 |
C.有利于京城资源的高效配置 |
D.使首都专注于政治文化中心的功能 |
25.
1979年3月15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发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应该稳定》的读者来信。信中陈述了对农村分田到组或到户的不满,号召纠正错误做法,稳定“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制度。不久安徽的肥西县委,还专门发文要求停止包产到户。这表明
A.推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并非一帆风顺 |
B.安徽的农村所有制形式开始发生转变 |
C.包产到户违背了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 |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施行后效果不佳 |
26.
15世纪中期,德国人古滕贝格发明了一种可以成批浇铸字模的手工浇铸机,用活字与机械来印制书籍,并建立了印刷厂。他的发明很快得到推广,到1500年德国约有60多个城市有印刷厂,欧洲已有上千家印刷厂。这反映出当时
A.毕昇活字印刷术传入欧洲 |
B.科学技术转化成为生产力 |
C.宗教改革推动了信息传播 |
D.社会需求与商业发展结合 |
27.
在创办洋务过程中,李鸿章曾感叹自己“三十年来日在谣诼之中”,张之洞也说自己“无日不在荆天棘地之中”。两人遭受攻击可能是因为他们
A.违背了封建伦理纲常 |
B.与顽固派根本立场相悖 |
C.挑战了重义轻利观念 |
D.对西学的理解过于肤浅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单选题:(2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22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