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滁州市定远中学2019年高三上期补习班强化训练历史试题(八)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64963

试卷类型:专题练习
试卷考试时间:2019/10/20

1.材料分析题(共1题)

1.
儒家学说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统治阶级生活奢侈无度,官员以“受贿为生,往往致富”,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之说。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以为“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他认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的正常的“欲”,他要灭的是“物欲”或“嗜欲”。朱熹还根据当时国家和朝野的现实状况提出了“格物致知”和“正心诚意”之说。

——摘编自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孔子与董仲舒的思想核心,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两种主张在当时的遭遇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三,分析理学思想的进步之处。
(3)综合以上材料,说明儒家思想能长期居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地位的原因。

2.单选题(共21题)

2.
20世纪20年代,在武昌附近的一个村庄,吴佩孚的军队败走后,村里人就像自己打了胜仗一样,非常高兴地说“我们南军怕有几百万人马啦”“南军胜利,我们老百姓就有出路了”。这反映了当时
A.农村革命根据地不断扩大
B.农民阶级成为革命的主力军
C.军阀混战的局面基本结束
D.北伐战争得到民众支持
3.
下面是1925~1926年广东农民运动情况统计表。对表中数据变化的原因解释合理的是
时间
成立农会的县
参加农会的农民(万人)
1925年5月
22
21
1926年5月
61
62
1926年8月
(缺)
80多
 
A.国民党实行了土地革命政策
B.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奠定基础
C.国民革命大运动发展的推动
D.工农联盟提高了农民积极性
4.
“这场伏击战是骄横无比的日军自侵华以来踢到的最硬的一块铁板,使日军本来猛烈的攻势被迫陷入停滞,从而部分地打乱了日军在华北的战略部署。”“这场伏击战”
A.奠定了抗战全面胜利的基础
B.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C.扭转了正面战场颓败的局面
D.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计划
5.
下面为20世纪30年代中共领导下的苏区主要货币表(部分),下列对这些货币所反映的信息解读错误的是
1
1931年鄂东银行贰串文券,正面印有马克思像,背面印有“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国民党政府!拥护工农兵苏维埃政府!拥护中国共产党!拥护农民银行!”等口号。
2
1931年江西工农银行银元券壹元券,正面左右印有马克思和列宁头像,背面下面印有“增加工农生产”,左侧印有“发展社会经济”口号。
3
1934年川陕省工农银行铜元票三串文券,正面印有“土地归农民”,“政权归苏维埃”口号。背面印有“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坚决保卫赤区”口号和列宁像。
 
A.全国各地的根据地日益的扩大
B.根据地重视土地革命与经济建设
C.革命斗争受到国际共运的影响
D.当时革命主要任务是反帝反封建
6.
下图反映的是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的军事斗争形势。以下描述与之相符的是
A.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
B.人民解放军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C.解放军取得战略决战的伟大胜利
D.国民党的长江防线被解放军突破
7.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当选为副主席,其中,宋庆龄、张澜、李济深是民主人士,这样的政府构成表明
A.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已经平起平坐
B.这届中央人民政府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C.民主党派已经成为执政党的一部分
D.民主党派已经放弃了原来的政治追求
8.
201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强调要坚持人民当家作主,要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有学者在论及我国的基层民主时说:“在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上,要推动建立群众自己的组织,通过固定的程序来实现民主监督。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必须通过民主决策程序,听群众代表的意见,要有表决程序,多数群众同意后才做。”这表明完善基层民主
A.即由所有村民直接处理村务
B.是群众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保障
C.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D.是健全地方行政管理机构的需要
9.
1956年9月20日,陈云在中共八大上所做的报告中提出了著名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经济构想,即国家经济和集体经济是工商业主体,个体经营是补充;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主体,自由生产是补充;国家市场是主体,自由市场为补充。这表明当时中国
A.社会主义改造尚不彻底
B.开始纠正党内左倾错误
C.摆脱了苏联模式的影响
D.注重探索经济建设道路
10.
1950年2月28日至1958年10月25日,大陆政府及相关部门先后三次发表《告台湾同胞书》。1979年1月1日,大陆政府第四次公开发表《告台湾同胞书》。第四次与前三次《告台湾同胞书》的主要不同之处是
A.努力促进国共两党之间的第三次合作
B.结束两岸军事对峙,实现和平统一
C.实现“三通”,欢迎台胞到大陆投资
D.提出“一国两制”,建立台湾特别行政区
11.
解放战争后期,人民解放军每解放一座城市,党中央都派人员将该地区官僚企业原封不动地接管下来,截至1952年,共接管2400多家银行,2858家工矿企业,还有交通运输招商局系统所属企业和十多家垄断性的内外贸易企业;还通过多种形式,把帝国主义在华企业逐步变为国有。这些做法
A.仿照苏联经验发展国营经济
B.使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得以完全确立
C.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目标
D.兼有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双重性质
12.
1930年国民政府颁布《国家进口关税税则》,将进口税的最高税率比1929年提高了近一倍,1933年国民政府再次提高进口税率。这一做法
A.抵制了列强经济侵略
B.在为抗日作经济准备
C.解决了政府财政危机
D.有利于保护民族企业
13.
劳动工具是社会发展与社会生产的尺度。以下古代中国生产工具的共同点是
A.都说明汉代农业得到了较大发展
B.都反映了人们利用自然力水平提高
C.都能较大提高劳动者的生产效率
D.都经历了几个朝代的不断完善
14.
乾隆九年制定的《管理澳爽章程》规定:洋船出入,严行盘验;夷人有事不能拜见督抚等大员,也不准由“熟识商人”代为传达,必须由澳门县丞申报海防衙门。清政府制定这一章程的主要目的是
A.加强澳门管理
B.取消外交活动
C.严控中外接触
D.禁止海外贸易
15.
康熙九年(1670年),由于“年荒米贵”,受雇工匠窦桂甫等“传单约会众匠停工,索添工银”,当地工匠纷纷响应,“停工汹汹”。这反映了
A.统治者镇压人民的反抗
B.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C.新生产关系中的矛盾性
D.西学东渐影响下的反应
16.
1938年初,国民党中央通过的决议规定:经济建设以军事为中心,实行“计划经济”,“树立重工业基础”,采取扩大国防生产能力、奖励海内外人民投资、鼓励轻工业的发展等措施。这个决议意在
A.使国民经济向战时经济转轨
B.强化官僚资本垄断地位
C.使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合理化
D.积极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17.
1986年,美国可口可乐公司计划在上海独资办厂,但当时中国尚不允许外商独资,最后只能采取合作办厂的方式解决,这是第一家中美合作企业。这说明当时
A.经济体制滞后于时代要求
B.国企改革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C.中美间经贸关系一度受挫
D.这一做法有悖于全球化趋势
18.
20世纪50~90年代,中国城镇居民须与国营粮店建立供给和消费关系,由粮店按规定标准定期供应粮油。城镇间人口迁移和农业人口进城都要办理“粮油关系”。2001年国家正式取消这一做法,其目的是
A.消除城乡区域差别
B.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C.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D.开启农产品商品化
19.
“在五四运动以后,虽然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继续参加了革命,但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政治指导者,已经不是属于中国资产阶级,而是属于中国无产阶级了。这时,中国无产阶级,……已经迅速地变成了一个觉悟了的独立的政治力量了……”以上观点最有可能出自于***的理论著作
A.《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B.《井冈山的斗争》
C.《新民主主义论》D.《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20.
***曾经说:“需要在广泛的民主基础之上,召开国民代表大会,成立包括更广大范围的各党各派和无党无派代表人物在内的同样是联合性质的民主的正式的政府,领导解放后的全国人民,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国家。一句话,走团结和民主的路线,打败侵略者,建设新中国。 ……我们主张在彻底地打败日本侵略者之后,建立一个以全国绝对大多数人民为基础而在工人阶级领导之下的统一战线的民主联盟的国家制度,我们把这样的国家制度称之为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制度。”这段话出自
A.《论持久战》B.《新民主主义论》
C.《论联合政府》D.《论人民民主专政》
21.
1985年5月,国家科委向国务院提出了“关于抓一批短、平、快科技项目促进地方经济振兴”的请示,在请示中引用了中国的一句谚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星火计划”由此诞生。“星火计划”的寓意为科技的星星之火,必将燃遍中国的农村大地。该计划的提出是为了
A.适应两弹一星的战略目标
B.改变农村经济建设粗放式经营的状况
C.推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D.配合“科教兴国”战略的全面实施
22.
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607.7万人,是1998年的6倍;在校生达到2021万人,是1998年的4.5倍,是1949年的172倍多。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人数达到290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23.3%。这反映了我国
A.高等教育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
B.已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现代化国民教育体系
C.教育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培养了大量人才
D.高等教育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式的发展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2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14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