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历史复习一轮讲练测 专题三 单元测试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64879

试卷类型:单元测试
试卷考试时间:2019/10/20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大事记(部分)
时间
重大事件
五月五、六日
北京总商会为学生被捕事开紧急会议,决以实力赞助学生
五月七日
上海举行国民大会。天津、南京等城市群众也先后集会声援北京学生
五月二十日
北京、武汉等地商界决议抵制日货办法
六月五日
上海工人开始罢工,要求释放学生,罢免曹、章、陆。各地工人纷纷响应
 

——摘编自彭明《五四运动史》

材料二  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来,日本帝国主义在侵占中国东北后,又将侵略矛头直指华北。1935年12月9日,在中共北平临时市委、学联领导下,北平各大中学校学生数千人举行抗日救国游行。但遭到国民党当局的镇压,当场就有数十人被捕。为扩大战果,12月16日,北平学联又组织1万余名爱国学生走上街头展开抗目救亡大示威。学生们奋力高喊“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打倒汉奸卖国贼!”“反对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等ロ号,游行示成运动得到市民广泛支持,并召开了市民大会。游行示成运动最后仍被反动当局镇压,现场逮捕学生数十名,并致使300余名学生受伤。从12月11日起,北平全市各大中学校学生联合起来罢课,天津、太原、杭州、上海、南京等30多座大城市的学生相继举行声势浩大的抗日集会和示威游行。12月底,由平津学生联合会组织了南下扩大宣传团,到エ人农民中去宣传抗日救亡,把抗日救亡运动推向了一个新阶段。

——摘编自牟蕾《“一ニ・九”运动历史回溯》

(1)根据材料一,分析五四运动进程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五四运动与一二・九运动有何不同。
(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学生运动是中国革命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学生运动的作用。
2.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的斗争与探索,最终取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开办黄埔军校应该说是孙中山军事上失败的结果。辛亥革命时,孙中山有两个运动,一个是新军运动,另一个是会党运动。辛亥革命以后,他的活动渐渐变成了拉拢军阀,结果是不断遭到失败。这就教训了孙中山,所以他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懂得了建立革命军队的重要,接受了苏联顾问的建议,一九二三年决策,一九二四年正式开办黄埔军校,并决定由蒋介石当校长。

——曾庆榴:《共产党人与黄埔军校》

(1)依据材料,分析孙中山建立黄埔军校的原因。
材料二 陈云在1935年报告遵义会议情况时说:“我们撤换了‘靠铅笔指挥的战略家’,推选***同志担任领导。……从而形成了以***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蒋健农:遵义会议后中国的历史性转折》

(2)材料中所说“靠铅笔指挥的战略家”是谁?遵义会议的意义何在?
材料三 整体而言:战时国民政府海外派兵的谋划与行动有何重要的意义:其一,强化了英、美对日本南进战略的重视程度,有利于抗击日本军事侵略的军事同盟的尽快形成与切实维护;其二,在中南半岛地区牵制和吸引了相当数量的日军,对打击日军南进部署……有重要作用;其三,有助于国民政府争取外来援助和提升中国国际地位……当然,其中也有着深刻的历史教训:国民政府将过多的精力置于争取国际合作和外来援助,却没有适时、妥当地处置中国国内政治和自身改革问题,结果因自身的弱点在战后国内外诸多重大事务的处置中陷于被动境地。

——张智丹《抗战期间国民政府海外派兵问题研究》

(3)结合材料,运用唯物史观评价中国远征军的抗战?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初建立的历代帝王庙,除了供奉三皇五帝以来的历代开业帝王外,还增入辽太祖、金太祖、明太祖等皇帝进行祭祀,康熙帝将宋朝以来“敬天法祖、勤政爱民”的统治家法作为治国政纲,乾隆帝更是提出“中华统绪,绝不断线”的观点。康熙帝还专程前往曲阜瞻拜孔庙,重用李光地等儒臣,乾隆帝时编订出版了汇通各族文字的书籍和词典。针对“华夷之辨大于君臣之伦”,雍正帝驳斥道:“自我朝入主中土,君临天下,并蒙古极边诸部落俱归版图,是中国之疆土开拓广远,乃中国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华夷中外之分论哉!”

——摘编自常建华《国家认同:清史研究的新视角》等

材料二 自鸦片战争以来,“亡国灭种”的遭遇使得原有的国家认同不断被摧毁,这极大地引发了人们的思考。梁启超认为,“夫所谓……元、明、清者,则皆朝名耳。朝也者,一家之私产也;国也者,人民之公产也”,只有建立一个君主立宪的民族国家,并致力于开启、培养国民与此相应的国家认同感,中国方可立于世界民族国家之林。革命派提出,中国在“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情况下,建立起一个现代民族国家“殆不可以须臾缓”。辛亥革命成功后,孙中山一再强调“今日中华民国成立,满、汉、蒙、回、藏五族合为一体”,各族“皆得享共和之权利,亦当尽共和之义务”。辛亥革命后期,许多民族主义者将“中华民族”进行重新阐释,赋予其“中华民国境内所有民族”的新内涵。

——摘编自暨爱民《百年凝聚:近代中国民族国家的认同建构》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朝前期统治者为实现国家认同采取的举措,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采取这些举措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清朝前期相比,近代民族国家认同建构的突出特点,并简析其历史意义。

2.单选题(共18题)

4.
1842年6月,道光帝在《著福建浙江广东各督抚制造战船事上谕》中指出:中英交战中“为陆守之计,迄无成效”,若“能制造大号战船,度其力量堪与逆夷外洋接仗,上之足歼丑类,次亦不失为尾追牵制之计”。这反映出清廷
A.天朝观念受到冲击
B.萌发近代海权意识
C.即将开始洋务运动
D.调整传统御敌策略
5.
在1935年的中国本位文化大论战中,有学者主张要发掘中国文化的特殊性,与西方文化划清界限;也有学者主张全盘西化。但与五四时期向西方学习的热潮相比,知识界和舆论界更同情和理解以传统文化为本位文化的说法。这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A.马克思主义得到深入广泛传播
B.强调以思想启蒙推动社会的进步
C.主张对传统儒家文化的拥抱回归
D.民族矛盾上升和救亡愿望迫切
6.
“日本帝国主义者之所以能占据满洲,完全是国民党军阀投降帝国主义的结果。只有工农劳苦群众オ是真正反帝的力量。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之下,オ能将帝国主义赶出中国!"”中国共产党于1931年9月19日发表此宣言的主要目的是
A.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
B.确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C.表明中共坚决抗战的严正立场
D.谴责南京国民政府的软弱无能
7.
广东、广西等南方省份定期发行关于农民运动的刊物。农民报刊上发表的文章基本上以“三民主义”“自由平等”“农民解放”“耕者有其田”等为话题。这一现象出现的历史时期
A.发生20世纪中国历史的第一次巨变
B.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创造历史条件
C.收回了汉口九江英租界取得反帝成果
D.为中国革命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
8.
据统计,陕甘宁边区1937—1940年公粮征收情况如下表所示
1937—1940年陕甘宁边区公粮及人均负担表
单位:石
年代
实征公粮
购粮
合计
人均负担(斗)
占收获量百分比(%)
备注
1937
13895

13895
0.1
1.28
机关部队脱离生产人员最多不过3万人
1938
15972
16700
32672
0.12
1.32
大后方学生大批涌人
1939
52250
24400
76650
0.4
2.92
调前线部队回防,学生继续人,脱离生产人数增至4万人
1940
97354
18751
116105
0.7
6.38
粮食征、购不足,与实际需粮商差3400石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公粮征收
A.减轻了边区人民的负担
B.服务于战时经济的需要
C.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开发
D.保障了敌后的粮食供应
9.
下表鸦片战争期间中英调兵速度情况表
调出地
调入地
时间
安徽
浙江镇海
46天
四川
广东广州
79天
陕甘
浙江
约90天
孟买
澳门
25天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A.清朝对军队难以有效控制
B.先进科技影响了兵力调动
C.英军完全控制了水路交通
D.中英交战双方都缺少增援
10.
下表为北洋政府开展的一系列旨在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外交活动
时间
外交活动
结果
1917年
一战期间,北洋政府声明废除与德、奥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执行
1919年
一战后参加巴黎和会,提出取消列强在华特权等要求
失败
1921—1922年
参加华盛顿会议,再次提出取消列强在华特权等要求
达成部分目标
1924年
中苏签订《中苏协定》,规定了废除中俄间一切不平等条约等内容
苏联未认真执行
1925年
北洋政府向国联提出修改不平等条约案,开展废约外交
失败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北洋政府
A.开启了中国近代意义的外交活动
B.努力通过外交维护国家利益
C.盲目追随欧美国家外交立场
D.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11.
有学者指出,新文化运动前的宪政努力,把注意力完全放在了“国家富强”的根本目的之上,而像自由、控权、保障人权这样的价值理念,终究要湮灭于国家利益的追求之中。这一观点基于当时
A.救亡图存成为时代追求
B.宪政努力背离民主方向
C.实业救国思想深入人心
D.民主观念缺乏社会基础
12.
蔡和森在《中国共产党史的发展》中写到:“五四运动时,整个说来,国民党是站在群众运动之外的。北京、上海的学生虽派代表找过国民党,他的领导人竟以无力参加拒绝”。这表明
A.国共合作被提到议事日程
B.五四运动促成共产党的成立
C.国民党组织涣散急需改组
D.共产党的成立是时代的要求
13.
一位西方观察家在1919年5月这样报道了当时的形势:“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数百万农民、商人和工匠有史以来第一次谈论起国家和国际大事……不论你走到哪家饭馆,不论遇到哪一伙工人,你都能听到他们在谈论这些事情。茶馆里‘莫谈国事’的招牌已经过时了。”这说明当时
A.近代中国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B.揭开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序幕
C.这场运动的主力发生了变化
D.各阶层民众广泛关注社会运动
14.
《新中华报》(1937-1941年)是中共中央党报。下表为该报纪念七七事变周年的主题。
1938年
“团结抗战”“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39年
“坚持团结抗战”“反对摩擦分裂”“反对妥协投降”
1940年
团结一切抗日力量,反对投降分子,战胜一切困难,坚持全国抗战
 
报道主题的变化反映了
A.统一战线政策的转变
B.抗日战场形势的紧张
C.国共两党关系的变化
D.敌后战场地位的上升
15.
伊恩布鲁玛在《创造日本:1853~1964年》中记载:“日军先是于1937年之夏同蒋介石的精锐部队在周边展开了一场激烈厮杀。城市遭到轰炸,郊区的战斗趋于白热化,有二十五万中国人在战火中丧生,多为平民。在日军实施某起大屠杀的遗址,一块纪念碑这样写道:‘血流成河,染红了大海。’”此次战役
A.标志着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B.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野心
C.使得抗战进入了相持阶段
D.日军犯下侵华战争中最恶劣的罪行
16.
1933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教育人民委员会要求各农村根据地的每个区、县均要建立读书班,各级政府要组织所有的工作人员进行强迫性识字,达到“普遍的能做报告,能看各种文件,最低限度也要能看标语和路条(通行凭证)”的标准。由此可知当时的扫盲教育
A.提高了农民的文化素质
B.调动了民众的革命热情
C.有利于土地革命的开展
D.具有明显的政治化特征
17.
据学者研究,全面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收支与通胀情况如下表所示。抗战期间国民政府的收支及通胀情况统计表(单位:百万元法币)
 
战争开支
收入
零售价上扬(%)
1937
1,167
870
(开战后头九个月)29
1941
10,933
2,024
173
1945
1,268,031
216,519
(至8月)251
 

——摘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A.人民为抗战的胜利做出巨大牺牲
B.盟国援助是弥补财政赤字的关键
C.后方经济发展处于全面停滞状态
D.财政缺口放大使得战局日趋恶化
18.
1938年11月至1940年春,各战区中国部队按统一部署向侵华日军发动了冬季攻势,攻击地区涉及绥、晋、豫、浙等广大地区,重点置于豫南、鄂西及皖南等地。这一军事行动
A.迫使日军放弃速战速决计划
B.使抗日战争转入战略反攻
C.维持了正面战场的抗战态势
D.说明敌后战场成为主战场
19.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一书考证了在鸦片战争中负有重大责任的清朝顶级人物的战后反应:琦善等6人几乎没有反应;耆英、黄恩彤主张柔夷顺夷;刘韵珂主张“阳示德意,阴加钳制”;林则徐主张对抗;道光帝在后三者间游移。这反映了清朝统治者
A.推卸战败责任
B.谋求制敌之道
C.缺乏理性反思
D.改进外交策略
20.
下表所示变化
A.保障了正面战场的后勤补给
B.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C.消灭了农村的封建剥削制度
D.调动了中下层民众抗日积极性
21.
马勇在《百年变局:乱世晚清与民国乱象》一书中说,根据《江宁条约》、《虎门条约》形成了所谓的“治外法权”,之所以如此,从中国方面看,怎样管理这些在中国的西洋人,中国政府似乎并没有想好,他们不是愿意让渡自己的司法权,而是不知道怎样运用这项权利。从中可以看出“治外法权”
A.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
B.真实表明了中国人以夷制夷心态
C.集中反映了中国政府的软弱
D.全面体现了中外势力勾结的事实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